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学说 幼儿园

管理员

摘要: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大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科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借助幼儿在走迷宫时,认识各种图形……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大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科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借助幼儿在走迷宫时,认识各种图形,也就是将孩子生活中对各种图形的凌乱认识,进行再次确认和归纳,特别是对椭圆形概念的提炼和认识,在游戏中找椭圆形,在走迷宫中发现椭圆形的特点,最后在延伸活动终保持孩子探索的兴趣。活动开始我用用拟人化的形式出示椭圆形和圆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闯迷宫中幼儿会再一次发现椭圆形的特征,以及能自己归纳椭圆形的特点,让孩子在走迷宫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孩子知道助别人是一件快乐和高兴的事,是一次难得的品德教育。

  活动目标

  (一)认识椭圆形,能从多种图形中分辨椭圆形。

  (二)能够仔细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一)图形迷宫图一幅,两个铁丝圈,白纸剪成的圆形、椭圆形各一。

  (二)在日常活动中,完成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6页《蚂蚁搬豆》的操作任务。

  活动过程

  (一)椭圆形与圆形(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圆形与椭圆形的异同。)

  1.出示两个圆形铁丝圈,把其中一个压扁,使其变形成椭圆形。

  2.椭圆形与圆形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3.比较相同点:教师出示白纸剪成的圆形与椭圆形,将其上下、左右对折,用彩色笔在折痕上画出中心点到边缘的线。中心点到边缘的距离一样的时圆形,距离不一样的是椭圆形。

  (二)勇闯迷宫(通过走迷宫的方式,让幼儿知道能通过的图形都是椭圆形。)

  1.你们走过迷宫吗?我这儿有张卡片,上面的图形是椭圆形,今天我们要和椭圆形一起闯迷宫。

  2.与幼儿一起观察图形迷宫图,找到入口和出口。

  3.教师手持椭圆形卡片,边示范边讲解游戏规则:从入口往前走,走到一个图形的面前,我们来看看椭圆形能不能通过。翻看图形卡片的背面,是红色的`,表示布恩那个通过,要换条路走;翻看图形卡片的后面,是绿色的,表示可以通过。

  4.为什么椭圆形走到有些图形卡片面前能通过,而走到另外一些图形卡片面前不恩给你通过?你们发现了什么?

  5.启发幼儿发现:能通过的图形卡片都是椭圆形的。

  (三)图形迷宫(在操作中,学习按顺序来走迷宫,并巩固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7页《图形迷宫》。你能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的行走路线走出迷宫吗?

  2.请幼儿用手指走一走,再用彩色笔连一连,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3.在幼儿操作过程中,通过提问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材料上指认各种图形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2

  科学活动《气球鼓起来》选材于建构式课程中班上学期《快快慢慢》这一主题。在一次承担向农村教师展示示范课的活动中,我选择了这一内容,根据农村幼儿园实际,调整活动设计,并进行了三次试教。在此过程中,我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一步步追寻幼儿在此兴趣点上所能实现的关键经验,并逐步完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从兴趣走向关键经验的建构。下面具体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调整的思考

  科学活动《气球鼓起来》来源于建构式课程中班上学期《快快慢慢》这一主题。气球是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他们经常会玩气球,但是幼儿却很少自己去吹气球。让孩子自己尝试去吹气球,并且探索吹气球的方法,对幼儿来说会有兴趣,并且是有意义的。我认为有这样几点教育价值:1、可以锻炼孩子的肺活量。2、探索学习吹气球的方法。3、自然地感知气体的流动性及吹气力气大小与气球大小变化的直接关系。因此,将教材从给气球充气调整为吹气。

  二、对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考

  科学领域不仅仅是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科学的态度、探究的能力,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学习与同伴交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中班幼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他们能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操作、主动建构知识。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调整、科学领域的要求及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要求的分析,本次教学活动目标制定如下:

  1、探索吹气球的方法,体验探索过程的快乐。(重点)

  2、感知气体的流动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对本活动教学准备的思考

  本次活动教学准备分为两块,一块是材料的准备。由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塑料吸管、气球等材料,特别是大小吸管的准备为幼儿感知气体流动和照顾个体差异创造了条件。幼儿直接参与材料收集的过程,既让幼儿提前接触材料,熟悉材料,产生"这些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好奇心,又让幼儿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收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块是技能经验的准备:学习呼气、吸气的方法。原有经验能促进幼儿顺利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因此,需引导幼儿学习呼气、吸气的`方法,为活动作好铺垫。

  四、对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的思考

  本活动整个过程集中采用操作法、尝试法、游戏法等教法、学法,整个活动以幼儿操作、感知为主线,教师帮助及时梳理有关经验。

  第一环节为师幼互动游戏。主要目标指向激发吹气球的兴趣。

  第二环节为尝试使气球鼓起来。主要目标指向探索吹气球的方法。

  第三环节游戏《气球飞起来》。主要目标指向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在活动中,幼儿能有兴趣地投入到吹气球、玩气球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经过努力能够吹大气球(只有5个孩子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感知气体的流动性。最后的一个集体游戏将活动推向高潮,每个孩子都露出了开心的笑脸。

  本次活动一共上了三次,每一次从目标到过程以及准备都有调整与修改。我的体会有三点:1、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2、材料的提供。孩子的操作有没有困难自己要试一试。3、中班的孩子不能关注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因此,过程中每个环节要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通过这次活动,我真切地感受到,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的兴趣点,并能够判断此兴趣点所蕴涵和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是什么。这需要教师不仅了解本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观察幼儿活动的能力,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要亲身去实践一下幼儿的探究活动,体验幼儿可能碰到的困难与思考。在正确判断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帮助幼儿从兴趣走向关键经验的建构。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中班幼儿会对水本身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来说,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2、尝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二、 教学准备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们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记录科学的能力,注重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为此,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记录表一张。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纸、海棉、石头、泡沫材料若干,两个空箩筐让幼儿分类用。3、大记录表一张。

  三、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同时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讲述法、启发联想法、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们主要分为以下个部分: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实验、观察、交流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首先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儿实验,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有些东西能吸水,有些东西不能吸水,幼儿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部分: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刚才在你们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说毛巾(海绵)能吸水吗?(能)可是为什么我发现这个杯子里的水没有被毛巾(海绵)吸掉呢?

  这这个部分我们运用了讨论法、讲述法来让幼儿了解饱和现象。

  扩散经验,这样让幼儿学习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了解自然物的目标。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让幼儿认知最基本的颜色(红色)。

  2、并能和同伴一起做游戏。

  教学重点

  认识颜色。

  教学难点

  分辨颜色。

  教学准备

  红色图卡、实物(红色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唱歌曲《十个小矮人》。

  二、教师通过手拿实物带领幼儿认颜色,并以游戏的方式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

  1、教师:教师出示实物红色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玩具)那你们知道老师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老师告诉你们这是红颜色。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识颜色做游戏。

  教师出示颜色图卡再次请幼儿认颜色。

  教师:把颜色图卡放在空地上,然后请两个小朋友做游戏,教师说出颜色名字,看谁先把颜色拿起来时说一遍颜色名称,游戏(2—3)遍,以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

  3、鼓励幼儿自己认颜色。

  教师:今天,小朋友学了红颜色那我们课外也找一找,有哪些东西是红颜色的。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我和朋友比高矮》来自于新世纪主题探究课程大班主题活动《温暖的感觉》。

  2.教材内容:比高矮这一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关注了从孩子的的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同伴之间比身高的活动,让孩子认识了高矮、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理解高矮的相对性。由于孩子经历的是对实际量的比较活动,从而可获得直观、具体数学活动经验,充分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学情

  1. 认知能力方面:5-6岁幼儿有了初步的任务意识、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求知欲和探索欲强,尤为喜欢使用材料和工具进行操作、做科学实验等。

  2.在社会性方面:大班幼儿有了合作意识,她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几个小朋友开展合作性游戏。

  3.发展现状:前期孩子已经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厚薄的相关知识,幼儿在生活或在幼儿园已经有了比较高矮的经验和认识,下一步是引导孩子探讨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理解高矮、长短相对性等相关内容。

  三、说活动目标、重难点与准备

  (一)说目标: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乐于参加比较高矮的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比高矮的乐趣。

  2.尝试运用不同方法与同伴比较高矮,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3.能大胆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二)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由于幼儿在生活或在幼儿园已经有了比较高矮的经验和认识,但只停留在目测的.水平,方法不够规范化、多样化,所以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尝试运用不同方法与同伴比较高矮。

  活动难点: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5到6岁幼儿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班年龄段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通过抽象思维能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思维方式。但是高矮的相对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幼儿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次活动的难点确定为:在与同伴合作比较高矮的过程中,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三)说教学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比较高矮的初步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长木棍、短纸棍、地垫、绳子、黑板、粉笔、大记录表一张;记号笔。

  3.环境准备:在幼儿进场出放置一个幼儿平均身高高度的小拱门。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一)说教法

  1.提问法:有效的提问可以把幼儿引到问题情景中,启发他们去观察、比较、发现。活动中问题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线,以问引问,以疑引思,帮助幼儿建构知识经验。

  2.图表记录法:帮幼儿提炼梳理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

  (二)说学法

  1.体验操作法:前苏联教育家 赞可夫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此次活动中,我以尝试操作法为主,每一个环节注重让幼儿体验感受在前,交流方法在后,让幼儿在充分感受后找到答案。

  2.体验交流法:在每次比较高矮结束后,我都会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生生的互动。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为四个只要环节。

  六、说亮点和特色

  (一)创设一定情境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在从拱门进入的不同表现入手,到孩子结合生活中,探索不同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去解决比高矮时遇到的问题。让孩子在感知了高和矮的同时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有力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二)能采用合作的方式让幼儿主动探索,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我在活动中把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幼儿自己来完成。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进行比较,探讨,而且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多种比的方法,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也增强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为孩子提供"做中学"的机会,放手让孩子探索、充分尊重孩子。

  为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案例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幼儿对高矮有了初步的感受,但对于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在活动中无论是目测比较身高、站着画记号比、躺着比等,教师只做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幼儿进行有序的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活动中自觉的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的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幼儿也在这些活动中兴趣怏然,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示范的基础上, 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说教学准备: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幼儿园中班科学说课稿:火箭升空

  导读: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这节课是科学活动《火箭升空》这是整合课程《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下面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2、尝试了解火箭升空的动力。

  3、初步了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平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这也正是《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来设计了《火箭升空》这节课。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难点定位于寻找反作用力。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太空课件,来让幼儿展开想像,最后让幼儿看火箭升空,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这些内容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为了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课件,因为孩子的认知都比较直观,所以我在课件上,又设计了向上向下的箭头,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里,我们只是听和看,对于反作用力只是一个思维上的理解,幼儿并没有亲自去实验,去感觉反作用力的存在,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在亲身活动,亲身体验,在获得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孩子是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这一规律,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安排了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孩子们都提供了汽球、弹力球、弹簧、皮球、滑板车、装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反作用力。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获得不同东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进行讲评,让幼儿的大脑里有了一个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们了解了反作用力,他们自然就会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给他们准备了皮筋,火箭图标,弓箭等等,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7

  一、说设计意图:

  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的时候,汽车开过高架,孩子们都很兴奋的说上桥了上桥了,于是我问这是什么桥?孩子们有的就说是高架桥。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别的桥,特别是太户大桥和公园里的小木桥等等,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桥。作为水城的苏州,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桥?作为大班的孩子,对桥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因此我针对这些情况决定将孩子们对与桥的兴趣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并指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桥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3、对各种各样的桥有兴趣,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和探索。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桥的不同外形特征、使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活动的准备是为了活动目标更好的得到实现,因此所有的活动准备都是围绕活动的目标而选择的:活动之前利用建构游戏和幼儿一起搭建一些桥梁并将他们拜访成列在活动场地上关于各种各样的桥的CD音像制品幼儿搜集的关于桥的图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游时拍摄的关于桥的照片

  二、说说教法和学法

  对于这个活动幼儿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作为孩子学习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者,我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法,给与孩子一个情境,然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以交流讨论法、观察法和启发联想法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对桥梁的初步印象。在解决活动的重难点的时候我是先让孩子观察桥梁的各种形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桥梁的形状引申到桥的建筑材料和使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孩子通过感知、回忆联想等方法经过提炼形成新的经验,让幼儿在湖动和开放的活动中发展观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参观模型展览引起幼儿对桥兴趣——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并知道桥的建造材料——知道桥的各种功用并引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1、参观桥的模型展览。

  小朋友排好队,象春游一样,教师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开着小汽车对小朋友说我们做上汽车一起去玩好吗?以一种游戏的情景导入,能够引起幼儿对于活动的关注。一边开,一边引导幼儿看模型,问这是什么桥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这些模型是幼儿带来和与教师共同制作的,所以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完全能够说出来也就能够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幼儿坐在桥的旁边,说说看到的那些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的?在春游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太湖大桥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现在请他们再讲一遍,他们会很积极。对延伸到下面的问题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还见过什么桥?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做的?请幼儿来说说。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图片或者是在电脑上展示。孩子们对桥进行过搜集和观察活动,因此他们对于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有话说。同时,在述说桥是什么材料做的时候,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将教师的问题一起回答,但是对于个别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还不能将这些问题一起说出来,那么就相应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么做的呢?在让幼儿说桥象什么而是后有的桥比较特别,比如黄浦大桥,有的孩子或许会说象琴,有的会说象扇子,等等,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3、了解桥的`主要功用,印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我们的桥有各种不同形状,有的象什么有的象什么,有的又象什么,运用复式句来总结,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浇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钢丝切所做的,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孩子们在说桥的功能的时候大多数说的都可能是桥上可以开汽车,可以走人,有的桥可以通过火车,孩子们的回答是很笼统的,没有准确的分类,于是我会问是不是所有的桥都可以让汽车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儿对于桥的分类,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车,人行桥上只可以走人的经验,所以一提问,孩子们马上就会说出不是的,当孩子知道有的桥只能走人,有的桥只能通过汽车后,问为什么有的只能通过汽车,有的只能让人走呢?通过让孩子思考讨论,知道将桥的功能具体化后可以改善我们现在的交通拥挤的状况。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小结:我们的桥帮助我们改善了交通状况,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方便,而且那么漂亮的桥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你想不想来设计一座漂亮的桥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桥?

  四、延伸活动

  在让孩子对桥有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后,就带领幼儿去把自己设计的桥画下下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自主活动的手工区,可以专门开辟一个桥梁设计院的游戏,同时还可以配合建构区的积木,让孩子们去构建自己的桥。使孩子们对桥的兴趣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将科学活动和美术活动等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上只是我的设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他实施并改进。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影响了幼儿创造。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8

  设计意图: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但在游戏中,我发现经常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圆形),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性: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目标:

  1、 观察感知不同的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 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与实验结果。

  3、 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泡泡器、肥皂水、记录表、笔、各色皮线

  活动过程:

  一、 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利用圆形泡泡器与幼儿玩吹泡泡游戏。

  二、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

  (1)你见过其他的泡泡器吗?

  (2)出示不同形状的.泡泡器,认识后猜测:它们吹出的会是什么形状的泡泡呢?

  三、 介绍表格并记录,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

  四、 幼儿操作实验:

  (1)它到底是什么样?用什么方法知道-----试一试。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并提醒幼儿记录结果。

  五、 交流、讨论

  六、 再次出示形状巧妙的泡泡器,引起幼儿自己尝试制作泡泡器的兴趣。

  幼儿每人一根皮线,自由制作泡泡器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9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重点: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难点: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

  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小苏打、醋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视野。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现象只是活动的载体,不是活动的唯一目标,活动诣在让幼儿亲历一次真实的探究过程, 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身边”。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活动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幼儿学会往瓶子上套气球

  四、教学环节与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一个问题,不要先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指导儿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鉴于此,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做中学五类快乐教学法。

  “做中学”主张“幼儿在前、教学在后”,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它不注重结果,不追求幼儿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激励幼儿从玩、做、想、试、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快乐。在做做玩玩的轻松氛围中,“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乐中学”五类教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不是独立分割开来的,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具体介绍一下。

  1、以疑激趣——抛出问题,怎样用瓶子玩吹气球的游戏?(玩中学)

  气球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最普通的玩具,以前有过各种各样的玩法,今天我们要怎样玩?玩出什么新花样?

  活动一开始,教师巧妙的将“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通过吹起瓶口气球的形式再现出来。游戏的形式让科学现象变得直观、生动、趣味,使科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变的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创造与快乐。

  2、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想中学、做中学)

  师:瓶子里装的什么材料这么神奇?我们来猜一猜、做一做,找到它吧!

  这个过程中幼儿要通过观察杯子上的标记来判断杯子中的材料,要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相互间说议的过程中发挥想像,在与别人的讨论中扩展思路,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猜想、验证,孩子会体会到猜想有时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亲自动手试一试。

  3、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用中学)

  师: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这一步是活动的重点,孩子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会碰到问题需要动脑筋想办法,集体玩的时候会发生纠纷需要协商解决,这就发展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间的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孩子上学和走上社会以后不可或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乐中学)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幼儿在总结上次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遍吹气球游戏,体验成功的乐趣。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他们会做的更投入、更认真、更成功。教师可借机对幼儿进行“只要用心思考、反复实践,任何事情都会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这样的情感渗透。

  5、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我们都知道,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持对周围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今天实验中产生的这些气体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老师告诉孩子,这些气体不仅广泛应用在我们特别喜欢喝的汽水饮料中,医生可以用它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消防员叔叔可以用它来灭火,多么神奇啊!我自然喜欢继续去探索它的奥秘!到这里,幼儿探索的欲望被再一次点燃,我相信,参与这节活动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把这节课的内容带回家,会继续去探索。

  以上是我对这节活动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内容:

  《纲要》中指出:为了更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有助于开拓幼儿的经验与视野。送走秋天迎来冬天,树叶变黄,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我们学校门前有许多风景树:法国的梧桐树、各种槐树等,树叶像一只只蝴蝶似的飘落下来,户外活动时常常看到幼儿们追逐飘舞的树叶,并把拣到的叶子握在手中左看右看舍不得扔掉,有的幼儿把它当扇子、有的当雨伞,一名幼儿跑过来问我:“老师,树上的叶子掉光了,冬天就看不到树叶了”,“不对,不对,冬天的时候还能看到叶子,有的树上的叶子是不会落的”,另一名幼儿说“那是什么树上的.叶子呢?”“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树上的叶子?”,结合幼儿的谈话内容及对问题的兴趣,我开展了《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的谈话活动,通过讨论研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

  2.活动的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幼儿已有的经验,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了解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难点:了解几种树叶的名称及不落叶的原因。

  利用幼儿对谈话活动的兴趣让幼儿自己去大自然中观察、发现树叶的变化,通过课件图片的展示让幼儿更多了解冬天树叶的变化,从而使活动的重难点有效突破。

  3.活动的目的:

  根据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教学的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我制定了适合幼儿发展的三个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树有:常绿树和落叶树。

  (2) 常见的常绿树有几种?

  (3) 在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

  二:准备活动(实物教材)1.知识的准备: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搜集有关常绿树的资料。

  2.资料的准备:

  (1)让幼儿到户外观察各种树的叶子。

  (2)让幼儿想一下冬天有哪些叶子不会落并进行搜集。

  (3)多媒体课件《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在探索问题时能积极大胆、主动使重难点更容易突破。

  三:教学与学法:

  1.教法:

  在教学中运用了观察记录法、启发提问法、引导思考法、课件演示法、搜集资料法等方法的运用,克服了传统的说教,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引导、思考、讨论及课件的演示,让幼儿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2.学法:

  让幼儿通过对比互相讨论及课件演示的方法让幼儿知道冬天能看到哪些叶子?总结幼儿谈话内容。

  四:教学过程:

  1.通过户外活动使幼儿对《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的谈话活动产生兴趣。

  (1)小朋友,冬天到了树叶有什么变化?

  (2)你们知道冬天到了哪些叶子不会落吗?(让幼儿集体谈论)在这一环节中,让幼儿对冬天能看到哪些叶子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进行进一步探索活动。

  2.让幼儿观看课件:冬天的常绿树(1)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冬天有哪些常绿树?

  (2)冬天到了,哪些树上的叶子不会落呢?

  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幼儿对已有的经验得到认识和肯定,同时使幼儿对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有进一步认识。

  3.通过讨论提问总结冬天看到的树叶。

  (1) 请小朋友说一下你们知道冬天有哪些树叶不会落?(鼓励幼儿大但发表自己的意见)。

  (2) 集体讨论冬天看到树叶有哪些?

  总结谈话内容:常见的有冬青、松树、柏树等。

  (3)仔细观察冬天的树叶有什么特点?(集体讨论)总结:冬青树叶较后,有蜡质,松柏树叶小,针状较厚,两种类型的树叶冬天都不会落。

  4.让幼儿绘画自己见过的常绿树,以此巩固幼儿所学内容。

  五:活动延伸:

  互相欣赏绘画作品并进行讲述说明,使幼儿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1

  一、活动内容的生成与依据

  在幼儿园的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中,我们需要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准备一些物品和材料,而孩子们都把这些材料物品装在塑料袋里带到幼儿园来,我们让孩子们把这些塑料袋都整理好放在固定的玩具柜里。在过后的几天我们奇怪的发现,塑料袋都被孩子们拿了出来当玩具,他们有的把质地比较硬的塑料袋放在头上当帽子;有的拿着塑料袋跑来跑去;还有的把塑料袋弄平当手帕在折。这个在成人心中不起眼的塑料袋却成为了孩子的宝贝,捕捉到这个兴趣点后,我们开始有目的的观察孩子的反应,在后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塑料袋的玩法显得比较的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当孩子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或困难时,教师的帮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进其发展。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根据以上的情况便生成了“会飞的塑料袋”这个活动。

  二、本班幼儿的情况

  我们中三班的孩子大多都是外地的,在家里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来陪他们学习和游戏,而且父母基本都不会买昂贵的玩具给他们玩,这也许是他们对塑料袋会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在接触中发现,这些孩子有着同龄孩子所共有的年龄特点,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在平时的“动手做游戏乐”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剪、折、贴技能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与依据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利用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进行装饰,让塑料袋飞起来,体会游戏活动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尝试,探索的能力。

  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的,具体活动目标的积累便构成了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乃至教育总目标。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上制定的具体活动目标是为教育总目标服务的,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其中目标的制定也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目标注重全面性。(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

  四、活动准备

  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1、人手一个塑料袋;各类装饰性材料皱纸、彩纸、玻璃纸、动物纸等;人手一把剪刀;双面胶;透明胶;线;篓筐;音乐磁带。

  2、对塑料袋的性质有初步的认识。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来回跑动。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装饰塑料袋,探索能让塑料袋飞起来的方法。

  难点: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培养他们探索和尝试的能力。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对塑料袋有一定的认识;分组讨论,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

  遵循新纲要中: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六、活动流程

  整理塑料袋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2

  中班下册科学说课稿我爱大树和小花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欣赏图片并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几种花草树木的名称和作用及其保护方法,欣赏图片阅读教材,理解图片内容知道花草树木对人类的作用,了解花草树木与人类的依存关系,萌发幼儿保护花草树木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爱树爱花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下册科学说课稿我爱大树和小花含反思教案吧。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班下册科学教育活动《我爱大树和小花》。《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树和花,对于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每每在户外活动时孩子总会不经意地去看看、摸摸,有时还会说一句,如:这颗树好大哦,这朵花好漂亮哦,有时候还会进行追问,如:这颗叫什么树,这叫什么花……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慢慢淡化了对身边花草树木的爱护,甚至亲手破坏身边的环境,如:乱砍树木,乱摘花朵……结合中班建构式课程中的主题教学《大树和小花》的内容,我设计了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我爱大树和小花》,引导幼儿要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清楚花草树木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通过挂图与教材的阅读理解保护花草树木的重要性,从而萌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根据《新纲要》在科学领域中提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制定了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目标一:欣赏图片阅读教材,理解图片内容知道花草树木对人类的作用。

  2、目标二:欣赏图片并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几种花草树木的名称和作用及其保护方法。

  3、目标三:了解花草树木与人类的依存关系,萌发幼儿保护花草树木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爱树爱花的情感。

  (目标定位:通过欣赏图片阅读教材来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的作用,了解花草树木是怎样为人类服务的,萌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三、说教法与学法《新纲要》中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该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和幼儿的角色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人翁,主要是以幼儿为主。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享受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快乐。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图片观察法"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进行欣赏,引导幼儿理解图片内容及其意思。"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怎样爱护花草树木让幼儿更深一层的了解爱护花草树木需要做的事情,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爱护花草树木的深刻内涵。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中准备:挂图四幅、幼儿用书第37-38页、五幅环保画(例如:树木被破坏、花朵被摘……)、制作花朵大树头饰幼儿人数各一半五、说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幼儿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依存关系。(主要提高幼儿自身的认知能力)活动难点:幼儿理解什么是光合作用,愿意讲述花草树木的好处,用"树真好,……或者花真好……"的句式表达。(提高幼儿的表达方式能够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一段有含义的话。)六、说活动过程整个活动分为四大部分:导入活动;基本活动;游戏活动;延伸活动。

  (一)导入活动:

  (问题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幼儿园里面开了很多花,种了许多树呀,那你们喜不喜欢呢?为什么?幼儿讨论:为什么喜欢幼儿园里面的花草树木?通过此问题来引出接下去的基本活动。)

  (二)基本活动:

  让幼儿欣赏、理解图片内容及其意思,懂得保护花草树木的重要性,并与同伴讨论自己保护花草树木的方法。

  教师:1.请小朋友把教材翻到最后一页(37-38页),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幼儿互相讨论,教师找一部分小朋友讲一讲看到了什么,对图片的了解有多少)

  2.逐一出示挂图并分析每张图示的意思,当出示挂图(四)的时候着重向幼儿解释光合作用对人类的重大作用。(第二次看挂图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了解图示内容,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教材内容,明白教材的教育宗旨懂得保护花草树木的重要性,萌发幼儿喜爱花草树木的情绪情感。)

  3.逐一出示花草树木被破坏的照片,幼儿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想,提出保护花草树木的方法。(通过反面的例子来提升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并深刻体验到爱护花草树木的重要性。)

  (三)游戏活动:

  "我是大树、小花"游戏,幼儿体验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保护花草树木。

  教师示范:

  3、教师示范扮演花朵带上花朵的头饰,让幼儿扮演花朵的主人并让幼儿为花朵天天浇水等等最后教师将花朵开心的心情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从直观上发现爱护花草的好处。

  4、教师组织幼儿玩以上游戏。(教师组织幼儿玩游戏并带上相应的头饰,互相轮换玩游戏。)

  教师组织幼儿总结活动:我们的小朋友都很不错想了那么多保护花草树木的方法,我们的花草树木们都很高兴。小朋友们在游戏中感受到花草树木的快乐和难过了所以懂得怎么去保护他们了,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去做呢,老师请我们小朋友自己说说看以后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去保护我们的花草树木们,怎样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的美丽。(幼儿互相总结自己的观点,互相讨论自己的想法并将自己好的想法付诸于行动。)

  教学反思:

  1.我从教学目标上有认知、情感、技能、但是科学活动应落在探索上,这是我以后科学活动中应注意的。

  2.活动中我应考虑在幼儿的水平上来安排内容。如理解光合作用这是难点,应建立在平时经验之上来教学。

  3.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对花草树木的情感提升了,了解了保护花草树木的方法。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3

  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

  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

  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

  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教学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4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儿童的情感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为幼儿提供机会,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积极猜想、收集信息、尝试实验和解决问题。大班幼儿能够用操作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表达和交流他们的探究活动,最终获得科学的发现。

  二、说教材

  本节课将根据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自主收集取火龙果种子的工具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取火龙果种子的方法。充分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说活动目标

  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及原有经验,用刀、镊子、牙签等工具取过橘子、苹果、草莓的种子,想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取火龙果种子,本节课将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用不同的工具取出火龙果种子的方法,并让幼儿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最有效的.取火龙果种子的方法,制订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能够选择所需要的工具和适当的方法取出火龙果的种子。

  2、认知目标: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取火龙果种子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体验取火龙果种子的快乐,并从中获得自信。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活动重在让幼儿操作,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验证,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方法取过橘子、苹果、草莓的种子,对取火龙果包裹在果肉里特别小的种子感兴趣,想要进行尝试,因此本节活动的重点为“能够大胆尝试取火龙果种子的方法。”

  难点:幼儿了解部分水果取种子的方法,对取火龙果种子比较感兴趣,但是火龙果的种子包在果肉里,果肉里的种子特别小,不方便取出,所以将“能够取出完整、干净的火龙果种子。”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1、谈话法: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回忆取不同水果种子的方法,为本节课奠定基础。

  2、实验操作法:幼儿猜想用哪种工具能够取出完整、干净的火龙果种子,分组选择不同的工具尝试取出完整、干净的火龙果种子。对比验证适合取出完整、干净火龙果种子的方法,共同梳理好的方法,提升经验。

  六、说学法

  讨论法:经过大家的讨论,幼儿能够知道取火龙果种子是用丝袜在水里揉出种子的方法最完整、干净,但是需要大家合作共同完成。

  七、说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本环节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回忆取水果种子的方法,运用谈话讨论的方法提示幼儿根据种子的特点选择适宜取种子的工具。让幼儿进行猜想:哪种方法能够取出完整的、干净的火龙果种子?

  二、分组操作,探究取火龙果种子的方法

  本环节完成了目标1。幼儿用牙签、棉签、镊子、丝袜、水盆、滤布等工具进行了取种子。在取火龙果种子的过程中,幼儿尝试用镊子、牙签、棉签等工具,发现不太好取出完整、干净的火龙果种子,我会及时鼓励幼儿继续选择不同的工具去尝试,当幼儿用丝袜揉在水里的火龙果果肉时,他们会发现取出来的火龙果种子比较完整、干净,需要大家合作完成。本环节同样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分享交流,了解取火龙果种子的方法

  本环节完成了目标2和目标3。在取火龙果种子的时候,可以用镊子夹,夹出来的种子放在盒子里时不方便;牙签挑种子时会将种子挑到果肉里;用丝袜揉种子时要一直揉,将果肉揉没才可以取出种子,种子在水里不好取出,幼儿合作将火龙果的种子倒在滤布上,这样取出的种子完整、干净;用棉签蘸种子时也是不太方便往下拿。经过操作验证发现用丝袜在水里揉火龙果的果肉,能够取出完整、干净的种子。

  八、说活动总结

  1、注重体验,突出操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大班幼儿能够在活动中选择所需要的工具和适宜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本节活动让幼儿猜想哪种工具能够取出完整、干净的火龙果种子,自主选择材料,为幼儿提供了体验、操作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记录,在操作中寻找并验证答案,最后验证得出用丝袜在水里揉火龙果的种子能够取出完整、干净的火龙果种子。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合作,敢于表达自己的发现、探索的过程。

  2、活动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本节活动是源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火龙果,本节课我们将火龙果的种子取了出来,接下来我们就要共同探究种火龙果种子的方法,让幼儿通过操作、尝试来理解种子与水果的关系,体现了活动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九、说活动延伸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在本节课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取出火龙果的种子,将取出的种子晾干,猜想、收集种火龙果种子的方法,在班级开展种火龙果种子的活动。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

  《沉下去浮上来》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次探索活动。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本次活动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沉与浮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次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种方式,如操作、想象、讨论等进沉与浮的行探索活动,并通过比较得出结果。

  二、 说活动目标

  (一)、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态度、能力、技能三个方面预设以下几个目标。

  1、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这是从幼儿的态度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要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从幼儿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这是从幼儿技能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这一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幼儿虽然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说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而对科学现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沉与浮的科学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原因之后,把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 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动做如下准备:

  1、 课件制作及电脑、投影、音响的准备。课件准备就是影像资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体。

  2、 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组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组一套。记录卡每组一张,分类筐每组三个(筐子侧面分别贴着沉、浮和悬浮的标志)。

  3、 大字卡“沉”与“浮”

  四、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所以采用如下教法:

  1、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电脑和投影向幼儿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种浮在海上的物体,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 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 说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提倡幼儿主动体验,探索,让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本次活动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 操作法: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去体验各种物体的沉、浮,总结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2、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 记录法: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养成总结记录总结的好习惯。

  4、 讨论法:引导幼儿经过讨论、合作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正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