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大道理的哲理小故事四则蕴含大道理的哲理小故事四则1 历代巧谏 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臣下的一切全凭君主的一句话。因此,哪怕稍稍逆一下龙鳞都是非常危险的。但难归难,河豚总是有人吃的。这里除了勇气,智慧往往更加重要,骨头在肉里,刺在玫瑰里,既达到了目的,……
蕴含大道理的哲理小故事四则
蕴含大道理的哲理小故事四则1
历代巧谏
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臣下的一切全凭君主的一句话。因此,哪怕稍稍逆一下龙鳞都是非常危险的。但难归难,河豚总是有人吃的。这里除了勇气,智慧往往更加重要,骨头在肉里,刺在玫瑰里,既达到了目的,还能让主子心悦诚服地给赏,这样的臣子有真正的大智慧。
书谏
唐穆宗李恒,从骨子里就对政务没有兴趣,上床就是美人,下床就是美酒,致使国事一日不如一日,有责任感的大臣们忧心忡忡,但干着急没办法,因为他们的主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刚愎自用的家伙,谁敢对他的意旨吐半个不字,能保住脑袋就是造化。书法家、司封员外郎柳公权,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总想找机会挽救一下这个“失足”的老板。这天,李恒心情大好,乘兴就向他“讨教”起如何才能写好书法的秘诀来,早有准备的柳公权岂肯让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缘白白地溜走啊!他恭恭敬敬地这样奏道:“字能不能写好,主要在于用笔的方法,而用笔的方法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人的心,心正则笔正,笔正字就能写好了,如果心不正,无论怎么样用笔,也是写不出好字来的!”说者有意,听者动心。此后,穆宗皇帝渐渐收敛了不少。
器谏
宋太宗赵光义,是个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登基后,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经过几年的努力,物阜民丰,天下安定。在大好形势面前,他的心态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勤勉谦逊了,言谈举止中常常透出一种得意甚或桀骜之色。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很不以为然,但又没有什么良策。一天,他闲着没事,就把玩起欹器来,正玩儿在兴头上,太宗皇帝忽然溜了过来,看到他在玩儿欹器,就随口和他聊起了这个话题。苏易简灵机一动,就侃起欹器的深意来,他说道:“太阳到中午最高时,就开始回落了;月亮到十五最圆时,就开始亏缺了;欹器也是一样,其中的水一旦满盈,就会翻倒得一点不剩!”太宗皇帝若有所思,狂傲的言行有所收敛。
水谏
宋太宗册立太子时,大赦天下,京城百姓非常高兴,见到太子后都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将来定是个英明的好皇帝啊!”太宗得知后很不痛快,就对寇准发牢骚:“如今,这天下万民都心向太子,那我这个皇帝还有用吗?”这样的心态若任其发展下去,将是十分危险的,历史上如此的惨剧可太多了,幸得寇准这样解说:“陛下将来把国家托付给一个有民心的好皇帝,这是我大宋万世之福啊。”太宗转怒为喜。皇帝的那点小心眼儿近臣们都心知肚明。一次,太宗在观赏碧波荡漾的水景时赞美说:“此水源自深山,清澈甘甜,致使附近被它泽润的万物都芬芳甜美了。”重臣宋琪就势回应道:“陛下您说得太好了,这就像人的善恶,也是由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长日久地浸染而成的。”太宗听后,意有所悟,此后再也没有说过嫉妒太子的话。
医谏
金哀宗完颜守绪,主政十年,面对亡国之兆的日甚一日,心慌意乱,进退失据。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杨云翼病倒在床,哀宗十分牵挂,亲自前往慰问。杨表示已经差不多痊愈了。哀宗便询问起如何治愈的,杨云翼说:“治病先要治心,心平气和则百邪不侵。治国也是一样,皇帝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心时刻保持正大光明的状态,则文武百官、山野百姓没有不安守本分的,国事也没有不政通人和的。”哀宗有所领悟,决然退位。
蕴含大道理的哲理小故事四则2
不是所有的羞辱都是伤害
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所不同的是,张仪毕业的时候,师兄苏秦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人物了。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游说六国,形成合纵的局面,与秦国抗衡,名震天下。
刚走出校门的张仪,也想凭自己的能力自谋职业,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绝不会在苏秦之下。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几个月过去,工作依然无着落。无奈之下,他想到了自己“大腕级”的师兄苏秦。于是,他前往赵国,呈上自己的名帖,请求拜见苏秦。张仪想苏秦无论如何肯定会看在师父的面上给自己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吧。
苏秦听说张仪要来投奔自己,就一直以公务繁忙为借口,不肯接见张仪。张仪的心里很不舒服,年轻气盛的他本打算转身走人,但转念又一想,也许师兄是真忙吧,再说自己是有求于人啊,他就耐心地坚持下来继续等。
过了几天,苏秦终于接见了张仪。可是让张仪没有想到的是,苏秦不仅没给他满意的工作,还安排他跟下人住在一起,送给他的食物也是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这还不算,苏秦还多次当着众人的面,责备张仪说:“凭你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要靠朋友举荐才能有一份工作,像你这样的人不值得我录用!”然后,毫不留情地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投奔苏秦,本想从中得到点好处,不料反被羞辱,自然十分愤怒。于是,他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出人头地,让苏秦为侮辱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当时的六国,都已经在苏秦的势力范围之内,肯定容不下自己了。张仪想来想去,决定投奔秦国,因为只有秦国能对赵国构成威胁。
苏秦的一个门人听说张仪要到秦国去,就自告奋勇地要追随他。这个门人似乎十分富有,赠送了很多金钱、财物和车马给张仪。张仪问他这样做的目的,他说:“张先生是成大事的人,我是在为将来投资啊。有朝一日张先生有权有势了,我也能跟着享受荣华富贵。”张仪听了,十分感动。最后,在这位门人的帮助下,张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秦国,见到了秦惠王。
由于当时六国的合纵力量强大,让秦国很是忌惮,但秦惠王又苦于无破解之策,张仪的到来自然让他十分高兴,尤其是张仪破解六国合纵的连横大计更是让秦惠王喜出望外,张仪很快便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后来,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策略,加上张仪冒着生命危险到六国游说,瓦解合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苏秦苦心经营的六国合纵被秦国瓦解了。
张仪很得意,功成名就的他有些飘飘然。他觉得十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可以出一口被苏秦羞辱的恶气了。然而,让张仪想不到的是,就在这时,一直陪在他身边的那位门人却向他提出辞行。张仪十分不解,说:“靠您的帮助,我才有今天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那位门人说:“这一切都是苏秦先生安排的.,他曾经说过,您的才能远在他之上,所以当初要是给了你一份舒适的工作,可能你就会丧失了奋斗之心,从而使你失去展示才华的机会,流于平庸了。因此,他才故意羞辱你,激发起你的斗志。”
张仪听了门人的话,才明白师兄苏秦的良苦用心,原来这一切都是他精心设置的局。是啊,如果没有当初的那番羞辱,也许就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就。原来不是所有的羞辱都是伤害。
蕴含大道理的哲理小故事四则3
空船
庄子有一则关于“空”的故事:一个人乘船渡河,有艘空船由上游冲过来,即使脾气最坏的人也不会生气,等空船快撞到时,他会用手轻轻将空船推开。如果船上坐了一个人,乘船渡河者会立刻大喊:“快闪开!船会相撞啊!”喊一次、喊两次、喊三次都没回应,就算脾气再好的人也会动怒!
为何之前不生气,现在却动怒了呢?是因为之前是艘空船,现在船上有人。如果一个人能无我无心,便能遨游于世,有谁能伤害他呢?
蕴含大道理的哲理小故事四则4
真正让人受辱的,只有德行
三国时,有个人叫袁涣。有次吕布让他写信骂刘备,袁涣不骂。吕布再三强迫他,他还是不骂。吕布急了,拿着兵器威胁袁涣说:“你要是不骂,我就杀了你。”
这句恐吓的话,《三国志》里是这么写的:“为之则生,不为则死。”在这样的威逼面前,袁涣还是不骂,脸上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
对此,袁涣是这么解释的:“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以让人受辱的,只有德行。德行不足,才使人感到羞耻,我还没听说过骂人可以让人受辱的呢。更何况,如果刘备是个君子,他不会感到耻辱;如果刘备是个小人,他非但不感到耻辱,还会用同样的方法对付你。”
当然了,真正把吕布说服的还是最后这句话:“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意思是,今天我伺候你的时候骂刘备,明天我要是去伺候刘备时回骂你,你觉得这样好吗?袁涣这招效果明显,以至“布惭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