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少年》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3、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并演一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课时划分:两课时 ……
《勇敢的少年》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3、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并演一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参加救援的危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读题目。
(1)这个题目应抓住什么词语来的?(勇敢)
(2)“勇敢”一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叹)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作者的喜爱和赞叹。
2、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归纳。
(1)这位少年是谁?
(2)作者为什么说他勇敢?
3、教师导入:是啊,老师也很想指导什么样的少年竟让作者如此的喜爱和赞叹,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去读课文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读,初步感知汉斯的勇敢。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勇敢的少年指谁?
(2)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人称赞他勇敢?(充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集体反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要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3)开火车检查个别学生认读的情况。
(4)要求学生找出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在读句子中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
2、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1)请各小组的组长反馈课文的读通情况,对于各小组存在的朗读难点进行指导。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评议。
(3)大家一起朗读课文。
3、指名反馈:勇敢的少年指谁?(汉斯)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人称赞他勇敢?(十六岁的汉斯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地去救援遇险的人。)
4、教师小结:尽管母亲哀求他不要去,但汉斯却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救援的危险。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描写救援危险的句子。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应的句子,体会画“”的词语。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冲入了汹涌的海浪中。忧心忡忡的村民聚集在海边。他们每人举着一把提灯,盼望着救援队顺利返回。
3、教师引导讨论:救援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中,划艇随时会被巨浪掀翻,他们也将失去自己的生命,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援助遇险的人。既然可能失去更多人的生命,那么,可不可以不救与遇险的人呢? (如果不去救援,那么遇险的人是必死无疑,一点儿生的希望都没有了,不仅要去救援,而且速度还要快,因为遇险的人在短时间内都有生命危险,“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
4、教师出示下列句子,体会救援的不易。 一个小时后,救援队的划艇终于冲破浓雾,向岸边驶来。大家喜出望外,欢呼着跑上前去,迎接自己的亲人。救援人员已经精疲力尽了,一到海滩,就坐下起不来了。 (“喜出望外”课文指大家可能有生命危险,可是大家却出乎意料地平安回来了,大家格外高兴。说明救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终于”、“筋疲力尽”等词看出救援很困难。)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紧张、忧愁、害怕、喜出望外地)(结合反馈,适当地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渔船遇险情况的危急以及人们救援时的紧张、害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当时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教师小结:在渔船遇险时,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救援队安全地回来,人们喜出望外。可是救援队长却大声说:“救援船太小,无法搭载所有遇险的人。现在还有一个人留在哪儿,等待我们去救援。”这时候人们怎么样?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两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2、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并演一演。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词,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巩固认知。
2、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3、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援救遇险的船只,第一次救援顺利地完成了,可是还有一个人正等待第二次救援。这时,人们的心情“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又陷入不安之中,才落下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救援队长开始组织另一支自愿救援队。这支队伍与上一支有什么不同?(这支是自愿的,临时组织的,而上一支是早已组织好的。)
二、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汉斯的勇敢。
1、师:这时发生了什么?(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地报了名。) (自告奋勇:指汉斯主动地要求承担参加救援这项艰难的任务。十六岁的汉斯还是一个未成年少年,他还是个孩子,他没有这个义务,也没有要求让他参加救援这项艰难的任务,可是他却勇敢地承担这个任务。)
2、他的母亲是怎样劝阻他的?为什么要阻止他?(他的母亲抓住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因为他的父亲死于海难,哥哥出海没有消息,母亲不希望他也出事。)
3、他又是怎么说服母亲的?(出示汉斯对母亲说的话。)“妈妈,我必须去。您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义务。只要有人需要援助,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他。”
(1)汉斯说了四句话。第一句,表示坚决去救援的决心;第二句,假设大家都不去的情况;第三句,去援助别人是义务。义务指道德上应尽的责任;第四句,只要有人需要援助,我们就得尽全力帮助他。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话。
(3)说说对这些话的体会。(没有人去帮助遇险的人,遇险的人将失去生命,虽然没有人责备,但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如果有一天,自己遇险了,也得不到别人的援助了……)
4、师:汉斯拥抱了母亲,义无反顾地登上救援队的划艇,冲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他多么像一位勇敢而坚决的战士! 5、有感情地朗读第3-5自然段。
6、师:结果怎样?(汉斯平安地回来了,而且救回的那位留下的人竟是汉斯的哥哥。)
7、想像一下,当他们见到自己的母亲时,他们的母亲会怎么做?会说些什么?(结合学生自读情况的反馈,教师适当地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汉斯的勇敢。)
三、改写对话,并演一演,深化主体。
1、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
2、学生改写。
3、尝试演一演。
4、全班评价。
四、课堂小结。教师导: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汉斯非常勇敢;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帮助自己;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给予别人帮助……)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汉斯的故事演给别人看。
板书设计:
27、勇敢的少年 汉斯(自告奋勇)救援遇险的人 勇敢、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