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美的唐……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小传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年轻时很有侠气,喜欢击剑、打猎,生活放荡不羁,后来折节读书,以诗歌博取了很高的声誉。关于王之涣的诗歌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有一则旗亭画壁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到酒楼小酌,正巧梨园主管带着十几名弟子也来会饮,三位诗人便悄悄避开,在旁边偷看她们的歌舞。三位诗人约定:“我们都是诗坛名人,但一直不分高下,正好趁这个机会,看看她们唱谁的诗最多,谁就算第一。”先有一名歌女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便在墙上画了一道,说:“这是我的诗。”第二名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在墙上画了一道,说:“这是我的诗。
”第三位歌女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这还是我的诗。”王之涣自以为成名已久,见没人唱自己的诗,便对王昌龄、高适说道:“这些歌女都是潦倒乐官,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之词,而阳春白雪之作则不是这等庸俗脂粉胆敢接近的。”于是便指着歌女中最美的那个道,“咱们等着听她唱什么,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一辈子不再与你们二位争胜;如果是我的诗,你们二位就该拜我为师。”很快,便轮到那名头上梳着双鬟的最美的女子歌唱,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便揶揄起王昌龄和高适来,不觉大笑出声,惊动了那些伶人。三位诗人便把来龙去脉讲述一遍,伶人们竞相礼拜道:“俗眼不识神仙,请三位加入我们的宴席!”三人依言,饮醉竟日。
注讲
①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是唐代的登临胜地。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唐人在鹳雀楼的登临之作只有三篇最能摹写其景,除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之外,一是畅当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一是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恨犹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2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讲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典出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柳”谐音“留”,故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以唐代最是盛行。唐代长安城外的`灞陵多种柳树,灞陵折柳送别堪称长安当时一景。
春风不度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有“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玉门关是西北极边之地,诗人以“春风”暗指朝廷的恩泽,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实是暗指戍边将士得不到朝廷的关心,久在边塞而不得还乡。
名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3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人小传
孟浩然(689—740),唐代五言诗的名家,在襄阳鹿门山中隐居度日。李白很仰慕他,在《赠孟浩然》诗中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实,孟浩然的隐居并不由衷,只是屡屡求官却屡屡失意的结果。孟浩然40岁的时候曾到长安与名士们郊游,一次在秘书省与众人联句作诗,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满座叹服,没人再敢继续联句下去。开元末年,大诗人王昌龄到襄阳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兴奋之中不顾病后需要忌口,吃生鱼发病而死。孟浩然的诗风闲适淡泊,颇得陶渊明的'意趣。
注讲
①诸子:诸先生。岘山:又名岘首山,襄阳名胜。
②鱼梁:即鱼梁州,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隐居于此,孟浩然素慕庞德公的为人。梦泽:在洞庭湖北岸一代,古时有云、梦二泽,并称云梦泽。
③羊公:指晋人羊祜。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坐镇荆襄阳之时常常到岘山上饮酒赋诗,并一度对同游者慨叹说:“自有宇宙以来便有此山,而自古以来,如我们一般在这里登临玩赏的贤者胜士也不知有多少人,全都湮灭无闻,使人悲叹。”羊祜死后,襄阳人士感激他的德政,在岘山为他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故而这块石碑又名堕泪碑。
名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讲
①这是一首标准的干谒诗。所谓干谒诗,是士人作诗投赠于权贵之门,恳请后者的援引。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游于长安,以这首诗投赠宰相张九龄,诗题中的“张丞相”即张九龄。
②涵虚混太清:即涵纳虚空,混于太清。太清:天空。这句形容水天一色,浑然莫辨。
③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是说自己想要渡水却没有舟楫可用,若继续像现在这样平居闲处则有愧于这个圣明之世。在儒家传统里,有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果身处有道盛世,士人若不出来做官,不出来为社会服务,就是不应该的。
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孟浩然以布衣之身看着官场,仿佛正是临渊而羡鱼,渴慕之情溢于言表。
名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不过是一首穷形尽相的干谒之作,格调不高,但描写洞庭湖的这一联堪称千古壮观,既是写景的第一等笔法,亦大见盛唐气象。《新唐书》本传与《唐摭言》记载过一则故事,说王维在皇宫待诏时曾经偷偷地邀请孟浩然进来切磋诗艺,没想到唐玄宗突然驾到,王维慌忙之中将孟浩然藏到床下,但见到玄宗之后又不敢隐瞒。玄宗并未责怪王维,还说自己一向听说过孟浩然的名望,今天正好一见。孟浩然出来拜见玄宗,承旨吟诵自己的新作。当他吟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时候,玄宗不悦道:“是你自己不求做官,我何曾抛弃过你?”于是下旨放孟浩然还山。《唐诗纪事》的`说法略有不同,孟浩然是受宰相张说的推荐拜见玄宗,吟诗后玄宗不悦道:“是你自己不求做官,我何曾抛弃过你?你为何不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呢?”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5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人小传
李颀(690—751),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担任过新乡县尉。李颀性格疏狂放浪,对时政缺乏兴趣,一心想要修炼成仙,当时的社会名流们反而因此很看重他。李颀的诗风如他的性格一般,狂放豪纵,不拘小节,铿锵有力。他还擅长写玄理诗,可惜存世之作不多。
注讲
①魏万:后改名为魏颢,以魏颢这个名字而知名。魏颢也是一位诗人,据他自己说是“平生自负,人或为狂”。魏颢极度仰慕李白,曾经千里追踪李白的足迹。李白也很欣赏魏颢,委托他编辑自己的`诗文,还写过一首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送给他,其中描绘魏颢的形象:“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儗人。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魏颢是李颀的晚辈,当时李颀或在洛阳,魏颢将要辞别李颀前去京城长安,李颀便写这首诗相送。
②离歌:告别之歌,一作骊歌。据《大戴礼记》载,客人在辞别主人的时候歌咏《骊驹》。
③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听,这里读去声tìng;过,这里读阳平声guó,这是古音的读法。律诗在用字上对平仄要求极严,“听”这个位置必是仄声字,“过”这个位置必是平声字,否则就会大大破坏诗歌的韵律感。
④砧声:捣衣的声音。民俗以秋日捣衣,所以这里以砧声暗示节令。
⑤令:依古音应当读阳平声líng。
名句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6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7
月夜忆舍弟·赏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起兵南下,攻陷汴州,逼近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都处在战乱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就分散在这些地区,战乱中音信全无,于是,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担忧和思念,便作下这首诗寄托自己的心情。
诗人在诗文的开始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苍凉、孤寂的边塞景象,“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天边的一只大雁在孤鸣。一只孤雁的鸣叫没有打破第一句的沉闷,反倒是以动衬静,反衬了这种沉闷的气氛,使诗人笔下的环境更加单调冷寂。“断人行”点明了社会环境,体现了战事持续久且频繁,所以道路都受阻。这两句诗烘托了悲哀凄凉的氛围,也点明了诗人写作的背景环境,这样寂寥的苍凉 的环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描写点题,描写了月夜 的环境,也点出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即一个有白雾的夜晚。白露在月亮清辉的照耀下越发显得清冷。“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不似写露那样客观描写景物,诗人在月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各地明月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诗人眼里,故乡的月亮分外的`明亮,而且充满了肯定色彩。其实,这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分外怀念之情。这两句写得雄健有力。“月是”这一句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即诗人兄弟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诗人在这样悲伤的环境中想到同胞兄弟们音信全无、生死不知,担忧之情可见一斑。所以,这两句表达的感情也是非常沉痛的。弟兄离散,家已经不存在了,感情悲伤真挚。这两句诗非常具有代表性,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百姓的共同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第五、第六句,诗人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忧虑心情。兄弟们四处离散,在平日里寄书就难以保证到达,更何况是现在战乱纷繁的时候呢,所以,亲人生死难料啊,言外之意,充满了诗人深深的担忧和眷念之情。
这首五律,语约义丰,结构紧密,上下承接自然。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8
佳人·赏析·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赏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已经有五年,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在战乱后的凄惨遭遇和她的高洁情操。
这首诗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写了佳人的家庭在战乱中支离破碎。第一句用“绝代”形容了佳人的绝美容貌,接着居于“空谷”体现了她情趣的高洁,而“幽”字暗示了佳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三四句说明了佳人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子,落难到此。绝代的美丽女子竟然沦落到乡野空谷中,表现了佳人命运的.悲苦,境况的悲惨。这里我们不禁对佳人的身世产生了好奇,那么,她的家人在哪里呢?他们怎么不来接女子呢?接着佳人说到“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原来,“安史之乱”中,她的兄弟们惨遭杀戮,所以,她的娘家已经家破人亡了。女子不禁感叹“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语言率直坦诚。
第二部分从“世情恶衰歇”到“那闻旧人哭”,这部分主要写了佳人丈夫薄情抛弃了她。“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这两句写了女子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世事变化无常的感叹。诗人用“转烛”比喻世事变化之快,非常恰当、贴切。这两句为下面对丈夫的变心做了铺垫。接着女子言其丈夫“轻薄”抛弃了她,另娶了“新人”。诗人用合欢树和鸳鸯作比喻,表现了佳人丈夫的绝情和佳人内心的痛苦,合欢树尚且开合有时,鸳鸯还知道不独宿,而佳人丈夫竟然比植物、动物还要绝情,佳人对丈夫的愤怒溢于言表。“新人笑”、“旧人哭”这对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佳人的激愤心情。娘家人已经破败了,而丈夫又无情地抛弃了她,可见佳人遭遇的坎坷悲惨。
第三部分是最后八句。主要描写了佳人的清贫生活,赞美了佳人的高洁情操。“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中清澈的山泉水象征了佳人清净高洁的品格,语言慷慨庄重、纯洁端丽。佳人生活清苦,派婢女卖珠,用松萝植物修补茅草屋,佳人生活清贫,却没有愁苦,忙着修整这个小家,有安贫乐道的意味。佳人头不插花,常常采柏动盈掬,虽然天气寒冷衣服单薄,佳人在日暮中静静地倚修竹。此时仿佛一个不卑不亢,傲然独立在竹林中的美女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描写表现了佳人不被坎坷遭遇打倒,像柏和竹那样有着高洁的情操。描写细腻形象,清幽意境自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这首五言古体诗,诗人通过描写佳人这个形象,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从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她美丽高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顿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鸣。语言朴素诚恳,含蓄蕴藉,感人肺腑。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9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译文: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注释:
木兰庙:《太平广记》云,黄州黄岗县(今属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兰乡。木兰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其故事可能产生于后魏,关于木兰的姓氏后人众说纷纭,应信有其人。
弯弓征战: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
拂云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王昭君。
赏析: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绝句写得很有特色,一没有引用典故,二没有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1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 ,空有羡鱼情 。
注释
1. 诗题或作《临洞庭》。张丞相:指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
2. 八月湖水平:指八月秋水盛涨,几乎与湖岸齐平了。
3. 涵:涵容,包含。虚:太虚,指天空。太清:亦指天空。这句是说浩瀚的湖水涵容着天宇,水天混而为一。
4. 云梦:古代泽名,分跨长江南北,江北为云,江南为梦,面积广八九百里。后来淤积成为陆地,大约在今洞庭湖北岸地区。这句是说壮阔的洞庭湖,水气蒸腾,笼罩了云梦泽的上空。
5. 撼:摇动。岳阳:即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6. 欲济无舟辑: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和桨。这里暗喻想要出仕却无人引荐。
7. 端居:闲居,隐居。圣明:古代对皇帝的颂辞,这里指因皇帝圣明而出现的太平盛世。
8. “坐观”二句:《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两句比喻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法实现愿望。
【翻译】
仲夏八月的时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正像)想要渡船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却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着看垂钓的人,空有一腔羡慕之情。
写作背景
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然有人说733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 "张丞相当指张说"。
【讲解】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的逸士风神,正是“笔墨之外,自具性情”。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诗的后四句,转入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情,转得也很自然。眼前洞庭湖的美景,触动了诗人的心事,使他想起自己隐居独处、默默无闻的境地,不禁感慨万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济是渡水,舟楫是船和桨,端居是闲居无事可做。这两句,诗人用巧妙的比喻,向张丞相表白:我是不甘心过隐居生活的;虚度年华,辜负大好时光,我感到羞耻。可是,我要渡水却没有船只,我要出来做事却无人引荐,这就是我的难处啊!
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婉转地向执掌大权的张丞相提出请求。这两句诗,是古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转化来的。它的本意是说,与其站在河边空叫“好鱼!好鱼!”不如回家去编织捕鱼的网。在这里,诗人联系自己的心情,给这句古话赋予了新的意义,把张丞相比为“垂钓者”,而自己却在“坐观”,不能去捕鱼,只有感慨而已。意思就是说:您张丞相在执掌国政,我怎么可以袖手旁观呢?但我这个闲居的隐士又不能够替您效力,无奈,我只能空向您表示一番羡慕之情罢了。这意思虽然很委婉,但却是明白的:希求张丞相引荐,为他找一条出路。
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有作为的人想出头,谈何容易!“当路无人”,孟浩然终于没有寻到出路,四处碰鼻,灰心失望,五十二岁时就在故乡南园病逝。
读这首诗,觉得它的思想意义不大,但是它的写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却是值得借鉴的。而且,它象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反映出知识分子寻求道路的苦闷心境。这些都是可取的。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11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韵译】: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 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 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评析】: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 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 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 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 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 之不当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