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课例7《木……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做好课前准备,多方面收集资料,适时在课中使用资料。
3、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导入课文。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度感悟。
1、课文到底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演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
2、能不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形容他的笛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3、指导朗读,想象笛声。
4、听着这样的笛声,你有什么话想问问朱丹?
5、引出:南京大屠杀
A、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B、师适当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受。
6、过渡:孩子们,这是国耻啊,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日本帝国主义任意践踏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朱丹想到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痛之日,他又怎么能演奏出欢快的乐曲呢?
7、引入拒绝演奏:“看过卡片……私语起来。”
问:只是一个什么句子?用什么来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8、朗读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你怎样理解朱丹的做法,你感受到了什么?
角色转换:(如果你是朱丹)
问:朱丹,此时此刻,你就不为你的前途但用吗?
你经过了初试、复试,今天终于到了终试,你就这么放弃了吗?
方法总结:你是通过什么把朱丹的内心世界了解得这么深刻的?
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于了解一个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9、 仅仅是朱丹一个人在哀痛吗?还有谁?
读“临近石碑……红烛般的泪。”
自学欣赏这个自然段,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总结方法:批注的作用
10、此时此刻,朱丹最想做的是什么?
欣赏木笛声,配乐朗读“笛声凄凉悲切”一部分。
11、小练笔:笛声在向人倾诉,他在倾诉什么?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听到的倾诉声。
交流汇报,升华情感。
12、朱丹没有在大师的面前屈服,这使我们想起了一种花——?(梅花)
引出衣着描写的铺垫作用。
13、这个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朱丹的笛声还有一个人听到了,他是——大师。大师为什么破格录取的朱丹?
引出朱丹的爱国情怀及高超的演奏水平。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
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对本文写作特点总结,对朱丹性格特点的总结。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悲戚、窃窃私语”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唤醒勿忘国耻的荣辱感。
3、感知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体会朱丹悲戚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读出对“12月13日”的不同态度。
难点:通过“如泣如诉”一词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设想:
抓住朱丹和考官对“12月13日”的不同态度反复朗读体会朱丹的爱国情怀,抓住朱丹吹奏木笛从“拒绝演奏”到“情不自禁”的不同变化倾听他“如泣如诉” 的悲戚的情感世界。
四、准备教材
60份(隐藏两部分内容“对话”和“结尾”)、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设置悬念,质疑问难。
1、故事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上进青年,他能用一支木笛吹奏出一曲曲婉转的笛声,成为一名乐团的木笛演奏员便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终于有一天南京某乐团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正是木笛演奏员。这位青年报名参加了,还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如愿进入了“二选一”的最后一轮终试。然而,在接受考官终试的那天,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考官提出的演奏要求。毫无疑问青年将失去成为一名笛演奏员的天赐良机……(教师讲述戛然而止。)好,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急于想知道些什么?
2、质疑与预设。
(1) 学生踊跃质疑问难。
(2) 教师对有价值的问题及时板书肯定。
预设:A、这个青年是谁?
B、考官提出了怎样的演奏要求?
C、青年为什么拒绝考官的演奏要求?
D、这名青年最后求职的结果会怎样?
过渡:因为关心所以关注!从大家踊跃地提问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关心这位上进青年的命运。那么就让我们伴随课文《木笛》走进这位青年的内心世界,解开我们心中的`重重疑团。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课件出示)
(二) 自学解疑,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问题A,(朱丹)紧接追问:你只是告诉了大家青年的名字,请你能更具体地介绍一下他的形象吗?(既解决读课文的环节,又了解了朱丹的外貌。)(个别读→齐读)
(2)问题B,(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看来考官的要求也并不苛刻,那朱丹为什么要拒绝呢?谁已经知道?追问:为什么?(方案1:猜测→原文,方案2:文本→原文)
其实这里老师跟大家卖了个关子,目的是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联系上下文于字里行间,于细节中淘得答案,老师用省略号隐藏了赵恺先生原文中的这么一段对话。(课件出示:朱丹与考官的对话)
(三)朗读对话,铭记国耻。
1、指导对话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考官茫然、轻描淡写的语气,朱丹悲戚、无奈的语气,读好两人对“12月13日”迥然不同的态度。
2、了解国耻,铭记国耻。
感情朗读基础上再指名学生准确回答问题C。
是啊!那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没有忘记,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忘记那不堪回首的血泪史——(课件出示):大屏幕出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解说词:“上海失守一个月后,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为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师补充:这场大屠杀整整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人,大约是没分钟杀6个。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
(大屏幕适时呈现: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数字为红颜色)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你说
生:(引导几名学生说“国耻”之类)
师:这是国耻!同学们,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乐曲呢?来,把课文捧起来,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朱丹和考官的那段对话。(分角色读,师读提示部分。)
过渡:真不错!同学们,请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全身心地融入进去,就这样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吧!
(四)走进内心,倾听泣诉。
1、此刻,朱丹泪流满面,一腔国耻的愤慨、满腹委屈的泪水,他又能向谁倾诉?披着雪花,他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市的鼓楼广场上。穿过广场,他又鬼使神差般地径直走向座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意外地看到怎样的场面呢?
生:他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高矮不一,……每个人都手擎一支红蜡烛……
师:临近石碑,只只见一片莹莹光亮,读——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
1.导语:木笛,一种中华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点名回答)
3.说到这里,老师有几个疑问需要同学们来解答:在考场上,朱丹为什么放弃最后的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答案,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1.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2.朱丹为什么放弃了最后的考试?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1)出示图片: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
(2)出示课件: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史上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小结:痛恨日寇,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
3.南京大屠杀,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1)自由找伙伴练读。
(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在这里他看到了什么?(点名回答)
出示课文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2.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那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面前,朱丹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点名回答)
1.播放木笛曲。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件: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_____,犹如_____;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______而哭泣,是在诉说______。
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是他的生命心曲。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在现场还有谁听到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没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9-32自然段,想想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朱丹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了?
(点名回答)
显然大师是被打动了,他是被什么打动的?(点名回答)
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
(五)情感升华
朱丹吹奏的乐曲连绵悠远,如泣如诉,融入了深深的爱国之情,一曲悲歌更使他的音乐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纪念碑前的烛光方阵,这些怎能不使大师感动呢?
所有的爱国者他们心中装着国耻,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出示诗歌,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板书设计
木笛
拒绝演奏广场悲歌
爱国精神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分角色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
3、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主动进入文本
1、创设情境:有一个优秀的木笛手(板书:木笛)正在参加一个乐团的考试,经过激烈竞争他进入了终试。在考场上,他抽到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从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中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但是这一天正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全中国人民无比悲痛的`日子。这位木笛手选择了什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文中动人的情景。
2、说一说,此时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的确,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并令人深思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的主人公。
二、熟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终试过程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解决字、词、句疑难。
(1)重点生字出示:苛苟(字形区别)卡(笔划笔顺)绽竞萌顷(读音)组词:苛刻 、不苟言笑
指导字音:应试、纤弱、锦衣、悲戚、闷雷、晕染、伫立、坠落顷刻
指导字形:鞠、躬、碑、焰
(2)词语出示:晕染 、冷峻 、悲戚、歉疚、翩然苦涩
如泣如诉 、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悲凉凄切、脉管滴血、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指导词义:苛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歉疚、蓓蕾初绽、顷刻、翩然、如泣如诉
自由读,读准字音“脉管滴血(xiě)”;指名读,想想词语的意思,该怎么读?练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哪些词语描写了心情、表情?哪些词语描写了木笛声?
(3)句子出示: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句意,尽可能读出味儿来;个体检测读。
2、边读边想,理出思路,逐渐走近人物。
(本文篇幅比较长,自然段比较多,初读时会感到比较零碎,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读,就会发现文章叙述的事情很集中,脉络很清楚。)
轻声读课文,理清事情脉络,可以标注自己的感受,看谁能发现问题。自读后与同学交流。
给课文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集体交流:
课文以“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为线索,32个自然段分为3大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经过激烈竞争,木笛手朱丹进入终试。第二部分(3—23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欢乐的乐曲卡片。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亡灵,他拒绝吹奏,被取消终试资格。第三部分(24—32自然段)其中24—28自然段是朱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冒着漫天大雪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遇难者亡灵。29—32自然段写的是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听完朱丹的吹奏后,告诉朱丹他已经被乐团破格录取。(也可以分为四部分)
3、探索文本表达特点,悟读叙述重点。
(1)这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叙述的。你对南京大屠杀了解有多少?(此处学生可简单回答。)
(2)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描写什么比较多?有什么叙述特点?(重人物特点、场面和对话描写)
(3)请在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地方细读,读出自己的感动,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问题来。(可以和同桌自由交流)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考试,后来又为什么被破格录取。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教导学生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历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个叫朱丹的木笛手到乐团去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这是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之后的终试。但是在考场上,朱丹却放弃了考试。而当晚又被破格录取,(板书:终试放弃录取)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回到12月13日这一天,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二、新授:
1.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想朱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朱丹的爱国之情的?请边读边划细细品味。
出示幻灯:“看过卡片……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体会出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抽到这个题目而难过;他知道拒绝后意味着失去这宝贵的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他可能会想到,在这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出这样的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3.指导朗读
4.就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这是为什么?
(1)出示幻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窃窃私语起来。”
体会这一段的意思,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闷雷突然爆炸的情景。然后可以联系课文第一部分——机会来之不易。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教师适时引导,“也许有人认为爱国和比赛是两码事。
(3)多么难得的机会却被他却放弃了,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5.他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名士,但他的做法却令我们肃然起敬,此时,我们再读他与大师的对话,
该怎样读呢?同桌互读——指名读
师:一边是自己的前途,一颗有良知的心,让朱丹选择了放弃。
6.还从哪能够看出朱丹强烈的爱国之情?
(1)(出幻灯“朱丹伫立雪中……天地间翩然回旋”)
(2)此时朱丹又在想些什么?(体会朱丹对自己的做法无怨无悔和对遇难同胞的深深缅怀。)
(3)同学们你们听,(放音乐)这是怎样的笛声啊,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对亡灵深切哀思。)
(4)这一天,朱丹内心很痛苦,他的装束表示出对亡灵的哀悼;一身黑色,衣衫上的梅花,也表示
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朱丹这样一位热血青年,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对环境的描写,使朱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
7.故事的结尾让我们大家如释重负,朱丹被破格录取,如果你是那位主考官,你会对朱丹说什么?
写下来,同桌交流,推荐。
三、巩固:
师:其实在12月13日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还有很多人和朱丹一样怀着沉痛的心情。文中有没有提到?
1.出示幻灯:临近石碑……红宝石般的泪。
抓住三个“像……”四个“有”两个“他们”还有“流出红宝石般的泪”体会想象
2.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纪念活动。
3.教师幻灯片简单介绍,学生默读。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2、3、4、能自主认识文中生字。自主理解文中的生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牢记国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情感。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吹奏一段红楼梦主题曲。
2、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刚吹奏的是一种什么乐器吗?(笛子)笛子分为很多种,有木笛、竹笛、竖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悠扬的笛声去感受木笛的魅力。(板书:木笛)
二、生字词学习。我们已经花了一节课的时间预习课文,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让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读出下列词语。
苛刻
应聘
半晌
鞠躬
苦涩
晕染
伫立
修长纤弱
正襟危坐
不苟言笑
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
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
翩然回旋
如泣如诉2、3、4、师生纠错。
下面让我们一起将这些词语读一遍。
在读文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陌生的词语阻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必须要扫清这些“拦路虎”。那么怎样理解这些词语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查资料;请教别人;不能解决的可留在课堂发问)5、6、7、那么你通过这些方法理解了哪些难解的词语呢?生汇报。
师总结:根据自己的学情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自学时能善于质疑解疑。
三、小组合作讨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在预习这篇课文时,老师给你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幻灯片出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四人为一组交流)
四、生汇报:
(一)、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朱丹在考场上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演奏起了悲凉的乐曲。
(板书:考场上
朱
石碑前
拒绝演奏
丹
悲情演奏
(二)五、深化情感
1、师:朱丹带着不能被乐团录取的失落,更带着对死难同胞的深深哀悼的情感,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起了这样一段乐曲
(师出示关于笛声的幻灯片)
2、师引读: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生: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3、师问:朱丹,你的笛声为何如此凄凉?
生答:(因为我想到大屠杀死难的同胞)
4、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怎样的痛彻心扉的历史事件,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幻灯片)
5、师:南京大屠杀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这场劫难中,大到百岁老翁,小到襁褓婴儿,无一不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30万人,短短一个月内,就灰飞烟灭,变成了南京城上空在飘荡,在嚎叫,在哭诉的冤魂。就在朱丹脚下,在这曾经无数南京人被活活埋葬的地方。就在七十多年前的今天,无数南京人化为冤魂的时刻,你们能体会到朱丹此时的心情吗?此时,他的笛声如泣如诉,他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呢?把这诉说写下来吧。生回答(板书:国耻)6、7、8、师:带着这份伤痛,带着这份憎恨,请一位同学读——带着这份伤痛,带着这份憎恨,齐读——同学们,这历史之痛,只有朱丹懂吗?
孩子们也知道,从哪里感知到的?
请一位同学读(临近石碑......红宝石般的泪。)
9、这红宝石般的泪真的是红烛的泪吗?
(不是,是孩子们心里在流泪,在为死难的同胞流泪)此刻这片幼松林般的孩子,心中也在为死难的同胞悲伤流泪,带着这份悲痛读——
10、这悲凉的笛声,这莹莹的烛光,都是在告慰南京死难同胞的亡灵,透过笛声,透过烛光,我们看到了朱丹和孩子们一颗怎样的心?(板书:爱国心)
11、现在,我想问:朱丹,为了纪念死难同胞你居然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前途,你不觉得可惜吗?
12、是呀,在国家之耻,民族之殇前,叫人哪里有心情演奏欢乐的乐曲呢,可是评委不懂呀?(评委后来懂了,朱丹的笛声深深地打动了评委的心,也唤醒了评委的爱国心,)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的语句。
13、他们的种种行为都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记,国耻不能被忘记(勿忘国耻)
六、拓展深化
最后,让我们在辛德勒名单小提琴曲中,欣赏陈快喜的《永远的伤疤》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针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进行质疑: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第二个环节: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没有忘记”,
追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环保纪念日)
(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再读)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引入与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础上,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便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朱丹作出选择的不易做铺垫。】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想想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朱丹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揣摩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朱丹内心的悲痛与选择的艰难,从而突出他的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i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体会这份悲痛的心情,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评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感受孩子们悲痛心情,体现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2、教师小结:临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
(二)、品味笛声,感受心声
1、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这段话在写什么?(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
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切,寒冷。
3、读了这几句,你对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一起听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吧!你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悲伤、难过、凄凉。
4、悲伤!难过!让人落泪,如果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个词呢?如泣如诉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诉呢?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它在控诉( );它在呐喊(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深化文章主题】 (三)、受到感染,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原文: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大师希望让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朱丹为什么穿这样的衣衫?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
【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9、木笛
放弃终试破格录取
爱国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木笛手朱丹在考试是为什么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说明什么?
2、那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录取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木笛手朱丹?(请写出两方面的原因)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分析朱丹的人物形象。
4.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提升品鉴文本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朱丹的人物形象。
【难点】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呈现木笛图片,从课文题目入手,进而引入本课。导入语: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它清音洋溢,圆润厚实。那么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木笛》。【板书:木笛】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
(悲戚qī:悲伤哀伤。正襟jīn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2.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竞争,进入了终试,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演奏欢乐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亡灵,又被在场的音乐大师破格录取。)【板书:朱丹】
(三)深入研读
1.在1937年12月13日正是南京数十万人遇难的日子,数年后的12月13日正值木笛手朱丹参加乐团终试的日子。然而朱丹在考场上却放弃了终试,但是当晚又被破格录取,这到底是为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朱丹放弃最后的终试是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破格录取是因为入夜,音乐大师在纪念碑前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体会到朱丹身上强烈的民族精神。)
2.文中多次出现的对“梅”“雪”等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梅:在冬天寒冷中开花,能够表达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
雪:第一次出现渲染了当时朱丹在失去比赛资格后离开时的孤独悲壮的心情;第二次出现在哀悼死难同胞的纪念碑时,既交待了天气的寒冷又彷佛是哀悼亡魂的朵朵白花,激起了人们心中对苦难历史的回顾。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惨绝人寰的杀戮令人不寒而栗,寒冷的天气让人颤抖,但是人们却并未退怯,我们更是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3.小组讨论:学习了本篇文章,你认为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
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
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
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
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板书:音乐才华、民族精神】
4.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以及朱丹深深的爱国情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史上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本文学习,认识了伟大的木笛艺术家朱丹,并通过他的事迹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作业: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以“朱丹,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默读、批注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朱丹的爱国之情。
(2)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理解朱丹在特定情境下放弃终试机会而吹奏木笛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感受笛声的魅力。
(2)谈话导入:“同学们,笛声是一种美妙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笛声有关的课文——《木笛》。在这篇课文中,笛声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吧。”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 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6 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 1-6 自然段,思考:朱丹在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的终试中为什么放弃了演奏机会?
②引导学生理解“沉重的木笛”的含义,体会朱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朱丹的沉重和无奈。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7-23 自然段)
①自由朗读 7-23 自然段,思考:朱丹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木笛,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如“雪片似的纸条”“飘洒在银白的月光下”等,感受当时的气氛。
③分析朱丹吹奏木笛的情景,如“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朱丹的悲愤和坚定。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24-27 自然段)
①齐读 24-27 自然段,思考:主考席的大师们为什么录取了朱丹?
②引导学生理解大师们的决定,体会他们对朱丹爱国之情的尊重和赞赏。
③让学生谈谈对朱丹的认识和感受。
4.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朱丹的爱国之情。
(2)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爱国故事或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木笛》这篇课文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朱丹的爱国之情,同时也体会到了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默读、批注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木笛的基本构造、音色特点及演奏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聆听、模仿和实践,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初步的音乐表演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具材料:木笛实物或模型、木笛演奏视频、音频片段、PPT课件、音乐教室或安静的活动空间。
预习任务:学生预习中国传统乐器种类,尝试找出几种常见的吹奏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包含多种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识别其中的吹奏乐器,引出木笛作为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过木笛,简述木笛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二、新知讲授(15分钟)
木笛介绍:
使用PPT展示木笛的图片,介绍其历史背景、基本构造(如笛身材质、吹口、指孔等)。
播放木笛演奏的音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演奏技巧概览:
简要介绍持笛姿势、呼吸方法、基本指法。
观看木笛演奏视频,强调演奏时的注意事项。
三、实践操作(15分钟)
分组体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只木笛模型或实物(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模仿练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模仿简单的吹奏动作,如吹气控制、手指按孔等。
小组展示:鼓励小组内成员轮流尝试简单的'吹奏,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文化链接:讲述与木笛相关的民间故事或历史典故,如《朱载堉与十二平均律》中木笛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木笛文化价值的理解。
创意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用木笛演奏一首曲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故事,会选择什么样的曲子?为什么?鼓励学生简单描述或画出想象中的场景。
五、总结反馈(5分钟)
回顾知识点:快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木笛基本知识、演奏技巧及文化意义。
学生反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是否对木笛产生了新的认识或兴趣。
作业布置:搜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吹奏乐器的信息,准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直观感受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考虑到木笛实物可能有限,可采用模型、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和实践,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木笛这一传统乐器,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优秀课例7《木笛》教学设计 12
背景分析:
《木笛》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与情感价值的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朱丹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吹奏木笛的故事,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记忆的交织,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传承。本文不仅是一次艺术欣赏的旅程,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个人责任与国家命运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识别并分析文中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直观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家国情怀,理解并尊重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木笛演奏视频)、课文打印稿、小组讨论卡片。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阅读课文,尝试理解文章大意,并思考木笛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悠扬的木笛音乐,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音乐背后的故事。随后,教师简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为文章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快速阅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总结文章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分享交流: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提炼文章主题。
三、深入研读(20分钟)
细节分析: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关键场景(如朱丹拒绝演奏、深夜独自吹奏等),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及背后的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课文中的对话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情境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5分钟)
音乐鉴赏:播放几段不同风格的木笛演奏视频,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等方面感受木笛音乐的魅力,讨论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历史反思:结合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情感升华:教师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作业布置:写一篇短文,设想自己是朱丹,在那个特殊的夜晚,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成长,以及这一经历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文化自信和责任感。
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与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长。
后续可进一步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教学方式,如利用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沉浸感。
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木笛》不仅是一篇课文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学生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