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学案例 反思

管理员

摘要: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3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教学中,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问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52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想好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看谁想的方法多!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及时板书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付就是52元”来引导学生表述思路,以“还有不同方法吗”来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同时对表述清楚且有理有据的学生加以表扬。在教师的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学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种分币来付52元钱。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这说明你们都非常肯动脑筋,老师感到很高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

  课后,笔者对此题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这题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小明买一只书包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在笔者看来,从那么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居然有较多学生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问题出在哪儿呢?笔者立即找学生谈话,这才了解到较多的学生只记得自己想出的付钱方法,对别人的那么多方法“当时好像知道,但过后便忘记了”。

  反思

  一、热闹≠有效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于是就有对别人的那么多方法“当时好像知道,但过后便忘记了”的情况出现。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

  二、累积≠建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全部罗列出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这些方法。事实上,学生想出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重复,这种杂乱无章地罗列出来的知识只是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建构;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时对信息的提取。如果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通过板书表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肯定能加速实现“量的累积”到“质的建构”的飞跃。

  三、正确≠合理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去付52元钱的答案。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这些答案与现实生活贴近吗?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教师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所以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第二次教学:巧妙地引导交流和高质量的交流效果

  在另一个班级改进了该题的教学。以下是全班交流时的教学过程。

  生1:我付一张50元和一张2元。

  师:他的付法对吗?谁来说说原因。

  生2:他的付法是对的,因为50元加2元等于52元。

  师:和他付法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绝大多数小朋友举手了)有没有和他差不多的付法?

  生3:我的付法和他差不多,一张50元不变,把一张2元换成了两张1元。

  生4:一张2元还可以换成四张5角呢! 师:为什么一张2元可以换成四张5角?谁会帮他说明原因?

  生5:因为四张5角是20角,所以就是2元。

  生6:(迫不及待地)那我的方法就更多了,一张50元不变,把一张2元换成二十张1角或者四十个5分。

  生7:还有一百个2分、二百个1分呢!

  师:这两位同学的付法都正确吗?(学生通过计算,肯定是正确的)大家对他们的付法有没有意见和看法呢?

  生8:我有!现在我们都不用分币付钱了,再说就算用分币,数得很麻烦!所以我觉得这几种付法不太好!

  师:说得很好!因为生活中我们已经不用分币来付钱,所以这几种付法虽然正确,我们却不提倡。还有没有和上面几种不一样的付法?

  生9:我付五张10元和一张2元。

  师:有谁知道他的付法和上面的付法在哪里不一样了

  生10:上面都是付一张50元和各种不同的2元,他却付了五张10元和一张2元,是将上面的50元换成了面值小一点的人民币。

  师:用这个方法,你还能得出不同的付法吗?

  生11:我付两张20元和一张10元,再加一张2元。

  师:请大家算一算他付得对吗?(学生都认真地算起来,并肯定是对的)

  生12:我付十张5元和一张2元,或者付五张10元和一张2元。

  师:同桌之间相互算算他的两种付法对不对。(学生口算)

  生13:我付五十张1元和一张2元,还可以付五十二张1元,也可以都付2元,要二十六张。

  师:他这几种付法对吗?(学生口算)

  生14:对是对,我就是觉得麻烦,这样付钱要数到什么时候啊!

  师:是呀!那么你们觉得刚才这么多付法中哪种付起来最简便呢?

  生:(齐)第一种!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它只要拿出两张人民币就行了,多快啊!

  师:对!第一种方法付的人民币的张数最少,所以最简便。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付钱时,也要根据自己手头人民币的实际情况,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到现在,你有没有发现这么多的付法是怎么得来的?

  生16:我发现只要确定一个最简便的付法,然后将它的各部分换成和它面值不一样的人民币,这样就能得出很多种付法来。

  师:你们理解他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吗?请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看。(学生互说)

  课后,笔者同样用“小明买一只书包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一题来检测,学生的正确率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所写的付钱方法比较简便,符合生活常规。可见,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反思

  学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笔者很多启发。

  一、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笔者认为,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解释、质疑、评价、补充,不断把学生的交流引向纵深,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另外,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二、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结果呈现的过程。倘若教师听之任之,那么诸多的交流结果就会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状况只能混淆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思维的负担。那么,在此时的教师到底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让学生自己悟出是如何得到多种付钱方法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在课后应用知识时,学生能迅速正确地提取所需信息,真正体现了交流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意识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问题,各自对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各种方法有是否合理与简便的区别。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在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简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他们的付法有没有意见和看法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得出不应提倡用分币来付52元钱的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第一种付钱方法是众多方法中最简便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付钱时,要根据携带人民币的实际情况,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这样,在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化意识得到培养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认识的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课堂交流必然会产生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呼唤有效的课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