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二、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
愚公移山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二、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三、教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围绕词义、句义,师生相互提问、解答,问题设计要巧妙。
1、愚公多大年龄?
(1)不到九十岁。
(2)且,将近。
2、“遗男”几岁?
(1)七八岁。
(2)龀,换牙,七八岁。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遗男”的父亲同意他去吗?
(1)“遗男”没有父亲。
(2)孀妻,寡妇。
4、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1)没有。
(2)夫,男子。
(六)各大组推荐一人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绘声绘色。
(七)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八)围绕字意、词义、句义,相互拟题测试。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让学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和智叟说的两段话。
2、学生翻译这两段话。
3、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关切、担忧。
4、教师提问:智叟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轻蔑、讥讽。
5、让学生揣摩当时两人的不同心理?
(1)愚公妻子:老伴儿,你一大把年纪了,挑运土石,身体能顶住吗?
(2)智叟:你这老顽固,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动,还想移掉两座大山?简直是异想天开!
6、学生归纳两人对移山的态度。
7、通过分析“杂然相许”、“跳往助之”,学生归纳愚公的子孙、“遗男”对移山的态度。
8、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1)山体庞大。
(2)工具简陋。
(3)劳力不足。
(4)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教案2
我们经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的毅力,马上就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了。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愚公移山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愚公移山导学教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一、达成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二、预习导学:
(一)一读课文,走近文本
1、自读课文,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太行王屋二山 冀州之南 惩山北之塞 荷担 孀妻 始龀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一厝朔东 高万仞 箕畚 魁父之丘 雍南
(二)二读课文,夯实基础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2、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意为 。
甚矣,汝之不惠。 通 ,意为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年且九十( )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 )且( )焉( )置( )土石 荷担( )
箕畚运于( ) 始龀:( ) 智叟( ) 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无穷匮也:( ) 何苦而不平( )
3)翻译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导学:
(一)、正确熟练朗读课文。
(二)、识记词义,疏通文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
愚公移山 (歌词)作词:韩永久 演唱: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文本内容:一个困难催生一个决心,两个疑问引出众人支持.
一段回答击退一种嘲笑,两位神仙帮助万代宏愿(梦想)。
乍听为笑谈,深思乃哲理。
想法:我要移山——面对困难两座:太行山和王屋山
行动:一铲一铲又一铲,一筐一筐又一筐;
时间:一年一年又一年,一代一代又一代
结果:山低了,土少了,信心越来越高,希望越来越多——山移走了
原因:一叩一垦,功在不舍
寓意: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获得成功
羡慕你的不是权势是气质,景仰你的不是高度是境界,害怕你的不是本领是精神。
现实想法:我要学好——面对困难两样:坏习惯和懒惰
行动:一页一页又一页,一本一本又一本;
时间: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岁一岁又一岁。
结果:书本渐渐厚了,学问渐渐深了,心灵渐渐丰富了,人生渐渐幸福了——学毕业了
原因:听说读写,功到自然成。
评价: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是因为有决心战胜困难;失败是因为无决心战胜困难。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巩固测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汝之不惠( )
固不可彻( ) 毕力平险:( ) 始一反焉 ( )
2)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且:(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焉:(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3)翻译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个人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平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平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习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