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 背景知识 输入 论文摘要: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知识的输入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的输出。然而,仅仅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则不利于语言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文……
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 背景知识 输入
论文摘要: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知识的输入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的输出。然而,仅仅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则不利于语言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文章从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的影响,探讨了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知识习得的必要性。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中心。然而,经过若干年的英语语言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熟知英语语法规则,学生仍然感到无法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包含着许多汉语文化元素:中国的历史、思维方式、修辞等的影响,出现了“文化迁移”。这种现象和缺乏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关,影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像母语为英语的人们那样恰当地准确地应用英语。学习者英语语言的习得不仅需要语言知识的输人,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输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反映出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如汉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修辞等。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习得,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应用英语语言知识,促进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能够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
二、英语文化知识的输入的必要性
外语习得理论肯定了语言输人的重要性。语言的输人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语言的输人与学习者语言的输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们指出,尽管语言的输人不能直接导致语言的习得,但是语言的输人对于语言的习得起到促进作用(Ellis,199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制约着其语言习得。
传统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输人,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一味地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即英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学习。外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教授,缺乏文化知识的输人,甚至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输人。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背景,限制了目的语文化信息的传送(Kram-sch,1993)。由于缺乏英语文化知识输人,即便是优秀的学习者,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丰富的语法知识,在应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母语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修辞等影响着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出现了“中国式英语”和“洋径洪英语”等。语言知识的输人与应用之间产生差异,使得学习者的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出不能顺利进行,英语语言的习得受到组碍。
三、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体现
1.“直线型”与“螺旋式”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写作中,中国学生面对着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两种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思维方式、世界观、修辞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的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哲学思想,而西方人的思想体系更多地受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哲学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体现在中国人思想体系中为寻求和谐、一致。同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整体思维模式,以知觉为基础,重感性,注重从整体上,从事物与事物间关系认识、解决问题。西方人则有着较为抽象的思维方式,重理性,以逻辑分析、论证为基础,强调客观规律的说服力,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式的辩论方式。
不同的语言团体有着各自写作规范。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的文章的结构。西方人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写作为“直线型”的表达方式。英语的篇章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其中,绪论部分介绍文章的主题;然后,作者将提供大量的事实,围绕主题进行推理、论证。英语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后面段落的论述以前面的为线索,通常使用连接词衔接各个段落;最后得出结论,并使论点更加鲜明。
与西方的线性表达方式相比,中国人更趋向于一种“螺旋式”或“迁回式”的语言表达,汉语语篇结构为: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说明原因或事实依据)、得出结论并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说明原因和依据主要借助于大量的类比完成。汉语语篇结构的特点为:重论述的过程,文章的话题或主题滞后。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面子在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话题滞后可以避免不同意见伤害到对方的面子。相对而言,西方人会留意而不刻意去考虑别人的“面子”。“螺旋式”的中文表达方式,往往使得母语为英语的读者迷惑不解,甚至于认为中国学生英语表达拖沓、主题不明确
2.文化差异体现于不同的修辞方法
母语为英语的语言教师常常感到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难懂。Carlson指出,尽管有着相似的教育和训练与操英语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内容含糊,不知所云,缺乏客观性。她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说理不够,缺乏可信性,没有说服力以及论证不够。Scareella注意到与教育经历相似的说英语的学生相比,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更多地依赖于历史典故和直率的断言。而且他们的断言令人不解,有时甚至不准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更多包含在“集体”之中。受中国人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缺乏个人观点的阐述。Scarlson注意到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使用较多的历史典故和断言,尽管他们的断言令人迷惑不解,有时甚至是使用不当。中国人更为关注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学生希望通过名人名言的使用,能够得到认可,为社会接受。他们相信著名哲学家、圣人的话语最具说服力,引用格言、历史典故等使文章具有客观性。
因此,学生频繁地使用普遍的、概括性的表述,例如,intoday’ssociety,inourlife/history/world;today/thesedays/nowadays;inour/mycountry等等。同时,中国学生常常借助于现有的信息和概念介绍新的信息,英语作文中包含着较多的类比句,如,as("""as),like(“像…”),similar(to)“类似于”),compare(-ed/-ing)(to)“与……相比”)。
相比之下,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写作包含大量的事实,很少大量引用格言和历史典故,运用整段的篇幅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有说服力。
在美国,大学写作课程要求学生客观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综合的角度探讨主题,并提供适宜的事实、信息力求增加自己观点的可信性。作者有义务说服读者,其观点的有效性最具有说服力。因此,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写作包含大量的事实,很少引用格言和历史典故。
所以,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差异。汉语修辞采用了归纳法,利用已知的事实得出普遍规律,为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这种修辞方法表现为:“因为……,因为……,因为……,所以……”句式,以及大量使用成语、格言、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英语修辞为演绎法,作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对现实或局势进行判断,推理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母语为英语的作者很少引用历史典故、名人名言,认为过多地使用成语、格言和比喻使得论述缺乏说服力,好的文章包含着作者的观点。
3.重视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的愉入
英、汉写作文体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习惯。汉语的叙述文体中较多地应用“华丽的辞藻”,形容词使用能够使得叙述更加生动。英语文章中,人们的叙述简单、直接、清晰,因为意义使得陈述更有力。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也反映出对于汉语言文化的依赖,学生往往借助于汉语文化去解读英语语言文化,过度的“文化移人”限制了学生欣赏英语语言文化,阻碍了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语言知识的教授,更需要英语语言文化的输人,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英语语言文化的能力,促进英语语言的输出。
国内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大量的话题,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训。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句型,如文章开头和结尾惯用的表达方法。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不同的话题的内涵存在着差异,人们对于同一话题的理解、阐释也不同。Zhang曾经针对不文化背景下,话题、个人观点以及文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她的研究中,提供三个不同的话题给中国和澳大利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然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话题,学生英语语篇结构的不同,反映出文化背景和个人立场的差异。因此,针对相关话题,教师有必要传授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