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作文600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前行 作文

管理员

摘要: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路前行作文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路前行作文600字1  一、当前环境下的……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路前行作文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1

  一、当前环境下的环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一)环艺专业的就业前景及预期。在当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伴随而来的是市政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爆发式增长,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的美感及舒适性的享受。

  (二)当前广西环艺专业的就业现状。作为西部地区的广西,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带动下,和环艺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也正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很多的管理理念和体制都比不得发达地区,仍需要完善和改进。

  二、关于环艺专业的就业问题成因

  (一)自身的专业基础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理念技能型的科目,除了初期学习的理论性知识外还要熟练的掌握3D max、CAD、PS等专业软件,并且在设计创作的时候融入自身在理论学习中所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美学灵感,从而造就专属自己的设计创作。因此,在行业的入门中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提供创作灵感,后者则是为前者的具体表现做出技术支持。

  (二)自我的重新定位问题。当个人身份由学生到社会从业者开始转变的时候就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这种转变不仅是身份的转变同时还是心理的转变,要学会如何从一个从业者或者生活打拼者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而不是眼高手低和好高骛远。很多时候我们刚到用人单位都是从最基本的做起。

  (三)高校的教育体制。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每一年都产生数目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加剧了就业竞争,加之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经营模式下,大学集中开设热门专业也使得行业竞争压力骤增,而相关的`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职人员数量却未跟进,在教学方法上也缺少革新,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所下降,而且环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行业性质仅仅是课堂教学或者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环境下的教学需求。

  (四)用人单位方面。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短期内有效的给公司带来效益,可能还要公司花费时间在其身上重新培养,因此很多公司在聘人方面都是选择有经验者优先入职,即便是聘用了相关专业的毕业大学生的话对于公司来说由于没有相关经验,则给予他们的起薪酬劳(不包括提成收入)一般都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广西南宁一般为600~1200元之间),这就使得环艺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获得的社会认同感较低,积极性不强。

  三、如何面对环艺专业的就业问题

  (一)强化自身专业素质。专业基础是个人就业中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之一。环艺专业就业的基本在于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能,只有熟练的掌握了环艺专业相关的技术软件才能服务于客户并为公司带来效益,而只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能将创造的艺术美感通过技术体现出来,并且在工作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去学习新的事物来强化自身专业素质。

  (二)自我定位及行业的重新认识。不是每个人一开始都是设计师的,对于刚毕业的环艺专业大学生来说首先要端正自身的行业价值观,适当调正自身的期望值,从最基础的做起,在相关行业内的不同位置积累足够的经验,这也是一种学习充电的过程,期间自己所接触的和学到的都是在学校所不能给予的,利用好这一阶段,并让自己对自我和对这个行业进行重新认识,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所欠缺,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蜕变。

  (三)心理的变化和行业的适应性。现实和理想所带来的落差对于毕业后的大学生来说感受极其深刻,“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无论其间遇到多少挫折,但是必须要认识到一个人在向上奋斗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是一种鞭挞的动力。

  (四)高校教育改革。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和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因为“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必须增强校企合作力度,以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给予学生多接触工地现场的机会,让在校大学生提前接触相关行业,并且是以市场环境下的真实体验,方便学生积累该方面的经验。

  (五)行业体制改革和完善。用人单位和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多与高校建立双向合作意愿,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有助于企业单位培养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和工商部门等相关政府机构对该行业进行引导和完善,确定该行业的工资执行标准保障行业从业者的利益。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近年来都比较火热,因其涵盖的行业正搭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快车,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旧是值得期待和充满潜力的。笔者之所以选择环境艺术专业的就业问题而不选择其本身专业所包含的广泛研究对象来作为选题,是因为笔者觉得毕业了得或即将面临毕业的该专业大学生更需要的是一种对于自身和行业本身的认识和了解来作为一种较为直观的就业参考。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2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以平均每年60万~70万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近年来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70%~75%之间的低位徘徊。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宏观经济导向上有意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而国际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还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根据研究表明GDP增速每降低1%,就会相应减少120万的就业量。数据显示,20xx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多达727万,比20xx年增长28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因此20xx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产业结构失衡,造成对大学生就业量的有效需求不足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式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进程就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演替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劳动力依次转移的过程。由“配第―克拉克定理”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就业总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现阶段我国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品需求大于供给,不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低成本的制造模式,这种模式还基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虽然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但是由于高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缓慢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供给的质量不符合劳动力所要求的质量,也就是“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二) 就业歧视问题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劳动经济学中定义,如果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属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就可以说当前存在劳动力市场歧视。目前,我国就业歧视问题较为严重,在劳动就业市场,大部分的招聘简章含有就业歧视性条款,这些条款应聘者的年龄、性别、学历甚至身高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这些限制条件加大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难度,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进一步加重。

  1.性别歧视

  所谓大学生就业环节中的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尽管我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对禁止性别歧视、保护妇女的平等就业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女大学生就业当中因为性别问题而与就业单位失之交臂的情况比比皆是。20xx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开展的“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显示:在75家被调查的企业中,有42家(56%)愿意招男生,男女都愿意招的企业有26家(34.67%),只有3家(4%)愿意招女生。可见在人才市场上,广泛存在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同样的条件女大学生就业难度要大于男大学生。

  2.学历和院校歧视

  学历歧视问题在我国就业市场上一直存在,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结合自身条件一味追求高学历,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招聘单位看好的并不是人才能否胜任工作任务,而是因为这些高校学历可以制造出“好看”的人才数据。20xx年4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特别强调, 凡是教育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可见,就业歧视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三) 大学生自身缺乏竞争力,就业观念陈旧

  当前,高校在学生培养、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造成了现在大学毕业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竞争力低,在求职中往往被用人单位淘汰。另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适当也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据相关方面统计,大学毕业生中,35.4%期望进入党政机关工作,18.9%期望进入事业单位,13.6期望进入国企,而这三种工作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量的需求量仅占总量的22.3%。期望进入民营企业的大学毕业生仅占1.3%,但是民企需求量却占46%,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中小企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积极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后,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20xx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xx年我国人均GDP更是达到5432美元,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20xx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增速与第二产业持平,尽管增加值与第二产业还有距离,不过这改变了过去多年来第三产业增速低于第二产业的情况,可见近年来我国正在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就业大幅增加,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 保障一个公平与公正的就业市场,避免就业歧视

  机会均等是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体现,就业歧视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权益,而且也挑战着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要保障一个公平与公正的就业市场,首先,应当建立建全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加强反就业歧视的宣传力度;其次,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中开展反就业歧视课程,增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反歧视的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各种存在就业歧视性条款的招聘启示,规范就业市场,杜绝歧视性条款的出现。

  (三) 加快高校教育改革进程,树立大学生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观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平台,是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基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的需要开设专业,不断改革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适当的盲目开设专业,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3

  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板”更长,把“短板”补长。此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沿着目标前进,就必然会获得成功。

  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够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飞得加高远!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4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因受经济新常态和人口新常态双重因素“叠加”影响,显得更加复杂和严峻。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就业岗位总量减少、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失业风险进一步加大。经济新常态不仅对我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也加大了现行就业政策调整的难度。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大学生最大限度的就业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来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和服务职能,消除一切歧视和制度壁垒,为大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来保障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基本生活。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形势;政策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的核心与实质是:“减速度、调结构、上台阶,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战略取向。”[1]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意味着政府不能再沿袭过去把经济高速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也不大可能通过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制定强刺激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扩大就业。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趋向恶化的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高成本时代”已然到来,再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强力推进,以及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直接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都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加快调整和创新。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一)经济增速换挡,大学生就业岗位总量减少

  经济新常态的一大显着特征是:经济增速换挡,即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根据奥肯定律:“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多少,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即经济增长速度快,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多,会直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出现高就业率、低失业率现象;经济增长速度慢,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限制就业岗位的增加,出现低就业率、高失业率现象。”[2]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是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只有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才能保证大学生社会就业岗位的持续、稳定增加。在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深化阶段:一方面,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了部分行业职工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导致部分企业用工不足;再加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明显下降,进而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导致大学生就业岗位总量减少。

  (二)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经济结构调整,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是经济新常态的又一显着特征。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人才供给来源、劳动力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当前社会就业状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尤其使得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供给与需求的类型结构性矛盾。即技术技能型人才“产能不足”,导致企业出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用工荒”;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理论学术型人才培养“产能过剩”,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层次结构性矛盾。即多数地方高等院校受高层次就是高水平的逻辑影响,为了盲目追求和提高办学层次与规模,而脱离为区域经济发展供给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使得高学历教育供给规模被盲目扩大,造成了高学历学生数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并且还助长了“唯学历论”的不良社会风气。三是,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即一方面,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不足,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另一方面,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部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市场实际需求;还有,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经济增长动力切换,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由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的另一显着特征。在经济新常态下,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和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依靠出口、投资、消费等外在因素,转为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等内在因素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外需变为内需、投资变为消费、政府投资变为社会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以及政府对资源的占有和支配的下降,单纯依靠政府来主导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会越来越缩小,创新驱动和内需增长对高素质大学生资源的要求会持续增加。而我国大学生供给质量与宏观层面上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微观层面上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还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当前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如现实中高级技工缺口高达千万人,这不仅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还严重影响到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政策调整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供需矛盾突出

  大学生供需矛盾由来已久,且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需求侧方面,由于我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直接导致需求侧总量有所下降。同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也发生了新变化,原来一些旧的产业、行业现在要去产能、去库存,根本不需要再招人了,而且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还造成了一部分行业职工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此外,新产业、新业态对于大学生又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再加上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分布也不太均衡,以往高中层和一线城市的需求大,现在高中层的需求越来越小,二三线和基层的需求却相对增多。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方面,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不高,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不适应。

  (二)大学生供给质量不高

  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都对我国大学生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当前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一致的现象,“结果造成了一种普遍的、荒谬的状况:在一个国家中,熟练工人奇缺,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过剩。”[3]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和产品加工最具活力的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创新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现实当中,我国结构性用工荒问题十分突出,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一方面,是企业对于技术工人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大量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岗难求。

  (三)大学生失业救助难度加大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深化阶段,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不仅会加剧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还会直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从现正从事的工作岗位中被淘汰出来,陷入失业或待业状态。“无业不稳”,大学生一旦找不到工作,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或就业质量差,会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的出现,这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其家庭生活质量,还会使大学生个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进而导致其对社会的失望和怨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步伐的趋缓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步伐的加快,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的失业风险,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并对政府的大学生失业救助政策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大学生失业救助的难度。

  三、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创新取向

  (一)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深化供给侧改革来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一是,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解决高等教育的“优化组合”问题。解决高等教育的“优化组合”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二是,要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解决高等教育的“职教疲软”问题。解决高等教育的“职教疲软”问题,必须坚持“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而实现应用型教育产教融合是关键,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推进职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较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优秀应用型技能人才。三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解决高等教育的“产能过剩”问题。解决高等教育“产能过剩”问题,必须要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一方面在于加强产业、行业以及职业发展趋势预测,合理测算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于根据人才需求特点和趋势,针对不同层次和特点的院校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改变高等院校建设雷同的局面。四是,走创新发展之路,以创新作为“新动力”,解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解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同时,还要改变过去的以知识教育、灌输教育为主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研究,着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优化大学生能力结构,使之更加适应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能力

  一是,要坚持办学理念创新,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明确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特色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二是,要坚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坚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一主线,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三是,要坚持科学研究创新,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四是,坚持文化创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校转型发展,增强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能力,才是破解时下企业普遍出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结构性用工荒”难题的关键所在。

  (二)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来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的就业

  一是,政府要打出政策组合拳,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利用政府的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来拉动就业。同时大力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并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提高用人单位雇佣大学生的能力和愿望,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努力稳定和增加社会有效就业岗位。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大学生供给质量。要积极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再进入就业市场,从而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和国家的创新能力,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三是,消除一切歧视和制度壁垒,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必须消除一切就业歧视,切实将国家制定各项公平公正的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破除一切影响劳动力自主流动的制度壁垒。四是,广泛搭建就业支持平台,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首先,要建设全国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数据库和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供给信息数据库,并促使“两库”有效对接,适时根据就业市场大学生供给平衡状况不断调整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减少结构性就业矛盾。其次,要建立统一的全国人才市场信息动态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各类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大学生的求职信息,为大学生就业牵线搭桥。最后,要设立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免费有效的登记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等服务。

  (三)健全完善大學生失业保障制度,以加大对大学生失业的救助帮扶力度来降低社会风险

  一是,要完善大学生失业救助帮扶政策。首先,要将大学生失业群体纳入到失业保险范围内来,并通过立法程序将大学生失业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其次,要加大对大学生失业保险政策的执行力度,督促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对拒不执行国家政策的用人单位要给予一定处罚,维护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最后,要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基金,把大学生保险机制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失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生仍然游离于失业保险制度之外,应该及时在失业大学生群体中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适时提高失业大学生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依法确保失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加强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对大学生失业实行救助帮扶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咨询等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降低社会风险,在加强对大学生失业救助帮扶的同时还应该完善其他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根据国家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失业保险补助标准,同时要落实大学生失业保险、大学生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最大限度的帮助失业大学生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现实困难,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失业大学生解除后顾之忧,还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其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只有主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深化供给侧改革来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同时,加快培养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来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莫 荣,汪昕宇.20xx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M]//.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xx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36-53.

  [2]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xx(2):82-85.

  [3]李盛平译着.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8).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5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xx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xx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xx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xx年翻几番了,“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xx。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xx(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7)。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得深化,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西方社会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对大学生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因为大学生处于学业结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特殊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学习和生活,更有社会、情感、家庭的压力。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进行深入的探讨,从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引导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从而提高就业率与质量。

  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探讨

  1.1焦虑心理的普遍性

  大学是采用半开放的教育方式,大学并不像义务教育那样的封闭,大学是属于开放的教学,而且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也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正是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被很多社会的不良思想所影响,比如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这些歪曲的观念严重妨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这些观念让大学生普遍产生一种焦虑心理,急功近利是这种焦虑心理最直接的表现。大学生焦虑心理在就业方面的体现就是没有长远的规划,大学生都普遍渴望一蹴而就,对自己的发展没有长远的打算。20xx年有人对毕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0%的毕业大学生都存在心理焦虑的情况,甚至有10%的毕业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非常焦虑的状态了,但是与此同时也有15%的毕业大学生心理状态显示为非常不焦虑。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两种极端心理状态都与社会中不正常的价值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为非常不焦虑状态的大学生,虽然已经处于毕业季,但是仍然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相比较急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那些还没有就业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严重,这种心理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萎靡不振、慵懒、经常翘课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毕业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1.2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高校毕业生不能在就业的时候盲目的就业,在就业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两个认知,首先是对自我的认知,其次是对行业的认知,基于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再去选择工作。但是从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从自我能力认知的方面分析,大多数毕业生都存在自我评价过低或者过高的情况,这样的偏差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进行职业定位的时候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就业的地理方向上分析,东部沿海地区的较发达城市成为了毕业大学生们争相选择的就业方向,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城市少有毕业生愿意去,因而就形成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毕业大学生扎堆的现象,这给本来就业竞争压力就大的大城市更是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很多毕业大学生因为对自己的认知不足,一味的想去大城市的高薪岗位,而现实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应聘失败,多次应聘失败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不足,会导致在面临应聘失败时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当面临多次失败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负担和退缩感,认为自己无能,不能在社会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加上与毕业去向好的同学的比较,很多毕业大学生多会走向极端,一蹶不振。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一种“人际关系找工作”的错误思想引导,认为自己没有人际关系怎样努力都是没有用的,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一种消极心理,慢慢抹杀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自己增加就业的心理压力。

  1.3嫉妒心理的弊端

  在学生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因为就业机会和个人能力的不同,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到的工作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能够很快就找到非常好的工作,而有的同学却迟迟不能找到工作,这些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开始会对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羡慕的心理,转而痛苦,最后就形成了嫉妒、愤恨的心理。嫉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就是对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由羡慕转而形成的敌视心理。在嫉妒心理的长时间影响下,会慢慢觉得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会成为自己的威胁,心理产生强烈的不平衡,从而借助责问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报复,来找到自我的平衡。毕业大学生从同学找到好的工作的行为上产生嫉妒心理就容易采取一定的行动,这种行动有可能是言语上挖苦,还有可能是行动上破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恶化。

  2价值取向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适的举措

  2.1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对自身的兴趣与能力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对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进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看是否适合这个职业。因而,就业辅导工作需要帮助大学生对自我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对岗位要求进行分析,从而使自己对就业有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位,将那些不切合实际、虚无缥缈的幻想减少,使人员与职位完美配对,避免高才低就这样的遗憾出现,使自身的理想就业目标得以实现。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这方面就业辅导工作也需要加强,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雄心壮志、报效祖国的坚定理想信念,将毕业生到艰苦地方、基层的那种主动性与责任感提升起来。

  转化学生的就业观也应该包括在提升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与能力之中,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尝试不同的岗位,给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这样的理念。尤其是到了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现实的需要不一定完全匹配,但是假如要太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又太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专业对口这个问题并不特别苛求,应聘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更被用人单位所看重。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应该看重行业发展的远景,对自己的择业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勇敢的投身到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或者是相近的行业当中去。想要在新的领域闯荡出一片新天地,优良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提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和分析就业方向,多种途径地进行尝试,对毕业生顺利达成就业目标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

  2.2消除嫉妒

  在求职的这一过程当中必然会受到来自于环境、机遇以及其它很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求职者的资历都是一样的,但是求职的结果也不见得会一样,求职者心里容易产生落差,往往一定的嫉妒心理就会反映出来。不管是从现在学习还是将来工作角度来讲这样的心理都是需要我们去战胜克服的,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别人有难处的时候给予帮助,有成就的时候给予祝福,有痛苦的时候给予安慰,真心诚意、正大光明、胸襟坦荡的对待他人,洒脱的生活,潇洒的工作,不必因为内心存在不良意识而忐忑不安。另外,消除嫉妒心理、诚实做人对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利的,对事业的成功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对这些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各种各样的内心的纷争与烦恼及时的排解掉,积极自信的面对生活。

  2.3将学习重点置于专业知识与技能上

  如果大学生不重视或者是放弃专业学习,那他们所秉持的就业价值将很难实現,有些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在感受大学环境,将学习置于次要地位甚至是根本不关心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观点是绝对不能被赞同的,并且由于整日无所事事从而很容易就会失去生活的目标,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自我堕落的现象,行为上的表现就是常常逃课、沉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判若两人等,心理上的表现就是特别困倦懒散、没精打采,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表现的无精打采,以至于心理疾病的产生甚至轻生的可能性都会随之增大。所以说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应该是大学生进入高校最主要的目的,发奋成为一个拥有专业特长的专业型人才,一方面不会辜负高考报名时的所选专业;另一方面,将自己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日后以便于能在就业市场这样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工作中才能够得心应手,借助心情舒畅的工作为以后实现个人价值梦想埋下奠基石,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4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

  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和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起合作关系,在平时,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和学生多进行接触,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发现,反馈给心理咨询中心,让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是极其有利的。高校为学生排忧解难可以通过开通心理、面对面交谈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或者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训练,针对那些有一样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统一的指导,例如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绝大多数都会产生择业焦虑症,可以对这类学生群体进行团体心理指导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要给予毕业生高度的重视,避免消极的判定,给予积极的示意,与此同时鼓舞学生把情绪宣泄出来,指引学生将一些不愉快的情绪排解到有益的活动上去,参加体育运动或者是唱歌等。我们在心理干预当中仍旧应该将预防放在主要位置,将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为目标。

  3结语

  每一位毕业生都需要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就是就业,心理状态的掌控在就业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每个面临择业的毕业生多多少少都会遇到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很重要,学生的顺利就业积极乐观的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7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各界都在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签于舟山市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就业问题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是关系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改革大局的重要问题。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舟山高考录取学生大约4000名,20xx年舟山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人数不到50%,20xx年达到80%,20xx年达到87.8 %。随着舟山返乡大学生的增加,加之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好舟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根据相关统计,20xx年高校毕业生为631万人,20xx年为671万人,20xx年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680万人,比20xx年净增了49万。一方面,大学生失业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出现百万年薪难聘高级管理人才的现象。

  (二)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由于大学的连年扩招,大学教育已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教育,大学生已不再视为社会精英。但学生家庭和学生本身对于自己受到高等教育后的就业期望值很高,就业的要求往往还集中在机关部门和国企单位,对于私营部门或者自己创业等并不感兴趣。

  (三)用人单位的观念问题。绝大多数企业往往喜欢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大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使得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却就不了业。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首先,从专业设置原因及择业观念分析。中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偏差,没有根据社会形势变化、企业需要不同,培养合适的人才,使得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造成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近年来,舟山市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号召高校毕业生到渔农村基层就业,但有些大学生要么嫌基层工作不体面,要么嫌工资不高,要么嫌基层工作辛苦,宁愿“家里蹲”,也不愿去基层工作。

  其次,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管理方式紧密相关。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员工高学历,专科生可以做的事要本科生去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人才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另外,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引进的人才能马上上岗就业,创造价值,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

  第三,“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成为历史。前几年,舟山大学生基本在外就业,舟山的就业压力并不明显。近年来,随着舟山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众多舟山籍大学毕业生选择回乡就业。据舟山市人才交流中心统计,20xx年,舟山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人数不到50%,20xx年达到75%, 20xx年达到80%,20xx年高达87.8 %。随着返乡大学生的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化解大学生的就业矛盾。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从事现代农渔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是政府把“就业优先”作为促进就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二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统一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培训机制,让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一是高校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校期间,在努力学好专业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各项能力,包括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团队协助等。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同时积极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二是高校毕业生要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要从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对工作地域、单位和岗位的要求,主动到基层和企业一线工作,并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的父母也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正确引导子女就业。

  (三)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应优化配置人才结构,形成具有较高劳动效率的生产率。不一味追求高学历,要针对岗位所需,招聘适宜学历的人员,达到“人尽其才”。

  (四)高校的育人责任。学校要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结构,合理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就业适应性培训,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8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95万,比去年多30万。然而,即使还剩不到两个月就要离开校园,即使现在是校园招聘会的密集期,但大学应届毕业生并没有太焦虑、烦躁和迷茫。据HR反映,省内毕业生太恋家,紧盯着大企业。其实,这都是“慢就业”心态的表现。

  对于这批“95后”,他们的择业观之所以改变,是因为:家里没经济负担,也就不急着赚钱养家;个性和自信心增强,故而敢想敢试;注重生活品质,所以更关心工作条件和待遇。这些变化加在一块儿,让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有了更多议价权。

  事实上,劳动者在职场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一些法定的福利待遇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比如不敢请带薪假,不敢拒绝加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关部门下发过不少文件,开展过不少行动,效果却很有限。说到底,在与用人单位的博弈中,如果劳动者缺乏实际的议价权,多少文件和行动都很难改变这样的局面。

  如今,大学生们面对用人单位的底气,却让我们看到了改变这个“生态环境”的希望。正如,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留乡就业,城市里的企业为缓解用工荒就得开出更高的工资;当高校毕业生开始不慌不忙地“挑剔”岗位,入职以后有所不满也很可能选择离开,用人单位也需要提升岗位的竞争力才能留住人。

  “大企业”意味着相对成熟的企业制度和文化,“本省”意味着探亲休假回家更便利,社交等方面的生活成本较低,假如有条件在家门口从容就业,何必舍近求远?所以“恋家”也算出于理性考量。正因为如此,招聘方想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就得让岗位拥有比“大企业”、“本省”更吸引人的地方。

  大学生择业普遍地“挑剔”了,用人单位也会普遍地更加为员工们着想,一些暂时看来“过于理想”的劳动者权益相关法规和倡议,才有望步入现实;劳动力市场的生态环境改变了,社会、生活也会随之改变。

  “慢就业”≠不就业

  选择“慢就业”,或因就业形势的影响,或因青年一代就业观念的.变化。如果是自己选择,其实并不用过多紧张,但是,也应尽早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让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就业压力大,心里想法多——

  “慢就业”成因多,无需过于紧张

  “慢就业”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紧密相连。与70后、80后不同,90后大学生群体对于生活有更多想法,他们读书时,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全部梦想,从小到大,“压力山大”。如今,他们大学毕业了,愿意拿出一段时间自我调整一下,这都是正常的。现在很多毕业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毕业后,在自我调整中逐步完善职业目标,并无不可。

  事实上,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新兴岗位不断出现,就业概念也有所变化。没在“单位”上班的毕业生,很多都是“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比如网络写手、空间设计师、图书美编等。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人员,也是“慢就业”人群,与许多“稳定”就业人群相比,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低。

  增加阅历,不打无准备之仗——

  “慢”更要充电,才能应对挑战

  “钱花了可以再赚,孩子趁着年轻多出去看看,去经历一些人和事,对于未来的影响可能更积极。”这是很多“95后”家长的想法。

  其实,“慢就业”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增长个人见识,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赢家。

  大学生在校所学技能有限,就业后不要期望马上就有产出,更重要的是发展潜力。如今,企业急缺的是那些具有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强的员工,而这类人需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做好规划,合理调整预期——

  积极面对“慢”,让未来更顺畅

  专家表示,对于“慢就业”群体,人社部门也应给予帮助和引导。在毕业生选择休息和调整的时间段内,及时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和社保支持,让他们在休息调整的过程中能够持续关注相关就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从“慢就业”转为“难就业”、“不就业”。

  另外,家长也要转变观念,注重从孩子的自身条件出发,与孩子一起商量选择合适的工作,“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专家表示。

  同样,帮助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学校方面也责任重大。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大概在什么领域容易就业、收益如何、在岗位上做一些什么工作等都不清楚。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引导,通过网站、宣讲会或是发放手册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性判断就业形势,淡化职场和学校之间的角色转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后新就业岗位可能会大量集中在新兴产业、服务行业、小微企业和基层单位。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显得尤为迫切。

  大学生就业“待定族”:慢就业,还是啃老族?

  眼下,随着社会宽容度越来越高,大学应届毕业生选择“间隔年就业”无可厚非,年轻人嘛,他们想得开、见识广、眼界高、想法也多,利用一段时间去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也不必大惊小怪。毕竟十多年的学海生涯,很多人不仅身心俱疲,且不曾知道生活的乐趣,歇一歇,去调整身心,可以理解。

  但是,在这些“慢就业群体”中,发现他们中通过“慢”中找到就业灵感的人只占少数,而更多人则是在延迟就业中逐渐陷入迷惘和困顿,“慢就业”处理不好,就成了“新型啃老族”。

  据调查,许多人选择“待业”,基础就是因为“家里不缺那点钱”!显然,绝大多数所谓的“慢就业一族”,其实就是“啃老族”的代名词,所谓的“释放个性”“自我意识增强”实质取决于家人的财富。

  在美国,很少听到“啃老”的说法,因为要征收巨额的遗产税,通常高达50%,年轻人不可能依靠父母“慢就业”。而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遗产税税率高达80%,同时又征收高额的房产税,更不可能出现“不就业、宁做房东”的“啃老族”。

  国外大学生刚毕业时也有“间隔年”的情况,尤其是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通常先做一段时间义工或者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我国当前的“慢就业”现象不同,别人靠的仍然是自己的能力,而在当下中国,“慢就业”人群中,躲避吃苦、依靠父母是主流。

  大学毕业生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经到了应该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年龄,如果把“慢就业”当作逃避竞争、不敢直面社会压力的借口,那就值得警惕了。

  就业,慢些无所谓,但是,啃老不可取。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9

  摘 要:随着经济的转型和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持续增多,存在着极大的供需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我国20xx年就业形势,希望通过高校就业指导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来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但是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及部分行业的不景气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今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出现深刻的矛盾,影响社会发展。在国家不断加大的就业促进措施保障下,要继续推进大学生就业,重点就在于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促进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袁贵仁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意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适应社会需要。

  一、就业形势分析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但近几年的高考招生人数众多,以及部分行业的不景气和一些学生死板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平稳顺利。20xx年1月25日从人保部新闻发布会获悉,据教育部统计,截至7月1日,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据人保部统计,截至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但是,我们要看到,虽然经过各种努力,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有十分之一的毕业生未就业,20xx年,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二、高校大学生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死板的就业观念也给就业造成了影响。

  首先,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每年逐渐增加。当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时,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持续上升,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其次,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死板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许多学生入学后,学习不努力,逃课、玩游戏或上完课就什么不管,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大学四年来,不学无术者找不到工作,拿着优异的成绩单的学生也很难找到满意工作,原因就在于读死书,除了一张成绩单,没有其他技能,也没有社会经验。此外,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念陈旧。有些学生只认定大城市;有些学生只准备考公务员,一次、二次没考上也宁可一直考下去;有些学生只去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有些学生和用人单位提的要求仅仅是工资高点,不要太累。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在于自己。大学不是毕业后非要留在大城市发展,二、三线城市也会大有作为;大学不是毕业时找到的工作就要干一辈子;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了。

  三、多方努力促进就业

  就业问题是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由两方面构成,首先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其次高校要培养好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增强使他们的竞争能力。

  20xx年11月1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

  根据20xx年、20xx年就业指导经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继续把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引入新的.政策,积极探索新的就业渠道,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国家要一如既往,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启动援助措施,以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咨询服务为重点,建立大学科技园或商业园实习基地。同时,在教育系统吸收应届毕业生,加大预征入伍和自主创业两项重点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等。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就业渠道增多,国家也会继续实施扩大稳定就业政策,并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扩大稳定就业。那么20xx年大学生就业的重点就是高校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促使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第一,从源头上看,人才质量在高校,同时要求高校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不仅是数量的变化,其中包括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是非常大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学校除了给他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大学设置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处理好与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学校已有学科建设为基础的优势性原则、加快专业调整步伐,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鼓励和促进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并确保社会需求的学生。

  第二,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联系更直接,就业竞争更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的就业指导也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高校建立一个特殊的职业指导机构和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在学生进校开始就进行就业教育,从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到专业就业前景,及如何给自己做好职场定位、如何找工作等给学生作系统的指导。教育学生首先全面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此来调整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上的期望,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其次教导学生找工作要积极主动,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找出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最后,要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涉及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学理科的同学也许会涉及写新闻报道或调查;学中文的同学,可能会到工厂、科研单位采访,会涉及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学生们要适应新环境,使自己尽快胜任工作,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学校多方面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城市、工作稳定、高薪,一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找工作时,有的毕业生不愿到小城镇工作,不愿意从最基层、最普通的工作做起,最终影响了就业。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到真正找工作时,因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工资要求太高,导致就业难。所以就业必须调整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才能扩大就业渠道。

  随着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许多大学生已开始慢慢转变就业的地域观念,愿意到基层、农村就业。其实基层地区和中小企业急需补充人才,是年轻大学生经受锻炼、快速成长的重要天地。同时可以算一笔经济账:一些家在小城镇或农村的学生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三千元左右,除去房租、伙食等开支,有时可能还入不敷出。而如果回家乡工作,虽然收入少一些,但消费较低,还可以吃住在家里,从经济角度考虑既实在又可行。

  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走一条更现实和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时只要有单位接收,就应该先就业,首先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就可以大显身手。我们相信,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推进就业,高校不断提高人才质量,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那么“就业难”就不再是难题。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10

  据有关资料显示,20xx 年辽宁省共有大学毕业生26.4 万人,截止到 6 月 14 日,已签约大学毕业生 19.12万人、签约率为 72.42%,与 20xx 年同期基本持平;20xx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 700 万左右,比 20xx 年的 680万人数增加 20 万左右,而 20xx 年大学毕业生又达到了727 万人。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就发展趋势而言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对于辽宁省而言,我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变化快,我省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个职能部门都在加大力度促进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及时对此做出调整。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就业条件差距过大,也使得人才的分配出现“一边倒”的问题。

  (二)高校课程内容滞后

  在现如今科技与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显得尤其重要。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高校的课程内容更新的速率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并不能适应其岗位的要求,结果与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各个高校普遍是在自身条件所能满足的情况下来设立专业、安排课程,而不是按照市场需求来设定。

  (三)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不一

  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给了用人单位更多的选择权,用人单位如何选人、用人也大大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认为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也有的单位过于偏向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了来自普通大学的求职者;还有的单位为了节省人才培训的成本,更愿意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阻力。

  (四)毕业生自身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是对其就业与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部分因素主要体现在:

  (1)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无法达成共识;

  (2)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工作量等要求过高;

  (3)大学毕业生过于追求效益好、竞争激烈的岗位;

  (4) 大学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不愿意到较为偏远的地区就业;

  (5)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达不到要求,等等。

  二、基于营销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策略

  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需要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不妨将高校毕业生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那么,高校就是生产这种特殊产品的特殊企业,而用人单位则是对高校毕业生这种特殊产品的需求方。整个就业市场的分配合理、供需均衡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照以往有所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不难看到,有些岗位竞争激烈,有些岗位却是门可罗雀,一人难求。这正说明了当下的就业市场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大量资源正被浪费。

  (一)高校:调整生产销售战略

  高校作为就业市场中的生产方,为了达到产品的最大销量,首先应该积极了解整个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方也就是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得市场结构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整,真正做到市场中各个环节都能够达到平衡,高校也能够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大学毕业生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就业概率。高校必须要不断提高竞争力,做到与时俱进,时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形势动态。在满足市场上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把自己的产品打造得有特色,有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同类的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

  第一,高校要准确定位自己的消费群体。要明确自己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由哪一类的需求方来购买,只有在了解客户群体之后,才能在产品的打造上有一个准确的方向。

  第二,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了自己的消费群体后,就要时时刻刻了解客户的需求。随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不会一成不变,高校要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市场淘汰。例如,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等等。

  第三,打造独特的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具备过硬的核心技术———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软实力,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高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关乎专业的,它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让用人单位在了解毕业生的毕业学校后就能够大致上判断该毕业生所具备的特质。

  第四,大力宣传企业品牌。宣传也是营销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品牌、推广产品。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广泛密切有效的.交流,使自己的品牌得到推广。

  第五,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建立一些固定的客户群,便可以使自己的产品有固定的销售保障,这也减轻了一些销售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毕业生:调整自我营销战略

  之所以称高校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因为他/ 她不光是依靠高校等外部环境来打造,还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也不代表产品完善的终止,无论在何种环境中,他 / 她始终在不断地完善。大学毕业生是在求职过程中主要责任承担者,他 / 她在自我营销中能够自主地控制方向而不受生产方和需求方直接控制。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着眼于自身情况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定下自我营销的战略。

  第一,必须对自己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究竟具备哪些能力和特质,在求职过程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自己喜欢的职业和能力与所能达到的职业之间如何权衡等等。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来制定合理的自我营销策略。

  第二,不断地提高竞争力。毕业并不意味着自我提高的终止,要想实现条件更为理想的就业,就要按照自己的目标要求来完善自我,使自己具备适应其标准的能力特质,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大获胜概率。

  第三,适当放宽对岗位的要求。有些求职者对岗位要求过于苛刻,造成了自我营销的失败。例如,大学毕业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高学历,一味追逐办公环境舒适、待遇优厚、工作压力小等“体面的”工作,排斥如基层、服务行业、生产一线等岗位,导致了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期。高校毕业生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行行出状元,自己还处在求职初期,起点低一点儿是很正常的,日后还有很多的发展机会,没什么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第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往往不愿花费过多的人才培养成本,他们更希望求职者能够招来即用,所以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成功的概率会大于应届毕业生。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在扎实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业务实践能力,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充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五,拓宽自我营销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销售渠道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高校毕业生在进行自我营销时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要充分利用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广告、网络营销等营销手段,使更多的需求方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求职信息,增加求职成功概率。

  (三)供职方:确定选人策略

  供职方作为求职市场中的需求方,其选人用人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选用最为适合的职工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利益。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选人策略?

  第一,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员工。一些供职方往往只追求产品的品牌,而忽略了产品的特质,就像一些用人单位只关注毕业生的高学历,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而对求职者的能力视而不见,或者说,他们认为学历就等于能力。结果发现找来的人才并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者无法留住人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能力特质,以此判断求职者是否为自己需要的人才。

  第二,要懂得人才的储蓄。要敢于培养新人,放宽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因为工作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积累的。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般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比高校毕业生高,并且有更多同类的供职方的需求,跳槽的概率也比高校毕业生大许多。而职场新人通过工作也会有所成长,因求职的艰辛反而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

  (四)政府:对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监管

  政府应对整个求职市场肩负起监管与调控的责任,使求职市场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一,政府应时刻掌握求职市场的情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政府必须及时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准确把握形势。

  第二,政府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在高校毕业生的生产环节上,政府应扶持一些有需求缺口的学科建设;应适当放宽户口、人事关系等的限制,促进人才的流动等等。

  第三,政府应在求职市场发生问题时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在就业市场发生问题时,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解决发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俊杰,余姗姗,徐文琴等.浅谈营销理念与大学生就业[J].科技经济市场,20xx,(10).

  [2]李丽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营销分析[J].高教论坛,20xx,(6).

  [3]赵慧娴.从营销组合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就业[J].经济视角,20xx,(7).

  [4]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J].北方论丛,20xx,(5).

  [5]陈晓庆.浅谈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J].魅力中国,20xx,(8).

  [6]王莉,高百宁.关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xx,(5).

  [7]赵凌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xx,(1).

  [8]赵颂平,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xx,(5).

  [9]刘莹,刘进华.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xx,(24).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11

  摘 要:求职择业是人生必经的门槛,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择业竞争力,找到理想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应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而大学生本身也要从知识、思想、能力、材料等方面做好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创出历史新高,20xx年有749万毕业生,今年达到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进入就业市场。如何在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对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大学生择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即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成为其重要职责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1.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走向择业成功的第一步。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就开设这门课,引导学生尽早学习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大学期间针对性的锻炼,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其次可以尽早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自身素养,这对将来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第三了解就业市场,了解当前的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了解自身将来想从事职业的就业环境,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高校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计划并根据发展态势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2.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还未走进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对社会环境的深入了解,对于行业、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情况等方面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对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的大学生来讲,这个时期学习能力旺盛、可塑造性和接受能力强,可抓住这个特点,通过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的教授和答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大学四年做好学习和实践锻炼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和教授对学生起重要作用,这也就要求学校建立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学校可通过组织就业指导课老师及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学生就业工作交流,也可通过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调研,整理反馈回来的信息,在授课时,更多的联系实际,穿插实际案例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就业。

  3.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是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的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应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推荐和就业咨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应多方面收集、整理和发布招聘单位的信息,举办校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最后还要积极与招聘单位联系,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4.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还能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也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要求学校一方面积极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和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另外设立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创业做坚强的后盾;第三聘用专业的创业导师或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人士讲授课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第四保证资金的充足和到位,为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自身是否做好准备是择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就业准备。

  1.知识上的准备

  当今是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所以,大学生要学好学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应学好和涉猎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首先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未来工作的根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能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和睿智。第三是计算机、网络及外语知识。当今是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这些已成为必备的职业基础要求。第四是法律法规常识。了解它能更好的保护自身权益。第五是人际交往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更快适应职场,在工作中也能提高成功率。

  2.能力上的准备

  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等同于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知识也不能简单和能力划等号。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校内外的`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择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要求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大学生处于18-24的年龄阶段,正是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这个阶段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协助,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些技能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使他们更快适应从大学到职场的转变,且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起重要作用。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应多组织或参加班集体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及暑期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四是承受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学习和求职择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对这样那样的阻力和困难,这就要求大W生要有承受困难和应对困难的能力,这对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加有用。当然,同时也要加强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被动性的能力。

  3.思想上的准备

  现在的毕业生在求职中有一些常见的思想矛盾,比如不能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容易在求职中得意忘形或患得患失;理想过于丰满,毫无思想和能力准备就盲目创业或在择业中把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作为首要要求;盲目从众,跟风去考研、出国或不考虑自身情况,找和朋友、同学一样的工作;四是面对竞争,缺乏勇气和能力应对等等。所以,作为毕业生来说,良好的求职心态非常重要,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一是要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准职业目标,合理定位;二是做好竞争的准备,调整好面对竞争成功和失败的心态;三是做好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差异的思想准备;四是要做好面向基层工作的准备;五是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

  4.材料的准备

  求职择业中,也要重视材料的准备,做到万事俱备。一是推荐材料的准备。包括个人自荐信;学校推荐表;专家举荐书等。二是物资的准备。包括服装;交通费用、通讯设备;用人单位的资料等。三是问题材料。包括面试中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及自我发展的认识等。

  大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择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能否走好第一步对以后的人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做好就业准备就要求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通过多方途径积极引导,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目标。对大学生而言,正确认识自我,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大学期间,根据规划贮备知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顺瑜.浅谈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J].高校论坛,20xx(7).

  [2]王昕.论大学生的就业准备[J].克山师专学报,20xx(1).

  [3]姜朝晖.高校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J].中国劳动保障报,20xx

  [4]段淑芳.浅谈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准备[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9)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12

  内容摘要

  本课题通过详实了解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社会评价,分析就业成才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成才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调研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关于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的调研;二是关于社会、企业和市场对青年人才的定位及要求的调研;三是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成才的指导状况调研;四是针对大学生就业成才指导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大学生成才导航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成才 导航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是新形势下的高校青年工作的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使之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就必须认真详实地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成才培养指导方面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求深入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为此,我们东华大学团委以青年大学生(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施了此项关于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的课题研究。

  此次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随机采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详实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成才的观念和认识,倾听他们在自身就业成才中的期望和困惑,了解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于大学生人才的要求和定位,分析大学生就业成才现状,探索大学生就业成才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探索构建大学生成才导航体系的原则和方法。调查共涉及上海地区的交大、华师大、东华、上大、华政等7所高校(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江、浙、沪地区152家企事业单位,涉及政府机关、教育、信息、金融、机械、化工、房地产、纺织、新闻媒介、餐饮服务等各个领域和11家人才市场,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7份,问卷回收率为98.7%。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

  1、成才意识比较强烈

  在调研中有8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许多被访的青年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是一个打好基础、培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的地方。如何使个人在将来的工作和成才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学期间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调研发现,将近46%的同学对自身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同学的成才目标很明确,认为“成才本身是多方面的,成才与就业有密切联系,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明确而且切合实际的成才目标。”调研同时了解到,一部分同学参与考证、考研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28%的同学抱着“周围的同学都参加,迫于压力,我也参加”的心态,还有22%的学生是抱着“社会需要这种文凭,不读没办法”的心态。

  3、途径选择较为狭窄

  大学生认知的成才途径比较有限。将近70%的人打算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来实现自己对成才的渴望,如:考研、考证、出国深造等。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许多人都认为读研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的应急之举。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成才未必一定要功名远扬,每个人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懈努力,发挥最大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这就是成才。”

  4、有关法律知识欠缺

  有近55%被访者对《劳动法》、《高等教育法》、《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之类的法律法规“不了解”,38%的大学生只是略知一二;对“你认为法律法规对你的就业成才起到怎样的作用”,有24%的受访者认为“无任何作用”,6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对个人指导性不强”。寻求指导主要针对如何面试、制作履历表、调整心态等实战知识,而很少问及法律保障事项。这种情况令人担忧,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往往造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尴尬局面,将直接影响到青年的心理健康和成才发展。

  (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要求和评价

  1、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评价和要求

  个人基本素质是此次调研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集中对思想道德、身心素质、自我认识和评价、社交协作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身心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成为热点,分别有89%和79%的企业希望大学生具备这两项最基本个人素质,而对青年人才思想道德和自我认识和评价方面87%的企业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2、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和要求

  基本职业技能包括语言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水平、创新钻研能力等能力。对于计算机水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表示认可。同时,对于创新钻研能力,84%的企业表示欣慰和鼓舞,都说大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给企业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对于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不少企业表示有近15%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仍是十分欠缺的。

  3、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和要求

  职业素养主要指知识结构、学术视野、敬业进取、实践应用能力及工作效率等五个方面。近70%的被访者提出希望大学生具备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及人才市场的负责人的期望不谋而合。敬业精神也是企业聘用青年人才的又一个必备要件,79%的用人单位最希望大学生具有这种职业素养。还有一个新的动向:近八成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诚信的职业道德,诚信观念已逐渐成为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大学生就业成才指导服务工作面临挑战

  1、学校就业指导过于局限在服务性工作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成才指导方面的需求与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中。68%的被访者认为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仍“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虽然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在不断改革,但还是局限于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宣讲,技巧的培训,协议的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在学生成才的市场导向、个性服务的培养性工作上还未与学校相关部门形成整体力量。

  对“你希望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要着重给予哪些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学们希望从学校得到的帮助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47%),创新能力的培养(41%),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35%),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23%),社交能力方面的指导(23%),成才观念的指导(19%)。

  2、家庭引导过于受短期利益驱动

  对一些家长的访谈调研了解道,许多家庭在对子女成才方面的引导过于实际,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和短期性他们往往把成才定位在“拿高薪”、“团队领导”、“社会地位”等方面,盼望子女踏入社会后“出人头地”,成为“精英”,这也是驱使大学生们盲目热衷于“考证、考研”,而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反映,有时自己对于个人前途和发展的认识真是十分茫然,更多只是听从于父母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和要求。

  3、社会指导服务机构良莠不齐

  如今,各种教育咨询和基业服务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但社会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以及五花八门的陷阱令学生们防不胜防,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对此类社会机构一般敬而远之。调研发现,大学生较少向社会服务机构寻求指导和帮助,4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时会去”,22%表示“偶尔去看看”,5%的受访者表示“根本不值得一去”。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服务机构对于个人就业成才的指导和服务性”的评价不高,14%的同学认为它们“毫无作用”。

  另外,“就业找学校”的传统观念也促使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不愿“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虽然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已进行了好多年,但不少学生仍然认为“进入大学,学校就应该帮助找工作”、“进入好大学,就一定找得到好工作”。因此,充分地引入市场导向,增强就业成才的社会适应力,是就业成才指导工作的方向,是大学生的热切期望。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我们看到当今青年大学生强烈的成才意识与外界对其就业成才指导,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需求与满足的差异。构建一个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体系,是缓解供需矛盾的关键。

  (一)就业成才导航体系亟待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面向毕业班学生,且局限于服务性工作。绝大部分学生只有到了四年级时才开始接触就业指导,了解市场需求,常有“书到用时方知少”的后悔和遗憾。因此,就业成才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学生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低年级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就业成才导航体系亟待形成完整的课程、科目或服务

  大学生成才需求是多元化的,只有比较完整的课程或科目设置和服务配备,才能发挥有效的导航作用。完整化课程、科目或服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技能导航。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成才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专业技能相对匮乏,因此在成才导航体系中应注重专业技能导航。建议不定期地提供科学前沿简介(如国内外的科学动态查询和检索);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观念更新;拓宽专业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深入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是健康成才导航。鉴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及心理方面的不成熟,成才导航中应注重成才方向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 通过实施“结对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以及“人生价值探讨”等对大学生进行指导。特别在心理健康咨询方面,发挥网络优势可开设大学生论坛、同龄人在线讨论,还可邀请资深心理教师开设“知心值班室”,为青年大学生解答各种困惑和问题。

  3、实践活动导航

  学校能提供给的实践机会毕竟有限,社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信息和机会。不少企业负责人希望学校能够在学科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方面多与社会、企业进行交流。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工作指南、人才库建设、创业甘苦交流、人才市场信息交流、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等途径,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信息和帮助,进一步形成用人单位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4、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导航

  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诚信观念有待增强,跳槽过于频繁,造成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因此,成才导航体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诚信意识进行引导。首先,应该开设思想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建议以名师名人座谈联谊等较为开放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充分受感染启发;其次,要开设“法律指导中心”,经常性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法律咨询服务,使其理性就业,同时在就业过程中得到必要的保障;另外,学校还应定期开设与大学生就业成才相关的系列指导性讲座,以期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

  (三)就业成才导航体系要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手段

  网络已深刻影响着青年人的生活。调研表明,72%的受访者青睐“网络导航体系”,希望在校园网络上有一套信息丰富、及时准确、有互动版块的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系统。还有24%的大学生对“结对辅导”模式颇为赞同,认为这种零距离的导航模式更富有个性,不简单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大众层面,能有效解决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结对对象均是社会各界优秀青年或成功人士。也有同学认为应把结对辅导和网络导航有机结合,利用网络扩大结对导航的受众面。

  (四)就业成才导航体系要倡导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大学生由于志趣、专业等不同,成才的方式和途径均可能不同;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势必引起成才导航选择的差异。92%的同学渴望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均能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一个富有个性化的成才导航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业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理想观念,提出合理的发展途径和成才方向,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观念结构上有针对性的建议,能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这种个性化的导航才更具适用性和影响力,受到大学生的信任和青睐。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13

  摘 要

  目前国家的政策逐步调整,大学仍旧在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步增加,就20xx年而言,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人,可想而知,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多么的严峻。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各种教育制度也在进行深化改革,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是值得关注的热点,也有不少毕业生走上了创业之路,但是前路迷茫,十分困难。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及时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对策

  1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1.1 大学生就业现状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走访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也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调查显示,近年来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理想,大多数理工科毕业生选择去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工作。相比而言,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甚理想,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多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

  就专业而言,目前一些人才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和师范类等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对于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从地区来看,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人才较为饱和,就业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是其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就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矛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院校类别来看,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高达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机遇并存。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也不乏机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动力,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在努力扩大就业,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尽力完善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充分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自动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加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职业培训计划和再就业培训计划,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调节供需矛盾。另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日益完善,国外先进技术、资本也在不断涌入,这也为增加工作岗位提供了可能。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开发程度在不断加深。将大学生安排到基层去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近年来国家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而且未来工作的力度将不断增大,这成为开发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措施。

  1.2 大学生创业现状

  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选择了创业,近五年来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20xx年约有21万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创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大多创业毕业生选择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开发app,开网店,做微商等都成为不少学生选择的职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开餐厅,开甜品店,农业院校的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

  2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成因

  2.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下行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加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家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

  (2)高校扩招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的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许多人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份,只有找一个好工作才能算实现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此外,不少学校因教学资源不足,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各学科领域和专业之间很少发生联系,致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普遍过窄,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3)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或者说找不到期望值高的工作,然而毕业生只是拥有高学历,只有浅薄的课本知识,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或者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一切都得重新学习,所以用人单位不会给毕业生支付很高的工资。低工资水平与高期望值的冲突,也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2 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1)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府扶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设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大学里开设了创业培训课程,加强了同学们的创业兴趣,还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无息贷款。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自身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不少人开始认为自主创业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自己寻找项目,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开店当老板,这一观念的转变带动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多个行业注入了年轻的血液,极大地促进了多个行业的发展。

  3 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在创业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拨发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创业培训,使得大学生拥有自主创业的能力,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贷款和资金上给予照顾,在税收方面也给予减免,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各种咨询服务机构的设立,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国家还要大力发展借贷业务向学生创业倾斜,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

  3.2 企业方面

  在就业方面,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能仅仅依靠学历就判定一个毕业生的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真正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单位寻找合适的人才,也要开展相应的工作培训,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要领,尽早地投入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创业方面,一些成熟的企业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对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创业初期可能面临的困难,企业要勇于帮助大学生渡过难关,业务上加强与大学生创业公司的合作,帮助毕业大学生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企业还应建立自己的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使得有兴趣创业的同学可以先通过在创业基地的学习,增长知识,为今后的创业积累经验。

  3.3 高校方面

  在新形势下,为同学们营造创业的氛围,使得有志于创业的同学能够在一起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创业指导,开展SIYB创业培训项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在课程设置上对创业班的同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都要涉及,同时对于毕业创业的同学,学校在技术和科研知识方面予以帮助,对于高校自行科研的项目,鼓励本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3.4 大学生自身方面

  在就业方面,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在创业方面,面对创业的千斤重担,要用正确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面对缺乏启动资金问题,要学会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合法争取稳定的筹集资金、家庭资助、贷款等等。针对缺乏市场经营经验问题,要培养自身的激情和抱负,在实战中摒弃“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积累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容易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所以大学生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合理借鉴他人经验,只要努力向正确,方法合理,相信我们就会实现成功就业或创业的。

  4 总结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必须尽力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也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就业存在压力,创业存在机遇,一定要把握机遇,将压力化解为动力。相信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很好地解决目前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相信有更多的大学生会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道路,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百题问答[Z].20xx.

  [2] 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xx(1).

  [3] 许明,肖强,韦鸿鹏.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

  [4] 李岩,田泽.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与对策[J].职业时空,20xx(13).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14

  【摘要】

  职业对于几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职业,对于个体的自我实现以及未来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熊工程,首先要建立有关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知晓职业的特性、要素、功能、了解职业与专业的关系,职业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大学生说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职业规划自身素养职业目标与实际计划

  一、如何理解职业

  以我目前的个人阅历和学历来说,是不可能完全理解职业的具体含义的,所以在此借用书中的一句话:职业是指具备劳动能力的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从事社会生产或服务,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获取合理的个人报酬以满足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持续性活动。

  社会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职业,职业又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所以人的一生离不开职业,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中,将有大部分时间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大多数人会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生存。就是这种必然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产生了迥然不同的个性发展,每种职业都有独特的活动结构,对从事着的个性与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参与职业活动,完善者属于自己的个性。又因人的一生大多只能从事一到两种职业,这就表明了人不可能能一个人照顾到生活的全部劳动成果,人们将自己专属的职业劳动成果与他人交换,达到填充个人物质以及精神的目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

  规划之前必须了解生涯的含义,它是指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涯模式。既然这个职业规划是贯彻在生涯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按部就班的来分析如何完善的建立这个规划。

  首先说这个延续一定时间的.概念,这里的时间没有局限于具体明确的几年几月,而是考虑到职业对于个人一生的内外在影响力,这个时间也包含了对个人工作的某个特定的环境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发展历程。所以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自身在将近40年的工作历程大致会发生的过程。从职业前期的学会适应职场的环境,学会如何工作,以及第一次获得在现实中成功或失败的真实体验,成为一名可以独立工作的合格员工的历程;期间对职业的选择,对职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和自我心态的调整都是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种挑战。步入职业中期的阶段时,容易造成职业中期危机,这时的年龄段,基本已经在职场造成了一定的成绩,而面对更深一层次的挑战时,就可能翻一下抉择上的错误,这错误很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中年职场要抗住压力,肩负责任,作出最优的判断;到了职业后期,基本上已经距离退休不远了,这时已经经历过了大风大浪,总体来说在职场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多年来的经验也使处事变得稳重得体,有掌握全局的判断力,所以只要不出现大的变故,稳定的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信手拈来的事了 。

  三、自我素质评价

  认识自己的性格是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因。性格是一个人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造成的较为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特征。

  有一句话在哪都适用,就是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又是由性格决定的,虽然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但只要合理分析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性格,把握性的的基本特征,就能客观全面的了解自己真正属于怎么样的人。

  首先我对自己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性格评定,经过多份性格测试报告的结论得出,我是一种活泼型的人,活泼型的人喜欢说,喜欢与人交往,害怕孤独,热情助人,不会算计别人,一般比较单纯,别人喜欢与之交往,情感外露,情绪化,有孩子气。热爱与人打交道的岗位或者是富于变化的工作,入销售、公关、记者、教师等。测试结果还说这类人着眼于工作的面而不是工作的点,如果要让他们在某一个点持久停留,入座研究分析或机械重复则缺少耐心或毅力。

  这个测验报告个人认为大致是符合我个人性格的,我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是,在某些道德方面比较注重他们的评价,所以道德约束感很好,会经常反思个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所以人缘关系不错。喜欢新鲜的事物,对新鲜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没有很强的排斥感,但也没有很好的融合感。个人为人处事相对被动,因为我个人比较独立,所以很少会要求别人帮助我什么,能自己解决的事尽量自己克服,所以面对新同学或是新同事时,不会主动搭讪,但要是他们能主动开口向我表示友好,我定会热情无比。个人有个人的朋友交际准则,对不适合自己性格的人还是会慢慢淡出,对适合自己性格的人又会时时相处,即便分离,也不会减淡那份友谊。个人有竞争好胜心,但仅局限于自己有能力特长的范围内,如打篮球。而超出自己喜好范围的事物,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面对,因为即便在自己得到时,都会回头考虑考虑自己失去时该如何面对,所以没有很强的控制欲。

  将性格与自己个人目前的专业相结合分析,自己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作为软件程序的一名学员,需要的是自学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有一颗钻研的有毅力的心。而自己喜好新鲜事,面对重重代码的压力,并不能很好的调整心态,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去解决问题,往往面对困难要是没有同学或者老师的点播帮助,就会陷入学习的僵局。这原因主要是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结果,是太在意自己的成果的表现。所以目前的自己时刻告诫自己,付出的过程是艰辛的,很有可能是少有回报的,但也只有付出过,才有一天会得到辉煌的成果。

  四、职业目标与实际计划

  从20xx年数据显示的android操作系统超越十年霸主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后,互联网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向移动客户端靠近,所以IT行业的人员普遍认为之后几年的互联网发展路线将大力推进手机端移动通信。

  结合自己的专业来看,就业前景相对其他专业来看,还是比较乐观,而且在收入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到大二目前为止,基本对将来的职业定位是从程序员做起,所以现在全力学习程序开发的知识。坚信只要自己能有一手程序开发稳定的能力,便能给自己一个步入职场的金钥匙。虽说在真正的职场里并不能用编程能力在站稳脚跟,与之对应的是人际关系处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这些并不能在大学期间窥探到什么,必须等进入职场后,有过磕磕绊绊,自己实打实的增长经验才能将这类事处理好。而且现在身边的同学有创业计划,我也参与其中。创业又与入职是不同的概念了。

  在这不能将创业的计划细说,只能从自身的准备定论,就是学好编程语言,组织身边有能力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技术,开发自己的项目。这个目标可以再之后两年内完全确立,只要团队成熟,便继续创业;要是项目开发失败,也不耽误自己开发程序能力的训练,还是有机会入职软件公司,找到自己就业的一片天地的。

  这里还有大学的学业与职业目标相互冲突的问题,大学开设的学科,有几门是与自己将来的就业没什么联系的,如何处理好学习时间的分配,也是个人目前要做出的计划。暂定是与互联网行业完全不着边际的学科只求通过,不细钻研。与个人未来发展方向有帮助的科目,将细心研究。这个决定必会影响自己在大学的成绩,会错失各种奖项的评定和淡化个人在老师心中的形象。但不妨碍自己朝着心中目标计划的前进。

  【总结】

  对自己生涯前期的规划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坚定不移的实施着。对职场中期及后期,还得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计划伴随着自己的一生,也随着一生的变化而变化。做好当下,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次,是我目前该做的,也是广大大学生应该做的。

一路前行作文600字15

  论文摘要: 通过对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翻译课教学,在教学中增加文化因素,使教学切实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

  论文关键词: 非通用语种专业 跨文化交际 翻译教学 教学改革

  外语学科非通用语种专业,是指相对于英语专业教学而言的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专业。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对英语以外的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近三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在原有的英语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小语种专业并组建了外语学院,已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校则扩大了招生量。就河南省情况来看,除了原有的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外,河南省不少专科升本科的院校也都开设了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毕业生近5年来增加了将近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给我省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就要求我们及时把握就业动向,认识当前形势,及时调整专业发展策略,以培养更多更好、适合社会需要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

  一、当前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20xx年3月和6月,我们课题组分别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始和收尾两个时间段,在相关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升达学院、新乡学院、南阳理工学院9所高校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其中,“3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为97.67%。“6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7%。“3月调查”调查学校9所(男生13.2%,女生86.8%),“6月调查”样本210份,调查学校9所(男生12.9%,女生87.1%)。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渠道、就业指导、毕业去向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这两次调查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20xx年河南高校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1.就业结果。

  不少毕业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势较好。“6月调查”表明,20xx年河南高校有73.21%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单位(包括“自己创业”),对找到的工作“很满意”的占11.34%,“满意”的占24.17%,“不满意”的占14.91%,“很难说”的占49.58%;有26.79%的毕业生尚未就业,其中包括“考研”与“出国深造”。3—6月两次调查对比显示,当初有一部分准备考研、出国、自己创业的学生遭遇了失败,进而转向了就业。值得注意的是,有11.1%的大学毕业生暂时不想就业,他们或者准备考研,或者准备留在大城市“打工”。这是一个尚处于变化中的不稳定的群体,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2.就业倾向。

  重发展,亲实惠,工资收入期望较高。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表现出“重发展、亲实惠”的趋向,能否发挥特长、是否有发展机会成为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能否发挥特长(51.44%)、经济收入(29.68%)、工作环境(19.04%)、社会声誉(9.1%)、工作地点(7.61%)和父母在一起(0.51%)。对于就业单位的条件,大学毕业生所看中的依次是:发展机会(57.91%)、工资收入(26.27%)、深造机会(19.13%)、住房条件(6.51%)、出国机会(7.19%)、交通便利(0.6%)。

  对于工作后月工资收入的最低要求,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1500—2500元(40.8%)、800—1500元(31.4%)、2500元以上(26.5%)、500—800元(1.3%)。其工资收入的期望值远高于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根据麦可思(MyCOS)公司的调查,“河南省20xx届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底线与实际薪资:本科薪资底线1456元,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20xx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薪资2259元。”从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当年收入的'平均值来看,工资收入达到了2500元以上。从调查数据来看,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多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外资就业,工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3.择业地点多集中在大城市。

  据新浪网20xx年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中国20xx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频繁,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四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185.2%、130%、117%和70.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其中广东的人才净流入率更是遥遥领先”。对于就业“首选就业地”这一问题,有74%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选择了上海,选择北京、广东、江浙及其他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比重不大,基本上都低于5%。可见,大学生择业地点趋于集中,绝大多数学生把上海作为首选就业地。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城市能够提供较多的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机会。这些地方不断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外地人才。所以这些地方一直是学生求职的第一选择。

  二、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以翻译教学为例

  相比英语专业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多,可借鉴的经验也比较有限。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跨世纪的合格的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就有必要在外语教学特别是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课是我省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高年级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非通用语种外语人才最主要、最直接的渠道之一。翻译教学的得失成败直接影响着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的素质。然而,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总是倾向于教师讲技巧,学生做练习,完全把翻译课当作一种技能课,而忽略了翻译理论的传授,结果导致学生难以举一反三,甚至由于大量的练习而对翻译课产生了厌学心理。

  翻译课应该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教学。外语教学中应包含文化的内容,这早已得到了公认,因为语言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课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教学,虽然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不必太多,但这种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却不容忽视。

  通过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独立地做出翻译策略的调整。例如汉语中的“龙”在德语中翻译为“Drachen”,表面上看意义等值,但在中德文化中表示的意义却大相径庭。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图腾,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古代皇帝都穿龙袍、绣龙旗,而在德国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恶魔,在神话和童话中,勇士单枪匹马屠龙救公主的故事屡见不鲜。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对应翻译,会使读者感到困惑。因此必须加以解释或注释。再如:德文中合成词“Fachhochschule”按字面意思中文翻译为“高等专科学校”。事实上德国的“Fachhochschule”一般年限为4至4年半,毕业文凭是被中国承认的学士,这与中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完全不同。学生必须了解这一背景,在翻译时将“Fachhochschule”一词翻译为与中国相对应的“应用技术大学”。

  目前我国的翻译教学比较注重讲授翻译技巧,尤其是本科生的翻译课基本上是翻译技巧的传授。我们认为,翻译课仅仅传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应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中外文化比较。

  一般认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该民族的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翻译中欲从根本上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形成的根源,必须了解该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性地学习中国和外国在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可采取选修课、讲座或论坛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快慢、特征和该民族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从而抽象出中外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

  2.中外语言对比。

  语言的发展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一种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必须从语言的历史着手,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起源和演变。在翻译教学中,由于课时所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采取课后阅读、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出各语言的特点,从宏观上对汉语和外语这两种语言的形成、发展、特点有所把握。其次,通过对汉语、外语两种语言文字在语法范畴、句法、词义、篇章结构和思路上的分析和比较,抽象出汉语、外语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的异同而各自产生的特点。在翻译教学中,应选取中外语言对比和翻译的关系方面的书籍,通过课堂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组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汉语、外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并在翻译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克服中外思维差异性所带来的障碍。在翻译技巧训练中,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来验证这些差异性对翻译的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其不断修正自身的思维,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习、模拟加实战的综合过程,需要打好词汇与语法的扎实基础,提高阅读的质量,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中外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结果、就业观念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全国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校增多,以及原有非通用语种院校的扩招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对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挑战,为了达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合格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的目的,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有必要对传统纯粹的知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研究试图通过具体的翻译课教学改革,通过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改变以往教学中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讲授、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河南省20xx届大学本科生平均月薪20xx元[Z].大河报,20xx.12.8,第3版.

  [2]新浪网.http://edu.sina.com.cn/zt/focus/jiuyebaogao/index. html.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束定方,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桑元薇.高校外语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化功能的作用[J].河南教育,20xx,(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