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梦想书香成就人生的征文 期末快到了,我到八年级(7)班听本学期的“最后一课”。一进教室,我就发现在后排的桌子上,摆着一本我很眼熟的书,我想这一定是该班班主任屈老师的。前些日子,一位出版社朋友送了我五本书,我把书全部转赠给了教师。 趁着还没上课,……
阅读点亮梦想书香成就人生的征文
期末快到了,我到八年级(7)班听本学期的“最后一课”。一进教室,我就发现在后排的桌子上,摆着一本我很眼熟的书,我想这一定是该班班主任屈老师的。前些日子,一位出版社朋友送了我五本书,我把书全部转赠给了教师。
趁着还没上课,我随手翻了下这本书。让我吃惊的是,她在书上做了很多标记,还在空白处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和反思,红红的一片,很是醒目。屈老师的确是在认真仔细地读着这本书,这也是我内心期待和希望的读书样态。
其实,屈老师以前对于专业阅读并非如此认真和上心,甚至还有些抵触。每天学校里的事情一大堆,回到家里还得做家务,照顾孩子和老人。读书,真的是没时间、没心情。而且更深层的问题是观念:她认为,不读书也不怎么影响教学,不读书照样能教好学生,只要自己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不读书一样成长。学校当初成立“‘四棵柳’读书沙龙”,因为她是英语教研组组长,我想让她带个好头,就鼓励她参加,她却一直固执己见,托词不参加。
有屈老师这样想法的人,在学校教师中并不少见。但以我的专业成长历程和体验来看,许多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状态甚至生命状态难以取得突破,原因之一就是读书少。读得少,就见得少想得少。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搭建起与世界、与他人、与古今中外的联系,书籍是帮助我们走出平庸和卑微,走向壮阔和卓越的一条通道。我一直认为,读书是最经济的一种成长方式。
这些年来,在鼓励、引导教师读书这方面,我很用了一番心思。日常,我亲自抓“阅读三个一”工程。一是“每天一语”。每个工作日,我会精选一则有关教育教学的警句、格言或精彩论述,以“xxt”短信形式在早上八点准时推送给教师,让大家去品读、学习并思考,努力用教育智慧润泽教师的心灵。二是“每周一文”。每周我要精选一篇教育类的经典或热点文章,印发给教师共同阅读。教师可以随意在纸上做批注,而我在回收之后经过认真批阅,会将批注精彩或认真的教师的名字记入学校的大事记,并在全校通报表彰。“每周一文”,能够让教师们与多种教育思想碰撞。三是“每期一书”。在每学期初,我会给每名教师赠送一本共读的新书,教师可以在书上随意圈写勾画。平时,我会安排专人每周给教师做“导读提示”,并安排一名教师在例会上交流读书心得。期末,我会把书全部回收,亲自检查教师们读书的批注、心得或笔记等情况,对于阅读认真的教师要记入学校大事记,并通报表扬。“每期一书”,目的就是为了使老师们能够与教育专家实现深度的系统的对话。
这些措施的扎实推进,教师们的阅读状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大家似乎找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专业研修与成长的路径。2014年11月,我和屈老师等四人一起到山东日照去参加“构筑理想课堂——2014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其间,我们听了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的讲座。课后交谈中,我和教师们提起曾读过他写的'《怎样观课议课》一书,里面对观课议课的阐述很系统,既细致又实用。没想到屈老师对这本书十分感兴趣,让我回去后把书借给她。拿到书后,她很快读完,并且找到我说,强烈提议让大家共读这本书。于是,我们把这本书确定为“每期一书”赠送给大家。
通过这些,我感觉到屈老师对于阅读已经不再抵触,而且生出了由衷的喜爱之情。
屈老师告诉我,她现在每个学期都很期待学校的赠书,因为不知道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挑战。她不仅会非常认真地啃读学校的赠书、荐书,而且还抽时间阅读了很多其他自选书籍,如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等。《教你如何赏识孩子》使她学会了从新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直接点化了她英语“理想课堂”的构建;《适于脑的教学》让她知道了学习发生的脑科学机理……她说:“读书使我获得了专业和精神的养料,使我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充满教育智慧,更加密切了和学生的情感联系和心灵交流。”
屈老师的教育信念就是这样在阅读中实现了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的淬炼和升华,由此也慢慢完成了帕尔默所说的“身份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亮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