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论语 观后感 心得 于丹

管理员

摘要: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于丹论语心得观……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1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又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读于丹讲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生活中的理性道德.

  其实在现实中,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书中告诉我们,如何用一颗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做为人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不要一味的想不开,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要尽可能地用自己高兴的事情去弥补遗憾.正确面对现实中的不利方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这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于丹教授在论语里,讲到交友方面,更是让人收获甚多.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当我们遇到挫折时,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效果会更好一些.

  其实最让我们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时,没有得到怨恨,而是得到包容之心,因此,如果有一个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

  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

  可见,读透了论语,学会了做人.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2

  现在的世界离我们的春秋 ,战国时代越来越远,那些儒家的经典早被我们抛之脑后,留下的只是每天工作学习所带来的压力,琐碎事情带来的烦恼。可是当你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都是我们能在论语中 找到的。

  在于丹教授的讲解下,我知道论语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教会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美好生活。其实论语就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理性道德。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看完于丹的《论语·心得》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论语真是一本宝典啊!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3

  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早有听说,在电视上的百家讲坛上也听过一二。还听说有许多研究古代文学的人,诸如“十博士”指责于丹对《论语》讲解多有缺失,劝其立即“下课”。今年暑假,我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虽然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解读,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现代化的理解,可是跟随她的思路,跟随她的足迹,我们可以对这本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书籍重新产生兴趣,重新捡起它,审视它。用自己的观念来解读它,将古老的真理化为为我所用的心得。作为教师,我的体会是“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

  于丹在“处世之道” 中引用了一位英国心理学女博士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其实也是一种“父母”的爱,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

  在现在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的爱已经有了许多的变味。师生之间的那种适度,往往非常难把握,有人说教育事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教师是服务学生的,学生是上帝等等,这一直是捆扰我的问题。也许是我的理解有些偏颇,或是肤浅。于丹老师的解说,无疑给了我一些答案。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待学生,也应该有个适度。我们教育学生、传授知识,最终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成人。

  “天地之道”。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于丹老师的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她用最浅显易懂的文字,给我们谈了自己对《论语》的心得,这是人与人的交流,是你与我的沟通,我并不在乎对经典《论语》的理解有多少,在乎的是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在这时拥有.希望更多的朋友去看看这本书,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4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于丹她对《论语》的观点很独特,他从好几个方面来讲:天地之人道 心灵之道 外世之道 君子之道······

  书中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令我最为难忘: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说:“儿子,你以后每一次跟别人发脾气你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这有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次,就自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那你就可以拔下来一根。”他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开始不断的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把光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会克制自己了。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说:“快看,钉子都被我拔光了,我不会再发脾气了!”

  爸爸说:“孩子,虽然钉子都被拔光了,但是那些洞却永远留在了上面。其实,你每向亲人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的心中打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她还说:“道不还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是她的心语。

  书中还有很多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让我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寻找快乐的生活。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5

  在于丹看来,“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认为;于丹之所以著名,很大的原因在于她抓住了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如何快乐生活”,并用一部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论语》来解答这一困惑。

  。看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于丹也明确的向世人阐述了一种交友之道.有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如漆似胶、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因过于“亲密”,而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比如,有的朋友把自己的个人隐私告诉了好朋友,后来无意中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的私密话题,于是,便怀疑是自己的好朋友背叛了自己,好朋友间就出现了隔阂; 人生在世,离不开社会交往。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还没有完全走进一个人时,双方都会非常客气,都会尽量把自己最优秀的部分展现给对方,这时候的交往是非常美好而令人憧憬期待的,而随着交往的加深,渐渐的,我们会发现彼此的很多缺点,从而失去了最初的仰视和憧憬。那么,如果我们彼此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呢?也许会魅力永存,永远充满期待和憧憬吧.

  读过以后,我久久的思考着,最终,一丝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