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李白思乡的诗词 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二十多岁就离家出游(离开了四川江油青莲乡的故乡,不是盲目的出走),现在叫旅游,那个时候叫游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漫游了江陵(湖北荆州)、武昌、长沙、岳阳、扬州、杭州、绍兴、安陆(今湖北孝感)、长……
有关于李白思乡的诗词
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二十多岁就离家出游(离开了四川江油青莲乡的故乡,不是盲目的出走),现在叫旅游,那个时候叫游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漫游了江陵(湖北荆州)、武昌、长沙、岳阳、扬州、杭州、绍兴、安陆(今湖北孝感)、长安、洛阳、南京、兖州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许多地方,再没有回过故乡四川。难道他就不思念家乡亲人吗?不想念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吗?非也。相反,他是十分思念故乡的。有诗为证。
有关于李白思乡的诗词
说起李白的思乡情结和怀念故乡的诗,人们一定会首先想起李白的这首《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
李白的《静夜思》写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的扬州寓舍(客栈)。李白当时才26岁,也就是我们现在狂傲不羁的小青年开始玩诗的时候,其《秋夕旅怀》当为《静夜思》的续篇。刚出川两三年的一个夜晚,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扬州旅舍,月明星稀,灯火散乱,朗月洒下一片清辉,诗人很可能刚从“春风十里扬州路”上散步回来,也可能刚在“卷上珠帘总不如”的勾栏瓦舍里挣脱歌女舞姬的纠缠,他想家了。望天空一轮皓月,思家乡慈母情怀,遂写下这首千古传诵、中外皆知的《静夜思》。
李白的思乡诗,情欲最浓烈,想象最丰富,联想最具体,最具诗情画意的当属这首《春夜洛城笛》了:“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他怀念谁?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36岁左右游河南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号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沉静下来。李白应该在客栈里要休息了,却突然听到了笛声。是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吹响?夜深人静,笛声清析而曼妙,笛音婉转而动听。是少女思春,是歌姬恋念,是玉人吹箫,是乐工温曲,他不得而知。然而,他已经被深深的打动了,联想是欲望的眼睛,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何方,更看不见吹笛子的人。春风徐来,悠悠的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儿吹送着笛韵,飘在洛阳城的夜风里,更加凄楚动人。这笛声绝不会是欢快的,而只能是幽咽的低沉婉转的,这更让人想入非非。
由此,诗人的联想和期盼也会在听觉与想象中飘逸。此刻,邻舍的争吵声被笛音淹没,市井的喧闹在笛声中隐去,大明寺的钟声也已经被笛韵所取代,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缥缈的笛乐演奏的是《折杨柳》吧。笛乐飘飘,动人心魄。
《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词,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无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辩,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是共有的。就像现在旅居国外的游子思念祖国。它绵绵不绝,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六十出头)了。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此时正流落江南当涂(在李阳冰处),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短暂欣喜之后,他开始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不久又染了重病,晚景凄凉。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当涂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鲜红,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花好像就是故乡的花啊,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虽然宣城的杜鹃花十分美丽,阳春三月就会开遍满敬亭山岗,开遍宛溪河畔,就会用满山的姹紫,满原的嫣红装点起宣城的春色,但李白的这首诗显然不是在赞美欣赏宣城的杜鹃花和宣城的春天,而是见物思人借景抒情的思乡之作。见到了杜鹃花,联想到杜鹃鸟。杜鹃鸟又名子规鸟,巴山蜀水最为常见,由此想到了自己的故乡蜀中绵州的彰明(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莲乡)。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如今,我有幸回到祖上的故园,意念里的家乡宣城,徜徉在宣城杜鹃花开满的山岗,在杜鹃花丛中感悟李白这首诗,感叹李白的人生际遇,幸福之情油然而生。眼前的花,姹紫嫣红,红的杜鹃花像红蝴蝶,白的杜鹃花像白蝴蝶,红白相间的蝴蝶在我的眼前飞舞,在我的心头飞舞,飞向意念中的故园。猛的,一只鸟儿从花丛间飞起,飞向那春意盎然的晴空,飞向我那开满君子兰的第二故乡。那是子规鸟吗?我又想我新的故乡了,那万里之外的北国春城。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见杜鹃花,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花花草草,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故园故国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真正感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