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岳阳楼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问题。 (1)庆历四年春,滕……
《岳阳楼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岳阳楼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问题。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将所选字母添在句后的括号内。(2分)
去: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1)去国怀乡 ( )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
(3)委而去之 ( )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语句的意思。(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二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点。(2分)
4.选文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如果请你朗读第三、四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和 的语气语调。(4分)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2分)
(1)范仲淹 。
(2)欧阳修 。
二、阅读《岳阳楼记》(见上文),完成1-5题。(12分)
1.解释下面句子加粗词的意思。(2分)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 ②去( )国怀乡
③把( )酒临风 ④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2.把“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2分)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5.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魏武将见匈奴使》,完成1—4题(共8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自以形陋( ) (2)不足雄远国( )
(3)魏王雅望非常( ) (4)魏武闻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3.魏武为什么让崔季珪代替自己?(2分)
4.匈奴使节看出“捉刀人”(曹操)是位“英雄”,按理应得到曹操的奖赏,为什么反遭杀身之祸呢?(2分)
四、阅读《世说新语》中有关曹操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共4分)
(一)魏武常言:“人欲危己,己辄(就)心动。”因语所亲小人(随从)曰:“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执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为实,谋逆者挫气矣。
(二)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zhuó用刀斧等砍)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此!”后阳眠(白天睡觉),所幸一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内容。(2分)
2.结合《魏武将见匈奴使》和这两段文字的内容,请你就魏武(曹操)这个人物作点评价。(2分)
【参考答案】
一、
1. (1)B (2)C (3)B (4)A 。
2.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3.壮阔、浩淼。
4.阴晦萧索、晴朗明丽、悲凉低沉、喜悦昂扬。
5.答案示例:(1)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2)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二、(12分)
1.①同“俱”,全,皆。(只作一种解释,亦不扣分) ②离开。 ③持、执(端、拿)。 ④因(因为)。(2分)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分) 11.遭遇阴暗凄凉的景象而心生悲凉 看到清明亮丽的景物而其喜洋洋。(意近即可)(2分)
3.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分)
4.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写出的名言与范氏名言不类似的不给分;写出的名言与范氏类似,但人物不匹配的,给1分;写出的名言与原作稍有出入,但仍符合原作大意的,不扣分)
三、
1.(1)认为 (2)称雄,这里指震服别人 (3)不同一般 (4)代匈奴使说的话(共2分。答对2个得1分。)
2.然而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2分。意思对即可。)
3.因为他觉得自己外丑陋,其貌不扬,害怕不能震服匈奴来的使者。(2分。意思对即可。)
4.原因是曹操认为他眼光太锐利,放回对自己不利。或:因为匈奴使者只是说所谓魏王外貌不同寻常,却看出捉刀人曹操自己是个真正的英雄。曹操不能容忍这样睿智的人存在。(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四、
1.(一)曹操骗杀随从以证实自己“人欲危己,己辄心动”说法,使人不敢谋害自己。
(二)曹操“梦”中杀人,从而使人不敢在他睡觉时谋害他。(2分。每则1分,意思对即可。)
2.曹操具有过人的气质和才能,但又是极度的自私和猜疑心很强的人,充分显露了他“奸雄”的本色。(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备,详尽浊浪排空 排:充满
B.北通巫峡 通:直到,到达 薄暮冥冥 薄:迫近
C.此乐何极 极:穷尽感极而悲者矣 极:十分,非常
D.而或长烟一空 或:有时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回答。
(1)请你谈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的意义和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中,“异”指的是什么?体现的是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具有政治抱负的人,陈涉提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观点,而范仲淹则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请结合课文比较这两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3.(1)高度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2)指“迁客骚人”因不同的自然景物而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体现的是“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意对即可)
4.这两句话都是针对杰出的政治人物(历史人物)的襟怀(政治抱负)而言的。陈涉以“鸿鹄”自许,范仲淹指的则是“古仁人”,当然也暗指他自己。即,“燕雀”的言论与“二者(迁客骚人)之为”一致,“鸿鹄”与“古仁人”一致。(不设统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