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是什么?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是什么?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理解铺垫这一写法在本课的运用及作用。
四、拓展阅读《两个强盗的故事》,巩固理解铺垫这一写作手法。
五、尝试运用铺垫的手法表达一段话。
教学重点及难点:
什么是铺垫?铺垫在本课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看看我们的教师,坐满了领导、老师,还有家长代表,这么多人来听课,在我们班还是第一次。另外,我们学校要进行教学改革,老师的这一节课是改革后的第一节实验课和公开课,意义重大。但我不知道讲得能否令在座的领导、老师、家长,还有同学们满意。你们再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老师陈述本节课的不同之处和意义,就是为了突出老师现在激动、紧张的心情,这种手法在写作上就叫做铺垫。(板书“铺垫”)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铺垫”。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课前质疑:
在预习和自学阶段,各小组已经本课的问题交了上来,我将问题汇总,发现同学们集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本课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那么多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五段。
(一)要求:1、自读文段,感知文段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你从文段中得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3、组长组织,注意顺序,每人都要发言。
(二)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教师适时点拨:出示原文,采用去词法(把“凡是、统统”去掉),原文好在哪里?体会用词的准确,同时体会英法联军的可耻!感情朗读。
四、毁灭前的圆明园什么样子?学习2-4自然段,采用联想的方法,学习辉煌。
先把“有……有……有……”标红,让学生介绍圆明园里有什么。
然后采用想象和联想。如,说说“在山乡村野里”你看到了什么?“热闹的街市”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壮美。在此基础上,对于“雷峰夕照”等学生不易想象的,难以理解的,可放图片,增加感受。
最后读出辉煌。
五、体会铺垫的作用。
既然写毁灭,为何大篇幅写辉煌。如果去掉2-4自然段,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对比”表达的作用:进一步衬托……)
说一说,议一议。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圆明园写得越金碧辉煌,越美好,在说到它毁灭事时人们就会越激愤、痛惜,越痛恨侵略者,从而激起我们的爱国之情。
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就是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引起读者共鸣,激发读者情感。
五、阅读《两个强盗的故事》。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设计
自读文段,看一看外国人(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找出属于“铺垫”的段落,读一读。
课堂交流。
六、口语交际
我心爱的物品丢了。
要求:运用铺垫的手法描绘出物品之珍贵,从而衬托心情。
小组内交流,然后课堂交流。
七、作业
将口语交际的内容整理,写一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