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余光中 节选 冷雨

管理员

摘要: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大陆与台湾断绝交往。一直到1992年,作者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以下是小编收集到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大陆与台湾断绝交往。一直到1992年,作者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以下是小编收集到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原文1】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地,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版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付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个“雨”部,古神州的大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都是神的好脾气和坏脾气,翻开的都是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上,下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情。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雨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阅读练习】

  1.联系上下文看“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一句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作者在第二段写道“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对这个疑问,作者其实已经作出回答。联系全文,以“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的句式分条写出答案。(6分)

  3.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写道:“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作者为什么对那“冷雨”不仅要“听听”“看看”,而且要“嗅嗅闻闻”甚至“舔舔”,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4.文中的“他”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你心目中“他”的形象。(不超过80个字)(4分)

  【《听听那冷雨》答案】

  1、(含义)不能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能让从祖国大陆飘来的“冷雨”淋一下,也算是对思乡之情的一种安慰。(2分)

  (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2、(6分,写出三点即可)

  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付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里;

  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以及“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承载中华文化,寄托“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里;

  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的冷雨里。

  3、因为在作者看来,那冷雨是自己从日思夜想而不得见的祖国大陆那边飘过来的,那冷雨里包含了来自祖国大陆的成为作者思念大陆的寄托物。因此冷雨不仅要听听、看看,而且要嗅嗅闻闻,甚至舔舔,借以慰藉自己思念祖国大陆的赤子之心。“嗅嗅闻闻”“舔舔”这一组叠音词,写出了作者努力靠近这冷雨的动作和心情,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刻骨铭心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从形式上又形成排比,使文章渗融着诗的意境,隽永有意蕴。

  4、这是一道开放式试题,所写内容只要扣住“爱国、思乡”的形象即可。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原文2】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这一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2.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4.文段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

  1.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是因为作者在岛上听雨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意思对即可)

  3.作者听雨,是在听的人生,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这里的谁应该是指故乡,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