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一等奖(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饮酒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酒教案一等奖 1 教……
饮酒教案一等奖(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饮酒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酒教案一等奖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教案一等奖 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学法】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第二层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饮酒教案一等奖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讨个中原因。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2、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马?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谛,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中,不可能象他一样隐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宁静,就会克服浮躁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由益处的。
二是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以选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生活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我们选择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五、诗歌的鉴赏
1、知人论世
2、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六、作业
阅读赏析《饮酒》之一
板书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叙事道理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写景显理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抒情悟理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饮酒教案一等奖 4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
《饮酒》是诗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六、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2、集体朗诵《饮酒》
饮酒教案一等奖 5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的统治,辞官归田,不与当时腐败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朝廷和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唤起人们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饮酒教案一等奖 6
《饮酒》教案学习目标:
(一)体会《饮酒》(结庐在人境)诗的思想内容;
(二)领会陶渊明诗平淡自然的风格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v参考注释,疏通加注字词在句中的意义v朗诵全诗,体会诗歌大意作者简介v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人。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田园诗人的鼻祖28岁以前父亲早逝,生活贫困29-41岁为官42岁从彭泽令退下,归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第二次先学后教学生朗读完后,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饮酒”,而通篇并没有提到“酒”,实际上是取其意象:解酒抒发自己的愁绪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采菊、悠然的心境、山气佳、飞鸟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三次先学后教。
1、 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强调自己是内心宁静,所以即使身处人境,却能免除士大夫间的世俗交往“大隐隐于市”,陶氏的隐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隐居,而是在自己内心筑成的桃花源
2.“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隐居的真趣,是与“伪”相对的《庄子》:“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又:“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3.“见南山”能不能改为“望南山”?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见”把诗人恬然、闲适的那种惬意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在诗人悠然自得的采菊的间隙,青翠如屏的南山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看见南山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而““悠然望南山”的“望”好像是在说诗人在极目远眺南山。使全诗的韵味尽失。当堂训练《归园田居》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首()A古体诗B绝句 C律诗
从题材上看,是首()A山水诗 B田园诗
2.从语言上看,全诗语言()
3.从写作手法来讲,主要是运用了()手法A赋B比C兴
4.诗中,那两句表明了主旨?如何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不怨。表明自己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饮酒教案一等奖 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重)
2、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难)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旧时代的许多诗人,因对现实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热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陶渊明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重)
2、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难)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点)
三、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简介。
2、背景链接。
四、一读品诗音韵美
(一)读准字音、节奏。
自学指导1: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请学生朗读诗歌,并请学生纠正字音、节奏及重音。
(3)听朗读,画出本诗的节奏。
(4)跟着朗读小声的再读诗歌。
(5)齐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二)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中的画面进行描述。
自学指导2: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内容
五、二读品诗情感美
(一)品“心远”
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二)品“悠然”
1、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2、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六、三读品诗语言美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2、“悠然见南山”的“见”能改成“望”吗?为什么?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七、探究主旨。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当堂检测。
1、当堂训练。
2、背诵全诗。
九、小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人境”后心灵的宁静,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这也许就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饮酒教案一等奖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积累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
结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与世无争,高洁自持的情操;
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恬淡纯粹的读书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解析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情。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和解析,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心情的闲适和悠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中国文人与酒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情分析:
1、通过接近两年的初中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三个基本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对《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作为对象,从“酒”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朗读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三。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作者
四。品悟
1、整体把握情感
教师提出问题:短短50个字,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心境的陶渊明?能否在原诗中寻一个或两个字来形容?
明确:悠然(闲适/惬意/恬淡自适)
2、闲从何来
(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悠然”二字,还能从诗中哪些词句或者氛围感受到作者的闲适?
预设1:采菊东篱下——活动闲适
东篱——隐逸情怀
菊花——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预设2:山气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
预设3: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心境高远,即便身处闹市也感受不到喧嚣)
(2)补充诗歌序言的内容确定诗歌写作的时间为“冬闲”之时。
《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明确:农事清闲情趣雅闲心境安闲
3、吾心安处
(1)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陶渊明心境安然的根本原因——远离官场与世俗。
(2)通过对他与别人不同的隐居地点,引导学生明白——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3)《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则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抓住“寡欢”与“独饮”师生交流讨论陶渊明的心境——精神上的孤独(欲辩已忘言)不是不说,而是无人可说;不是不想说,是能懂的人太少。
4、陶潜之酒
总结陶潜之《饮酒》,中的感情——闲逸潇洒的心境/高洁雅致的情趣/归隐自洁的坚守/对世人的劝勉/知己甚少的感慨。
一庐一山一壶酒,
一人一影一丛菊。
一厢遐思两悠然,
一士痴醉几闲愁。
五、拓展与延伸(中国文人与酒)
(1)陶潜的一生是诗与酒的一生,他嗜酒/写酒。中国古代文人中也有诸多与其类似之人。请同学们分享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2)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酒,老友相聚,没有酒抒怀不行;故人远行,没有酒饯别不行;仕途失意,前途渺茫,没有酒浇愁不行;中国诗词歌赋中写到各种场景饮酒的句子不少,请同学们分享交流,并指出是哪一种类型的饮酒。
(3)“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中国古代文人嗜酒/写酒,却意不在酒,借酒抒怀而已。
酒是文人灵感的催化剂
酒是文人浇愁的麻醉剂
酒是文人泄愤的护身符
六、作业布置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中写到:“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的时候,宜读柳永;喝烈酒的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口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相宜,狂饮细品皆可。”
从中那个选取一个人,以及他写酒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以及这句评价,赏析其作品。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悠然——归
饮酒教案一等奖 9
一.导入: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文学常识
1.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3.陶渊明: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四.学习新课
(一)同桌互相听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按节奏诵读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释: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三)研习第一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4.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四)研习第二层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五)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六)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五.小结: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拓展练习: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8、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9、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课后作业: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饮酒教案一等奖 10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的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饮酒教案一等奖 11
一、导入
齐背《归园田居》
二、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诗歌。
三、理顺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四、诗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淡泊名利。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的景物描写。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6.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中,清静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现诗人洒脱、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五、拓展阅读: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积累关于“酒”的诗歌名句。
3.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超凡脱俗、热爱自然
洒脱恬淡、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