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原文附译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鹬蚌相争 译文

管理员

摘要:

鹬蚌相争原文附译文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

鹬蚌相争原文附译文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出处

  欣赏评点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寓意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

  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