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话哄哄散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引经据典 哄哄 散文

管理员

摘要:

引经据典话哄哄散文  垣曲与阳城两县以一条西哄河为界。河上有一座桥,徜徉在桥上,西看是垣曲西哄村,东看是阳城县润城村西哄哄居民组。关于两个村的命名,都离不开一个“哄”字。  翻开《新华字典》,“哄”,发(hong)音,意指好多人同时发声、吵闹或搅扰。例句为:起……

引经据典话哄哄散文

  垣曲与阳城两县以一条西哄河为界。河上有一座桥,徜徉在桥上,西看是垣曲西哄村,东看是阳城县润城村西哄哄居民组。关于两个村的命名,都离不开一个“哄”字。

  翻开《新华字典》,“哄”,发(hong)音,意指好多人同时发声、吵闹或搅扰。例句为:起哄、闹哄哄、哄堂大笑。这里有个盛传百年的典故,足见其地历史悠久和底蕴丰厚。话说清同治元年(1862)朝廷在此处设置了“五府衙门”,共同管理垣曲、翼城、阳城、沁水和济源五个县的事物。各县乡民若有官司或不公,必到“五府衙门”来诉讼审理,常因人多或审理不公而吵哄哄、乱哄哄、闹哄哄,所以村名带上“哄”字,恰如其分。地名是文化符号,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打上了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关于这里的地名,有官方和民间两个版本。先得从河边的《邑知事张公修路德政碑》说起。中华民国时期,垣曲与阳城两县以此碑为界,碑以东属阳城县管辖,碑以西属垣曲县管辖。那时候,阳城县的西哄哄庄属李圪垯村一个居民组,现碑座石头上有一行字,“李圪垯村东界”,历久弥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搞行政区划时,把两县调整为以河中心划界。正式命名河西为垣曲县同善镇西哄村,全村耕地500多亩,居民300多人。河东为阳城县李圪垯乡西哄哄村,全村600多亩,居民400多人。而西哄哄村东边的大坪山背后还有个东哄哄村,这是相对于李圪垯来说。两个“哄哄”村,一个居东,一个居西,分别以方位而命名为东西哄哄。西哄哄本是一个古老的大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来袭,村里大多数人迁徙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或县城周围生活,现村里只有几十位留守老年支撑着。2008年,阳城县搞扶贫移民开发,政府把这个几乎空壳的西哄哄村划归至平坦富庶的润城镇润城村管辖。西哄哄村立马降级润城村西哄哄居民组。各位看客请注意,河东的“西哄哄”与河西的“西哄”村名只差一个“哄”字,可别张冠李戴,弄不好就有地市级间的纠纷。

  返回来再说民间版的命名。西哄河两岸所有村落,笼统地唤作“西哄”家。你若问他是哪里的人,他们都会操着浓重的阳城口语,“西哄“的。若两岸人彼此称呼对方,那就有河东、河西之分。即西哄人称西哄哄人为“河东”,西哄哄人称西哄人为“河西”。

  一河分两县,秀水隔西东。雄鸡一声唱,垣阳沐曙光。古风沿袭今,着意话哄哄。这里有纯真的自然美,铸就了山里人古朴、仁爱、憨厚、赤诚的个性。农家闲趣恬淡怡情,农耕民俗返璞归真。处处洋溢着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笔者曾在历山奔波了几年,今又在猕猴源景区公干。常日游走斯地,忽而在垣曲,忽而在阳城。俄顷河东走,瞬间河西去。闲暇之余,醉心于地域文化的研究,收获颇丰。“河东”“河西”“东西哄哄”,看起来名字简单,说起来十分拗口,你要是头脑不很灵活,闹不好指鹿为马,岂不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