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农夫渴雨》原文译文及鉴赏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鹦鹉曲农夫渴雨》原文译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鹦鹉曲……
《鹦鹉曲·农夫渴雨》原文译文及鉴赏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鹦鹉曲·农夫渴雨》原文译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鹦鹉曲·农夫渴雨》
元代: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鹦鹉曲·农夫渴雨》译文
年复一年在牛背后耕作扶犁,近日里可使农夫懊恼之极。稻苗肥壮正等着杨花吐穗,苗都要枯死了,却是响晴的天不下一丝雨。
可恨苍天不顾人们渴雨的急切心情,让残霞把要下雨的白虹冲断,云朵向南飘去。农夫们注视着那片白云,盼望能在人间降下三尺好雨。
《鹦鹉曲·农夫渴雨》注释
扶犁住:把犁为生。住,过活,过日子。此句是说年年都是在牛背后扶着梨杖,泛指干农活。
最:正。懊(ào)恼杀:心里十分烦恼。
恰待:正要,刚要。抽花:抽穗。
渴煞:十分渴望。
残霞:即晚霞。预示后几天为晴天。
玉虹:彩虹。虹为雨后天象。
三尺甘霖:指大雨。甘霖:好雨。
《鹦鹉曲·农夫渴雨》赏析
这支小令写农夫渴雨,用农民的口吻来写,极为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年年牛背扶犁住”,是说农夫们终生从事农业,以此为生。但是正当农作物抽穗扬花最需要雨水之时,天公却不作美,久旱不雨。他们盼望雨水救活庄稼。但天象却呈无雨的征兆,使人着急。作者心情与农夫一样,遥望长天,希望有一片闲云或许会降下甘露。这是他内心真诚的祈求,表现出他关心人民疾苦与农民同喜忧的精神。
此曲由农夫眼中看出,口中说出,这种设身处地,直接反映农家生活与农民的思想情绪的作品,在整个元人散曲中诚属不多,难能可贵。因诗人体察农夫生活的艰辛,理解他们的心愿,才能对他们有如此真诚的同情。
“年年牛背扶犁住”即“年年牛背扶住犁”,因押韵和平仄的需要改动了语序,却因此使全句显得圆融老到。这一句通过跟随牛后把犁的画面,洗练而生动地塑造了田间耕作的“农夫”形象。更重要的是以“年年”为下句的“近日”作出铺垫,农夫年复一年辛劳耕田,种种苦恼都安然忍受下来,而近日却“最懊恼杀”,可见非同小可。三、四句写出了其中的原因,是因为稻子恰待抽穗扬花,偏偏却逢上天旱,以至于农夫“渴煞青天雷雨”。短短四句,就已缴足了题目的含意,勾起了读者的关心与同情。
然而上半段只能说是交代了一个大的背景,“农夫渴雨”究竟渴望到怎样的程度?〔幺篇〕便就此进行了点染和生发。作者选取了农夫仰望天空的镜头。此时夕阳已下,残霞满天,俗谚谓“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显然毫无下雨的迹象,大违农夫的心意。全句以一个“恨”字领起,显示了农夫的失望。这“残霞”还在飘散变化,然而不久就渐渐消隐于南天。作者不直言它的消失,而用了“截断玉虹南去”的曲折表述,暗示农夫一直在残霞中寻觅着“玉虹”的踪影,也就是说,在期盼着出现降雨的征兆,然而残霞“截断”了这种可能。“截断”二字,带有毫不通融的决绝意味,呼应了前句的“不近人情”。这两句虽是贯联一气,实却包含了农夫目睹残霞从出现到消失的漫长过程。作品至此并不结止,又继续生发出余波,这就是最末两句。“望人间三尺甘霖”,望是盼望、想望,“三尺甘霖”自然是子虚乌有。然而“三尺”又说得如此具体,可见这是浮现在农夫脑海中的幻影,说明他还在痴痴盼想。皇天不负苦心人,果然天空凝起一团云朵!“看一片闲云起处”,云是闲云,起是初生,这云是否有所作为、能不能化为“甘霖”,作者皆无交代,只留下渴雨农夫“看”的剪影,也为读者留下了悠长而深重的余味。
这支小曲纯用白描,层层生波,细腻地表现了农家甘苦的一个侧面。下片〔幺篇〕中连用“残霞”、“玉虹”、“甘霖”、“闲云”四种表示天象的词语,却有实有虚,令人玩味无穷。冯子振的《鹦鹉曲》,是在京城听歌女演唱白贲的《黑漆弩(即鹦鹉曲)·渔父》后,因友人提起此曲曲牌格律严格难循,而有意和作的,他运用各种题材,前后步原韵共作了四十一首。在声律与韵脚的限制中信步游行,可见作者不凡的才情。
《鹦鹉曲·农夫渴雨》作者介绍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创作背景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冬,冯子振留寓京城,与几位朋友在酒楼听歌女御园秀演唱白贲的《黑漆弩(即鹦鹉曲)·渔父》:“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其曲优美,只可惜没有人能和韵,因为这支曲子曲牌格律严格难循。当时在座诸人知冯子振之才,便举酒索和。冯子振一时兴发,运用各种题材,前后步原韵共作了三十八首。此即为其中之一。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曲由农夫眼中看出,口中说出,这种设身处地,直接反映农家生活与农民的思想情绪的作品,在整个元人散曲中诚属不多,难能可贵。
前篇写农夫盼雨。农民对风云雨雪最为敏感,他们一年四季勤耕苦作总希望风调雨顺,能有一个好的收成。而眼下稻苗肥壮,恰待扬花吐穗,偏偏久旱不雨,眼巴巴地看着一年的辛苦将要付之东流,农夫不能不焦虑欲绝。幺篇写天公无情。久旱不雨,阴阳失序,只有几片残霞,隔断彩虹,飘然而去。农民盼望的是及时雨,而天公偏不作美,唯见不能作雨的残霞闲云,使人恨悠悠,望也休。唐代诗人来鹄有首绝句《云》:“千形万象竞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可作此曲“闲云”之注脚。古农谚有“朝霞暮霞,无水煎茶”之说,由于曲家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对农人的情感体会真切,所以状物抒情,无须涂饰,极为自然真切,绝无扭怩作态之迹。
这支小曲纯用白描,层层生波,细腻地表现了农家甘苦的一个侧面。幺篇中连用“残霞”“玉虹”“甘霖”“闲云”四种表示天象的词语,却有实有虚,令人玩味无穷。在手法上,作者以对立的两方结构全篇:农夫急切盼雨与天公不遂人愿,展示了农夫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读来牵系人心。终年动苦的农民,本来就承受着社会对他们的种种盘剥,难以维持温饱:遇上灾年,他们实在难以活下去。因曲家体察农夫生活的艰辛,理解他们的心愿,才能对他们有如此真诚的同情,自然也就能震撼读者。
名家点评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兴勤:“本曲与一般写景抒情的作品不同,体现了曲家重土悯农的淑世情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全注新译精讲丛书·元曲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