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思乡的现代诗歌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美好愿望。下面是余光中思乡现代诗歌,请参考! 《乡愁》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
余光中思乡的现代诗歌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美好愿望。下面是余光中思乡现代诗歌,请参考!
《乡愁》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创作背景
余光中一生是在频繁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作品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统一,又将乡愁描写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中国诗人,他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人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当代诗人,他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经历,那年少时一枚邮票,那青年时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悲欢与巨大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倾诉,也因为结尾感情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历史感,横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国度”。[4-5]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特征: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离——后来母子死别——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诗人为这人生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对应物: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人们一种强烈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次序为经,以两地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哀愁和无尽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整饬美和韵律上音乐美。在均匀、整齐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表现形式,在恰当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眷恋之情。[6]
《乡愁》有令人瞩目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词重复和叠词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氛围。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赏析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