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渔歌子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渔歌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

  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 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

  l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 练习:哥哥,因为 ,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张志和,教学中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品出钓中情。】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1、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渔歌子》。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词描写了 、 、 等景物,抒发了词人 的情感。

  2、边读边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色,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

  六、拓展延伸亲经典

  1、歌曲欣赏《渔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

  【设计意图:以歌曲欣赏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以网站的推荐激起学生后续阅读的欲望。】

《渔歌子》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课件出示】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 sai se )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

  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

  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

  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

  (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 (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 微风吹拂 凉风习习 清风徐徐 毛毛雨 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细雨绵绵 绵绵小雨 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 细雨飘零阴雨绵绵 淅淅沥沥 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 (西塞山:郁郁葱葱 青翠 ;桃花:粉红; 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 板书)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

  (1)色彩丰富而协调。(

  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

  (3)以动衬静。

  (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

  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 ! 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 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 不须归

  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学设计5

  主讲教师姓名:x

  讲授内容:

  四(年级)

  语文(学科)

  人教课标版(教材版本)

  课目:

  渔歌子

  知识点

  领悟诗词的情感 (课目/知识点/主题)

  教学类型:

  √知识讲授 □ 解题演算 □ 问题答疑□ 创意实验 □

  学习活动:

  拍摄模式√知识讲授型微课——教师在演播室以讲授为主,结合屏幕演示、板书等活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 屏幕录制型微课——对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和过程演算分析的教学内容,只录制教师的讲解声音及屏幕内容演示过程,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简介:

  (一段话,一般最多不超过150字,课程 简介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微课主体内容之前)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词。根据四年级学生悟情悟境方面的欠缺,本微课采用“以法导学、以读促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来品味、想象、领悟词中的意境,走入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微教案

  (另纸附)

  讲授配套的PPT

  (另行提供PPT文件)

  微练习

  (另纸附)

  微反思

  (一段话,一般不超过300字)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读、想、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抓住“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不须归”等词语作为悟情的切入点,读中想象画面,词画交融,从而顺利进入意境,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再结合诗人背景来深入领悟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渔歌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词两首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二)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三)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

  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涂颜色,这就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要比那个生硬的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要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设计意图】古筝曲的导入,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

  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

  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并将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下整首词意的过程是学生将对词“碎片”的理解整合的过程,是对词整体认识的回归。】

  (四)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了解词人生平,读懂词中人?

  2、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背诵全词。

  2、总结全词:

  词人张志和正如其名,他一生淡泊名利、心志平和,他钓着的是一份悠闲、自在。

《渔歌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1、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渔歌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的一首词,小学阶段的儿童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费解。要求孩子们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词的理解、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二、学生实际分析: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并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几个环节,读出词的韵味、找出词中景物、用简笔画画出词中的景物、孩子们看着直观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象,通过孩子们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的介绍理解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

  2、查阅并收集与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画简笔画)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七、教学反思:

  1、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入课题,姜太公用直钩钓到周文王,为后面的张志和用直钩钓到悠闲自在的生活作铺垫。故事引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2、利用简笔画启发学生感悟诗情,学生通过画一画,既培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理解。

  3、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所描绘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等),孩子们很容易找出来,找出来的景物的颜色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结合词义和孩子们的想象说出是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鹭?什么样的流水?孩子们先进行扩词训练组成句。最后用这些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既把词的意境用一段通顺的话描绘并表达出来了。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作者不想回家的原因,孩子们就能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教学要求: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导入本课学习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简介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热爱大自然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

  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