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理数》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有理数》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理数》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理数》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由于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是因为: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学好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对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除法以及其他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思维强度也增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依据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
以下我将对每一教学环节分别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学目标的控制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交给的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为今后讨论做准备。提供这一组问题,目的在于前两个学段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沿用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到(—2)+(—2)=(—2)×2;(—2)+(—2)+(—2)=(—2)×3,……于是就得到我们前两个学段没有学过的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思路清晰。
(二)观察——猜想
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观察算式感知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三种情况,再以如下问题使学生初步感悟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最后猜想出有理数的陈法则。
意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由一系列算式,猜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探究——验证
教师启发学生“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蜗牛爬行的例子结合问题(1)——(4)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并得出算式。意图是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验证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容易接受,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从而充分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四)比较——提炼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规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提炼出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五)分析法则、掌握实质
教师设计以下例子目的使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步骤,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设计抢答题是想让学生熟悉法则,掌握法则实质。
(六)应用——巩固:
例1和例2的教学通过学生板演来完成,再由师生共同评价与完善。例1是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运算的基本题,而且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而且得出了有理数范围内倒数的定义;例2是说明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即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练习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由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七)小结——反思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3、你还有什么疑问?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反思回顾总结梳理课堂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八)作业——延展
为了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本节课后作业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通过作业不仅巩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而且也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数乘法和有理数的乘方做铺垫设下伏笔。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有理数》说课稿2
有理数的除法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它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已掌握了倒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以及知道0不能作除数的规定和刚学过的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求,理解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会求有理数的倒数(特别是负数的倒数)。
3、通过把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本节课的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
说课内容: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一个负数的倒数,难点是熟练掌握有理数的除法,难点的突出关键点在运算时,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求商的绝对值。因而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求实例理解有理数,除法与小学除法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符号的变化。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求,发现,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1、复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为新课的讲解作为铺垫。
2、提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什么运算,引出有理数的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探究:由12/3是什么意思,商是几?引到(-12)/(-3)是什么意思?从而由已学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得出(-12)/(-3)=4,或从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考虑,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2、接着由一组有理数除法题目,先计算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题的除数,被除数的符号,绝对值与商的符号,绝对值的`关系,总结出规律,得出有理数的法则1,并提醒学生注意0不能作除数。
3、再准备两组题目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及加强运算的能力。
4、通过课本中的做一做,比较每组算式的关系,总结出规律得到有理数除法法则2,并指出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这两个法则再根据法则2及做一做中第1题并结合小学时求正数的倒数的方法,归纳得出求负数的倒数的方法,并指出0没有倒数。
三、巩固提高
通过练习,让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巩固,并纠正错误。
四、总结反思
让学生感受本节课所学的有哪些知识,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检测反馈
根据课后习题,选择适当的题目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1、 有理数除法法则。
2、 倒数的求法。
《有理数》说课稿3
本节课选自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有理数5.6节有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
从以下四个方面: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减法和除法是通过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来进行计算的,所以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有理数运算中的重点部分。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今后学习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研究函数等内容密切相关。
有理数乘法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着重研究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来接受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类研究意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也为后面学习的乘方和混合运算打下了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会运用法则准确运算。同时结合二期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学习分析问题时分类研究、举例验证和抽象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法则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有理数法则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生活实践的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备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学习内容的主要特征,往往对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法则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符号的法则
教材处理
本节结合课本中的行程问题的实例,配合多媒体的运用,把问题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试验---观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探究过程获取运算法则的知识,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理论来自于实践,在探究中能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法则的运用上利用课本上的练习达到熟练法则的目的,通过变式训练的配备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在课堂中适当安排学生遍题互测的环节,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
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提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引入问题:结合小学的知识说出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情形?(正×正正×0 0×0正×负负×负)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和全面性。
新课讲解
一、探索规律演示课件:通过行程问题的实例,用时间、速度、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来为上诉几种情况的有理数相乘的例子编排实际的情形。结合课件的演示师生共同分类探究列出几种算式。增强探索法则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法则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法则的合理而自然的接受,培养分类探究的意识和分析观察的能力。
二、概括归纳结合上面所得出的几种算式,观察每个式子中的两个因数及积的符号,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一步感受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例题讲解及变式训练通过例题的示范,规范书写的形式,熟练法则的运用。通过变式训练(结合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提高学生对法则的应用水平和运算能力。
四、自主小结五、作业的安排板书设计5.6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有理数》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3、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力目标是: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五、学法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都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说课对我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有理数》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等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率
3、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运用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进行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讲授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材程序:
第一步
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题:
6×13 13×6(—5)×6 6×(-5)—4×(-1/2)-1/2×(—4)提问:观察一下这两组式子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每组的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以得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中依然成立。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式的位置,积不变。
ab=ba第二步
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2×(-3)】×(-1/3)2×【(-3)×(-1/3)】提问:大家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技能训练
(-10) ×(-1/3)×0.1×6 20×1/4×(-8)×1/20第三步
大家再试试这2道题
(-4+5+1)×6 -4×6+5×6+1×6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与几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乘法分配率a(b+c)=ab+bc 总结:我们发现小学学过的乘法三大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配合例题,规范解法
例、用两种方法计算(1/4 + 1/66/12)×12 =-1/12×12 =-1先通分加减之后再做乘法
解2:原式=1/4×12+1/6×12—1/2×12 =3+2-6 =-1省去通分的麻烦
技能训练,先动手试一试,再讲解
70×14+89×14+41×14 29 24/25×5 20 1/5×5解:原式=14 ×(70+89+41)解:原式=(30-1/25)×5解:原式=20×5+1 =14 ×200 =30× 5-1/25× 5 =101 =2800 =150-1/5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149 4/5 30×(1/2-2/3+0.4) 5 24/13×12 19 23/24×24 (1/3 + 1/4 - 1/2) ×12
四、布置作业P33练习
新课堂作业P20第8题
《有理数》说课稿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的意义与数学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明沿着一条直线,先走两米,又走了三米,能否确定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请把你们认为可能的所有答案说出来。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开始画数轴,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向左的方向为负方向。
(1)若两次都是向右走,很明显,一共向右走了5米。
记作:(+2)+(+3)= +5
(2)若两次都是向左走,很明显,一共向左走了5米。
记作:(-2)+(-3)= -5
(3)若第一次向右走2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1米处。
记作:(+2)+(-3)= -1
(4)若第一次向左走2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右方1米处。
记作:(-2)+ (+3)= +1
2、从刚才画数轴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实际上是相继活动的合并。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得知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请模仿刚才演示的过程,向右表示加数中的正数,向左表示加数中的负数,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相加的过程,得到结果。
1、(-4)+ (-1) 2、 (+5)+(-3) 3、 (-4)+(+7) 4、 (-6)+3
3、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能借助数轴很方便地得知有理数加法结果。但对于如1700 +(-1800),1.2 +(-5.34)这样的数字在数轴上就不容易表示出来了,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来呢?
师生讨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除此之外,有理数相加,还有其他情况
(1)第一次向左走3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
记作:(-3)+(+3)= 0
(2)第一次向右走3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
记作:(+3)+(-3)= 0
(3)第一次向左(向右)走了3米,第二次在原地不动,则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或右方)3米。
记作:(-3)+0 = +3 或(+3)+0 = 0
归纳为: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④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运用新知
1、例题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
例1: 计算下列各题:
(1)180 +(-10); (2)(-10)+(-1);
(3)5 +(-5); (4)0+(-2)。
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符号特征,再教师示范写出过程,并强调题的类型每一步的理由。
解:(1)180+(-10)(异号型 )
=+(180-10)(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170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2)(-10)+(-1) (同号型)
=-(10+1) (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1
对于(3)、(4) 小题,让学生解答。
在讲完例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刚才做题时的基本思路。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为三句话:①确定类型、②确定符号、③确定绝对值。
2、练习
(1)(口答)确定下列各题中的符号,并说明理由:
①(+3)+(+6); ② (-6) +(-7)
③ (+12)+(-7) ④ (+5)+(-10)
(2)计算下列各式:
①(-25)+(-7); ②(-13)+5;
③(-23)+ 0; ④ 45 +(-45)。
(3)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温度为-150度,白天比夜间高27度,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
(4)某升降机第一次上升6米,第二次下降7米,第三次又上升5米,此时升降机在初始位置的_____方(填"上"或"下")相距____米。
(四)课时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困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1题、2题。
《有理数》说课稿8
本节课我所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第三节第二课《有理数的减法》的第一课时.
一、说课标:
数与代数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数的估计;字母表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而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丰富,从最基本的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扩展到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等。新课标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新课标是在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的“数学思考”中提出运算能力的思维和抽象思维。”这说明运算能力是数学思考的重要内涵。不仅如此,运算能力对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的减法是小学减法的延续,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说学情: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了局限性的减法运算,并进行了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比,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和引导,并且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意义,会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难点确定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一探索验证一总结归纳一反馈运用,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以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探讨交流,讲练结合设计本节课.
(一)复习回顾
1.-2的相反数是____,+0.3的相反数____,相反数是它的本身的数是___.
2.计算
(1) 4 + 16 = (2)(–2)+(–7)=
(3)(–1)+3.6 = (4) 2 + (–4) =
(5)(–5)+ 5 = (6) 0 + (–8)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熟悉旧知,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北京某天气温是-3C~3C,这天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呢?
学生列式表示3-(-3)=?但是不知道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知识引入问题,然后引出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减法和加法互为逆运算,3-(-3)=?也就是问什么数加上-3等于3?
因为6+(-3)=3 所以 3-(-3)=6
师问:3+?=6 生答:3+ 3=6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两个式子:
(1)3 -( –3)=6; (2)3+3=6
你发现了什么?换些数试试。(学生自主思考)
9-8=____, 9+(-8)=____;
15-7=____, 15+(-7)=____.
然后比较上面的式子,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分小组讨论。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法则,教师板书法则。并强调减法在运算时有 2 个要素要发生变化,1个要素不变。(两变一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归纳发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练习:下列括号内各应填什么数?
(1)(-2)-(-3)=(-2)+____;
(2) 0 - (-4)= 0 ____ 4 ;
(3)(-6)- 3 =(-6)+_______;
(4) 1-(+39)= ____ +(-39).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边口述,边解释法则,学生能找准在将减法变加法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
(四)典例讲解
例4计算:
(1)(-3)-(-5) (2)0-7
(3)7.2-(-4.8) (4)
教师板演示范(1)(4),示范书写过程,学生完成(2)(3)。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板演,为学生的书写起示范作用,学生练习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指正。
思考:在小学,只有当a大于或等于b时,我们才会做a-b,现在,当a小于b时,你会做a-b吗?
一般地,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的符号是什么?
通过上述例题,学生不难解答。
(五)当堂检测
1.计算:
(1) 6-9; (2) (+4)-(-7);
(3)(-5)-(-8); (4) 0 -(-5);
(5)(-2.5)-5.9 ; (6) 1.9 -(-0.6).
2.计算:
(1)比2C 低 8C 的温度;
(2)比 -3C 低 6C 的温度.
3.(20xx·中考)计算:|(-3)-5|=____.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学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自主谈收获,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给与必要总结.
设计说明: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收获,培养学生善于进行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
(七)作业布置
必做题:
习题1.3第3题(1)(2)(5)(9)(10)第4题(1)(5)
选做题:
已知a=8,b=-5,c=-6,求(c-a)-|b|的值.
设计说明:根据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要会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我将作业分成选做和必做两个层次,这样尽量能让每个同学在今天的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八)板书设计
1.3.2有理数的减法
1.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两个变化要素
相反数
3.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我主要采用提纲式的板书,既直观形象,又能加深理解记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有理数》说课稿9
说教材:
《正数与负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说学情:
223团中学作为第二师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团场学校,本身有着自己学校的特色,其次因为刚刚推行民汉混合编班,国语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国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数学学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以巩固基础为主。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说目标:
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实际例子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采用了引导启发法和讲解传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因为初一的学生个性活泼,学习积极性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与学生自己归纳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给予肯定、表扬,由此保护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
(5)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为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零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要表示这两个温度,那么都记作3℃,这样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给出4个例子: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于是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等这些例子。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后,我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零上3℃和零下3℃应该如何表示?我将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通常地,我们规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为正。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我会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同时指出,0不仅仅是表示“没有”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为了使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教师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美好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这里也要特别强调0表示的意义。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同时这种课内及时练习,反馈调整,又符合心理学特征,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总结反思,发展情意的环节
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而起到了对本节课巩固深化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侧重。
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并将作业进行分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说板书设计:
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板书确定为以下内容
1、负数源于生活;
2、理解正数、零、负数表示的意义;
3、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说教学反思:
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而起到了对本节课巩固深化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侧重。
各位老师,以上说课只是我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来的一种方案,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准备时间充分的话,我会在教学过程这一模块进行更多细节的探讨,让本节课的内容讲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好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有理数》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二、目标界定
常言说,好方法不如正确的方向,数学课堂上的目标就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方向标,为此结合有理数在数学数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方法:数学分类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选定标准、严密分类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合作交流、查找资料进行难点突破。
四、说教学流程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和认知的规律。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分析剖析、问题的能力都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激趣、设疑情感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严密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迁移运用,拓展探究五个环节完成本课时的学习。
导入:(1分钟)有人说,中国汉字最具创造力,一个字可以写成一幅画,那么我抓住有理数一词的字面意思,巧设课引:同学们,看课题:教师直接板书课题《有理数》,什么是有理数呢?难道咱们今天要给数的家族评理来了吗?看哪些是有理的数?要想弄个明白,请把心思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行家一再提倡:教师不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所以,我以自主阅读、质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贯穿学生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10分钟)
1、自主阅读课本第6页,(1)找到有理数的概念。(2)明确有理数(按整数和分数)的分类。2.记录你对问题的理解及疑惑。
2、阅读提示:深入剖析,围绕下列问题阅读与思考:
通过最近的学习,我们已经将数的范围扩大了,那么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正负数、零或整数分数,突出其不同类。为下面的按不同标准分类埋伏笔。)
问题展示(1):观察三位同学所写的数做一下分类,该分为几类,又该怎样分呢?请认真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分为类,分别是:
归纳:
统称为整数,统称为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面的数换另一种角度进行两类?如果可以,应怎样分呢?(正负数和零)
3、数集概念解释:深奥道理浅显化,为使学生易于接受数集这一概念,我要举生活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例子,使道理生活化,并能够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些数的集合。如所有的整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整数集合。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10分钟的时间)
整体把握知识点,再次阅读课本6--7页的相关内容,自主加合作重点梳理有理数分类的两种方法(整数和分数;正负数和零)和不同的数集。
如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零和负数统称为_非正数集合,零和正数统称为非负数集合。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10分钟)
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使用知识才可以使知识的能量进行释放。相信大家有能力使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3.14既是负数,分数,也是有理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是整数
C.-xxxx既是负数,也是整数,但不是有理数
D.O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B、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C、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D、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3、下列一定是有理数的是()
A、πB、aC、a+2D、
3、、判断题:(打“√”或“×”)
(1)、自然数是整数。﹝﹞
(2)、有理数只包括正数和负数。﹝﹞
(3)、我们知道了有理数有两种分类方法。﹝﹞
(4)、零是最小的自然数。﹝﹞
(5)、正整数包括零和自然数。﹝﹞
(6)任何分数和小数都是有理数。﹝﹞
4、完成课本第6--7页练习第1、2题。尤其提醒学生:小数也要分在分数集合内;集合圈内的省略号表示本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用省略号。
5、图中两个圆圈分别表示正整数集合和整数集合,请写并填入两个圆圈的重叠部分.你能说出这个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____________
正数集合整数集合
迁移应用拓展探究(9分钟)
学习链接
1.本节课学了哪些数学知识:
2.本节课学会的数学方法及数学思想:
3.本节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应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问题?(如概念分类混淆)
二.学习链接2
.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说出第10个数,第200个数,第201个数是什么吗?
①1,-1,1,-1,1,-1,1,-l,____,____,____,…;
②1,-2,3,-4,5,-6,7,-8,____,____,____,…;
提示学生:学习这类型题目应从符号和数字两方面考虑。
三、有理数含义揭晓:有理数原意为可写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并不是字面意思理解为有一定道理的数。因为所有的整数都可看着分母是1;零可看着它与零以外的所有数的`比;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所以它们都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两个整数比的形式,所以不是有理数,如π,它是将来要学习的无理数。
知识赏阅:数的由来与发展(2分钟)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现
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自然数、负整数、分数和小数,这些都属于有理数.你了解这些数的由来与发展吗?请到图书馆或上因特网查找有关数的发展史的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介绍数的由来与发展.
撰写“数的发展与由来”的小论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机会.应该告诉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搜索网站的方法.如用google搜索,怎样打如关键词,能找到什么资料,怎样下载,对下载的资料怎样进行裁剪等等..
课堂小结:这节课咱们既获得了有理数概念、分类,了解了一些数集,又学会了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相信大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越学越有趣,数学素养会越来越深。
板书设计:有理数
概念有理数
数集
分类有理数分类
数集种类
作业:
1、课本第4页第1题
2、基础训练第一课时
这篇初一上册数学说课稿:《有理数》说课稿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有理数》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有理数乘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引入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法之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加法运算一样,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个正数之间、正数与零之间的乘法运算。
2、通过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明确计算时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的基本方法。
3、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尝试了借助数轴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和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组织教学。同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思想,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对于引入课题,我采用回顾乘法的意义,要求学生把几个相同负数的`连加,写成乘积的形式并口答,这时只引入异号两数相乘的情况,缺少两个负数相乘以及0与负数相乘这两种类型。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几种情况?
回顾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由学生所熟悉的正数乘法运算引入未知的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能够形成知识迁移,做好中学与小学知识的衔接,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就过来。
第二个环节:类比感知,归纳结论。
根据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形成的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蜗牛问题,建立模型,探索规律,归纳法则这样四个层次,来逐步展开对课题的探究。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减轻学生对法则的理解难度。
1、蜗牛问题
第一步,借助多媒体,出示“蜗牛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只蜗牛在直线L上,沿着一定的方向,以每分钟2cm的速度爬行,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演示,直观感受蜗牛最后所在的位置,然后回答4个问题,如果蜗牛一直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各种情况下蜗牛最后所在的位置,因此我打算指名学生回答,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评价。本环节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是学生的这种认识是直观的,感性的,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作支撑,因此,我进入下一个环节————建立模型。
2、建立模型在本环节中,我给与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并用课件向学生演示蜗牛在直线上的运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看成是与以前学过的乘法一样,学生容易理解。第二个问题中,结合有理数加法时的讲法,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很容易得出负数与正数相乘结果。第三个问题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中,对于时间规定了现在前为负,有了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出正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此难点一但突破,第四个算式学生通过类比,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设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文字的叙述和算式的有机结合,使得乘法算式的得出自然合理,更有助于一般结论的归纳。课件动画效果可以使情境更生动,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接着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步:探索规律。
3、探索规律
通过对建立模型中4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填空:让学生清楚同号相乘,积的情况以及异号相乘,积的情况,并且明确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在上面的问题中只涉及到同号两数相乘与异号两数相乘,于是我又设置了想一想。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启发学生探索有理数中的特殊数“0”与其他数相乘的规律,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前面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于是我进入第4个环节:法则归纳。让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归纳,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对照实例自主完成。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积的符号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4、归纳法则
你能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归纳: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多强调)
由于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计算时很容易算对绝对值的乘积而忽视了符号问题,或者,注意了符号而又忘记了把绝对值相乘,于是我设置了做一做及想一想,让学生能准确的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清楚运算时的几个步骤、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决定积的绝对值。通过这些层层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归纳结论。这些环节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锻炼了学生概括表述能力、在探究归纳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第三个环节:知识运用,加深理解。
1、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在知识运用,加深理解这一环节,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为多个有理数的乘法及乘除法混合运算奠基,在选题时,例1安排了分数、小数、带分数及整数参与运算。在(2)中设计了整数与小数相乘、(4)设计了小数与带分数相乘,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都分别总结了两种计算方法;并由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当因数是小数时,一般可化为分数再相乘;当因数是带分数时,一般要化为假分数再相乘。同时通过(1)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只是计算工具,更主要的还是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例2,每登高1km的气温变化量为—6℃,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因此我打算让学生上黑板演板。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两个例题的解决采取了师生互动方式,评价采取生生评价的方式,提高兴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为了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我设置了变式训练,拓展思维这一环节、第四个环节:变式训练,拓展思维。
通过变式训练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巩固过程成为再深化、再创造的过程。第1题的6个计算是对法则进行巩固;第2题是对法则运用的巩固;第3个问题让学生给出乘积为—20的乘法运算的式子,很多学生会给出(—5)×4=—20或者4×(—5)= — 20等异号两数相乘的式子,但也有很多学生会给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数相乘的式子,此时,教师给予高度评价。这种开放性的试题,让不同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展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理论。
接着在思考题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有效的理解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利用摸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的形式,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让学生在抢答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第五个环节:总结收获,畅谈体会。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轮廓体系,也让学生形成善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及时有效的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反思的好习惯。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坚定今后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我用小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这样板书一目了然,直观形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通过课件和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随时搜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节,查漏补缺,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有理数》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即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初中教学运算中地较重要的内容之一,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一、说教材: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的习惯.
4、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普适性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算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法则,尤其是理解运算中的顺序
二、说教法
本节课学习新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尊循教师为学习的领导者,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尽力引导学生为知识的发展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学习突出自主学习,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获得学生在学习中总结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
四、说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
复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以及乘方的运算,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为这节课的学习作准备
1、口算
要求学生说出是如何计算的
2、确定下列各式积的符号
要求学生说出确定的方法
3、刚进行了除法的计算,下面的`式子你会算吗?
(2)、探究新知
1、观察①以上三个式子与刚刚计算的式子有什么区别?包含了那些运算?
②说说以上每个式子的运算顺序
③对于第三个式子能否先算
2、实践根据以上的运算顺序对以上的三个算式进行计算
3、总结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顺序
(小组内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尝试计算,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求解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及如何确定结果的符号。)
(3)实践应用
练习1:观察下面两位的解法正确吗?若不正确,你能发现下面解法问题出在哪里吗?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之后,教师强调指出运算顺序的问题和除法不适合运算律的问题)
练习2:生活小应用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已知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4.43米,请用式子表示从山底到山顶下降的温度,并计算出来。(温度下降计为记为负,结果精确到0.001)
列式为:8844.43÷100×(-0.6)
(通过此题讲解关于生活中用计算器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如何使用计算器,并强调精确值的问题)
(4)、巩固训练
1、填空
①(-1)×(-2)÷(-3)的结果的符号是。
② ÷(-)×0=
③(-2)÷(-3)× =
2、计算
①-3.5 ÷ ×()②(-)×(-)÷(-)÷3
③用计算器计算1.26÷(—15)×80
3、综合拓展计算
4、总结
1、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2、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确顺序进行
3、如果有括号,就算小括号的再算法中括号里的然后算大括号里的
(5)、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顺序:
1、可以按从左到又的顺序依次计算。
2、也可以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
《有理数》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一,会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有理数除法法则.
教学难点 (1)商的符号的确定. (2)0不能作除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两段式设计的基础:可以运用学生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用过的方法对推导除法法则的正迁移作用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设计问题
1、计算:4×(-2); (2)-3×5; (3)(-2)×(-5).
2、已知乘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就是在小学学过的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今天我们就来探求有理数的除法应当怎样进行?
二、学生预习问题的设置
议一议:
(1)对于除法运算(-8)÷(+4),你能用乘法的'知识求出商来吗?如果能,所得的商应是什么数?
(2)请你举出更多有理数除法的例子试一试。举出4个例子。
(3)你能由此归纳出和有理数乘法法则相国类似的有理数除法法则吗?
三、学生课堂交流阶段
1、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四、教师总结
由此得到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一):
1. 同号两数相除得正,异号两数相除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 0不能做除数,0除以任何数都得0。
教师在总结中要对这种逆运算的关系进行强调,
因为4×(-2)=-8,所以(-8)÷(+4)=-2;
同样-3×5=-15,15÷(-3)=5.
《有理数》说课稿14
教学内容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结构上,此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后学习的,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及指数幂运算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感受化归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有理数》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并通过省略加号、括号,得出省略括号的代数和形式,对于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首先要将混合运算的式子写成省略括号的代数和的形式,然后按加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内容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融入实际问题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标准》对本节内容的特别要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一节内容的。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
(1)学生有理数乘法的法则、运算律记忆不牢固;
(2)在实际做题中不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
(3)在运用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不能准确确定每一步运算符号,尤其是乘法的分配律。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创造性的想法。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六、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以小组讨论为模式,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认真思考,操作,讨论,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借助团队力量解决自己无法完成问题的团队合作意识。
七、教具及电教手段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复习乘法法则导入
在做练习时我们看到如果像小学一样能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
计算:
(1)5×(—6);(4)(—6)×5;
(2)[3×(—4)]×(—5);(3)3×[(—4)×(—5)];
(4)5×[3+(—7)];(5)5×3+5×(—7).
教师指出,由上面计算结果,可以说明有理数乘法也同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让学生分别用文字叙述和含字母的代数式表达三种运算律.
二、探究学习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
文字叙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ba。
(2)乘法结合律
文字叙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c=a(bc)。
(3)乘法分配律
文字叙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代数式表达:a(b+c)=ab+ac。
提问:这里为什么只说“和”呢?3×(5—7)能不能利用分配律?
答:这里的“和”不再是小学中说的“和”的概念,而是指“代数和”,3 ×(5—7)可以看成3乘以5与—7的和,当然可利用分配律。
提问:如何表达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或一个数乘以几个有理数的和时的运算律?
答:乘法交换律:abc=cab=bca,或者说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a(bc)d=a(bcd)=……,或者说任意先乘其中几个因数,积不变;
分配律:a(b+c+d+…+m)=ab+ac+ad+…+am,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继而教师作如下小结:
(1)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都适用于有理数乘法。
(2)我们研究数,总是由数的意义、数的认识(读、写、大小比较等)到数的运算和数的运算律这样一个顺序进行,小学学习的正数和0是这样,现在学习有理数也是这样,将来进一步学习范围更大的数还是这样。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掌握了自学的钥匙,希望予以注意。
三、课堂练习
计算(能简便的尽量简便):
(5)(—23)×(—48)×216×0×(—2);
(6)(—9)×(—48)+(—9)×48;
(7)24×(—17)+24×(—9).
四、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精读多个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并强调运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7)(—7。33)×42。07+(—2。07)(—7。33);
(8)(—53。02)(—69。3)+(—130。7)(—5。02);
六、布置作业:
《伴你学》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九、板书设计:
(一)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与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典例示范:
十、教学反思: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数学学科学以致用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和运算律.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直接传授的方法,即教师清楚明白地把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告诉学生,然后通过做习题来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但不利于开启学生思维,更不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因此,我们采取了上述作法。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上述设计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只要我们坚持把数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尽力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而且会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