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精选7篇) 参观完名人故居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1 北京的什刹海,风景秀丽,绿树成荫。前海西沿……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精选7篇)
参观完名人故居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1
北京的什刹海,风景秀丽,绿树成荫。前海西沿十八号,我国著名的文坛巨匠、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此。
20xx年7月12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二年级二班家长协会组织本班老师、家长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参观。
故居占地七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故居大门座西朝东,门内一条小径直通座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垂花门内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院内生长着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亲手种植的银杏、牡丹等花木。整套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朴素大方。
通过参观活动,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简历和事迹。郭老生前是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活动家、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老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于一身,为我国驻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参观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老师家长与孩子们的共同学习,促进了交流,加强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配合学校,配合社会,尽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为培养造就我国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贡献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2
郭沫若故居纪念馆是一个占地7000多平米的庭院两进四合院建筑。冬日有闲,我和家人一起游览了此地。这是一所建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以来曾作为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的建筑,1963年11月,郭沫若迁进入住,一直到他1978年病故,他的晚年便是在此度过。
郭老故居的两进门楼都是灰色琉璃瓦屋顶、彩色雕梁门楣、红色油漆大门,十分古朴大方,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类型,在外院一进大门处,有一块宣传栏,上面刊载的是郭老故居简介。
在内院大门右边,竖立着郭老的坐姿铜像,铜像面色凝重,搭二郎腿形象,自然放松。旁边摆放着一张石桌,两张石凳,很简单的样式,看得出是郭老休憩小坐之地。静伫于铜像前的我,想象着郭老在办公闲暇之余坐在此地,和夫人谈论琴棋书画、诗词文章,似乎那笑声就在耳边回响,一时有点不知身居何处了。在石桌旁的墙边,一对石狮子也静静地安放在那里,而不是守卫在自己的防卫线上———平常虎踞龙盘总是在大门两边,着实令人费解。或许这就是郭老不信邪的表现。相比那些富豪的深宅大院、涂金大门,动辄“请神”“请狮”镇宅,倒有些大无畏的风范!
在内院大门的前面,有一座小小的'假山,修了一条不大的石条台阶可以通行。我兴冲冲地跑上去,却发现没有想象中可以“尽收眼底”的景色,只是一座矮矮的、简简单单的小山包,不知道这是不是郭老锻炼腿脚的地方。假山前边竖立着一堵墙,上面写着一首诗:百花齐放百鸟鸣,重在推陈常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景永如春。也许,在郭老的眼中,这个简简单单的山包上也有着 “永如春”的佳景。
一进内院大门,就是天井,天井里种着两株海棠树,枝繁叶茂,结了满树的海棠果。而在东南西北屋里,郭老的日常用品还是按照他生前使用时的状态摆放,十分简单朴素,床上用品简陋,真不能相信这就是大文豪的家居,尤其是床边摆放着的那双老头布鞋,那么平常,那么普通,和北京任何一个市民平时穿着没两样!家里除了公家的物品之外,真正属于郭老个人物品的大概就是那些文房四宝!也只有从这些“四宝”的身上,才可以略微体现出一丝丝的“奢侈”。
参观的过程里,朋友有幸请来郭老的小女儿为我们讲解当年郭老的生活,我们一起称之为郭大姐。郭大姐没有丝毫的架子,朴素的着装、平易近人而又不失热情的讲解,令我感慨良多。
一个人是否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仰,不在其华丽的衣着,不在其奢侈的生活,更不在其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在于其个人修为、造诣,及其对生活所持有的平和心态上!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3
北京的冬季,寒冷,但又见灰色的穹庐之上,送下遥遥的天雪,出门东向望,一片银装素裹。动手裹了裹大衣,尽管依旧很冷,但我不舍得在如此美丽的帝都中,独自一人窝在家中。于是,我与同学相邀去京西城的不失古老的名人故居游玩。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前海西街,看着这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静心斋的一所名人故居,我不禁觉着这故居的地理位置真好,若不是地图中有这故居的标识,我还真不知道在这闹市中的幽静小巷里坐落着一所名人故居。抬眼再望,一个题着“郭沫若故居”金字黑质的牌匾映入眼底,我知道了,这就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
买好了门票,我们就进了故居。绕过披着雪、挺立在寒风中的翠松,来到了真正的大门前,但见,灰瓦高尖瓴,朱门抹金漆,一派京城旧宅的模样。踏过门槛,从右边起顺着回廊参观着四合院里的陈列室——有郭沫若先生的客厅、办公室、卧室、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这些厅房都保持着主人在世时所有的景象,真实的像假的一样。而就在这里,郭沫若先生完成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论辩,以及著作《李白与杜甫》、我最感兴趣的《出土文物二三事》,还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东风第一枝》和最后的一部译作《英诗译稿》。除了这些陈列室以外,还有一些展览室,里面展览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以图片文字结合的方式展示了郭沫若先生的一生,更有与他共同研究历史、古文字的同事好友的介绍。
许是看的累了,我便先不看中心宅院后面的陈列室,我在回廊里找了处不怎么贴近雪的位置,把围巾铺在椅子上就坐下了。看着还在下的雪,我不禁想象了起来,我把在陈列室看到的郭沫若先生与他夫人及孩子的合影原封不动复制在这飘雪的庭院里,我仿佛看到了郭沫若先生在院中里树旁沉思的身影,我又放若听到了郭沫若先生同家人站好了后按下快门的声音,就这样,我伴着飘雪,以一种想象的形式,看完了郭沫若先生人生最后十五年。
这十五年很短,短到如白驹过隙、弹指挥手,它让我用了不到醅一壶绿蚁的时间就想象完了。这十五年很长,长到旷日经年、年深日久,它足够让诸多部佳作形成与问世。在这十五年之中,郭沫若先生同这宅子变老,可时间让他逝去,却让这宅子留到了今日。
刹那间回神,再探院中,才见瓦头云雪盖,已惊院中雪如尘。起身,穿过回廊,我来继续参观下面的展室。下面的展室里,大大与先前参观的展室的不同的内容,把我的注意力汇成一组线,直直射向我最为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我关注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青铜时代》。这本书就放在可供阅读书架的中间一排。尽管书面上微微泛黄的颜色和不加插图的书皮封面很难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可我坚信——我在第一眼看到它时,它带给我的神秘的感觉,那引人想要深入了解的感觉,绝对不是错觉!翻开书,看到第一个章节,我发现这本书除了引言、文章部分摘录和作者介绍等部分之外,其余正文的字体都是繁体字,我有一点点小的失望。
不过,当我看到文章摘录里的几句话时,我小小的失望顿时一扫而空了。
“研究历史和研究任何学问一样,是不允许轻率从事的。”从这里我看出了郭沫若先生对历史的态度严谨又认真,这也更加能说明郭沫若先生对于历史方面的学问渊博。“我也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期待着史学界的研究工作会蓬蓬勃勃的展开起来,并期待着我自己的错误会有彻底清算的一天。”从这里我可以知道,这本书里有郭沫若先生在史学的世界里探索、深入、学习、怀疑、纠正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从“周人根本在怀疑天,只是把天来利用着当成了一种工具,但是既已经怀疑它,那么这种工具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在这儿周人的思想便更进了一步,提出了一个德字来。”里可以深深看出。而我,作为一个同为痴迷史学却又对它的一切懵懂无知、但又急切想探索的人,我能感受到郭沫若先生当时的心理。
在沉醉于这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的世界中已经好一会了,不过展室窗外的天色好像又抹了一层灰色般变暗了些许,我知道应该回家了。我放下了书,却未放下思考,我明白我的内心是喜欢这本书的。我觉得我自己对史学世界的痴迷又加深了一层。关于我的痴迷的原因,我认为可以用郭沫若先生在《青铜时代》自序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古人说:“前尘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
我同朋友相伴出了郭沫若先生的故居,踏上归家之程。
我的肉身出了一栋宅子,我的灵魂向一个世界迈进了一步。
雪,在飘,我的思绪,不停。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4
近日,我有幸游览了郭沫若故居,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进故居,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庭院中的花草树木,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故居中的陈列品,展现了郭沫若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卓越的成就。他的文学作品、书法艺术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无一不让人感叹他的才华横溢。
在参观过程中,我尤其被他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创作和研究的精神所打动。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
郭沫若先生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巨大的贡献,还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
这次游览让我对郭沫若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深受鼓舞。我将以他为榜样,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5
参观郭沫若故居,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踏入那扇门,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故居中的每一间屋子,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郭沫若先生的生活痕迹。
看着他曾经用过的书桌、笔砚,我仿佛能看到他伏案创作的身影,感受到他文思泉涌时的激情。那些陈列的书稿和信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学识。
郭沫若先生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非凡的'造诣,在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多才多艺和对学术的执着探索精神,让我深深折服。
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知识的无尽渴望。
故居之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激励。我会将从郭沫若先生身上学到的精神品质,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下是另外两篇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6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走进了郭沫若故居,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
这座故居,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踏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郭沫若先生当年生活的气息。
屋内的摆设简单而典雅,透露出主人高雅的品味和质朴的生活态度。书房中,那堆积如山的书籍和泛黄的手稿,见证了他笔耕不辍的岁月。
郭沫若先生的文学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他的诗歌激情澎湃,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的'历史剧作气势恢宏,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洞察。然而,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在动荡年代中坚守文化阵地的勇气和担当。
参观结束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郭沫若先生的精神如同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对文化的执着追求,让我明白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能放弃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
这次参观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激励着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7
游览郭沫若故居,是一次与历史和文化的亲密接触。
步入故居,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将我包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岁月的韵味。
故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体现了郭沫若先生独特的审美眼光。房间内陈列的文物和照片,生动地展现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
从他早期的求学经历,到后来在文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贡献,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与奋斗。他的作品,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郭沫若故居仿佛是一片净土,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的'故事告诉我,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次游览不仅让我领略了一位文化巨匠的风采,更让我汲取了前进的力量。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郭沫若先生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