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债务 化解 防范

管理员

摘要: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   债务风险指由于人们法律意识不强,有法不依,使债权人无法依法追偿债款的风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1  公立医院具有抢救、医学研究及人才深造的……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

  债务风险指由于人们法律意识不强,有法不依,使债权人无法依法追偿债款的风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1

  公立医院具有抢救、医学研究及人才深造的作用,能够给人们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医疗服务,从而高效治疗各类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受医改政策的影响下,医院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步提升,尤其是人力成本支出、治疗成本支出问题加大了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困境。因此,公立医院需根据现有的债务情况、经费投入情况予以探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核心,围绕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建构,确定举债运营模式,进而优化医院的服务、管理环境,但也相对的加大了经营方面的风险,故需要围绕此类风险情况进行改革。

  一、公立医院债务风险表现形式

  (一)规模风险

  规模风险的导致原因是部分债务无法按期偿还,进而加大了风险的影响。《合同法》第二百零七条规定了关于逾期支付的要求,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债务规模较大,进而导致所承受的风险也随之扩大。根据2016-2018年辽宁省三级公立医院的财务年报数据,2016年负债总额3031007万元,2017年3477043万元,2018年增长至3938333万,年平均增长率为14%。若持续按此增长速度,可能会导致医院经营方面的问题。另外,大规模风险的项目内容需要与医院的资产情况、医疗水平相统一,若资产负债情况超过额定指标(≤50%),同样会加大各类风险的影响[1]。其中,此类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现金流量及资产净额两方面因素造成。

  (二)结构风险

  结构风险主要造成原因是债务支出、债务状况出现一定管理、操作方面的隐患,例如直接性、间接性的风险因素,都会造成举债问题。在此过程中,《民法通则》也指出借债与利益方面的关系因素,需要确保整体借、贷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根据医院的会计制度内容分析债务结构与项目报表的联系,若其中部分项目出现不可预期的风险,如收入金额远小于支出金额,造成严重的收支不平衡现象,甚至诱发长期赤字现象,影响了整体经营的社会效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利用现金流量表进行风险识别,若出现现金净增加额小于零,那么就会出现此类风险,例如结余金额远小于债务利息,故在负债的影响下,采用借入的形式确定短期借款,同时确定出转贷偿还情况,可做好风险的识别管理特征[2]。

  (三)效率风险

  效率风险的造成原因是由于资金在管理、运行中,部分项目资金无法得到补充,进而导致资金出现补充的风险。在此过程中,部分医院无法及时对债务资金进行补充,并且实际管理运行中所设定的管理方法不科学,就会增加投资管理、决策管控方面的问题,促使项目投资的回报率受到威胁。另外,若效率识别过程的损益效果远小于资金成本支出效果,就会导致借债资金无法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二、公立医院债务风险的诱发原因

  (一)财政投入问题

  公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财政资金会有一定的投入,提升公立医院的学科水平和诊疗能力,但目前我国财政资金整体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还相对较少。以辽宁省三级公立医院为例,2016-2018年,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仅维持在4-5%,在基本建设、设备采购、日常运营方面均存在负债运营的情况。随着医改的深入,药品和耗材零差价的实行,公立医院的现金流入进一步受到不利影响,仅仅依靠价格平移部分医院无法弥补零差价的损失,可能会导致价格设定、财政投入的补偿机制不全面,故仅能依靠负债进行产出,这也是造成负债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规模设定问题

  公立医院的规模设定需要遵循市场的要求,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了财政配比的份额管制。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医疗服务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部分医院为收纳更多的患者,对原有场所进行扩建,甚至新建院区,获得规模效益。同时融合新型的管理技术提高整体项目的竞争力。但是,诸多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质,医疗服务的收益远远不能满足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为了消除该方面的压力及问题,医院就采用融资、贷款的方式,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同时,在相关法律文献及政策的支持下,多数医院均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属优质客户,不需要院方主动申请,很多银行方采用了“放贷”的模式,致使医院长期处于负债状态[3]。

  (三)项目管理问题

  部分项目的论证不充分,不严谨,导致规模过大,投入过高,所采购的医疗设备与实际需求不符,出现闲置的情况。另外,若贷款的审批设定不完善,如建设标准没有与举债情况进行协调,也会一定程度增加财政支出成本[4]。此外,若内部管理方式不科学,过分的依赖于对硬件、医疗器械的引入,没有结合院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也会出现闲置或项目收益较差的问题。

  三、法律视角下解决公立医院债务风险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风险化解程序

  结合《公立医院特许经营指南》的要求设定明确、可靠的风险化解程序,明确医院价值,控制、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详细分析医院的债务构成,分析哪些债务是基于设备支出、哪些债务是基于人力支出、哪些债务是基于项目建设,结合必要的评估手段进行分析。具体可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

  1.旧债与新债的管理:旧债与新债的管理过程中,需落实审批管理制度,根据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债务要求及实践要求确定债务分解计划,明确各要点的支出预算,再结合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评测出债务资金使用情况。

  2.责任要求:医院主管部门及相关政府机构理清医院债务的责任要点及改革要求,明确各管理方的责任与债务区分。首先,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国发[2009]12号)文件要求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项目,由政府投入资金化解债务,防范因医院资金链断裂而导致无法持续经营的风险。以期为医院的运作提供丰富、可行的资金,提供完善的资金流,促使医院将管理重心倾向于打造品牌、服务、技术等内容。其次,除由政府投入资金化解的债务以外,应由医院自行化解,把债务还本纳入年度预算,有计划、有步骤的降低债务规模,并把债务化解的进度和成效纳入医院绩效考核、领导班子业绩考核体系。最后,通过明确各科室、各部门的责任,确定建设过程中所需求的发展基金,消除医院在资金建设方面的问题及影响。通过逐步完善医院的资金流及资金链,引导政府部门积极介入,有利于消除收费政策亏损的问题,也能打造出一个高质量的服务内容。

  (二)加大监管力度,凸显医疗服务作用

  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当前公立医院债务风险及相关法律问题,设定必要的补偿及建设机制,科学配制出符合公立医院的仪器数量、人员数量以及科研项目的财政支出占比。首先,管理部门配制出合规的管理方案,根据卫生资源共享方案确定各科诊室所需求的设备数量,消除重复采购及财政浪费的现象。其次,服务定价过程中,需根据《医疗机构价格行为规则》进行定价管理,同时结合当地的物价情况设定可行性较强的收费运营标准,从而消除定价不科学而造成服务水平低于治疗水平的情况,避免价格方面的亏损。最后,需根据医院的服务情况确定新颖的定价机制,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各项目的服务要求及劳动情况是否符合服务水平,围绕公立医院的级别设定动态化的服务机制及订价机制,同时根据现阶段的收费情况予以补贴。因此,要消除管理与法规不同意的问题,同时对现有的财政、规模、项目管理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消除变更、合作协议管制方面的问题,也能强化债务的管理方面的风险承受能力。例如可协调出治疗费用、医保费用之间的资金配置关系及预付关系情况,设定可靠的结算方案,促使公立医院的资金回笼措施的合理化。

  (三)完善内部管理建设,确定风控管理机制

  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定位情况及定位方向确定战略规划方案,确定债务风险所涉及的项目,同时分析出资产总额与偿债、负债方面的关系。因此,医院应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同时结合相关法规规定确定关联性的治疗资源。通过控制各项目的成本投入,围绕内部管理确定风控管理方案,以提高各部门的风险承受能力为根本,确定出精细化的管理内容。另外,债务管理步骤的确定中,需分析出非流动负债、租赁、融资的实际支出,宏观的确定举债要求及举债时限,在配制出与此相关的法律文件,如《合同法》《商标法》《侵权责任法》等方面的法律内容,组合不同的融资方式,以期高效的面对当前管理和发展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全面解决医院债务支出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债务风险问题应对过程中,医院应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分析当前管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入必要的法律法规文件,确定出各项目的风险情况及管理情况,再结合风控方案对医院的债务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协调、预测,最后围绕财务建设情况确定出创新管理要求,有利于提高整体方案的资金利用率,消除债务危机及风险方面的问题。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2

  公立医院财务活动始终贯彻于单位的日常活动,同时也是准确反馈医院运营情况的重要维度。近些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尤其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公立医院必须要对财务风险就有清晰的认知,制定科学的防范对策才能够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避免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为此,本文对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进行分析,针对性总结出防范措施,以保障公立医院社会效益与运营效率的最大化。

  一、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主要特征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不管是公立医院或是企业,对于财务风险具有类似的防范过程。财务风险一旦发生将会无差别地对经济组织造成负面影响,公立医院与企业都希望对财务风险进行严格控制,降低负面干扰,在财务风险防范上面采用的防范措施基本一样。但是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在财务风险上具有一定的特性,公立医院因为有财政支持;即使公立医院面临不少的财务风险,因为有政府兜底,在财务风险上所遭受的影响比较小。同时公立医院的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并不只是追求利润,所以公立医院与企业比较,风险意识远远不够,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更是漏洞百出。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意识十分薄弱,而且自主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的公立医院较少。所以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特征是十分明显的,需要公立医院深入挖掘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防范策略优化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

  1、筹资风险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多数公立医院进行了或正在进行工程扩建,工程扩建的同时,也需要采购更多更加先进的医疗机械设备,所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为缓解资金困难的问题,公立医院一般会在政府的财政资金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负债,因此公立医院的举债规模持续扩张。倘若公立医院在筹资后,经营不善就会导致公立医院信用登记降低,很难筹集到后续的资金,从而造成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

  2、投资风险

  公立医院为增强综合竞争力,通常也会进行固定资产、人才、环境成本的投资,尤其是需要引入高精尖人才、设备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倘若公立医院管理层十分看重成绩,盲目的进行人才、设备投资,必定会忽略产出投入比,会给公立医院造成财务投资风险隐患。

  3、资金回笼风险

  实践过程当中,公立医院在资金回笼环节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具体表现为病人医疗费用无法收回或者收回不及时所产生的坏账。例如:病人恶意逃费以及医院进行义务救助后无法回笼的费用等等。资金无法回笼,产生坏账,势必影响财务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

  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何将公立医院长远发展与职工利益间进行平衡方面,由于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必定会给公立医院经营管理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公立医院要想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在扩大经营规模、引入先进人才与设备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收益分配,避免由于收益分配不均影响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营。

  三、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1、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失

  当下部分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流程并不完善,尤其体现在缺失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资金预算以及去向缺乏实时性管理机制,同时无法有效的分析财务风险影响因素,致使公立医院在财务风险发现上比较迟缓。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涉及财务运营、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以及业务监督等内容,整个预警机制设计比较复杂,使得许多公立医院望而却步,根本不愿意投入资源完成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因为欠缺提前的风控预警机制,在财务管理环节中极易引发风险监督不力的问题,而且此类风险一旦产生就极有可能给公立医院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公立医院日常医疗服务运营。

  2、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基础薄弱

  公立医院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医学专业出身,在财务理论知识上比较匮乏,对财务工作的注意力也只是放在利润、成本支出等,对于财务风险意识缺乏深刻的认知。医院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忽视也会造成其他职工对财务风险的忽视,既然领导都不重视,职工重视也就更不可能实现。而且实践当中,部分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都欠缺一定的财务风险意识,没有将财务岗位间的互相制约、监督作用进行发挥;甚至部分财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侥幸思想,在实际操作中节省精力,没有严格根据财务制度落实各项财务工作,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埋下极大的隐患。

  3、高素质财务人才储备不足

  公立医院管理层对于人才储备的重视基本上集中在医疗团队,对于财务团队、管理团队的重视程度并不够,甚至在财务团队方面根本不重视,致使公立医院进行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时缺乏高素质财务人才储备。部分公立医院管理层还只是停留在财务只需要管好钱的层面,对于财务岗位、财务团队等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划以及考核,欠缺科学的高素质财务人才培养机制,导致财务团队出现断层的问题。另外就是卫生主管部门在人才招聘时,更多的只是考虑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对财务专业背景基本上不进行考虑,不利于公立医院高素质财务人才储备。

  四、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具体优化措施

  针对前文所分析出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将会结合当下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总结相关的防范措施。

  1、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公立医院全体职工都需要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医院管理层要积极营造财务风险管理文化,让全体职工意识到财务风险就在身边,与各位职工的绩效紧密联系。同时要让财务管理人员定期展开财务风险意识培训,宣传财务风险管理文化,只有当全体医护人员意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遵守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为财务风险防范奠定重要的环境基础。

  2、打造高素质财务团队

  公立医院管理层要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必须重视高素质财务管理团队的建设工作。高素质的财务团队需要公立医院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建立,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完善,比如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人才或者是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将财务管理各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责任到人,确保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同时,公立医院应该积极构建总会计师制度,将总会计师进行完善,不断加强财务决策、管理以及监督,推动公立医院财务团队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务服务。

  3、构建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公立医院构建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缓解财务风险压力,有效的规避过渡负债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公立医院需要结合运营实际状况以及财务管理情况,运用综合评价的形式构建与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要收集公立医院所有财务数据信息,从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维度出发,抓住敏感性指标,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只要发现财务风险扩大就及时发出信号,将其警报器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同时公立医院要将所有经济业务活动纳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当中,确保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无死角、全方位覆盖,为公立医院财务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另外,公立医院资金循环的特殊性也会要求财务在资金管理上愈加严谨,需要充分合理的做到计提坏账准备,对资金回笼周期进行提前监测,做好财务支出预算,保证资金可以按时回笼。

  4、构建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公立医院应该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市场风险、廉政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的监管,通过对各项风险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纠正,及时查漏补缺,降低公立医院整体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公立医院的风险控制体系要从单位以及业务两个层面进行落实,单位层面就是各项制度一定要尽心制定且落实,而业务层面则是从操作流程规范性着手,从而实现风险控制体系的全覆盖。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管理是公立医院健康平稳运营的保障,但是由于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导致财务风险分析以及防范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某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因此公立医院要正视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工作,及时的优化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流程,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希望本文对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的简要分析可以为公立医院发展做出贡献。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3

  公立医院想要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就要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扩大医院的规模,这需要大量资金。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有限,因此对外举债就成了其筹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当前结余率非常低的情况下,若公立医院长期背负债务,其总体资产良好的局面将很快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巨大的债务负担。这不使难以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也使医院的持续发展产生了风险。本文对公立医院的债务状况和债务风险产生原因做出了概述,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医疗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债务融资的出现,为解决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债务融资是解决公立医院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许多公立医院由于管理不善,目光狭隘,在投资时缺少长期的考虑,巨额的负债增加了医院的综合成本。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公立医院的发展,甚至会阻碍医改的进行,给社会稳定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公立医院的债务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

  一、公立医院债务风险现状

  (一)长期债务所占比重大

  公立医院想要获得发展,得到更多收入,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自身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许多公立医院通过贷款的方式对医院建筑进行新建或者扩建,并且购入先进的医疗设备,而那些以流动资金借款的名义得到的资金则会用来偿还到期的基建借款,这样一来,流动借款的实质也就成了基建类的长期借款,导致公立医院长期借款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

  (二)收支结余和债务负担不相配

  公立医院只有拥有足够的收支结余和现金流才能按时偿还债务的本息。然而,从近年的情况来看,公立医院总收入减去医疗用品支出后所剩不多的结余,仍需用来支付后勤的管理费用和偿还利息,从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现行的医院垫付医保资金原则存在结算周期较长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院的现金流量。虽然如此,医院所需偿还的各种债务仍需按时交纳,二者之间的不协调导致医院资金产生问题以及财务出现风险。

  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形成具体原因

  (一)医院不能消化增长的费用

  在当前的体制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价格都采用由国家或者省级物价部门规定的指导价格,公立医院不允许自己定价。物价部门大多是五至七年调整一次价格,并且调整的幅度比较低。当前,全国由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的医疗收费项目超过四千个,基本上覆盖了公立医院的绝大部分医疗行为。现行的价格是2012年制定的,其标准大部分都低于当前的实际成本。而公立医院购买的社会商品和其他服务的价格约每年增长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左右。这就意味着公立医院的收费上调幅度小,但支出的增加却很快,收入与支出增长的不同步,使得公立医院的费用增长难以通过创造收入和减少支出来消化。

  (二)医院无目的进行扩建和购买先进设备

  多年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一直是相对不足的,这也是一个基本的现状。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使公立医院开始相信只有大规模的扩建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于是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公立医院依据自己对医疗行业的展望与规划,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活动。不可否认,公立医院的这一系列行为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公立医院在进行扩建时,有很多建设项目已经超过了其承受能力,有些先进医疗设备也与医院自身定位不相符,只增加了医院的财务风险。

  (三)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

  财政部、原国家计委和卫生部在2000年7月联合颁布了《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意见》。《意见》表明符合一定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国家政策贷款和银行贷款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将所筹资金用在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设上。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医院负债进行了认可,确定了公立医院负债行为的合法地位。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均属于事业单位,这就使公立医院对自己的债务有了错误的认识。公立医院认为国家不会因为债务问题查封自己,自己的债务可以由国家来进行偿还。在这种思想之下,很多公立医院并不会及时归还自己应付的利息,并且长期以来对到手的资金不加重视,随意挥霍,负债具有盲目性。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由于公立医院的院长任职是有期限的,到期后不一定连任,所以院长在任时常常任意负债,下一期院长在走马上任后不愿承担还债的责任。院长为追求政绩,提高自己的发展空间,大多会采取大规模贷款的方式。通过贷款实现的成就越多政绩自然就越多,对自己的发展也就更为有利。至于何时还款、怎样还款,完全置之脑后。长此以往,公立医院信用等级不断下降,从而引发债务风险。

  三、公立医院化解债务风险的方法和途径

  (一)构建多元化债务风险分析指标

  适当地负债可以使公立医院发展更具动力,并且可以快速缓解其资金短缺状况。但与此同时,对于债务风险的防范同样重要。公立医院若想要控制债务风险,关键是要注意负债的规模,使负债比例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资产负债率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资产负债率过高,意味着财务风险过大,资产负债率过低,则说明公立医院对财务融资杠杆利用不到位。对于部分偿债能力较弱的公立医院,特别是县市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在超过百分之四十时医院就可能存在较大的债务风险。单项指标不能很好地表明医院偿债能力的高低,这时我们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模型与聚类分析法,从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科学构建可以体现公立医院债务风险的指标。利用这些指标,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定时对医院的债务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解除风险。

  (二)严控负债规模,保持科学结构

  公立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收益水平以及当前市场的经济大环境来确定融资的最佳规模,把握融资的“度”,即确定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公立医院在制定这一标准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横向上,参考全国范围内其他同类医院的平均资产负债情况和医院所在省份的平均水平。通过与二者的比较,合理把握自身的资产负债规模;纵向上,参考本医院在近十年的经营中效益较好且收入较高的时间点,把这一时间点的资产负债率作为参考的依据。在通常情况下,公立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应该控制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若超过了百分之七十,则应发出预警信号。除此之外,债务融资不能仅仅考虑资产负债水平,因为有的医院其资产负债水平并不是很高,但仍旧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所以,公立医院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特别要注意控制好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二者的比例,通过各项比较分析来选择对医院最有利的融资组合,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三)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首先要建立债务规划制度。公立医院应该根据自己的功能定位来制定整体的战略规划。在深刻考虑自身资产构成以及资产总额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偿债能力,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负债规模。在政府的扶持下,完善医院预算管理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重视财务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绩效最大化;其次要建立债务控制的相关制度。公立医院财务部门应该对本单位的债务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怎样举债成本最低,哪些举债期限较长有深刻的了解。深入分析融资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和风险问题,设计出适合本医院的最佳融资组合方案。

  (四)拓宽公立医院投资融资渠道

  公立医院在运营的过程中最怕遇到资金链中断的情况,但在现实中,这一情况却是较为常见的。在公立医院的运营过程中,出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的愿望,公立医院适当负债无可厚非。但是,部分公立医院错误地把向银行贷款当成解决资金问题的唯一途径。多数情况下,向银行借款是满足不了公立医院资金需求的。因此,公立医院在筹集资金时,要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快现金的流动速度,减少影响资金流速的因素,把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立足于活用资金之上。其次,国家应该在解决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问题上有所作为。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优惠政策,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的积极性。最后,要重视我国医疗慈善事业的发展,鼓励有能力的公民参与到医疗慈善活动中去,制定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并向医疗救助机构进行捐赠。

  (五)公立医院负债要量力而行,符合自身需要

  公立医院的债务集综合性、多层次、多方面于一体,如果过度负债,不仅不利于医院的建设以及未来发展,还会给医院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因此,医院在进行负债时,一定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量力而行。在明确自身实际财务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本院总体发展规划,依据自己偿债能力强的来确定负债大小,必须要避免自身负债风险转嫁到国家和患者的风险。同时政府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公立医院的债务情况定时进行监测,掌握公立医院的债务信息,积极探索公立医院债务化解的有效路径,避免政策失效的情况发生,进而帮助公立医院合理控制债务风险。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4

  我局对全市13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债务进行了甄别审计。审计表明,随着还债期的到来,公立医院的债务压力加大,违约风险增加。为此,提出如下审计建议:

  一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落实政府投入责任。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予以保障,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

  二是纳入政府债务平台管理,逐步化解现有债务。将医院债务纳入同级政府性债务统一管理,在财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争通过财政渠道直接化解公立医院的现有债务,或利用债券置换,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根据往年公立医院收支结余和长期负债的'数量关系等情况,确定财政出资比例和公立医院用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建立化债基金,减轻医院还债压力。

  三是控制公立医院的盲目扩张,规范其融资行为。按照“谁批准、谁筹资”原则落实责任制,严禁医院未经批准举债进行建设,确需借入或融资租赁的,应按规定报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制定行之有效的公立医院借款审批制度,划分合理的借款审批权限,规范公立医院的借款行为。

  四是加强新债源头控制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相关部门要严格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我市的公立医院布局和数量,有效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严禁违规举债建设;公立医院自身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增强债务的防范和财务的危机意识,避免发生不合理、不必要的债务。

  五是完善资金预算制度,防范财务风险。公立医院要建立并完善资金预算制度,实现对资金收支的预算控制。要根据本单位货币资金流入、流出的具体情况,做好资金调度安排,及时偿还到期的债务,防止出现债务逾期情况,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同时,要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入账并准确核算医院的债务,如实反映医院的负债情况。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5

  多年来,我市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举债进行基本建设或购置医疗设备等,形成了一些历史债务。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以药补医”机制逐步破除,债务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公立医院发展的瓶颈。加强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有效减轻公立医院债务负担,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加强全市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7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皖政〔2015〕16号)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的意见》(皖政办〔2017〕5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锁定存量、严控增量、依法依规、分级分类、综合施策”的思路,总结经验、创新方式,综合运用债券置换、财政补助、自筹资金、协商谈判、争取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有效解决公立医院债务问题,构建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新机制。在审计甄别认定的基础上,区分公立医院存量债务性质和类别,按照有关规定和原则,力争2020年底前将举债期限内的存量债务全部化解;对2020年以后年度到期的存量债务,采取多种方式降低偿债成本并及时化解。同时,完善公立医院发展建设投入机制,健全公立医院债务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发展建设项目及债务审批机制,严控新债发生,促进全市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分级分类,明确偿债主体。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市、县(区)政府对本级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负总责,根据公立医院债务类别,进行分类处置和偿还。

  (二)坚持区别对待,突出化债重点。在化解公立医院一类债务的同时,审计甄别政府有担保责任的二类债务和其他三类债务中的长期债务和流动债务、实际债务和政府融资举债,锁定存量债务,实行台账管理。根据公立医院债务总量及收支运行状况,综合运用多种有效途径,一院一策,分别制定债务化解方案,统筹规划、分年偿还、逐步化解。

  (三)坚持依法依规,杜绝违规举债。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控公立医院举债建设有关规定,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布局和数量,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医疗设备配置的标准、规模,健全并落实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项目及债务审批机制,严格控制举债,杜绝违规举债。

  (四)坚持固本强基,构建长效机制。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强化公立医院债务形成源头控制,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加大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方面投入。加强公立医院财务预算、成本控制等基础管理,构建公立医院长效发展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通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方式化解公立医院一类存量债务。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财政统一部署,在2017—2018年期间,通过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将截至2016年底地方政府债务平台中锁定的一类债务全部置换。债务置换后,全部由同级政府承担偿债主体责任,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及时足额偿还。(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列第一位的为牵头责任单位,下同)

  (二)全面开展审计甄别,锁定公立医院二类、三类存量债务。由审计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发展改革、卫生计生等部门,通过自查自审、交叉互审、重点抽查等方式,对截至2016年底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平台中的二类、三类债务进行审计甄别。2017年3月20日前,各公立医院对本院债务情况进行全面自查自审;2017年4月中旬前,市、县(区)审计部门牵头对本级公立医院债务进行全面审计甄别。审计甄别时要剔除实际未用于医院发展建设的政府融资贷款以及擅自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利滚利、息转本”贷款等形成的债务,出具审计甄别报告。建立公立医院二类、三类债务台账,统一编号,销号管理,并按规定及时调整地方政府债务平台数据,锁定存量债务。审计甄别中,可统筹参考审计署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审计、财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等报告结果。(责任单位: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计生委)

  (三)实行“一院一策”,支持公立医院多渠道化解二类、三类存量债务。各级公立医院要根据债务总量及结构、医院业务收支、有效资产资源等情况,制定二、三类存量债务化解方案,并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公立医院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内部成本控制,规范收支核算,优化支出结构,压缩经常性开支,积极自筹偿债资金。从2017年开始,公立医院原则上按当年医疗收入的6%提取偿债专项资金,其中对年度应还本息低于医疗收入6%的公立医院,按实际本息资金需求计提,专项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各级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支持公立医院与债务银行充分协商,在贷款利率不高于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压缩截至2016年底还本付息期限仍超过5年的债务期限,争取银行采取挂账停息、债务豁免等方式减轻债务负担;对暂时不能压缩偿债期限的债务,支持公立医院通过争取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置换存量债务,降低偿债成本。各级公立医院将财政补助的各类资金,剔除中央及省财政补助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专项资金,按12%的比例安排用于偿债(对年度应还本息低于补助收入12%的公立医院,按实际本息资金需求计提),其中省财政补助县级公立医院零差率资金按不低于50%比例安排;年度未支出的各类公立医院补助资金,按照存量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对能继续使用的资金优先用于偿还债务。加快处置公立医院闲置土地、房屋等资产资源,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将所得资金优先用于偿还债务。(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

  (四)加强公立医院在建项目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在建项目的监管,必要时可组织对公立医院在建项目规模标准、资金来源等情况进行复审,对超标准超规模建设、建设资金尚未落实需要贷款建设的项目,暂缓建设,待相关条件完备后再行续建。对复核后符合条件、使用债务资金的在建项目,继续按立项时明确的筹资方式或原银行协议贷款续建;对在建项目确实没有其他建设资金来源的,应主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和地方政府债券解决后续资金。(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审计局、市财政局)

  (五)建立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奖补机制。市财政局制定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度对各级公立医院存量债务审计甄别、债务偿还进展、新债管控等进行考核。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情况较好的公立医院给予奖补。各县(区)也要制定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院长薪酬及续聘、医院绩效工资总额核定、财政补助资金安排等挂钩。有条件的县(区)财政部门可安排专项资金,对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情况较好的公立医院给予奖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六)加强新债源头控制管理,完善投入机制。严格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布局和数量,有效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严禁违规举债建设。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并提请同级政府研究后,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按程序审批。对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未落实建设资金、未按规定化解存量债务的公立医院,一律不得审批新项目。公立医院经批准的基本建设项目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各级政府预算内统筹资金安排。经批准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经费,原则上由各级财政在公立医院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完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综合绩效补助制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审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由财政部门牵头,会同发展改革、卫生计生、审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医改等部门,建立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同级政府领导下统筹推进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

  (二)强化工作落实。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财力、医院运行、债务结构、政府补助等因素制定具体实施意见。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及资金管理、债务锁定、考核奖补等制度,安排必要的审计甄别工作经费。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提供基本建设审批相关资料,完善项目审批机制,统筹安排基本建设资金。审计部门负责债务审计甄别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出具审计甄别工作报告。卫生计生部门负责组织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在建项目复审,督促指导公立医院制定“一院一策”化债方案,落实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同时,负责组织公立医院制定偿债计划清单,细化偿债项目、本息额度、资金来源、责任人及时间表等。公立医院要积极做好债务自查,及时全面提供债务审计甄别相关资料。医改部门要将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医改督查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要按要求完成公立医院存量债务审计甄别、调整地方政府债务平台数据、锁定存量债务等工作。同时,将本地实施意见、相关工作方案、审计甄别报告、偿债计划清单等文件资料报送市财政局。

  (三)强化资金管理。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公立医院偿债资金管理和使用,对财政统筹安排的专项偿债资金,一律直接支付;对医院自筹偿债资金,要减少拨付环节,及时足额支付。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套取偿债资金的,如数追回资金,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要立足经济社会和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大局,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政策解读和舆情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6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通报了2020年度全国三级、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较2019年下降3.6%。全国共20个省份医疗盈余为负,占比62.5%,较2019年增加56.25%;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较2019年增加25.89%。二级公立医院也同样,医疗盈余率平均为-0.66%,较2019年下降2.73%。约四成医院出现亏损情况,亏损医院的比例较2019年增加16.75%。在亏损医院中,7.51%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100%,49.53%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50%。三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为44.09%,与2019年基本持平。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公立医院亏损及债务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公立医院面临长期运营困境。

  结合业内专家的意见,谈谈我的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公立医院亏损及债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疫情之下政府的财政补偿力度不足,弥补不了公立医院的政策性亏损。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政策扶持及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实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应急卫生救治体系建设等,同时,因全国持续不断的疫情影响,财政收入也受到较大冲击,形势紧张,既要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还要维持正常运转。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投入及大中型医疗设备购置需要巨额资金的保障,补偿机制难以落实。

  2、抗疫支出增加,业务收入下降,公立医院亏损及债务风险程度加剧。

  受疫情影响,防护物资费用大幅增加,与抗疫支出增加相对应的,是业务量和收入的减少。根据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比2019年减少了3583万人,下降了13.5%。2021年,入院人数略有回升,但相比2019年还是少了1870万人。这就反映了疫情以来,医疗机构的业务量是普遍下降的,业务收入自然受到影响。

  3、医保结算“亏损”,加大了公立医院医疗亏损及债务风险。

  医保支付方式无论是过去按项目付费到现行按绩效付费再到未来按价值付费,医院都会有不同程度医保结算“亏损”,尤其是过去医疗机构以收入为中心,医保结算“亏损”的金额会更大一些,历年累计“滚雪球”式的增长,到了现在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按2022年健康界公布2012年至2020年医药收入主要构成:

  2012年至2020年平均药耗占比49.5%,2012年至2020年医疗机构医保结算“亏损”的金额有一半是已经发生的药耗支出(在不考虑药品和卫生材料加成的情况下),这部份药耗支出成为“无源之水”导致应付账款挂账的这部份药品、卫生材料欠款无法支付,历年累计到现在,欠款金额越来越多。

  国家医保局各年度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对医疗机构违规金额的处罚,医疗机构的现金流更加趋紧。

  2022年5月,国家医保局公布2021年度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情况公告,飞行检查结果显示,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占收费违规金额比例最大,被检查的68家定点医疗机构中59家存在此类问题,涉嫌违法违规金额1.5亿余元,占涉嫌违法违规总金额的30%。违规金额的处罚必然由医院买单,导致医疗盈余的“缩水”和现金流的紧张。

  4、长短期借款债务风险增大,运营风险较高。

  2020年,二级公立医院长短期借款类债务占负债总额的比为29.22%,较2019年有所增加。导致短期借款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应付账款的逐年增加,医疗机构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及时支付供应商的欠款,只好通过短期贷款的渠道筹集资金,而且医疗机构还要为此支付贷款利息,“雪上加霜”。在过去举债建设和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的医疗机构这些年都要经历长期借款逐年还本付息的阶段,举债还本付息的压力较大。

  5、疫情期间人力成本支出,成为了大部分医院最主要的支出,也是对医院现金流压力最大的支出。

  在疫情之前,人力成本占医院总成本的比重,有一半以上的医院在30%-40%之间,在疫情后,该比重开始急剧上升。

  从通报2020年度全国三级、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情况,实际亏损和资产负债率可能比通报的还要严重,因为医疗机构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个别医院医保结算“亏损”并未冲销“应收账款”和“事业收入”,而是“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掩盖了医疗亏损和资产负债率的增加。

  2020年3月5日,中办、国办发布了深化医保制度改革的28条意见:第18条明确提到要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

  医保直接结算之后,货款不必再经过医院,医院的现金流将会更加紧张。有些公立医院目前维持正常运转的现金流都非常困难,医保直接结算之后,估计绩效的发放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

  二、如何控制和降低亏损及债务风险

  1、政府应该承担的财政投入、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应落实到位。

  2017年9月,我国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这意味着公立医院再无法通过药品加成获取利润。为弥补公立医院为此减少的收入,政府应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偿。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差距较大,财政投入能否跟上,取决于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及意愿。如果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能及时到位,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难以落实,那么公立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举步维艰”。

  2、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弥补医院的“政策性亏损”以及支撑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改革力度,和物价上涨幅度不匹配,在靠医疗收入生存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保证公益性的服务提供能够可持续,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要尽快调整。而与此同时,人力成本在提高,通过医疗服务价格,以及医务人员薪酬体系的调整,让医疗技术的价格和价值匹配,让医务人员回归职业的尊严。

  3、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医疗均衡布局,保障医院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公立医院不良竞争、盲目发展的局面,避免大医院和基层医院争抢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局面,国家层面需要采取手段进行调控。因势利导,顺应“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互赢共生、共同发展” 的新格局,落实分级诊疗战略。按照相关医疗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布局和数量,做好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医疗设备配置的标准、规模的科学控制。

  4、加强风险控制、稳步化解债务。

  按照“尊重历史、锁定存量、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原则,对符合政策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予以化解,对一般性债务及利息给予专项贴息补助。推动长期历史债务以及债务风险较高的单位妥善处置、稳步化解,保障公立医院健康可持续运行。公立医院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公立医院举债建设的有关规定,强化举债建设和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管控。“过紧日子”已经是公立医院的新常态,要紧把资金源头,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降级行政运行成本,将厉行节约的要求落实到实处。

  5、公立医院要加强内涵式建设,提升医院成本核算和管控能力。

  医保基金监管已经常态化和制度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倒逼医疗机构提质增效、规范合规,通过控费,成本结构调整来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医院应主动作为,迎接挑战。向精细化管理模式,向医患满意、治疗效果、成本控制转变。通过不断推动公立医院核心业务与运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将运营管理转化为价值创造,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将医保结算“亏损”降到最低限度,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7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为了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医院管理者采取负债融资经营策略以获得所需资金、实现医院快速发展是我国医院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医院在借债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一旦医院负债融资失控,出现无法按时支付到期债务甚至资不抵债的状况,将会严重制约医院的发展,同时也会给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医院实施负债经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及监测预警机制,这对于医院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负债的概念与负债经营的作用

  (一)医院负债的概念

  所谓“负债”,是指债务人依法应对债权人履行的某种偿付义务,具体是指债务人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债权人的债务。1999年,我国财政部和卫生部在联合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中第一次明确了“医院负债”的概念,将医院负债作为一项基本会计要素列入核算体系中,并且规定:“医院负债是指医院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医院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1、负债是指已经发生,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须偿付的经济义务。

  2、负债是可计量的,有确切的或预计的金额。

  3、负债一般情况下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到期日。

  4、负债只有在偿付,或债权人放弃债权,或情况发生变化以后才能消失。

  (二)医院负债经营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医院竞争的成败除了参与竞争的方式外,还取决于自己的竞争实力。资金规模是体现医院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医院通过举债可在较短时间内筹集足够的资金,把握发展机遇,实现资金流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负债经营可使医院获得财务杠杆效应,提高医院收益。由于医院支付的债务利息是一项与医院收益无关的固定支出,当医院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会给净资产收益率带来更大幅度的变动,这就是财务杠杆效应。由于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当总资产收益率增长时,净资产收益的增长幅度比总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幅度更大。

  (三)医院负债经营所导致的风险

  目前。在医院负债运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有: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对手的规模、数量、技术水平的巨大压力,无法满足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等原因带来的技术风险;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复杂化等一系列因素而导致的市场风险;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其它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等导致的环境风险;由于政治局势和经济环境、社会变化产生的社会风险;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政策、政府行为调整等产生的政策风险;由于医院管理者决策不科学、组织不合理、人员使用不当等导致的管理风险;资金周转不良、偿还能力差导致的财务风险等六个方面的风险。

  二、医院负债经营中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与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医院负债财务风险监测预警流程

  财务风险预警是指运用指标及模型对医院的负债经营、资金使用和财务收支运行动态进行监测,在警情扩大或风险发生前及时发出信号,使其充分发挥“警报器”的作用,真正成为医院财务风险诊断的一种工具。医院财务失败预警的灵敏度越高,就能越早地发现问题,使医院管理者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规避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在医院进行财务风险程度的监测和预警时,本课题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综合预警流程,为医院管理者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二)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与监管职能

  医院负债经营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医院效益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医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加强医院借债融资活动的宏观管理。完善政府的调控指导与监管职能。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和资金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医院贷款相关政策与管理方法,使广大医疗机构在负债融资时明确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等。同时,应加大各项规定的处理力度,对于给医院经营带来重大损失的主要决策人员应追究其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在投资决策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掌握医院重大项目贷款的额度和标准,严格控制医院的盲目举债建设行为。对有一定实力、发展势头良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医院,在允许的范围内可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必要时可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亏损且偿还风险过大的医院应及时采取强制措施,实行财务监管,严密防范风险。

  (三)完善对外业绩信息发布制度

  为实施有效监管、加强风险控制,对于财务管理较规范、基础条件具备的部分医院,可借鉴企业的经验,建立并完善医院财务业绩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实施医院财务业绩信息发布制度,规范医院信息发布的内容与方法,及时、真实、透明地报告医院运营效益和重大投资项目执行情况,进一步提高医院资金使用、负债融资运作的透明度,督促医院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市场发展有深远影响因素的研究,及时掌握和了解银行金融市场以其它投资机构对医院的反应和要求,努力改善医院的外部运营环境,拓展医院与国内外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的沟通渠道,不断提高我国医院的良好信誉,争取得到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

  (四)实行稳健的融资策略

  目前,负债经营的医院有两种情况:一是适度负债,按时偿还,医院加快发展;二是过度负债,难以偿还,医院失掉活力。因此,在医院负债经菅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敢于负债、善于负债、科学管理、规避风险是医院负债经营成功的关键。在进行负债决策时,医院应当采取稳健的融资策略,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医院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努力在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既要尽力加大债务资金在医院资金总额中的比重,以充分享受财务杠杆利益,又要规避由于债务资金在医院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过大而给医院带来的相应的财务风险。同时。医院实施负债经营策略时应合理制定出一个负债警戒线。企业负债是有限度的,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对其资产负债率有不同的控制线。由于医院是卫生事业单位,对医院资产负债率更应严格控制,应该比企业要低一些。并且,考虑到我国医院正处于改制与变革阶段,加入WTO后医疗市场的准入、国外医疗机构的进入对我国医院的冲击等问题,如果负债率定得过低,会影响甚至限制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医院的现金流较大,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每天的现金流量达百万元,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较高,此时医院负债率可以适当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