《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语句的品读,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第四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询问学生:读书累不累啊?学生回答:累。那么就让我们放松紧张的心情,听一听来自乡野的歌。多媒体播放《采茶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民歌的特点,由此引出课题。
云南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歌声动听,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云南,聆听美妙的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
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这回事吗?谁知道中国有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中国还是有一个人很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ppt马悦然一段话:(屏幕显示)
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促使我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审马悦然
那么这个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沈从文,他的这篇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何文学魅力呢?
【设计意图】通过此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去发现作品的美。
二、快速阅读,感知歌会
1、ppt:请在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作批注,并作一定的赏析,ppt举例。具体略。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它能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如果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必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2、主要问题:有谁在唱?唱歌者的身份?在哪儿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除人外,还有谁在唱?
交流明确,如:
唱歌者: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是全民参与。明确他们的身份都是普通群众,非专业演员,是山寨版的歌唱会,不是群星璀璨的中央台春节联欢会。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等一些鸟也在唱。
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凹处,山间小路上,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檐下……是处处皆是舞台。(板书:山野、山路、村寨)
内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来自自然、发乎性情的山歌……是包罗万象,事事皆歌。
方式:对调子,对歌;有一路漫歌,有轮唱,唱和相续,传唱等。(板书:对歌、慢歌、传歌)
教师小结: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歌会,这是一场来自山间的歌会,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会,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歌会。
师问:这就是沈从文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原因吗?
ppt叶蔚林《谒沈从文墓》中的一段话:
(屏幕显示)
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他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文体美、文字美……
——叶蔚林《谒沈从文墓》
师:文章处处洋溢着美,你发现了文章的哪些美?
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找到的一一板书,如:自然美、景物美、人性美、风俗美、文字美等。穿插朗读。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初步感知本文的写作方法及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也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的印象。同时通过穿插朗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质疑探究
有人说:《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的主题,你认为呢?
明确: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目的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渲染自然、轻松的环境对唱歌人的影响。不能删。
环境对人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还是听听沈从文自己的想法。
ppt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中的一段话:(屏幕显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3
内容预览: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4
【学习目标】
1、识记“迤西”“譬喻”等生字词。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习难点】
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知识链接】
1、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准下列字音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
凤哕迤西糯米忌讳
酬和铁箍柞木
(2)识记并理解下列词语。
酬和引经据典别开生面悠游自在
忌讳若无其事龙吟凤哕即物起兴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云南歌会带给你的总体感受是。
(2)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尽量用四字短语回答)侧重点各是什么?
第一种形式:山野
第二种形式:漫歌
第三种形式:村寨
2、带着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能说出理由。
三、精读课文,探究质疑。
1、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形式,对有关文段深入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喜欢的原因。(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
温馨提示:我喜欢的是第种歌会形式,因为
2、品歌会:体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所做的标注和提示反复研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1)文章第四段对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后作答,这里写出了云南的美。
(2)文中写了三种类型的人,年轻妇女表现了美;赶马的女孩子表现了美;吹鼓手(歌库)表现了美。
(3)从演唱内容与特点方面看:
第一种歌会形式美在:
第二种歌会形式美在:
第三种歌会形式美在:
集中体现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3、赞歌会: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迁移,放飞思想。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请拟一条宣传的标语,或提几条建议。
五、课堂检测,查缺补漏。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
漫歌
村寨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5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整体思路
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
(一)短片导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
(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
(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
2、读文
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
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
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明确:
(1)不雷同。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
第二,这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第三,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为辉映。
(四)联系现实,拓展思维。
1、总结本文。
云南的歌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惬意。唱歌的人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地点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内容更是随意、惬意的。
2、联系现实。
我们自己的生活随意吗,惬意吗?我们该如何而活?
3、拓展思维。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4、师谈认识,升华主题。
(三)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四)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XXX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7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优秀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XXX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