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出十几减8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动手摆小棒操作为载体,通过2人小组在合作交流分享中逐步加深对减法的认识和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口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数学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有13个小朋友在捉迷藏,看见了8个小朋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有13个小朋友捉迷藏,找到了8个,藏起来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这个数学情景吗?
生:摆一摆。我用13根小棒代替13个小朋友,再拿走8根小棒表示看见的8个小朋友,还剩下5根小棒也就是藏起来的5个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同意我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这个数学情景吗?
生:能,我先画了13个三角形,再划去8个三角形,还剩下5个三角形。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我还有其他想法。
师:你能用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二、小组分享,探索新知
生:13-8=
师: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出示学习要求
1.先独立思考,想想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2人小组合作完成,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你的同桌。
3.2人小组上台分享给全班小朋友,其余的小朋友评价。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向全班小朋友分享你们小组的想法呢?
生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摆小棒,我先拿13根小棒,一根一根的减,直到减8根,还剩下5根。
生2:我的想法是:做减法,想加法。8+5=13 所以13-8=5.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在捉迷藏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
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
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圆片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公园里春游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吧!
二、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请看这副图,在图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我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来的有几人?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发现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答呢?请大家列出算式自己试一试。
(学生列算式,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
生:这里有两个信息,信息1:13人玩捉迷藏;信息2:外面有6人;那么有找到藏起来的人,就应该用减法。13—8=5(人)
师:说得非常好!加一颗星!今天我们就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看着这图文应用题,不断的说,进一步明确减法运算的意义,加深对减法运算的理解。)
师:13—8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1)数数法从13里面1根1根地减。
师板书:数
(2)把8分成3和5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3和5呢?
师板书:13—3=1010—5=5
(3)破十法把13分成10和3先用10—8=2,再用2+3=5
师板书:10—8=22+3=5
(4),想加法算减法因为8+5=13,所以13—8=5
师板书:8+()=13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东脑筋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算“16—8=”你是这样算的?
师板书:16—8=(8)10—8=22+6=8
4、尝试练习课本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8=17-8=
请两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算法
1、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第1题。生独立做,师巡回指导。
请2位小朋友说得数,你是怎么算的?生生评价,师写过程和得数。
2、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第2题
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3、游戏“摘苹果”(3页第4、5题)
师:苹果树上结了许多大苹果,可是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算式,同学们必须准确的计算出得数才能顺利的把苹果摘下来。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当同学摘苹果时其他同学当裁判。
四、发展练习(3页第3题)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展示学生结果)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补充课题: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七、作业布置:
巩固并练习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板书设计:
捉迷藏
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来的有几人?13—8=5
方法:(1)数一根一根的减(3)把15分成10和5
(2)把8分成3和510—8=2
13—3=102+3=5
10—5=5
(4)8+()=1313—8=5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多样性。
教学重点:
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的减法算理。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棒
教法运用:
讨论法;操作法。
学法指导:
讨论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通过捉迷藏这个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
2、出示课题: 捉迷藏。
3、出示主题图:说说图中的信息。
我们一共来了( 13 )人;现在只能看到(8)人。
4、提出问题:藏起来的有几人? 观察图,理解图意
一共有13个小朋友,去掉图上的8个,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 13-8 创设生动的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捉迷藏中自然提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出算式:13-8=?
3、试一试,你会计算得数吗?
13-8=5
4、集体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的算法 可能有
(1)数数法 从13里面1根1根地减。
(2)平十法:把8分成3和5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3和5呢?
师板书:13-3=10 10-5=5
(3)破十法 把13分成10和3 先用10-8=2,再用2+3=5
师板书:10-8=2 2+3=5
(4)逆算法:想加法算减法 因为8再添上5就是13,8+5=13,所以13-8=5
师板书:8+()=13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啊!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小组活动,利用小棒,计数器集体研究13-8有哪几种算法,并归纳总结出来。
探索十几减8的多钟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通过练一练让学生更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5、摆一摆、圈一圈。
摆13根小棒,从中拿出8根,可以怎样拿?在桌子上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3-8=5的算理。
6、看一看,说一说。
看线段图,说一说13-8在图中表示的含义,并带着学生亲自数一数13往前数8个数,是5。
在摆一摆,圈一圈中理解13-8的算理
观察线段图,说说图中的意义,并数一数。 理解不同计算方法的算理。
7、算一算。
12-8=答案
17-8=答案
这两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集体交流算法。 巩固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 巩固新知识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
完成书本第5页1至5题
板书设计:
捉迷藏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来的有几人?
13-8=5(人)
1、10-8=2 2+3=5
2、13-3=10 10-5=5
3、8+5=13 13-8=5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常见的水果,提高观察能力。
2、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
幼儿对常见水果的名称、形状、颜色等有初浅的认识。
2、材料准备:
(1)教师用具:
①自制大图书
②用纸盒做成“苹果的家”,里面装入红、黄、绿苹果。
③用多张大图书的页面遮挡苹果、梨、香蕉的图片,在遮挡的页面上挖洞,越往后洞越大,露出的水果面积越大。
(2)幼儿操作材料:
①用黑色手工纸做成苹果、梨、香蕉的影子,放于幼儿身边的.桌子上。
②用透明塑封纸做成的苹果、梨、香蕉,藏于大图书内的信封里,多种颜色的底板纸。
③活动室一角布置成“水果乐园”。
活动过程:
寻找苹果、梨、香蕉的影子
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一本大图书,书的名字叫《捉迷藏》。我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展示大图书中苹果、梨、香蕉的轮廓图。
师:小一班的宝宝们,我们是苹果、梨、香蕉。我们的影子已经在你们的桌子上了,快来找出我们的影子吧。
一、交代任务
师:原来是苹果、梨、香蕉要和我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请你走到桌边,看一看、想一想桌子上的影子是谁的,然后把它送到苹果、梨、香蕉的家里。
1、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
幼儿将影子贴到大图书相应轮廓图的下方。
教师观察指导要素:
(1)幼儿能否按照外形把水果影子送至相应的地方。
(2)当幼儿匹配正确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这是什么水果的影子?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2、教师小结。
(1)重点提问:你怎么知道这是苹果、梨、香蕉的影子?它们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2)同步出示实物水果并小结:苹果的形状是圆圆的,梨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香蕉的形状是长长的、弯弯的。我们是根据形状找到了苹果、梨、香蕉的影子。
寻找苹果、梨、香蕉的颜色
再次激趣。
师(模拟水果宝宝的声音):没想到你们这么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我们的影子。我们再来玩一次吧。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交代任务
师(出示塑封纸做的透明的水果):这次水果们把自己的颜色藏起来了。你们想一想苹果、梨、香蕉是什么颜色的?把它们送属于自己颜色的家里吧。
1、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观察指导要素:
(1)幼儿是否将透明的水果送至与其颜色相应的颜色底板纸上。
(2)当幼儿匹配正确时,教师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你为苹果、梨、香蕉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2、教师小结。
(1)当绿色没有幼儿使用时,重点提问:苹果宝宝有哪些颜色的衣服?你在哪里看见过不同颜色的苹果?
(2)有个别幼儿用到绿色时,重点提问:你在哪里用到绿色时,重点提问:你在哪里见过绿颜色的苹果?苹果宝宝还有什么颜色的衣服?
(3)出示“苹果的家”并小结:不同的水果有不同颜色。有些同种水果也会有不同的颜色。
寻找躲在门后的水果
第三次激趣。
师(模拟水果宝宝的声音):你们一会儿就找到了我们的衣服颜色。我们还没有玩够呢,再躲起来。哈哈,这次有点难找哦。
三、交代任务
师:这次苹果、梨、香蕉躲在门背后,只露出一点点。我们来看看到底门后面躲着谁。
1、幼儿观察、判断,谁躲在门后。
(观察用多张大图书页面遮挡的苹果、梨、香蕉的图片。若幼儿看第一页就能判断出则最好,若不能判断出,就往后翻到第二页、第三页。越往后翻,露出的面积越大,判断难度越小。)
可能出现的情况:
(1)当幼儿猜出水果时,教师重点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这是苹果、梨、香?
(2)当幼儿猜不出水果时,教师就再打开本一扇门,露出更大面积的水果局部,降低幼儿猜测的难度。
教师重点提问:你能根据颜色、形状猜出是什么水果吗?还有什么可帮助你猜出是什么水果?
教师小结:看来要找出它们,我们要看得仔细一点、认真一点呢。
延伸活动:
师(模拟水果宝宝的声音):你们的眼睛可真厉害,我们只露出一点点还是被你们认出来了。
师:活动室后面有一个“水果乐园”,现在我们去那里和更多的水果宝宝玩玩吧。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捉迷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每当孩子们玩到“捉迷藏”的游戏时,他们总是那么的兴奋、开心。散文诗《捉迷藏》正符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诗歌里作者将黑夜、太阳和各种颜色都赋予了生命,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述了太阳被黑夜蒙住眼睛和各种颜色玩捉迷藏游戏的全过程。其结构简单,而且游戏性、趣味性强,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并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组织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要注意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
因此,围绕《捉迷藏》这一主题活动,紧扣教材,我设计了散文诗《捉迷藏》这一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散文诗,感受诗中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2、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习使用诗中的语言回答问题。
3、在游戏中,运用已有经验,拓展散文诗内容。
活动准备:
场景布置、颜色宝宝、太阳公公;幼儿人手一个颜色宝宝。
活动过程:
1、提问引出课题。
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捉迷藏是怎么玩的呢?(一个人找,一个人藏,藏的时候,找的那个人就要把眼睛蒙起来。)
王老师也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出示长长的手帕),看,我这里有一块长长的手帕,等一会儿我就用这块长长的手帕把眼睛蒙起来,等我数:一、二、三、四、你们就找一个地方静悄悄地躲起来。是怎样躲的?(静悄悄)等你们都躲好以后,看看王老师能不能找到你们。
2、初步理解散文诗。
(1)捉迷藏真好玩,有几个颜色宝宝他们也想和太阳公公捉迷藏呢。(出示颜色宝宝)
(2)你想不想知道颜色宝宝和太阳公公是怎么玩捉迷藏的?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散文诗“捉迷藏”。(教师朗诵散文诗到“颜色宝宝赶紧找一个地方静悄悄地躲起来”。)
(3)提问:颜色宝宝是怎么和太阳公公玩捉迷藏的?太阳公公是怎样数数的?(一起来学一学)太阳公公在数数的时候,颜色宝宝干什么了?颜色宝宝是怎样躲起来的?(静悄悄)谁来表演一下静悄悄的样子?
(4)颜色宝宝会躲到哪里呢?我们继续往下听。教师朗诵:绿色躲在草丛里,黄色躲在菊花里。提问:你听到几个颜色宝宝藏起来了?他们藏在哪里?
(5)提问:绿色宝宝为什么要躲在草丛里?黄色宝宝为什么躲在菊花里。
师生小结:颜色宝宝躲在和它一样的颜色里,太阳公公就不容易找到。
(6)你们猜一猜其他的颜色宝宝会躲在哪里,也不容易被太阳公公找到呢?
(7)小朋友帮颜色宝宝想了这么多躲的地方,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到底躲在哪里了。(继续朗诵)
3、完整欣赏散文诗,体会散文诗的优美。
太阳公公到底有没有找到颜色宝宝呢?我们把这首好听的散文诗完整地听一遍,听听看太阳公公最后有没有找到颜色宝宝。(教师边在黑板上演示边完整朗诵散文诗)
小结:太阳公公太厉害了,一下子把颜色宝宝都找出来了。
4、游戏:捉迷藏。
(1)颜色宝宝也想和小朋友来玩一玩捉迷藏呢,我们小朋友用什么把眼睛蒙起来呢?
(2)老师朗诵:小朋友用双手把眼睛蒙了起来,数着一、二、三、四、颜色宝宝赶紧找一个地方躲起来。
(3)请小朋友找颜色宝宝躲在哪里了,并说出:x色躲在xx里。
小朋友真厉害,当你们把双手拿开,颜色宝宝们一下子就被你们找到了。
(4)还有好多颜色宝宝也想玩捉迷藏的游戏呢,瞧,它们也来了。每个小朋友选一个喜欢的颜色宝宝,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你选的是什么颜色宝宝,它可以躲在什么地方?
(5)带着颜色宝宝到外面去玩捉迷藏的游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教师为幼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提供了幼儿许多说的机会,支持、鼓励他们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不断的抛出问题,如“太阳和颜色是怎么玩的?”“颜色宝宝还可以藏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颜色宝宝要藏在这些地方”引导幼儿一步步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活动中我还注重了动静交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活动开始和结束都以游戏来进行,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对数字的兴趣。
2、提高孩子对数字方位的浅显表述能力。
3、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数字兔子图片、数字表格、1-10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生活中存在哪些数字(公交车)(电影厅门上的门牌号)。
二、找图画数字。
1、找出图画中藏着的数字,两个小朋友一组,增强合作意识,找出数字后写在下面的格子里。
2、出示幻灯片,共同寻找幻灯片中兔子身上存在的数字。在寻找的过程中通过对方位的描述确定数字的位置。
三、寻找表格里的数字。
1、用准确的方位词通过隐藏的半个数字找出表格中存在整个数字(第几行第几列)(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
2、通过数字排列规律找出剩余的数字。
(序数排列规律)(相同颜色表格的数字)(奇数排列规律)
3、数字游戏出示1-10数字卡片,隐藏任意两张数字,通过表格判断隐藏的是哪个数字,总结寻找数字的方法。
4、每6个小朋友一组,共同完成猜数字游戏。
四、出示幻灯片4,玩更复杂的猜数字游戏。退场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篇7
一、 活动目标:
1、 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学习蹦跳步,动作较合拍。
2、 能创造表现花的不同造型。
3、 体验游戏活动中小兔和兔妈妈捉迷藏时的愉快情绪。
二、 活动准备:
1、 兔妈妈及小兔手偶,花园范图,录音机和音乐磁带。
2、 观察过各种造型的花并尝试模仿。
三、 活动过程:
(一)手指谣《开小花》导入。
(二)出示小兔手偶,讲述故事。
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很高兴,她决定到花园里去玩一玩。
1、 学习随音乐做有节奏的蹦跳步。
(1) 随A段音乐节奏,小兔手偶示范跳一遍。提问:小兔是怎么跳的?
(2) 在教师带领下,幼儿随A段音乐节奏用手指在腿上练习小兔跳。
(3) 在教师带领下,幼儿随A段音乐在座位上用双脚脚尖轻轻点地练习蹦跳步。
(4) 在教师带领下,幼儿随音乐学习兔跳动作并将手指竖起保持兔耳朵的造型。(练习两遍)
2、 用身体动作表现花的不同造型。
小兔在外面玩的很久了,兔妈妈很生气,就到外面来找她,她怕妈妈找到她,就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躲到花园里变成了一朵小花。
(1) 幼儿摆花的不同造型。提问:小兔可以变成什么样的花不会被妈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变变看好吗?
(2) 个别幼儿示范动作,全体幼儿模仿。
(3) 随音乐,幼儿自由创编花的不同造型。
3、 游戏《小兔捉迷藏》
(1) 在故事情节:去花园――捉迷藏――回家的引导下,了解动作的顺序:兔跳――做花的造型――兔跳。
(2) 听音乐分角色做游戏,教师(扮演兔妈妈):“妈妈来了!”幼儿(扮演小兔)听B段音乐做花的造型静止不动。
(3) 分角色,游戏若干遍。
一年级数学《捉迷藏》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中的有趣意境,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多彩的颜色产生浓厚兴趣。
2.通过猜测,发散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3.能用"xx躲在x颜色里"的句式进行散文仿编。
4.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活动准备
图片:太阳、颜色宝宝5种。自制动态ppt。
三、活动重点
有感情朗诵散文,能用"xx躲在x颜色里"的句式进行散文仿编。
四、活动难点
专心倾听散文,理解颜色对应关系。
五、活动过程
1.出示蒙眼的太阳提问:这是谁?它怎么啦?为什么太阳要蒙眼睛呢?它会和谁一起玩捉迷藏呢?
2.出示ppt提问:这是什么颜色?依次出示红黄兰绿白。
教师总结:黑夜用长长的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了起来,趁他还在数着:一、二、三、四······颜色们赶紧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起来。
3.幼儿大胆猜想教师:请小朋友们猜猜颜色们会躲到哪里去呢?
红色躲在哪里?绿色躲在哪里?蓝色躲在哪里?黄色躲在哪里?白色躲在哪里?
4.出示完整的ppt教师:黑夜把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开始找颜色们。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为什么绿色躲在草丛里?
师幼一起小结:绿色躲在草丛里,黄色躲在菊花里,红色躲在枫叶里,蓝色躲在天空里,白色躲在云朵里。
颜色宝宝要躲在与自己颜色相近或一样的地方,才不容易被太阳发现。
5.引导幼儿了解散文,感受散文的趣味性。
播放音乐,引导幼儿集中精力倾听散文,在脑海里想象散文中颜色宝宝玩游戏时的快乐画面。
6.游戏:捉迷藏,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在游戏中仿编散文。
游戏方法:每位几位幼儿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颜色卡片,来扮演颜色宝宝,老师扮演太阳。播放动听音乐,小朋友悄悄躲到教室的某个角落,音乐结束太阳照到小朋友时,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x颜色躲在xx里"。
六、活动延伸:
到户外与真正的太阳玩"捉迷藏"的游戏。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