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面》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面》教学设计优秀1 ……
《一面》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面》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面》教学设计优秀1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人物风采,今天我要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
《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学《一面》时,我抓住文中所蕴含的数字玄机,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品质上的作用;要采用对话、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在个性化的阅读交流中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领悟到“五个称呼”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熟悉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加强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此外,补充有关背景介绍,以便更好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物风采,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定以下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并能从外貌描写里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设置情景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速读、复述、反复朗读,列表讨论分角色朗读的学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一)整体感知、
1、屏幕显示数字1——6(设疑)
2、导入(显示的数字,同学们会感到希奇,数字和文本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关系,用此疑问引出本文《一面》)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肯定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这些数字的有趣答案。
(显示阅读要求1、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2、简要复述“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经过。3、找出2——6数字所表示的内容。)
4、完成阅读要求。
(显示:
a、给下面字注音:踱、窖、捻、抖擞、颓唐。借此监测学生扫清文学障碍情况。)
b、假如你是本课作者阿累,电视台要做一期节目纪念鲁迅先生,面对记者的采访,你将如何再现与鲁迅见面的经过。
c、通过学生对与鲁迅见面经过的复述,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破解数字密码的钥匙,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显示“2”两本书;“3”次外貌描写;“4”“事隔四年”;“5”个称呼;“6”次写鲁迅先生的瘦;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了学生们感到希奇的问题。)
d、结合“2”与“4”的数字含义,简介时代背景,作者资料,以便学生理解课文。
(显示背景,作者资料)通过这个环节就完成教学目标1。下面进入完成目标2的环节:
(二)精读赏析、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问:。假如你是摄影师来到内山书店你会抓拍到鲁迅先生哪个角度的镜头?下面请同学们看作者用文字捕捉到的鲁迅先生的画面。
这需要学生用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齐读,反复朗读。
2、思考讨论:三次外貌描写的角度有不同?分别抓住什么特征来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讨论,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合作,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来表达“瘦”。
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瘦”的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相关句子理解)
讨论明确:为了充分说明“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严酷工作毁坏了”,这就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战斗精神。这个问题的设定,既领略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理解。)
(三)、朗读评价20到38段内容,体会5个称呼的含义。
1、朗读36段,想一想你看到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的不同称呼,有怎样的感觉?同志:志同道合;朋友:亲密无间;父亲:崇敬热爱;师傅:效仿学习;战士:顽强战斗)
2、问:这短暂的一面,为什么作者对鲁迅有这样丰富的感受?自由读20—38段找出段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评评。(教师适时引导,进行评价性朗读)
3、再读36段,注入你的理解和感情。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一面情景再次回放。(提醒学生留意二人对话,想象和揣摩人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四)、诵读第二部分,理解“一面”对我产生的影响。
1、点拨:这位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阿累的正是鲁迅先生!这短暂而珍贵的“一面”,给了阿累怎样深远的影响呢?自由读39—43段。
2、齐读,背诵第二部分。
(五)、学生说学习感受
啊,鲁迅先生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此时您想说什么呢?
(六)、小结:
鲁迅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他走了,留下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他走了,留下的是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是的,我们无法忘记鲁迅!愿每个同学都做一个像阿累一样有志气的青年,继续走好先辈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平的路……
教学创意: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同时,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
《一面》教学设计优秀2
第一部分:设计简案(思路)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从“‘一面’的印象”到“‘一面’的力量”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 ——31自然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 “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