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工作》教后感悟《一夜的工作》教后感悟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一夜的工作》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谈话导入后……
《一夜的工作》教后感悟
《一夜的工作》教后感悟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一夜的工作》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谈话导入后,让同学们针对课题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课文写谁一夜的工作?
2、他是怎样工作的?
3、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一夜的工作?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第三次是让学生完成老师的要求读。
要求是:
1、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2、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来体现中心句的?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老师的要求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重点段时,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周总理是怎样工作的?入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他是怎样工作的?来找找课文中相关的语句。边读边找,然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谈谈你对所找的句子的理解?学生兴趣盎然,在小组中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小组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我安排了一个交流的环节,也是按先找句,然后朗读,再谈体会的流程来操作的。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发表观点很鲜明。全班一致认为周总理的工作量大,态度认真,时间很长,非常劳苦。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找的语段,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在自己的朗读中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了。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上完这一课时后,我又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同样让学生谈谈作者还写了周总理什么?和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一夜的工作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通过讨论,朗读,学得很轻松。
上完这一课后,我结合新课程理念,对自己的整个教学作了一个全面的审视,让我感受颇深。
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课文的重点段,重点句讲得更具体,更生动。中心句也会在理解、议论中,很自然地显露出来,也不会在第一课时时感到时间的紧张。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新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有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为,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这次课程实施的要求是改变实施的方式,其要点是构建起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方式的构建帮助教师从教为主转到以学为主。学生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地探究知识。那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其中也得以体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身心愉悦,学习的积极性强,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最后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教学事件的最佳整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啊!
二、教师要深刻地把握教材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条是提高自身的功底。我想这方面包含的内容很多,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基本功、语文素质、专业技能等,才能给予学生更多。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而到现在我们不得不反思:
教师有没有一桶水?即使有了这一桶水,那么是桶清水还是浑水?
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设计;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有顾此失彼的感觉,我过分的注重周总理工作劳苦这一重点,而并没有照顾到课文中反应总理生活简朴这方面。就是在有学生交流、讨论涉及到的时候,我也没有因势利导,没有抓住机会,课堂上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是在第二课时时,我也较简单的作了讲解,对生活简朴,和工作劳苦两方面的联系没有作很好的引导。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有明显的条块感觉。
教育活动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简单的“教”+“学”的活动,而是教育者→教育中介客体←受教育者。从教育活动的目的看,教的活动是为了学的活动,教育着具有引导受教育者活动的意向和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引导者一方发生了偏离,那么必将影响到受教育者,使之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活动。
看来,要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