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诗词(集合)虞美人诗词1 虞美人春愁 陈亮 东风荡飏轻云楼,时送萧萧雨。 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陈亮词作鉴赏 叶適在《书龙川集后》(《水心集》卷二十……
虞美人诗词1
虞美人·春愁
陈亮
东风荡飏轻云楼,时送萧萧雨。
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陈亮词作鉴赏
叶適在《书龙川集后》(《水心集》卷二十九)一文里,记载了陈亮每当一首词写成后,常自感叹:“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陈亮本人的话说明了他的词作不是一般的卖弄风骚,而是寄寓着他的经邦济世的思想抱负。也就是说,读他的词必须和他的生平遭遇、政治思想联系起来,才能探索到它的深刻涵义。这首《虞美人。春愁》词,被黄飏选录在《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里,足见他对这首词的重视。周密评论此词说:“陈龙川好谈天下大略,以气节自居,而词亦疏宕有致。”这种说法,似嫌抽象。它的题目叫做“春愁”,在春天里,他愁的是什么呢?值得进一步品味。
开头两句:“东风荡轻云楼,时送萧萧雨。”东风在轻轻地吹拂着,天上也只有几缕淡淡的云彩,这云淡风轻的天气,正是引人快意的时候,然而却时时下起了狂暴的雨。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这两句是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谁家新燕啄春泥”句演化而来。这里的“泥”,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飏”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感慨油然而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老杜的诗句大概就是词人此时心情的写照。
过片“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承上片“落花”而来。海棠是百花中比较艳丽的一种,它落下来,被和在径路上的泥土里,五彩缤纷,有如锦绣,散发着香气,这是它最终的命运。海棠花是这样,桃花呢?杏花呢?梨花呢?等到所有的花都凋谢,全部落入泥土,借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还有什么春色可言!春,消瘦了,人也随之而疲惫不堪。“春瘦”二字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歇拍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在黄昏的庭院里,柳荫中传来了乌鸦的叫声,表明了是个月明之夜,“那人”可能是为贪恋最后的一点春色,踏着月光来采摘这风雨里残存的'梨花。月光是白的,梨花的色也是白的,梨花月光,两难分别,折梨花时便好象“和月”一起折下一般,好一个素艳绝尘的形象!这形象就是“那人”的形象,“那人”是谁呢?除了词人自己,还能是谁?可悲的是这个梨花形象,也必将随着风雨而消失。
词人笔下的春景是风雨、落花,衔泥的燕子,啼月的乌鸦,给人以凄凉之感,这正是他的情绪的反映。花开花落,本属自然常理,但在多情的词人看来,却触发了他的愁绪百端。这是为什么呢?他是个磊落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满意南宋政权建立以来,忘却父兄大仇,向金人屈膝称臣,因循苟安。他曾多次上书孝宗皇帝陈述恢复方略,都无功而返。在长期的乡居中,被奸人陷害,屡遭牢狱之灾,几乎被杀。但他的志向丝毫未改,思为世用。他的肮脏不平之气,多次在词里抒发出来。如《水龙吟。春恨》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眼儿媚·春愁》云:“愁人最是,黄昏前后,烟雨楼台”,《思佳客·春感》云:“桥边携手归来路,踏皱残花几片红”皆是。在作者的印象里,春光是可爱的,但也是短暂的,带给他的只有愁和恨。这首《虞美人·春愁》词也是其中的一首,把这些词和他的生平坎坷,政治抱负联系起来看,他在这首词所表现的“愁”的内涵就很清楚,这就是: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在艺术手法上,运用比兴,层层勾勒,构成了深曲凄凉的意境,挹之愈深,也愈有感人的力量,是他的词集里优秀的作品之一。
虞美人诗词2
(一)
西窗落月茫茫冗,帘卷凝眸中。红尘有客长亭风,好是逍遥天外意星穹。
时光沦陷凉秋捧,生命不随纵。青春散罢淡从容,只愿沉香幽梦去无踪。
(二)
云烟难舍天涯往,谈笑韶华向。楼台旧梦乱心窗,多少凤凰琴曲已融江。
一支巧笔寒灯港,无语吟香桨。惊鸿寥醉晓风央,莫问如花如水负仓皇。
(三)
芳华春夏秋冬驶,浓淡尘中识。回眸一路为生音,只是几回魂梦婉寻琴。
莲花又起千般逦,情景其芬积。相缘岁月以悠心,乍向雨临灵动漫窗侵。
(四)
几番歌意有心旅,月夜长空孺。回眸一世雨烟殊,漫道楼台睁度那如初。
芳思念想阑珊楚,错把风吹鼓。谢红满地遍零虚,苍白流苏斑驳淡尘荼。
(五)
心情一段诗笺乃,只是徘徊态。沧桑宁静浪千腮,醉想风花如境月红莱。
梧桐摇影清风在,满院轻盈摆。纤光水泊伴思怀,见罢百花相悸淡容苔。
(六)
午茶充溢萦萦困,夏里飘风问。花儿一季复苏春,却喜雨来滋润绿如氤。
窗纱撩起心沙汛,疯长穿行引。徘徊远近感沧真,怎禁醒时柔软睡朦尘。
(七 )
春华秋实花开甸,承诺随风旋。因花一笑阅颜弦,风雨青天催客渡阑珊。
长空若舞红尘恋,不是光阴眼。暗香涌动起涟漪,飘渺已寻心上柳梢轩。
(八)
桃花一树安然夭,灼灼其华藐。绯红半壁万千韶,正是嫣然无限约琴箫。
江山落日如期老,佛度尘缘召。重楼烟锁感潇潇,道是梦回初见默悲了。
(九)
星辉一片盈盈和,那是悠长个。天涯染透携星婆,漫道山川之间横穿波。
静思夜色缘来作,清月闲窗坐。万千如水恰如梭,那是穹天诗里唱心歌。
(十)
原来日子悠长耍,随手三两下。如织似起一网花,行走如同天穹陌边涯。
门前没有山川画,记忆杯新话。万千不老和风茶,任凭白天迎面夜掬裟。
(十一)
秋风过夏尘香并,一季潸然醒。芳菲交接雨疏兴,更有景耕而至长相情。
空灵心会知时命,感慨阴晴迎。曾经几何已霖零,总是叶知萧瑟该来馨。
(十二)
红尘多梦谁能同,心在相思蔻。几多路口寸肠悠,风雨无情轻唤眼帘柔。
怅然模样痴情昼,影烛摇红宿。心窗绵帐月光囚,且留一丝幽浪世生游。
(十三)
落英又起秋知枕,千意怜香荏。轻风柔醉理倾心,只叹青衫浮影自扶琴。
痴人说梦阁楼谶,思量无常谂。佳人梧下顾相吟,纵有万般玲珑也难寻。
(十四)
无风自落尘香泛,清气心间陷。窗前如水一如潭,就让蘸行安进美时潜。
山高水长途经坎,景色依然梵。随心去向梦之蓝,终是惟愿演绎岁月尖。
虞美人诗词3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原文】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释】
①离人:指作者的夫人杨开慧。参看《蝶恋花·答李淑一》〔骄杨〕注一九二○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
②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宋代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赏析】
这首词写于1921年,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此词写的是新婚初别的愁绪。枕上,取首句中语词,表明写枕上思念之情、乍别失眠之苦。
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一句“愁何状”的设问,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与离愁关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借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这里诗人推陈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强烈的夸张,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谓是写愁的又一经典。如果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一比较,本句在状形、摹声、绘色方面,则更突出、更鲜明地写出“愁状”。诗人因愁闷而失眠,更感长夜难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苍穹,寂寞无奈中查数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不正是离人的眼睛吗?这里,景与情完美融合,充分显示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在毛泽东的手迹上此句原为“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后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遣词造境上的改动,使此句的意蕴和色调更深更浓更富感染力。
下阕抒伤别之苦。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尽”与“剩”的鲜明对比写出伤别的深重。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捱到破晓,百念俱毁,只有离人的影像浮现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这是多么令人伤痛和无奈啊!望月思友,见月怀人,明月最能牵动离愁别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了柳永的寂寞无奈,而诗人遥对着西流的一钩残月,此时的情状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两行酸泪汹涌倾斜出来,这是诗人不停的.在心中涌动的无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涛。这种感情是真实的,也是一般人所俱有的。读者至此,其不同样“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吗?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是弥足珍贵的。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种纯真质朴情感,读后动人心肠,令人难忘。
虞美人诗词4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虞美人》
【内容】: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春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作者】:
晏几道(约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乃父。他身为富贵公子,却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为太“痴”了。冯煦曾说过:“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怨别之作,词中刻画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态,颇有特色,语言通俗,感情真挚。
读者深入一步体会全词,可能会感受到这首词不仅是写“闺怨”而已,似隐含着作者的身世之感。
虞美人诗词5
古诗原文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译文翻译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注释解释
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银床:指井栏。一说为辘轳架。
淅(x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屧(x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qióng):蟋蟀。
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蹙(cù):聚拢,聚集。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作者词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纳兰性德与恋人开始恋情的地方。
就:走进,接近。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纳兰性德与卢氏结缡。三年后,卢氏去世。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纳兰性德写下这首词,以寄托哀思。
诗文赏析
“银床”是井栏的美称,也称辘轳架。“淅沥”象指风雨,落叶声。“屧”为鞋的衬底。此处代指伊人行踪。“蹙连钱”指结满野草苔痕。“翠翘”为女子头饰物,形状像青色小鸟。
“银床淅沥青梧老“遥应下阕尾句所点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扫”一句,则深化了前一句的写景,在井阑、庭树、落叶之外,又添了虫鸣,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现眼前。“屧粉秋蛩扫”一句飘然起思情,由实景入虚,秋虫声声,芳草小径幽幽,伊人的芳踪已失,再也唤不回。“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这句又从虚景回转,好象一个人,从杳然的往事中猛然惊醒,回到现实。这句写他走到恋人曾经行经处,那里已是苔痕碧碧草凄凄,在草丛间偶然拾得她戴过的翠翘玉簪,胸中无限伤感却无可倾诉。
何恨不能言,隐隐透出此词悼念的并非卢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马的恋人。唯此,才有拾得翠翘不可言的遗恨。
下阕所说的是容若故地重游,独立于花阴月影之下,心潮起伏。回廊,应是他和恋人昔日常常逗留约会的地方。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人事已非。月华柔软如水又怎样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人。
虞美人诗词6
古诗原文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文翻译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注释解释
湖山信:元祐初,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诗送行曰:“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此句即从仁宗诗来。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句),将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席间苏轼作此词。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沙河塘:位于杭州东南,当时是商业中心。
水调:商调名,隋炀帝开汴渠,曾作《水调》。
阑:残,尽,晚。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
诗文赏析
关于此词的写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词》所叙甚详。傅云:“《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虞美人诗词7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诗词8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拿李煜李后主的这首词作为我的开始,是我相信人生就如这首词一样,风雨飘零是事态常事,全词漂亮的无法形容,只剩下感受,这也许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悟与不悟,得与不得,是文字最不可悟最不可得的东西,所以淡定的从春花开始,然后东流结束,人这一生何尝不是这样的悲喜交集。
如果说一个人在经历了繁华极盛到颓落极衰,我想那是命,不是其他,那时李煜还不懂什么是亡国之君,只知道人生如此,如此是词,一切到了家破人散的地步,所有的.东西都已不再重要,即使在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应该理解了人生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位置上,那么绝对是悲哀。
悲凉的词,一段对生命关于从喜到悲的写照,李后主也许最后明白的人生是不过如此,不过如此又包含了太多无奈和辛酸,遥想他的过去锦衣玉食万人之上,可命中也安排他注定囹圄无可奈何。
人生就像他的词一般只可感受不可言传,他在狱中不会想到那是现实,人这一辈子有太多的想不到,也有太多的做不到,只是繁华过尽世态炎凉,李后主一生善词多愁善感,灵性与感性在他的词里后人无法企及,只是命运安排又有何办法,让他成为一切不可能中的不可能,雕栏玉砌太过靡丽,玉娥娇娃过眼云烟,一个普通人想不到的他做到了,一个皇帝该做到的他没有做到,后人唏嘘后人惜才但历史不会改变。
我们无数人读这首词那字字如滴血,那句句似剜心,可我们却不会想明白最后真正痛苦都无力的人却是这个只会吟词作赋的亡国之君。
一江春水都已东流去,他的意识中自己连一江水都早已不如,物化的境界高超的表达意境方式,让人叹为观止,让人醉了却不是那壶浊酒。
李煜最终还是明白了如果他不是天命之子,也许他可以沉溺于烟花柳巷,一辈子不闻朝廷之事,卖弄风月弹词谱曲,他能做到他也会做到。
有些东西强求并不好,有些世理不俗不完美,时间已经将他埋没,可这首次却永远的存在,一切都是好的一切又都是坏的,这可能就是命吧,李后主不会再生,虞美人再也不能有第二首,时也命也天注定人难违。
虞美人诗词9
古诗原文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译文翻译
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暮色苍茫烟波随风起。分飞的双燕紧贴着寒云,我独上小楼东边倚栏观看。
短暂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注释解释
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沧:暗绿色(指水)。
背飞双燕: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劳燕分飞、朋友离别的意思。
阑:栏杆。
合:应该。
尊:同“樽”,酒杯。
故人二句:用陆觊赠梅与范晔事。
创作背景
1083年舒亶因与尚书省意见相左逐出京城,在家赋闲十年后再次被任用。但入京却是物是人非,为自己的身世感到孤独和凄凉并且渴望友人的信息。
诗文赏析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这是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赠这一典故,在这里具有普遍与特殊的双层含义,用典如此,可谓表里俱化了。
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善于借景传情。
虞美人诗词10
【原文】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赏析
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歇拍二句,词人又忽地转入写景,“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宋诗人黄庭坚《睡鸭》诗有:“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睡秋江。”这本是乡野常见之景,然实是词人有感而发,借此以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的“愁抱”。正如江淹《别赋》中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词作下片以“添衣”、“策马”、“寻亭堠”一系列行动,及鸭睡陂塘之景,侧面写出了词人送别心上人之后无法抒发的“愁抱”,也暗示出词人是位羁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极力在词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绪,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来。
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虞美人诗词11
寄深于浅简明貌,诗外有诗好。真情真景出真词,竟境领先无趣不成诗。
情风志理韵风意,真字多含义。异常三味胜通常,意质高低须用寄言量。
相关资料:
“寄言”“寄深于浅”“诗外有诗”“真字是词骨”;
王国维首提“意境”;
陆伟然在“无趣不成诗”的基础上,提出四趣(情、风、志、理)三味(韵、风、意),说“意质”(意绪情调)决定意境。
虞美人诗词12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五代顾敻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注释
景阳钟:这里泛指钟声。
绣花重(chóng虫):花纹繁丽。
冷烟:晓雾。
娇慵:娇羞无力的样子。
宝匣:梳妆盒。
绿荷相倚:池塘里碧荷一株紧靠一株。
评析
这是一首写春怨的词。上片写女主人公初起时的`娇好仪容。“思娇慵”一句承上起下。下片具体写她的情态:“无语理朝妆”,表明心事重重。当她看到池上绿荷相倚相偎,嗅到藕花的幽香时,心际不禁浮起了一股恨意。词中对“恨”、“思”这类抽象的感情着墨不多,但这种感情却寓于每句之中,可谓句句含恨,字字带怨。“相倚”二字,尤见情致。
虞美人诗词13
《虞美人·梳楼》原文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虞美人·梳楼》译文
垂下一丝丝杨柳,飘下一丝丝细雨。春天就在迷迷潆漾之处。我觉得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忧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
上天怜我客中游子故乡遥远,借一株海棠花给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
《虞美人·梳楼》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梳楼:指女子梳妆楼,即闺楼。
丝丝: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喻指丝丝愁绪。
溟濛(míng méng):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弥漫。
忒(tè):太,过甚。
藏:隐忍、按捺已久。
客子:指思妇远在异乡的丈夫。乡关:家乡。
消遣:消解、排遣愁闷。
阑干:本指栏杆,这里是借指海棠花红绿相映、纵横交错。
《虞美人·梳楼》鉴赏
《虞美人·梳楼》是南宋词人蒋捷所写的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语言素淡清新,除“海棠”句外,皆不事藻饰,不事设色,句句明白如话,自然流畅,语言精辟而不矫饰,意境迷离而深邃,巧妙地在景色中寄寓了游子内心的无限慨叹。
词的上片首二句登临即景。杨柳如丝,细雨绵绵,霏霏雨幕中,柳丝轻拂。远处烟雨笼罩,呈现出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一近景一远景,一工笔细描,一简笔勾勒,词人运用了画家的艺术笔法,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致,犹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图。“丝丝”这一叠词,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由于词人把握准了柳丝、细雨的特征,写出了两者的天然神韵,因而,词的起句尽管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却并不使人觉得累赘。相反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音调上讲,这两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楼儿忒小不藏愁”,转入触景伤怀的心理表现。写愁尤难,因为是一种抽象的思绪情感,很难捉摸,所以,诗词中或有以水喻愁之多的,或有以舟载不动喻愁之重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皆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成为可感的物质。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和以“水”、“舟”作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句中的“藏”字,表现了词人对如许愁苦的隐忍、按捺。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藏不胜藏,因而这“愁”便冲出小楼,“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然而,幻想毕竟不是现实,幻灭后只能更添忧愁。
词的`下片“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是词人在急切盼归不成之后的心理活动。前句点明题旨,词人凭空拈来一个“天怜”,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意思更深了一层。但“天”怜则怜矣,却不能赐以归舟,而只能“借与花消遣”。“借”字用得不同凡响,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以花消愁,也只能“借”之而已。这两句,一“怜”一“借”,自怜自悯,自我安慰,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以及思乡怀人、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海棠”两句,承“花消遣”而来,化用韩偓“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诗意。这两句连轴而下,辗转多姿,曲尽其愁。海棠临槛(栏杆),红绿相映,而细雨中的海棠,颜色更非一般。唐郑谷咏海棠诗有“秾丽最宜新著雨”句,宋范纯仁海棠诗亦有“濯雨正疑宫锦烂”句。词人在这里写的也正是雨中海棠。从字面上看,词人本欲赏花遣愁,但映人眼帘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自己久滞客中,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油然而起。显然,词中写海棠的真正用意,却是写愁。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词人在这里正是以乐景写哀,用的正是这种增一倍的反衬手法。所以,貌似红绿满眼,实际上却暗含了苏轼海棠诗“雨中有泪亦凄惨”的句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寒森森的晚风呢。显然,这是一个婉转含蓄、余意不尽的结句。
上片以描写景物为主,勾画出迷离氤氲的春景图。首句中叠字的运用,增加了词作的韵律美,渲染出柔美朦胧的春景,“丝丝”二字同时引出下文的抽象“愁绪”。“丝”的形态与愁绪贴合,赋予难状的心理状态以具体形态。下片开头便揭示了这首词词的主旨,词人在外漂泊,心情惆怅,思乡归家之心热切。“借”字点明这份“与花消遣”的好心情只是一时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孤苦。娇艳的海棠花与漆刷的绿栏杆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词人隐秘的深层忧伤借着强烈的视觉效应透露出来。
词人并不刻意雕琢词采,而是随性而发,自然天成。纤细精巧的语句慢慢串联出一首哀婉悲切的游子思乡佳作。“杨柳”、“丝雨”、“楼儿”、“海棠花”以及“绿栏杆”无不是自然界中柔美夺人眼球的景物。但在这首词中,这些景物构筑的意境却并不明丽,而隐含着词人深切的愁苦。
《虞美人·梳楼》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词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女主人公形象更说得通!
《虞美人·梳楼》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详。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梳楼》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虞美人诗词14
原文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译文
1、虞美人草:《梦溪笔谈》:“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
2、不肯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玉帐:军帐之美称。
4、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指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5、唱着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儿女句: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7、湘娥句: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泪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迹,人谓之斑竹。张泌《临江仙》:“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8、舜盖二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虞美人诗词15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 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 王安石《元日》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 王安石《春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陆游《马上作》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玉楼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白居易《忆江南》: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 陆游《豆叶黄》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宋· 辛弃疾《浣溪沙》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宋·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宋· 姜夔《扬州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李煜《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