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说:写作对我而言如呼吸般自然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余光中 作对

管理员

摘要:

余光中说:写作对我而言如呼吸般自然  导语:余光中的诗作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而对于作家余光中而言,写作犹如呼吸般自然,而这也反映了作家余光中对于文学的喜爱。  作家余光中说:写作对我而言如呼吸般自然  中山大学最近为当代文坛大师余光中举办90寿诞生日会,中……

余光中说:写作对我而言如呼吸般自然

  导语:余光中的诗作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而对于作家余光中而言,写作犹如呼吸般自然,而这也反映了作家余光中对于文学的喜爱。

  作家余光中说:写作对我而言如呼吸般自然

  中山大学最近为当代文坛大师余光中举办90寿诞生日会,中山大学校长郑英耀率校内各院所主管向余老祝寿。余光中致词时幽默表示,很多人好奇他岁数已大是否还写诗、创作?他笑说,你们怎么不问我还有没有呼吸呀?余光中认为,写作与呼吸对他而言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山大学校长郑英耀当日率文学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社会科学院等及校方行政主管于校内替余光中举行庆生会,现场喜气洋洋,不仅安排高雄知名餐厅外烩料理,也有管弦乐团演奏,余光中非常欢喜。

  余光中致词时表示,今年他已90岁,在高雄中山大学已整整31年,虽偶尔还是有人会问起他哪时候要回香港啊?但余都回说,自己的家就在高雄、就在中山大学。

  余光中打趣表示,自己在中山大学一共经历了七任校长,每一位校长都会安排他到高中演讲,目的就是希望能吸引高中生考试时,愿意把中山大学填入他们的学校志愿里,让学校吸收最好的学生。还有人关心他年纪这么大了,还写不写诗、看不看书?他都回说,你怎么不问我还呼不呼吸呢?余光中认为自己写诗创作,就跟呼吸一样自然,不因年龄因素而有所改变。

  余光中当日偕同结褵60周年的夫人范我存及两位女儿出席生日会。郑英耀表示,余光中是中山大学的宝藏、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郑也以《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句赞扬余光中对学校与教育的贡献。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为江苏常州人。抗战时曾在重庆就读中学,先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就学,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奥华大学文艺硕士,曾任台北师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47年至1985年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职,1985年迄今定居高雄并于中山大学任教,现为该校荣休教授。中山大学敬重这位文学大师,给他一间拥有无敌海景,可以远眺台湾海峡的办公室。

  余光中擅长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四度空间”,出版专书逾60种。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等,广泛被收入大陆港台国语文教本。1992年起常赴大陆讲座,曾获颁20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并任北京大学与澳门大学驻校诗人、作家;其它荣誉包含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大学荣誉博士,霍英东成就奖,2004年传媒大奖散文家奖、珠海北师大名誉文学院长等。

  余光中:“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 思念家乡怀念祖国

  亚文化之都——泉州文化名扬四海,离不开海内外文化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或漂洋过海,或坚守家乡,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浇灌泉州文化娇艳的花朵。

  蔡国强、余光中、张明敏、庄之明、曾静萍、王景贤……这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是泉州文化人的代表(本版仅选其中一小部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传承和弘扬泉州文化,让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魅力不断增加,凝聚了更多海内外关注的目光。

  去年底,由永春县政府和泉州歌舞剧团联合创作演出的交响诗剧《乡愁》,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参演剧目奖。交响诗剧《乡愁》以泉籍余光中的著名诗篇《乡愁》为背景,将经典作品活化于舞台,对中华游子的爱国爱乡情怀进行艺术诠释,展现中华民族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和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美好愿望。

  余光中,祖籍永春,因创作《乡愁》等诗饮誉海内外。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2011年,获首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贡献奖。

  “非常感动。”2012年12月20日,余光中伉俪专程回乡观看交响诗剧《乡愁》的演出后激动地说。一首诗歌,一部诗剧,共同演绎了两岸同胞的思乡共鸣曲,也谱写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乡愁》是余光中1971年在台北思念故土时创作的,据说他当年创作这首诗仅用了20分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确认了此事,说:“我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的情感已经在心里沉积了20年,灵感瞬间找到了‘出海口’,就一气呵成地书写了自己的乡愁。”

  调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时隔半个多世纪,老诗人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回到永春故居圆满地完成了“寻根之旅”;2004年,他又专程回到泉州,欣然担任泉州参评“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推荐人,向海内外宾客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2011年回乡时,他的诗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为家乡留下了新的诗篇——《洛阳桥》,该诗在《泉州晚报》首发后,引起了广泛共鸣。

  近年来,这位年过八旬的诗翁频频跨越海峡回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他不仅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真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渴望和平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