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医疗保险 论文

管理员

摘要:

医疗保险论文(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疗保险论文,欢迎大家分享。医疗保险论文1  一、基金收入情况统计分析  20xx年度城镇职……

医疗保险论文(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疗保险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医疗保险论文1

  一、基金收入情况统计分析

  20xx年度城镇职工基金合计收入7485万元,其中统筹4578万元(统帐结合3663万元,单建统筹915万元),占总收入的61.2%;个人账户收入2907万元,占总收入的38.8%。与20xx年相比都有增长。收入总体增长的原因如下:一是加大了基金征收稽核征管工作,成立了单独的征管中心,出台全面细致的征管制度,专人专职负责征收工作,应收尽收。二是缴费人数的增加。20xx年缴费人数为25500人,20xx年的缴费人数为26500人,增长3.92%,做到了不漏缴、滞缴,应缴尽缴。三是缴费基数的提高。20xx年人均缴费基数30100元,20xx年人均缴费基数32063.57元,增长6.52%,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同步,确保了最低缴费水平又据实征收,应征尽征。四是缴费比例的上升。20xx年的平均缴费比例8.69%,20xx年的平均缴费比例8.94%,增长2.86%,从征收强度上有了强化提高。单建统筹基金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受经济下滑和企业改造升级的影响,20xx年全县破产改制企业退休员工大幅增加,政府制定政策,集中解决了大批破产企业退休职工的社保缴费问题;二是根据皖人社发[20xx]11号《关于延续执行皖政[20xx]5号文件有关政策的通知》精神,继续允许困难企业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单位缴费基数,全县共有27家企业缴费基数降为人均1900元,3家企业降为人均1250元,2家企业降为人均860元。

  二、基金支出情况统计分析

  20xx年度基金合计支出5610万元,其中统筹支出2962万元(统帐结合2222万元,单建统筹740万元),占总支出的52.79%;个人账户支出2648万元,占总支出的47.21%。与20xx年支出相比,都有所增长,

  1、基金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对医疗保障水平期望很高,支出水平也自然提高。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较大以上疾病就诊集中在县级以上的三级医院,统筹基金支出中转院就诊支出很高,20xx年1122万,占统筹支出的37.88%,比20xx年的996万也增长了12.65%。三是申报慢性病职工人数大幅增加,20xx年2500人,20xx年3000人,增加了500人,增长了20%。申报人数的增加导致支出也大幅增长,20xx年支出338万,20xx年支出463万,增长了125万,增幅为36.98%。四是定点医院违规现象依然严重,挂床住院、超标超量开药、变相开药、以病养病、小病大治等难以杜绝。五是定点药店违规刷卡现象严重,单日单次超标刷卡、刷卡购百货、刷卡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个人账户支出增幅最大。

  2、解决的措施和方法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广大参保职工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就医观,既要治好病,又要科学合理,是药三分毒,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关键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保养体魄。二是加大县及以下医疗资源的投入力度,不但要加大资金和硬件设施的投入,更要加强人员队伍的建设,要让素质好、业务精的医生留下来、扎根基层,要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业务水平,做到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让职工在家门口安心、便宜治好病。三是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达到以药补医全面取消,医药价格全面理顺,合理用药用材机制较为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药品、耗材、设备回归合理价值,管办分开的医保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突破,科学有效的医保支付制度基本建立,相互衔接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更加健全。四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督查监管力度。医保中心要建立督查领导组,明确分工责任,制定考评细则,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督查相结合制度,建立督查台账,考核通报,及时协调解决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对违规情况特别是屡禁不改现象的处罚力度,保障医保基金规范合理有效的使用。五是严格门诊慢性病的审批制度。全年慢性病分年中、年底两次集中申报,成立专家组集中审批,以市医保中心为业务主导,结合本县具体的申报情况,合理确定慢性重症的享受对象。六是合理配置个人账户,提高支付门槛。可采取降低个人帐户比例配置,设置起付标准,避免任意使用;调整门诊给付比,提高门诊起付线;享受慢性病补贴待遇者,取消个人帐户配置等措施。

  三、基金结余情况统计分析

  20xx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0954万元,其中统筹基金结余7919万元,占总结余的72%,个人账户基金结余3035万元,占总结余的28%;20xx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3134万元,其中统筹基金结余9770万元,占总结余的74%,个人账户基金结余3364万元,占总结余的26%,20xx年基金累计结余较上年增长了2180万元,增幅达20%。在考虑医保经办单位与定点医疗机构费用计算后付制的情况下,20xx年职工医疗月均待遇水平为435万元,年末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为25个月。20xx年职工医疗月均待遇水平为467万元,年末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为28个月。在待遇水平逐年提高的前提下,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大,防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金的管理运营也得以良性发展。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是广大参保职工的“救命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随着参保职工覆盖面的扩大、统筹层次的提高、人们对享受待遇期望加大,对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统计分析体系,及时地发现基金运营中的异常现象,准确地找出异常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基金用到实处、用的科学合理。

医疗保险论文2

  20xx年5月,按照山东淄博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归人社部门管理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归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要合进行整合,同年8月,沂源县新农合办公室从卫生部门划入人社部门,原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并轨运行至年底,20xx年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后的过渡期,在这期间居民的参保缴费、住院统筹、门诊慢性病业务的开展都非常顺利,唯独覆盖人员最广的门诊统筹业务遭遇了瓶颈,工作推进速度缓慢。大部分村卫生室都在持观望态度。是什么原因让这项惠民政策的执行充满阻力?下面是笔者针对农村居民门诊统筹业务进行的研究分析。

  一、门诊统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制度理解存在偏差

  门诊统筹开展的目的是解决参保居民日常在门诊、社区的就诊问题,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小病进社区”,最终达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但是,目前农村参保居民对门诊统筹政策存在很大的误解,他们认为在村卫生室可以享受的40元钱医疗待遇,是他们个人的真实存在的现金,甚至有的村民认为个人一年不生病不吃药,到年底村医必须退给他40元,完全不理解门诊系统。

  (二)村级卫生室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不合理,承担门诊统筹业务有困难

  一是村卫生室的分布不合理。沂源县是农业县,以农业人口为主,山区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据相关部门的业务数字统计,沂源县行政村633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加在一起超过1000个,联网村卫生室有883家。这些村卫生室并不是平均分布在村落中,在村民人数1000人以上的大村,村卫生室的数量普遍在3个左右,多的甚至达5个;但是在人口稀少、坐落偏远的小村庄却没有村卫生室。二是村医的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沂源县共有村医1000余人,年龄最小的村医27岁,年龄最大的村医74岁,50岁以上的村医有500人。这其中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村医由以前的赤脚医生转变而来,他们年龄大、学历低,对政策的理解较差;相对年轻的村医,就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基本是老村医的子女,属于子承父业,也没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即使有学历,也是后期函授或者自学取得的。因此,门诊统筹业务的推进困难重重。

  (三)制度设计不合理

  制度设计过于烦琐。分为一次报销和二次报销,并且在报销时对药品规定了不同的自负比例,政策设计颇高深,村民难以理解,相较新农合一目了然的报销政策,村民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联网消费程序复杂,不符合村医和老百姓的就诊习惯。村级卫生室都是个体经营,一般是村医自己包办所有一切,包括就诊、开手工处方、联网费用的录入。现实情况是,村医年龄大,电脑操作基本不会。另外,对于发生的小额门诊费用,例如买个创可贴、PPA之类的不足1元钱的药费,如果按照即时结算的要求,村医能够挣到的利润都不够网费、电脑、打印机和打印纸的成本开支。还有,村级卫生室结算系统中的病名,更是不切实际,不能满足村医的需求,系统中现有200个病名,大多是医院手术类的病种以及肿瘤名称,但是对于村医开药而言能用的、常用的有多少?另外村医在这次的门诊报销结算中,需要联网、购置电脑、打印机、打印纸等,成本非常高。实行门诊定点签约不合理。在村民的就医习惯中,对于本村中有多个卫生室,村民就医选择相对自由,因为村医的技术有限,这次找王二看肚子疼,如果治不好下次就找李三再看;但是对于没有村医的空白村,就诊会十分困难,村民需要跑出几里之外到邻村看病,如果周围的邻村有好几个,村民在就医选择时会根据地理位置、水平高低、亲属关系等种种因素来决定。因此,将门诊统筹实行定点签约,在村民中引起了强烈不满。一方面限制了就医,村民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就医;另一方面对于一村多室的村民,定点签约的选择无形中给村民制造了矛盾,同村的居民大多是庄亲,在签谁与不签谁的问题上都不愿得罪人,因此签约工作特别不利于本村的团结安定;最后一方面是不利于村医的发展,特别是医疗水平相对较高的村医,门诊统筹定点签约,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政策硬性规定了村民必须去本村卫生室就医,而不是根据医疗水平来自由选择。

  (四)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一是根据政策设计,现在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完全依靠镇卫生院,具体内容包括签约管理、待遇结算和日常监督。但是,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是何种关系?他们同属于卫生部门管理,在工作中不是单纯的业务上下级关系,是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关系,卫生院不承担村医的工资,但是卫生院却完全依靠村医进行公共卫生管理,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有求于村医。两者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二是镇医保经办机构位置尴尬。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后,对于原乡镇新农合工作人员的去留与任用没有政策文件进行统一要求,目前各区县在这部分人员的安排中自成一套,形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局面。随着省人社部门业务下沉的推进,医疗保险方面对各镇经办人员只是下沉了保费征缴、慢性病信息录入和药费录入工作,相应的监管权力却没有,最有效地监管抓手是费用结算,但这项权限在镇卫生院手中,并且最基本的各镇管辖的参保人员医疗待遇情况都无法查询,此种情况下,镇医保经办人员的协助监管工作形同虚设。

  二、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宣传,确保人尽皆知

  思想是行动的先行者,只有在思想上转变了,具体工作的推进才能畅通无阻。工作中,继续加大宣传的力度,多方位多角度、无缝隙地对农村居民进行政策宣传,其中特别要加强对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政策培训,因为乡医是门诊统筹业务推进最有利的执行者,确保这部分人搞懂、领会政策内容,此项工作的推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布局村卫生室,优化村医队伍

  目前,沂源县仍有近百个空白村,一是村落偏远、人口稀少,自始至终就没有过村卫生室;二是曾经有过村卫生室,由于村医年事已高无法再行医或者由于收益过低中途改行等。根据统计数字显示,近三年沂源县没有一个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年轻人增加到乡村医生的行列,久而久之,乡医队伍将会逐渐减少,空白村将会越来越多。因此,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政府调节扶持,逐步落实乡村医生的各项待遇,慢慢建立起一支有经验、有知识、高素质的乡医队伍,确保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推进。

  (三)优化制度设计,改变定点签约模式

  在政策设计上,根据区县实际情况,分层次、有区别地对待,对于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沂源县、高青县要考虑广大农民的实际,制定的政策要简单易懂,让参保居民一看就明白,逐步放宽药品的报销比例,减少10%、20%自负费用的数量;对于门诊定点的签约,二档缴费居民只签约户籍所属的镇卫生院即可,在本镇辖区内的所有联网村卫生室都可自由结算,类似于住院报销,仅规定村卫生室的最高报销比例即可,这样仍旧可以满足二次补偿费用次年在镇卫生院的领取,同时也避免了村民和村医直接的矛盾,给村医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简化操作程序,贴合村医实际

  特别是改进村级医疗结算系统中病名的设置,不用太细化分类,仅设置基本的大类即可,否则一个参保人员既闹肚子又有高血压病,该如何开处方?另外,在手写处方与电子处方相对应的要求中,应当进行简化,村医在日常工作中,还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每天需要填写服务台账,现在医疗保险方面既要求开手写处方又要求录入电子信息,按照目前村医的知识水平,确实很难做好,并且就算村医在就诊时能够认真履行各项手续,村民也没有耐心去等待。因此适当简化操作流程,放权给村医,事后通过有效地监管来提高医保服务质量。

  (五)完善监管机制,预留相关权限给乡镇经办机构

  迫切希望相关技术部门抓紧完善各项监管和查询功能,尤其需要对镇经办人员的协助监管进行重新设计,要在村卫生室业务对账方面增加审批环节,镇经办人员认为费用不合理或者有疑问,可拒付费用,得完全审核后再付款,以此增加镇经办人员的威慑力。

医疗保险论文3

  摘要: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大学生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权益,国务院于20xx年年底决定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制度运行两年多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通过对保定市六所高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问题集中表现为:大学生对制度了解较少,参保率低,学校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差、效率低,制度保障范围狭窄,转移接续难等。本文将根据分析结果,阐述问题根结所在,并试提出解决方案。目的是使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真正能提高大学生的医疗福利水平,减轻大学生的医疗费用的负担。

  关键词:保定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转移接续

  一、保定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阶段

  (一)公费医疗阶段

  我国高校公费医疗制度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这一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类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大公立高校也纷纷扩招,但按照五十年代初实施的高校公费医疗制度,其中只有少数公立学校的计划内招生学生可享受公费医疗保障,其他民办学校及计划外招生学生都无缘享受这一制度。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公费医疗的投入从1987年的每人每年15元增长至1994年的每人每年60元之后,再没增长。而据统计,平均每位学生每年所花费的医疗费用至少为120到130元①,国家财政拨款远不能达到这一标准,一旦遇到重大疾病,公费医疗制度提供的资金就更显得杯水车薪。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代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已经逐渐转变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高校仍沿用传统的公费医疗制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1]。

  (二)商业保险阶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许多高校为应对日益增加的医疗风险,在原来公费医疗的基础之上引入了商业保险。这种公费医疗加上商业保险的形式,相比原来单纯的公费医疗,又为学生增加了一层保护伞。以河北大学为例,在校医院门诊治疗的医药费仍然属于公费医疗报销范围之内,大病、住院所花费用则属于商业保险报销范围,在制度上也无计划外招生与计划内招生之分。但是,商业保险的逐利性决定了在公费医疗功能日益弱化的情形下,商业保险亦不能扛起以其为主体为广大学子提供健康保障的大旗。

  (三)社会保险阶段

  为了给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靠的医疗保障,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保定市将大学生医疗保险纳入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共产品性质使民办学校、计划外招生学生都成为了被保险人。在这期间,各高校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组织学生参保,缴费由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40元,其中的政府补助120元,个人(家庭)缴费20元。低保对象或重度残疾学生,由政府全额补助。为解决患大病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同时建立了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另为每人每年20元,由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基金运行。

  二、保定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虽然保定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政策也根据大学生特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与优惠,但在其实施运行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仍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为此,我们同比例选取了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和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六所本专科院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7份,有效率为97.1%,运用Epidata3.1进行数据整理,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我们将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结。

  (一)大学生了解程度低,参保率低

  通过问卷分析,10.6%的同学表示知道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这一措施,39.6%听说过,49.7%不知道。在知道与听说过这一政策的同学中,有7%的同学表示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很了解,71.9%了解一点,20.7%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了解不是很清楚,可见制度宣传不到位。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对于该制度能否给自己带来更多保障,有4.0%的同学认为能带来有效保障,43.2%认为能带来基本保障,45.2%认为不清楚能否会有保障,7.6%认为不能带来保障。同学们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具体功能还比较陌生。

  在调查同学当中,32.8%参加了大学生医疗保险,28.4%不清楚是否已参加,37.2%没有参加。而截止到20xx年11月底,保定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②,新农合参保率达92.75%③,相比之下,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率不容乐观。

  (二)学校医疗机构效率低下

  校医院在高校公费医疗制度中曾扮演重要角色,它是公费医疗的服务提供者,是整个制度实施的载体。在本次调查中,生病后有48.3%的同学选择在校医院就医,27.2%在校外正规医院就医,22.1%在学校附近的小诊所。有6.1%的同学表示校医疗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非常好,54.8%表示只能勉强让人满意,18.6%表示不清楚,22.4%表示不满意,3.6%表示非常恶劣。对于校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4.2%认为非常快,效率高,65.3%认为效率一般,23.5%表示不满意,6.4%表示极度不满意,医患双方矛盾较严重。

  (三)保障范围狭窄

  调查同学中49.8%来自于农村,23.8%来自于小城镇,22.4%来自中等城市,4.0%来自大城市。月均生活费25.5%在400元以下,47.3%为400-600元,21.9%为600-900元,5.3%在900元以上。同学们每月的医疗费用支出78.5%在20元以下,16.7%为20-50元,3.5%为50-100元,1.2%为一百元以上。就保定市来看,20xx年人均月消费1355元④,从全国来看20xx年人均年医疗保健支出699.1元⑤,大学生经济条件差,医疗卫生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不能保证自己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生病后有18.8%的同学不论病情轻重,马上就医;40.8%如果病情轻,就放任不理;38.1%自己买药吃;2.2%硬撑着。

  整体来说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就医多为常见病、多发病,如伤风感冒、呼吸道感染、外伤(骨折)、肠胃系统疾病、传染病等,较少出现重大疾病及住院现象,但是这些常见病多发病引起的门诊医疗费用却不在制度的覆盖范围之内。

  大学生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狭窄,大学生医疗始终处于边缘状态,使该制度的保障作用受到质疑。

  (四)转移接续困难

  医疗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险中最错综复杂的一个险种,牵涉利益主体众多,导致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国统筹的形势下,医疗保险仍面临着省级统筹的难题。保定市共有大学生20.2万人③,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大学生作为流动人口,其医疗保险关系如何实现与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有效转换衔接,如何实现毕业后跨区域转移接续,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参保热情及长远利益。

  三、保定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与强制性

  1.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经过对是否参保和是否了解这一政策两因素进行交叉表分析,对制度有所了解的同学的参保率明显高于不了解的同学;经过对是否了解这一制度以及是否认为该制度能带来更多保障进行交叉表分析,了解这一政策的人多认为能规避风险。可见,增加对制度的了解能够提高参保率,提高制度运用能力。在眼球经济时代,信息的泛滥使得大学生注意力非常分散,同时社会医疗保险实施时间短[2],因此现阶加大宣传力度是当务之急。

  为此,学校、教育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媒体,都应根据自身在大学生医疗保险中的作用,就大学生医疗保险对大学生的保障作用,对大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与疑问分析,使其对新医保制度有基本了解。尤其是学校,应发挥其自身特点与优势,利用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扩宽同学们对医保的了解渠道,增加大家对制度了解并在参保后有效运用其保障作用。

  2.强制消费优效产品

  医疗保险具有很强的互济性,参加者定期缴费,共建基金,当有人遭遇风险时,按规定领取保险金。就我国现阶段人均收入水平来说,缴费水平不可能很高,因此要使医疗保险能够按照大数法则运行下去,就必须扩大医保覆盖面。大学生是一个优质参保群体,这一群体的加入,不仅对其自身将产生良好的保障作用,对整个医保基金亦将起到良好的充实作用。但由于参保者的缴费只有当参保人发生保险规定范围内的风险时才可以动用,具有极强的储备性,因此,部分大学生着眼于近期利益,不愿参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强制参保手段,如不参保不予注册等,强制大学生消费优效产品,为其以后的健康保障做好积累。

  (二)转变校医院的职能

  经过交叉表分析,对校医疗机构的评价与是否在校医院就医没有显著关系,校医疗机构始终因其地理优势成为学生就医首选场所。社会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制度,所以高校医院也应被纳入定点医疗机构。但其职能应该有所转换,应该朝着社区医疗机构的方向建设和发展,即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职能,实行首诊在校医院,大病和住院转到社会医院的做法。

  (三)扩宽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

  现在各地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更多的体现在重视基金的财务绩效上,不合理地强调基金的结余及偿付能力,进而忽视医疗保险制度本身的宗旨,即提供医疗保障,促进居民健康。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现收现付,追求当期平衡,基金结余应该控制在合适的比例内。而目前国内的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较多,实际上来自对保障对象医疗支出的过度控制,尤其体现在对患者的过多控制各方面,起付线、共付比例及封顶线等措施过严,导致居民负担的医疗费用较多,实际上并不利于达到医疗保险促进健康的目标[3]。如20xx年末保定市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19684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6407万元,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3262万元⑥。过高的基金结余,意味着享受这一制度的人数少,报销比例低,均不符合社会医疗保险的性质要求。

  大学生对自己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自己的期望:定期体检为62.5%,预防保健为59.2%,健康教育为46.6%,这些项目应纳入保障范围。

  从长远来看,扩宽保障范围为提高我们的国民身体素质,节约医疗资源打下基础。同时,鉴于大学生主要就医项目以门诊为主,大学生医保制度应该实行在自然年度内,门诊治疗费用累计制,以切实缓解大学生医疗费用的负担压力。

  (四)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制度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实施两年多时间,转移接续问题已现端倪。按照河北省下发的《关于做好20xx学年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在校生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毕业后在本省就业的,在校期间参保年限可每两年折算一年,参加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年限连续计算;毕业后到省外就业的,则按当地有关政策执行。

  由于医疗保险尚处于市级统筹阶段,跨省流动的毕业大学生将不得不承担转移成本。

  郑功成教授的从多元医疗保险到统一的国民健康保险的“三步走战略”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将实现从多元医疗保险到全国统一的国民健康保险的发展战略。三步走中的前两步便是实现“三险并轨”,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在一个医疗保险制度下享有均等的医疗保障待遇[4]。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应尽快抓住制度改革完善的黄金时期,做好本制度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否将深刻地影响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学生的医疗水平,因此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应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大学生的利益为原则。大学生作为将来劳动力市场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接触最早的社会保险制度就是现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因此,现在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否,将对今后劳动力的主力军对社会保障的看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并且将对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医疗保险论文4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医疗保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因此本文将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解决措施。医疗保险档案记录着人们的基本资料,当人们需要用到医疗保险时必须要通过保险档案记录,但是当下很多医疗机构并不重视医疗保险档案工作,管理力度较弱,因此相关机构应当重视医疗保险管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与参保人员的利益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加强管理强度,解决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参保人员的业务体验。

  【关键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医疗机构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仍然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影响参保人员的业务体验。现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技术可以将参保人员的信息记录到电脑硬盘当中,这些信息是可以进行备份的,基本不会出现损坏,并且管理系统中有快速查询功能,只需要输入一些关键字就可以快速地定位参保人员档案,有效地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相比之下,传统医疗保险档案管理非常不安全,在查找信息时效率很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医疗保险使用量必然会继续增加,所以传统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方式必然会被淘汰掉。

  (二)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强度低

  医疗保险档案是参保依据,参保人员在进行续保、调换工作时都需要使用医疗保险档案,可以说医疗保险档案与参保人员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医疗机构并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导致医疗保险档案丢失或者只是对医疗保险档案进行简单的排序,仍然没有解决掉保险档案查找效率低的问题。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不能够全身心地为参保人员服务,工作态度不端正,在档案管理上无法满足参保人员的需求,很容易导致参保人员与医疗机构产生纠纷,影响社会安定。

  (三)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多医疗机构并没有改善管理制度,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医疗机构部门需要使用医疗保险就会去查找保险档案,对于保险档案的使用非常随意,一旦保险档案丢失就很难找到责任人,并且很多医疗人员为了使用档案方便不会将档案归还到存储室,导致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泄露,影响参保人员的正常生活。

  (四)档案管理人员能力低

  医疗保险档案的使用以及存储都需要管理人员操作,所以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对档案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由于医疗机构对于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在招收档案管理人员时并不会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要求,导致管理人员无法严格遵守档案管理条例。管理人才是属于复合型人才,医疗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档案管理条例有充足的了解,并且能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一个品德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可以给参保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医疗机构应当重视管理人员的能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五)缺乏培训机构

  专业管理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非常大,但是就医疗档案管理来讲,管理人才只需要了解档案管理条例,拥有查找和记录数据的能力就能够很好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医疗机构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对管理员的培训,管理人员只能按照最基本的管理流程对档案进行管理。随着医疗压力的不断增加,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必须要得到提升,目前的档案管理效率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医疗机构不能够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关能力,参保人的就医体验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想要加强医疗保险档案的管理,首先要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对医疗保险档案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是参保人行使权益的依据,对参保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为参保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来约束管理人员,以便医疗保险档案出现问题时能够找到负责人,同时医疗管理制度应当严格遵循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为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其次,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传统档案管理效率非常低,所以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应当引入先进技术,与信息化时代接轨。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将医疗档案信息收录到硬盘当中,可以储存大量的档案资料,在查找信息的时候非常便捷,还能够设置访问权益,加密参保人的信息,同时,医疗机构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使参保人在智能设备上就可以进行续保,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效率,为参保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小结

  医疗保险档案是参保人行使相应权利的依据,与参保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医疗机构应当给予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当下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医疗机构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和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所以医疗机构应当完善管理制度,引进高新管理技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并且建立培训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切实解决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时静.浅析提升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具体策略[J].管理观察,20xx,05(34).

  [2]王毅.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和优化方案解析[J].科技创新导报,20xx,08(09).

  [3]付慧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结算中心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07(30).

医疗保险论文5

  【关键词】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发展;问题;策略

  为了加快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进程,相关的负责人应该看到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不完善和不合理问题,制定出统一的管理计划和方案,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只有从根本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改善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才能保证城乡医疗保险的待遇公平,城乡发展的统筹兼顾。本文就从当前城乡居民的发展情况出发,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问题和工作方法做几点总结。

  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是城乡一体化的保险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三个主要的模块。当前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有很多不平衡的地方,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水平要优于农村居民,这是城乡医保制度整合中的大问题,应该受到相关医疗机构的重视。医疗保险涉及到多个办理单位,是国家为城镇与农村居民提供的一种服务保障,关系到很多民生问题和安全事宜。所以医疗保险也面临着一定的道德风险与资金安全问题。只有制定出完善的医疗保险发展模式,才能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障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做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发展。在正常的工作生活中,人们对医疗保险只停留在概念阶段,有些居民不理解医疗保险的作用,不会合理的去使用。当出现问题时,有的居民还会产生抱怨的情绪,认为政府工作结构不合理,医疗服务系统没有保障。基于这样的问题,国家应该经常组织医疗保险知识讲座,聘请专家和学者到讲座中进行演讲和教育,为人们讲解医疗保险的作用。通过这种宣讲活动,居民能更加了解缴纳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并且积极面对各种缴纳医疗保险的事宜,全民共同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从事医疗保险工作的人员也能各尽其职,为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已经逐渐向“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方向靠近,很多医疗机构的器械和设备也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就会导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产生一系列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当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和实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的医疗机构要看到当前的医疗保险发展问题,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才能从本质上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需求,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险服务。首先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待遇问题。在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基金中,根据参保人情况的不同,待遇也不一样。参保的人员越多,医疗保险基金要承担的风险就会越小。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的医疗合理和公平,医疗机构要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有效的统筹分类,从本质上提高人民的待遇,提供更合理的医疗保险服务。其次是城乡医保的缴费标准与补偿率存在一定的偏差。城镇居民的缴费标准与补偿率要高于农村居民的缴费标准,这是由于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也不够强。

  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进策略

  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是监督者,也是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策划者,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为了改善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质量,政府应该鼓励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参与一些医疗卫生活动,对医疗保险机构进行资助,缩短城乡医疗保险之间的差距。如果农村医疗保险缴纳标准过低,居民会难以接受。政府可以采取“城乡居民差别补助”的方式,逐渐平衡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缴费标准的统一。仅靠政府部门的扶持是不够的,相关的医疗机构还要完善监管体系,优化医保就医环境,使医疗保险制度能有效的为人们服务。医疗保险的监管主要分为三方面,即“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基金预算管理”这三方面的内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要符合国家的收费标准,相关机构要对定点医院的医疗水平进行监督,减少医院不规范的诊疗行为,使所有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优良的医疗服务。在监管的同时,医疗机构要加强防范和控制,杜绝“医患合谋”的现象发生,从本质上保证医疗保险服务的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普遍发展,城乡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改善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已经成为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必然要求。相关的负责人应该看到当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与模式,才能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进策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顺利实施,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统筹发展奠定基础。

医疗保险论文6

  一直以来,医疗保险基金作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运行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1],“十二五”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我国医疗保险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从我国目前医院医保基金使用和管理过程来看,存在严重的超控问题,造成大量的医保基金流失和浪费,影响了整个医疗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建立健全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防控和监管制度,有利于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科学管理、保障医疗保险体系的正常运行,对提高我国医疗保险风险控制能力,完善医保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在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管理认识不足

  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建立健全医保基金内部管理体系的基础,医院传统的经验式管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监管和控制制度作用发挥[2]。同时,管理者对内部管理和控制认知程度的不足也会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2)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健全有效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进行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过程中,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制定风险防范策略的基础和前提,控制活动则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主体[2],在具体制定制度时缺乏细化的管理标准和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因此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控制效果较差;

  (3)内部控制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信息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效的信息反馈和沟通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医保基金内部控制效率。目前国内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信息流动限制较多。另外,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方面,医院内审机构尚不能完全独立的开展内控实施检查和监督,缺乏内控评价要求和统一的标准,内部监督控制力度不够。

  2.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国内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以及问题,完善和加强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和监管体系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科学的医保基金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体系,完善医保基金问责制

  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良好的体系环境,也是营造高效内部管控系统的基础。在新医改政策背景下,可通过建立医保基金管理委员会,形成一个跨职能科室和跨业务范围的组织,实行医保基金内部统一管控,对医保基金管理和控制中的问题,统一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对医保基金控制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3]。为了保证医保基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落实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可通过完善的问责制度,使整个系统在医保基金的内部控制上实现规范化,使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

  (2)构建高效顺畅的信息管理系统,打造知识型医保基金

  信息管理知识型医保基金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分析决策系统三个层次[4]。其中业务信息系统主要提供信息记录和传递等功能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原始的数据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则主要完成对原始数据细腻的汇总统计并向管理者输出报表反映整个系统医保基金的控制运行情况;分析决策系统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管理着决策提供更高层次的决策参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医保基金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医疗保险基金分析和管理的效率和内部控制效果。

  (3)不断强化系统风险评估意识,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综合利用各种科学的风险分析技术,有利于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确定控制关键点,并据此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在风险评估中,应注重预防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内部环节,降低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

  (4)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执行力度,完善内控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进行控制,是真正发挥医保基金内部控制效益的重要保障,具体可通过设置内审部门,对管理业务中的重点领域进行内部审计,使其置于有形和有效的监督之下,以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医疗保险论文7

  [摘要]文章利用两个县597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购买小额医疗保险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购买小额医疗保险的意愿总体上非常强烈,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文化程度以及子女数量是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对小额保险需求的影响不大。由于小额医保与新农合在保障层次上重复设置,功能上相互替代,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狭小,在既定的制度背景下,若要推行小额医疗保险,则必须在产品功能和保障水平上与传统的新农合区别开来。

  [关键词]农户;小额医疗保险;Logistic模型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工程的实施及社会保障方式的改革,农民对小额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20xx年8月15日,保监会《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中确立了试点推行小额人身保险,20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截至20xx年底,全国范围内农村小额保险累计承保超过1110万人次,承保收入超过2.7亿元,提供保障金额近1700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目前农村小额保险的覆盖率仍然不足30%,需求缺口高达5000万人次。在首批试点过程中,各地应着力推广多种形式的小额医疗保险,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择机推出可承保多病种的小额医疗保险,为农村单一家庭提供整体保障,解决低收入群体关心的各种医疗风险,弥补新农合不能满足农户潜在医疗需求的不足。

  在对小额医疗保险的研究中,本文基于Gross-man的两部分医疗支出模型,研究农户的医疗需求水平以及农户潜在的医疗需求规模及意愿,分析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生存空间,这不但有利于分析影响小额保险需求的因素,而且有助于确定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缴费水平,有助于明确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定位。

  一、小额医疗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小额医疗保险实质上是一种健康保险产品,其需求影响因素可以比照同类的研究。当前学界对我国医疗保险需求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其中多是定性分析的文章,其余文章大多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所采用的数据既有宏观数据,又有微观调研数据,所采用的方法有Logistic回归分析、灰关联分析、相关性分析。如毛瑛(20xx)对西安地区的微观调研数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户籍类型是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吴江鸣(20xx)采用“上海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调查”的微观数据发现家庭生命周期、教育、家庭收入是影响居民医疗保险的主要因素。程建林8)采用武汉市的微观调研数据,发现农民工代际之间差异是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等。

  虽然影响个人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如果假设个人是理性的,农户在决定是否参加医疗保险时会对这项决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参加医疗保险需要付出的直接成本是支付一定量的医疗保险费,这意味着家庭开支的增加和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在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时,农户也能从参加医疗保险中获得收益,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医疗费的减免降低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当然,不同的补偿方案设计方式可能使参加者的受益范围和程度不同。通过对上述成本收益的比较,只有当农户认为参加医疗保险的净收益大于零,即参加医疗保险在经济上是合算的,他才会接受这一制度。因此,一方面,农户的潜在健康需求决定了潜在的保险需求;

  另一方面,农户的保费支付能力决定了潜在保险需求的实现程度,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养老保险需求的各种因素。综上,可以将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做如下归类:1.人口因素。家庭成员的健康、年龄、性别、抚养比、期望寿命等人口指标都可能会影响到投保意愿,Yuanli Liu et al(20xx)认为健康状况对人们的医疗保险需求和支付意愿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研究通常把家庭的医疗开支视为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家庭在过去年份(或月份)的医疗支出越高,愿意或实际参加医疗保险的可能性就越高。这实际上反映了医疗保险领域存在的逆选择现象,健康状况差的人由于患病概率高、预期医疗费用高而希望参加医疗保险,健康状况好的人则因为预期参加医疗保险的预期效益成本比不高而倾向于自我保险。

  2.经济因素。影响家庭经济的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水平、收入来源、家庭财富状况、获取借款的能力、农户家庭土地数量等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会对农户的参加意愿产生作用相反的两种影响,一种是正向的影响,家庭收入水平(或其他代表家庭经济状况的指标)越高,农户对医疗保险费的承受能力越强,因缴费困难而不愿参加的可能性就越小;另一种则是负向的影响,家庭经济实力越强,同样的医疗开支对家庭产生的影响就越小,这样的农户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规避倾向就不是特别强烈。

  3.社会因素。不同的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主要是户主的)会影响到农民对小额保险的认识,对保险功能的理解和对待风险的态度。Grossman(1975)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模型中将健康与消费作为效用的两个组成部分,认为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表面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实质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Spasojevic(20xx),DeWalque(20xx)采用不同的数据,同样发现文化程度与健康需求和投保意愿呈现正相关,但是Currieand Moretti(20xx)的研究却认为文化程度较高的个人普遍具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因而具备保费支付能力,因此,教育水平通过收入水平影响到投保意愿。

  4.农户所在社区的特征。由于医疗保险的组织、管理、筹资、风险分担均是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农户所在社区的特征对其参加意愿也有重要的影响。Evans,Pritchard(1940)最早论述了群体之间的互助保险行为,并且指出,在缺乏正式的保险机制的情况下,传统的农业社会能够自发形成一个风险共担机制。Plateau通过博弈模型证明了这种互助关系缺乏有效的约束,在有正式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当投保成本足够低时,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5.其他医疗保障形式的影响。目前农村地区还存在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健康风险保障形式,包括在政府推动的合作医疗制度、儿童计划免疫制度、孕产妇保健保偿制度、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等,农村居民之间的互助,比如亲朋好友之间通过资金或实物捐助、帮忙照顾患者、代替患者劳动等方式给予患病家庭支持也是农村传统的一种非正式风险分担机制。

  二、数据、研究方法与估计结果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xx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对广东省云浮市各县的农户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农户的基本情况、收入与储蓄习惯、风险和风险管理策略、对保险的认知以及医疗需求等。

  在调研中,我们向农户介绍了一种虚拟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它的保障范围与合作医疗相同,每人每年只需交30元,就可以报销医疗费用总额的40%,最高报销额度是5万元(比如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为30%,那么加上这种医疗保险,总的报销比例就可达到70%)。为了获得农户对这种保险124的投保意愿,首先询问受访者的购买意愿,对于愿意购买的,追问其购买的原因;对于不愿购买的,追问其不愿购买医疗保险的原因以及在同样的保障水平下,期望以怎样的价格接受这款产品。

  在受访农户中,明确表示愿意投保的有171人,占总人数的32.02%;不愿投保的有301人,占总人数的56.7%。在未参加新农合的59人中,有27人愿意购买此商业医疗险,所占比例为45.8%;

  在参加合作医疗的475人中,有30.3%的人愿意购买此保险,可以看出,即使参加了新农合也会有人购买这种保险。部分没有参加新农合的个人也愿意投保。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首先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交互分类分析和等级相关系数检验;然后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影响需求意愿的自变量。

  最后,进行logistic回归,由于数据是未分类数据,故采用最大似然logistic估计。

  对具有投保意愿的人群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投保意愿的主要有以下因素:1.在人口因素方面,对医疗保险需求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期望寿命、家庭抚养比和健康状况。期望寿命与投保意愿的系数为0.086>0,反映了个人的期望寿命与医疗保险需求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人们当期的生活满意程度是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生活富足的家庭一般都对寿命有较高的期望,他们的投保意愿更为强烈;家庭抚养比与投保意愿的系数为0.424,这与抚养比与养老保险的投保意愿相一致,说明抚养比较高的家庭,医保投保意愿较高,而且这一结论具有很强的显著性;健康状况对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值为1.424>1,说明健康状况越差,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意愿越强烈,表明医疗保险的需求中存在明显的“逆选择”倾向。

  2.在人口因素中,对保险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其中,年龄与医疗保险的购买意愿的系数为0.005>0,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投保意愿可能增强,但这一结论没有通过假设检验,其中存在两种可能的原因,其一,在户主年龄较大,当其子女都是成人时,户主患病时可以得到子女的经济援助,因而对医疗保险需求较低;其二,当户主年龄较小时,其子女尚未成年之时,医疗保健开支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的经济压力比较大,因而此类家庭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比较大。而性别对医疗保险的购买意愿并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农村家庭中,男性多为“一家之主”,是否购买医疗保险都是由男性户主作决定的,受统计样本中女性户主数量较少的限制,户主性别对医疗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婚姻状况并未进入最后的回归模型,说明婚姻状况对预测医疗保险的作用并不明显。

  3.在经济因素方面,农户人均年收入会显著影响到投保意愿,但并非收入越高投保意愿越强烈,以年人均收入12000元为对照组,按照收入从高到低,发生比分别为2.457,1.528,0.691,0.698,如果按照投保意愿从高到低来排名,顺序依次是:7200-12000元组、4800-7200元组、12000元以上组,最后才是4800元以下组,说明家庭收入和医疗保险需求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最高收入组(12000元以上组)的投保意愿反而比中高和中等收入组的投保意愿低;农户借款的容易程度与投保意愿也呈正相关,而且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说明不容易获得借款的家庭的投保意愿较小。

  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是影响个人投保意愿的核心主要因素,具有很高的显著性,说明在农村推行小额医疗保险,获取农户的信任至关重要。

  4.在社会影响因素方面,文化程度与投保意愿呈正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家庭的投保意愿更为强烈,说明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户可能更加懂得利用保险机制规避医疗风险;是否参加新农合对投保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说明农户参加新农合后购买小额医疗保险的意愿会明显降低。对保险机构来说,新农合对小额医疗保险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在农村推行小额医疗保险的风险较大。此外,虽然到乡镇中心的距离对个人投保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也可以发现,较为偏僻的村落接受到的保险信息更少,并且保险购买和索赔都感觉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户的保险需求意愿。

  三、结论

  通过患病概率模型和医疗支出模型考察了影响农村居民患病概率和医疗支出的诸多因素,发现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是否参加保险与个人的患病概率和医疗支出显著相关,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收入弹性为0.359,从定量的角度解释了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行为。通过Logistic模型发现,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文化程度以及子女数量是影响保125求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对小额保险需求的影响不大。这些结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

  1.居民的家庭收入越高,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健康的关注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说明农村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宣传,可以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可以减少他们的患病概率,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2.农村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农民个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但是,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户的疾病发生率却比较高,说明医保的推广中存在明显的逆选择现象。因此,农村医保制度必须考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在保险基金的筹资中留足准备金。

  3.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医疗保险的偿付压力将逐渐增大,而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充分,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定量测算就显得极为必要。

  4.家庭规模是影响医疗开支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较大的家庭中,老人的赡养越充分,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老人赡养问题将愈加严重,所以,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中应该特别关注老人医疗保险问题,可以尝试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更好地解决“老有所医”的问题。

  5.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还很小,农民的医疗支出收入弹性仅为0.359,说明农户的收入水平还不高,对健康和医疗还不够重视,但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势必会加速膨胀。

  6.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狭小。因为小额医保与新农合与在保障层次上重复设置,功能上相互替代,新农合已经保障了住院、正常分娩、大病救助以及部分门诊项目,在既定的制度背景下,如果要推行小额医疗保险,则必须在产品功能和保障水平上与传统的新农合区别开来,或是以保障大病重疾为主,或是在新农合保障水平之上再提高保障水平。但是,如果保障水平定得过高,则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如果采取“重疾”保障模式,则必须在缴费方式和保障范围上作出灵活调整,因此,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不大。实质上,新农合是一项有政府补贴的小额医疗保险制度,目前保险机构可以利用专业化优势,通过资金托管、风险监管、运营监督等方式参与新农合管理,提高新农合运营效率。

医疗保险论文8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是国家为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状的必要措施,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卫生服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取政府适度补贴、居民个人缴费的方式为城镇居民提供需求的医疗保险制度。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中信息系统整合技术路线,并通过现场调研和对比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中信息系统整合技术路线,希望可以为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信息系统整合技术路线

  一、引言

  为了切实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体现国家医疗政策的优越性,必须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管理息息系统加快农村和城镇医保精细化管理的步伐,切实保证医保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全面探讨和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城镇居民医保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为城镇居民医保业务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保业务提供充足的条件,以确保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二、结合实例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中信息系统整合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现场调研与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城市的医保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该城市的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城镇居民医保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出该城市居民医保在并入新农合制度后医保信息系统整合的技术路线。然后再结合医保整合的政策背景,系统的分析农村以及城镇这两种医保信息系统的优缺点,最终确定最佳的应用系统功能框架,进而确定最佳的信息系统整合技术路线。

  2.关键问题处理

  (1)参保信息管理虽然城镇居民医保并入了新农合统一管理中,但是大部分没有统筹的地区仍然采用原有的工作模式,获取城镇居民的各种医疗信息。而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在统一的信息系统中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同时满足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保的需求,同时可以在系统中快速识别出农村居民以及城镇居民的两种人员身份,并对参与管理信息建设的人员属性进行分类管理。(2)个人年度补偿信息处理由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年度补偿标准不同,补偿的金额也不尽相同,如果依照统一的标准将很难实现二者的有效管理,而整合后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个人年度医保资金的使用信息情况进行有效的采集,并充分的考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科学的管理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个人年度补偿信息。即使是在重新采集各种信息时,整合后的信息管理系统仍然可以确保城镇居民年度补偿信息以及农村居民年度补偿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医保资金处理由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医保筹资时间不同,城镇居民医保筹资的时间为每年的9月份,而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时间为每年的12月份,农民在来年的1-12月份享受补偿。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医保筹资与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存在时间交叉。应合理的安排二者的筹资与享受补偿的时间。

  三、系统整合成效

  该城市在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保管理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后,将其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发现,整合后的信息管理可以切实满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以及城镇居民医保信息管理的需要,该系统运行稳定,能够确保医保实时结报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该系统一经推广使用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接受和认可,避免了大面积退换就诊卡等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的耗损程度,节约了信息管理成本。此外,医院工作人员利用整合后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准确的统计出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参保和补偿报销信息数据,缩短了信息采集于管理的时间,降低了工作难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证明整合后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合和社会效益,应该加大对其推广力度。

  四、结语

  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信息管理系统是顺应国家医疗改革的必然,同时也是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其运行稳定性,切实确保人民合法利益,并为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亚子,虞昌亮,吴春艳,汪和平,凌道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中信息系统整合技术路线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xx(1):34-36.

  [2]徐爱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xx.

  [3]齐耀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轨研究[D].南昌大学,20xx.

  [4]曹笑辉,孙淑云.实现“全民医保”的瓶颈与基础条件——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对接[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xx(1):48-50.

  [5]王蕾,蒋中一,王禄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的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江苏省常熟市追踪调查之一[J].中国卫生经济,20xx(6):38-40.

医疗保险论文9

  摘要:在新医改背景下,每年参保的患者逐渐增多,加强医保管理对于医保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对当前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措施,希望给行业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医改;医疗保险;规范化;管理

  一、引言

  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我国逐步建立起能够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随着医保服务人群的增大,医保管理成为当前人社局医保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医保管理一直处于被动应对检查和处理一般性事物阶段,规范化程度比较低,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医疗保险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医保服务水平。

  二、医疗保险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管理不到位在医疗保险组织管理方面,部分地区医保中心尚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传统组织管理方式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医疗保险质量管理控制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加上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性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经费控制产生严重影响。加上医院在人员配置上以及人员培训上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医保工作人员职责意识较低,对医保规范化管理产生严重影响。2.医保政策不健全因医保政策不健全,导致很多政策尚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很多患者未对医保具体内容予以充分了解。加上患者对医疗机构缺乏深入认识,导致医患矛盾突出,极易造成医疗纠纷。3.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医保中心以及各级医院都应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医院没有对信息系统予以充分认识,甚至医保中心工作人员都缺乏互联网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导致医疗保险报销缓慢,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等,无法适应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4.医保费用管理还有待完善部分医保中心内部运行机制无法满足医保支付体系要求,其自身约束性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科研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加上医疗保险人才的流失、医疗费用归还不及时等问题,给医保管理形成严重阻碍。5.医疗保险评估有待加强医院经常会出现收费不合理或者就诊不规范等情况,医疗保险违反规定的情况也时常发生,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加上医保中心在医疗服务、资金运行以及技术开发等方面贯彻落实不到位,使得医疗保险整体评估体系尚未纳入到医疗保险事业的整体管理评估中。

  三、新医改背景下医疗保险规范化管理对策

  1.对医保管理组织机构予以健全和完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医保领导组或者医保质量管理委员会,面对重大问题时,采取共同决策的措施,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第二,在控制层科学设置独立的职能部门,并配备各类人才,加强医疗保险的规范化管理;第三,在医院设立联络员或者医保秘书,加强对医保政策的宣传和督导。2.建立医保患三方的和谐关系在新医改背景下,以往医患双方关系被医保患三方关系所替代,为此,医保中心作为医院和患者的桥梁,必须加强支付制度改革,不断强化三方之间的交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保中心与医院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制定符合医院发展的各项政策;第二,加强与参保患者的沟通和交通,尽最大努力保障其合法权益;第三,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让医保工作人员能够对医保政策予以充分掌握,并灵活应用。3.督促医院升级信息系统为进一步提升医保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医保中心应对数字化医院建设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继续积极推行持卡就医、即时结算等便民措施,提升医保结算效率。另一方面督促医院不断健全信息系统建设,为医疗费用以及医疗质量监管提供完善平台,以便满足医保规范化管理的需要。4.建立并完善医疗保险管理评价指标系统在以往的医疗保险考核评价过程中,主要以费用管理为主,对医院各个科室费用超支以及结构等方面进行考核,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对医院各个科室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少地区医保中心开始引进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建立起一套较为合理的医保管理绩效评价机制,从参保患者、医疗费用、医保管理以及学习发展等几个方面加强对医疗保险的规范化管理。5.大力培训健康、良好的医疗保险文化具体来说,医疗保险文化的培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大医疗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改变各级医保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医保观;第二,将医保质量评价指标系统作为指导,在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融入先进的医保管理理念和医疗保险政策,从而帮助各级医保工作人员建立起自觉学习医保政策的良好习惯。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医改的背景下,要求各级医保中心以及医院不断加强对医疗保险的规范化管理,对医保管理的重要意义予以充分认识,积极学习医保政策并严格执行。针对当前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对各级医疗保险管理组织体系予以不断健全和完善,并督促医院及时创建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医保中心、医院以及参保患者三方的沟通和交流,制定健全合理的医疗保险考核机制,大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医保文化,切实提升医疗保管规范化管理水平,从而为参保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汪峰,侯敏,张文胜,等.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卷宗,20xx,6(3):418.

  [2]田晓婷.重视医保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医院院长,20xx(10):80.

  [3]荣惠英.信息技术在医院医保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xx,23(11):3946-3947.

医疗保险论文10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实施人力资源外包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影响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源外包对医疗保险的促进作用,然后指出提升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疗保险;人力资源外包;促进作用;提升措施

  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避免发生因病致贫的现象。而人力资源外包,则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指的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交给实力更强的管理服务公司进行操作,涉及人员聘任、薪酬设计、福利保险、员工培训等。如此企业能将精力集中在生产经营上,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以提升,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以下对此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外包对医疗保险的促进作用

  1.提高医疗保险工作效率

  医疗保险制度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医保体制基本完善,但部分企业对于医保制度的认识不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就会损害员工的个人利益,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外包公司同样承担了人力资源活动中的风险,在管理工作开展期间充满责任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看,员工是企业的组成,也是经营发展的关键,企业解决了员工的利益问题,有利于员工更好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1]。因此,人力资源外包能提高医疗保险工作效率,避免员工产生后顾之忧。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竞争机制,从多个外包公司中选择出最优的一个,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

  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选择裁员或者提前办理退休的形式,这其中就包括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为员工谋取更多利益,这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难点。对此,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外包公司人员技能素质较高,在完善的管理体制下,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将精力专注于生产经营上。在国外,对医疗保险进行委托管理具有良好效果,考虑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复杂,实施人力资源外包,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和员工更好地理解医保内容,促进医保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能简化医保流程,节约医保工作时间[2]。

  3.职工获得更多利益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往往只是对自己的专业擅长,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岗位工作中。调查发现,部分员工对于医疗保险的认识模糊,不了解其中的福利性条款。如此一来,员工患病时就可能耗费多余的财力,影响身心健康。采用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能从外包公司中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向员工解释医疗保险制度中的福利性内容[3]。只有这样,员工才能认识到医保不仅能提供物质帮助,还是重大事故的保命法则,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1.加强员工培训

  实施人力资源外包,部分员工可能一时不适应,对此企业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在外包前,组织员工开展培训活动,利用宣传栏、宣传手册、专业咨询等形式,讲解外包的重要意义,促使员工接受外包。在外包管理期间,企业应该和员工保持积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避免造成人才流失。当外包结束后,开展专题会议,询问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为下次外包打下坚实基础。

  2.选择专业外包商

  在外包公司的选择上,应该将管理能力放在首位,不能单纯从成本角度考虑。首先企业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外包商的实力、专业、信誉、理念等要素,分析成本和效益比值。其次和外包商进行沟通,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入手,促使两者在管理上保持理念一致。最后要考察外包公司的法律法规掌握程度,以《劳动法》、《技术合同法》等为例,签订合同协议时,应该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4]。

  3.落实监督工作

  人力资源外包,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再过问管工作,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而言,应该对外包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一是定期评估外包工作,看管理是否和目标方向一致;二是关注员工提出的意见,企业和外包公司进行积极沟通,解决员工的问题;三是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避免机密信息泄露或丢失;四是了解外包公司的经营情况,企业做好预警措施。综上所述,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对医疗保险具有促进作用,体现在提高医疗保险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职工获得更多利益。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员工培训、选择专业外包商、落实监督工作,如此能提高外包管理工作质量,推动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晓平.关于如何提升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研究[J].商,20xx,(20):36-36.

  [2]王小华.对外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研究[J].中国经贸,20xx,(14):83.

  [3]郭炜,张开金,黄新等.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人力资源预测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xx,30(2):230-231.

  [4]刘忠实.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xx,(24):93.

医疗保险论文11

  1引言

  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xx年启动城居保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xx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超过95%,在制度上已形成了覆盖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然而,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保障水平、政府补贴、资金筹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是否减轻居民医疗费用支出负担,哪些因素影响着居民医疗消费行为?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只有准确地估计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才能不断优化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医疗保险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否会对居民医疗消费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的问题。

  国内外关于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研究成果较多,但不同學者的观点不同。一种观点认为,医疗保险可以降低医疗消费。美国联邦政府在1974年委托兰德公司所进行的医疗保险试验(HIE)中指出,设置一定的成本分担措施对于降低医疗费用有显著作用,提高部分负担率可以减少消费者的医疗需求,进而降低平均医疗费用支出。另一种观点认为,医疗保险并不能降低医疗消费。20xx年Liu采用CHNS数据发现,医疗保险虽然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利用,但是在大病医疗支出上并未有所减少。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医疗保险可以增加居民医疗消费。刘国恩等(20xx)采用CLHLS22省调查数据,建立了老人医疗服务需求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医疗保险显著增加老年人的医疗总支出,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所发挥的作用明显髙于其他保险形式。

  关于医疗保险对医疗消费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国外研究大多数以国外居民为研究样本,然而医疗技术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各个国家之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能直接引用到我国。由此可见,研究医疗保险对医疗消费的影响,其结论受到不同国家、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类型、研究人群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通过建立DID模型消除那些不会随时间变化的选择性偏差。

  2数据来源于模型构建

  2.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考虑到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时间,本文选取CHNS20xx年和20xx年的调查数据,通过变量选取、数据合并、剔除等操作,总共得到479个样本。

  2.2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DID模型评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DID的基本模型如下:

  Yit==a1+b1*T+b2*D+b3*DT+Xi+Zi+Ui

  被解释变量Yit为个体i在t时期的医疗支出的对数值,医疗支出为居民实际自付的医疗支出。解释变量T为时间固定效应,D为分组变量,DT是时间和分组虚拟变量的交叉项,只有个体i在20xx年且参加新农合时取1,否则取0;Xi为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Zi为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人口数;Ui为随机误差项。各变量定义及赋值详见表1。交叉项DT的系数b3就是本文关注的城居保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如果系数显著异于0则说明政策是显著有效的。为了消除个体选择性偏差,本文借鉴李晓嘉的方法,引入年份和初始自评健康状况的交叉项,从而控制不同健康状态在医疗消费上存在的不同时间趋势。另外,本文引入年份和家庭人均收入的交叉项,从而消除医疗消费随收入变化的影响。

  3实证结果

  3.1描述性统计

  本文参照臧文斌等人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参保居民和非参保居民。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详见表2,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婚姻状况和家庭人口数上差异不大,但试验组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个人医疗消费及受教育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2回归结果

  实证结果详见表3,由表可知各个模型的交叉项DT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城居保并没有降低居民医疗消费支出,这一结果在逐步增加其他控制变量后,仍然缺乏显著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没有显著降低参保人的经济负担这一结果,与臧文斌、刘国恩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根据相关研究,城居保促进了城镇居民患病时的医疗服务利用,因此,城居保在没有增加城镇居民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因此可能会提高城镇居民的健康以及福利水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则有着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xx年才开始正式试点,我们调查年份在20xx年,其制度不够完善,补偿水平不高,政策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在其他控制变量中,疾病严重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疾病越严重、家庭人均收入越高,个体的医疗消费越高。但受教育程度、婚姻及年龄对个体医疗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家庭人口数显著为负,提示个体所在家庭的人口数越多,个体医疗消费支出越低。初始健康状态与年份的交叉项的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说明个体初始健康状况对于医疗消费的影响不明显,即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家庭人均收入与年份的交叉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但控制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增长率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政策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仍然不显著。

  4结论

  本文利用CHNS数据,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DID模型来评估城居保的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城居保并没有明显降低居民医疗消费支出,这一结论在逐步控制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其他控制变量后,仍然成立。结果还显示,疾病越严重、家庭人均收入越高的居民具有更高的医疗消费水平,而家庭规模越大的居民医疗消费水平越低。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居民,除了受到疾病侵扰外,还要承受较大的疾病经济负担,因此,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口比一般人口更加脆弱。作为一种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当更加注重对疾病群体的帮助与扶持,可通过完善大额医疗报销政策、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从而保障疾病群体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支持。除了需要改善医疗保险的报销结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水平之外,还可以从加强小病预防入手,及时控制低收入人群的疾病风险。此外,应当适当削弱社会医疗保险中经济作用的影响,弱化收入等经济因素对个人利用医疗保险的限制。

医疗保险论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事业单位补充保险就是单位在参加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采用一定的鼓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对医疗保险进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劳动者患病以后的风险。但是在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增加单位的运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办理保险的效果。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推行过程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导致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术,成为我国事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的瓶颈。

  1.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在实际过程中,基本医疗保险是整个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我国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导致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存在瓶颈,出现困境。制度不完善,导致很多需要紧急救助的困难群众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参保资金,导致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小的支付风险,增加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落实的难度。

  2.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受到传统医疗保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导致事业单位控制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劳动社会保证部门没有与医疗机构建立直接的联系,很多大中型医院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成本制约机制。另外,医患之间的信息、出现非常不对称的情况,导致我国居民出现了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导致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业务很难有效展开。

  3.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术。虽然当前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缺陷。但是很多事业单位还是希望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提高保险的效率,降低事业单位投资成本。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医疗保险行业在保险种类设计、经验积累以及服务平台上,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的良性发展。

  4.补充医疗保险经办方式选择困难。就目前我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主要通过单位内部承办和商业保险机构进行承办。在进行单位内部承办过程中,就会不断增加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成本:在进行商业保险机构承办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操作效率,但是增加保险的成本。因为选择不同的不同医疗经办方式,就会影响到补充医疗保险的利用效果。

  5.商业保险机构成本企业补充性医疗保险问题。在采用商业保险机构进行补充保险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行,使得在补充保险在赔付率很高,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有的商业保险机构没有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第一,商业保险机构没有完全掌握事业的有效信息和资料,很难制定出科学的费率。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商业保险机构、医院和投保人没有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就会增加投保人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另外,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商业保险企业和机构之间竞争十分的激烈,为了不断扩展自己的业务,就会相应的压低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增加商业保险机构经营风险,导致恶性竞争,甚至是出现亏损的情况。

  二、做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的措施

  为了做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工作,就要不断完善相应的保险制度,维护投保人的合法利益,促进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良性发展。下面就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展开论述。

  1.要加大监管力度。第一,作为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的推进力度,做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做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对于医疗卫生监管部门而言,要不断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重点做好昂贵用药和弄虚作假等行为,保证事业单位补充理疗保险事业的良性发展。

  2,要建立完善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了不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制度,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一,完善补充医疗保险方法,实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标准化,合理定位医疗保险,提高医疗消费水平,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和办法统一性和高效性。第二,要提升补充医疗保险报销的专业化水平。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专业化的报销屏体,提高报销效率,稳定内部职工情绪,提升保障性能,增强事业单位内部职工的凝聚力。第三,要建立完善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提升单位的负担能力,创造更多额经济效益,从而不断针对补充医疗保险设计出更加多元化的方案,保证费用在可控范围内。事业单位还针对实际情况,要对补充医疗保险方案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

  3.事业单位补偿医疗保险的原则。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补偿医疗保险能够正常稳定的进行,提升职工医疗消费的承担能力在实际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法性的原则。在事业单位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对后期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进行调整完善,控制职工补充医疗保险最大支付金额。第二,科学比例分担原则。在职工进行医疗费用报销过程中,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隋况,考虑到单位实际承受范围,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发挥制约作用。第三,灵活性原则,制定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为了减轻内部职工医疗费用过重的压力,保证职工的健康。因此,在制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方案过程中,要坚持灵活性的原则,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担比例,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要做好商业保险机构的管理。为了维护补充医疗保险工作秩序,相关单位要加快行业自律,坚决杜绝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避兔导致补充医疗保险市场出现混乱.增强保险机构面临的风险作为保险机构和保险公司,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优质服务,取得良好信誉,做好价格科学合理的评判。作为事业单位,要避兔出现短视的情况,选择实力较强、信誉较高的保险公司,对职工做好宣传教育,最大限度的转变职工的投保观念,保证职工具有良好的保险意识。

  5.事业单位要加强审核。为了有效的降低补充医疗保险存在风险,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制度和考核机制,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加强核保和核赔的力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另外,对于单位承保的保险业务,不能简单的通过规模进行考量,从而导致承保质量下降,削减经济效益,对单位和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作为事业单位,要加强做好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规律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保险费率和险种,更好的为广大职工服务。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开展补充医疗保险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与保险公司以及医疗机构的合作,科学合理的设置保险费率和险种,对相关市场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医疗保险论文13

  一、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存在欺诈骗保行为

  1.定点医疗机构违规套取基金。医院违规的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虚假住院、虚报费用等手段来骗取基金;二是把本不属于住院的病症采取收人住院或人不在医院的挂床住院方式来套取基金;三是将非医保项目换成医保项目申报费用。有的药店则利用医保卡为参保人员套取现金提供方便,从中提取一定的手续费。

  2.医保卡持卡人特别是享有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的参保人员将本人的医保卡转借给他人冒名顶替去医院就医或到药店买药,造成一人持卡多人使用。

  3.多头重复报销。目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等不同医疗保险险种实行属地管理,且统筹层次较低,结算系统尚未联网,一些人乘机在各险种或地区之间重复参保、重复报销,在审核时很难发现,造成医保基金流失。

  (二)“两定单位”的医疗机构存在医疗服务不规范情况

  1.过度医疗。医生诱导患者过度就医,一是进行无指征检查①、重复检查,或滥用高档医疗仪器进行检查等;二是不合理地使用处方和用药,多用药、滥用药、用贵药。住院不合理,降低出人院标准,诱导可在门诊治疗的患者住院治疗,小病大治大养。

  2.弄虚作假,串换项目。主要表现为将医保不予报销的项目串换成医保报销的项目,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目录以外的项目换成目录以内的项目骗取医保,将不属于医疗报销范围的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交通肇事、医疗整形美容等费用纳人医保结算。

  (三)“两定单位”的一些定点零售药店存在违规现象

  1.串换药品。一是将自费药品、保健品甚至是各种食品、化妆品、生活用品、医药器械等换成医保药品名称结算医保资金,吸引参保人员刷卡消费,获取不当利益;二是有的特殊病定点药店将非特殊病用药申报为特殊病药品结算。

  2.违反药品配售规定。有些单位不按医保外配处方规定剂量数量调剂药品、另行调换调剂药品或者伪造处方。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是超量、重复、超适应症、超物价规定配售药品;二是部分药店处方管理不规范,存在调配不合理处方、无处方、编造处方以销售处方药等问题。

  3.医保管理不到位。一是一些药店未对医保药品单独建立进销存账,造成实际销售与医保结算对账困难;二是有的药店结算费用只传输药品总金额,不传输明细数据。

  二、信息化条件下医疗保险管理安全对策

  (一)对于欺诈骗保行为的对策

  对于一人持卡多人拿药或者就医的行为,目前是采取加大医保监管力度,开展实地稽核、明察暗访、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受理举报等多项检查,不断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以保障广大参保职工的权益,但这仍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利用基于指纹识别的身份认证医保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数字身份的操作者即这个数字身份的合法拥有者。身份认证可以防止没有访问权限的人访问网络资源,这是保护网络资产的重要关口。在现有的多数应用系统中,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是采用传统的要求即用户输人“用户名和密码”的模式。这种模式密码人们容易忘记或被别人盗用,用户忘记了密码就无法进人系统,必须持有相关证件并通过系统管理员进行查询重置密码才能解决,如果系统管理员也忘记了密码,那么整个系统可能都无法使用,必须重新安装或用更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决。他人如果盗取用户密码冒用了用户身份就会给用户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指纹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指纹具有惟一性,到现在为止全世界仍然找不出两个具有完全相同指纹的手指;二是指纹具有稳定性,即从人出生六个月指纹长成到死亡后尸体腐烂,指纹纹线的结构、类型、统计特征的分布等都不会有太大变化。现在有关指纹识别的算法越来越成熟,不断出现新的指纹识别算法。通过用指纹识别来代替传统的身份认证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医保系统身份认证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一人持卡多人就医或买药,就能为医保管理提供更好的安全性保障。

  (二)进一步开发完善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和医保付费监管系统

  针对过度医疗及弄虚作假骗取医保资金的情况,一是应进一步开发完善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除了可以共享各科室信息化、促进临床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分配、达到快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控预警,医生能实时从医保中心数据库中调取参保患者的门诊医疗信息,包括就诊次数、就诊时间、就诊医院、就诊诊断、发生费用等基本就诊信息以及医师处方明细,以便出具合理的后续治疗方案,防止参保职工采取多次变换定点单位、定点科室和医生过度利用医疗服务套取药品变卖获利,从而减少对医保资金的浪费,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二是进一步开发或完善医保付费监管系统,在数据库中把药品目录进行分类,把医保、新农合目录内和目录外的药品区分开。增加一些警示功能,如果医生选择范围外药品,则弹出消息框提示此药的使用范围,可有效防止医生乱开药、开贵药等,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如果参保人员取药费用超过规定金额,则弹出消息框提示医师超量。添加管理部门对医生诊疗过程的审查功能,监督人员可根据监控系统筛查的疑似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稽核,对某些医生违反医保相关政策对患者不合理检查、用药等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监管效率。另外,还要进一步开发或完善医保付费评价系统。目前,社会普遍存在趋利思想,医生很难自觉主动地采用经济的治疗方案,除了完善医保付费方式外,还应增加医保付费评价系统,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治疗、费用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之间进行比较,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疾病诊疗付费标准,为今后医疗费用的预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医保政策和完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加强对定点药店的监督管理

  对定点药店要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利用实时监控程序,利用进销存管理系统管理药品、客户、供应商信息以及进行药品采购、药品销售、库存盘点、销售退货、客户回款等,并完善这些功能,这样就能方便管理者了解药店运营的情况,也能对药品进行统一管理,杜绝药店向参保人员销售化妆品、保健品、日用品、酒和食用油等物品并用医保卡结算的违规行为。

  三、加强医管稽核组织,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

  (一)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监督与管理

  可抽调具有医学临床经验并且熟悉医保业务、法律、网络的专业人员组成医管稽查小组,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监督与管理。监督管理人员主要利用这些信息系统,通过调取医院的病历、药店的售药处方及药店的进销存账目等原始数据,注重检查“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及合理售药”等方面内容,对“两定”机构进行监督。同时,也对“两定”机构的药价、检查、医疗和经营的合规性进行监管以及医、患、保三方之间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并负责对“两定”机构每年度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二)加强对医保管理基金监管软件的应用

  针对医保基金管理运行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应结合医保监控工作的实际需要,借鉴各地进行医保实时监控的经验,加强对医保管理基金监管软件的监测应用,注重从汇总数据和可疑数据的分析中发现问题。同时,要加强对软硬件的升级、管理、维护,根据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特点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为加强医保监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结语

  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在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一是要提高医务工作者及参保人员的诚信意识;二是随着医疗保险管理政策的不断完善,应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监管力度。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是医疗保险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加大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投人,使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逐渐成熟和完善,将有助于减少医疗保险管理的漏洞。

医疗保险论文14

  我国医疗保险专业诞生于1993年,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尚在酝酿之时,由湖北医药学院(原郧阳医学院)率先开设。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开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拉开序幕。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 44号),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既懂医学知识又懂保险知识”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在这一背景下,南京铁道医学院(1995年,后并入东南大学)、镇江医学院(1995年,后并入江苏大学)及安徽医科大学(1997年)、昆明医科大学(20xx年,原昆明医学院)等高校凭借自身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先后开办医疗保险专业或方向。

  1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相关主体对医学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医学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不够重视。根据调查,目前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35所高校中,绝大多数是具有医学教学资源和能力的院校。具体来说,其中有30所医学类院校(包括西医院校、中医院校)4所综合性大学(设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院部),以及1所财经院校(医学类课程教学主要由与其合作的医学院校承担)。相比于以上医学类院校中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或中西医临床、中药学等“主流”专业而言,医疗保险专业一般被定位为“涉医”专业,或“医学相关”专业,当面对有限的医学教育资源分配时,医疗保险专业就经常被忽视,相关的医学实验、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第二,授课老师不够重视。我们在与某校20xx级到20xx级医疗保险专业的39位毕业生代表座谈时了解到,部分医学类课程教师在给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授课时,会降低学习要求、减少授课内容,甚至部分课程直接选用专科教材,严重影响医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第三,学生自己不够重视。在学校和授课教师的双重影响下,医疗保险专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轻视医学类课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医学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医学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许多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医疗保险专业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通过新专业的开办可以吸引更多生源。但是,一些院校在开办医疗保险专业时,优秀生源的先机,前期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调研,就匆匆提出专业开办申请。在专业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不完整的情况下,仓促开办医疗保险专业,其课程设置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尤其是在设置专业性和系统性非常强的医学类课程时,问题更加严重。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一些院校在设置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时,缺乏充分的、科学的论证,大多数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课程设置,即通过借鉴较早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院校的培养方案,再根据本校现有师资来安排课程:有相关授课的教师就开设该门课程,如果没有就暂不开设,导致医疗保险专业核心的医学类课程缺失。

  1.3医学类课程安排合理性差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思想政治、计算机基础等)、医学类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等)和经管类课程(保险学、保险法学、核保理赔、社会保障、卫生管理学等)三大板块构成。从学科角度来看,医疗保险专业涉及到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要将医学类课程与其他学科板块课程进行融合,则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部分院校为了让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与经济管理类课程“彻底融合”,在形式上做到了极致。

  2完善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 1强化医学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医学类课程板块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作用来看,医学类课程是培养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医学知识与技能不可或缺的学科支撑。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性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为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为后期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奠定基础;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又为学生掌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营销、客户健康管理等技能奠定基础。从地位来看,医学类课程在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是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也是相较于其他金融保险类专业的突出优势。

  2.2科学筛选和升设医学类课程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科学的课程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相应专业能力的关键。但是,作为涉及多个学科的医疗保险专业来说,不可能开设所有相关学科或专业的所有课程,所以,如何科学遴选和开设合适且必须的医学类课程,则成为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环节。总的原则是:以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开设的重要依据,而具体遴选操作则需要通过学界专家咨询、业界专家咨询和毕业生调查等三个必不可少的手段进行。学界专家咨询是为了保证医学课程设置理论体系完善、科学逻辑性强;业界专家咨询是为了保证所开设的医学课程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毕业生调查则是为了掌握毕业主要就业去向和岗位情况,并收集毕业生有关医学课程设置的真实体会、意见和建议。

  2. 3进一步优化医学类课程教学安排医疗专业涉及多个学科,要将各相关学科尤其是医学和金融保险学进行充分融合,形成各学科融合优势是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但是,各学科的融合不是在形式上将各学科板块课程交叉开设,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还会打乱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节奏,增加学习负担和压力。医学学科专业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因此在课程安排时一定要避免过于分散,不能出现大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而到大四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很难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另外,医疗保险专业或健康保险专业多开设在综合性院校或医学类学校,这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或临床教学基地,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3结论

  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工作复杂,涉及到数十门课程取舍,授课时间和顺序安排,教学实习安排以及与金融保险类课程的融合等多个方面。要做到医学类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医学类课程的重要性,其次要科学评估每一门课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和作用,最后也是关键的是要充分考虑市场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

医疗保险论文15

  基本医疗保险保障的仅仅是基本医疗,而不能满足病人的全部医疗需求由于医保部门根据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则给定点医院制定了费用控制指标,医院必然要对病人的检查、治疗和用药严加限制,医院医疗行为既不能超出范围,也不能超标准。这样,控制费用就容易得罪病人,引起纠纷。对于医院自身来讲,既要符合医疗保险要求,还要增加医院收入,其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除要面对参保病人无限需求和医疗保险有限支付能力的矛盾外,还要兼顾医疗技术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面临的难点

  (一)参保患者对医疗保险政策知晓率普遍较低,甚至理解有误对哪些是医保药品、医保治疗项目以及就医报销流程、报销比例等缺乏了解,一旦在就医或报销环节中发生异议,未尽告知义务的责任以及对医保政策的不满和怨愤就全部转嫁到医院,这已经成为医疗纠纷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医疗保险政策不健全由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健全,应该享受医保待遇的患者不能按时享受,造成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不理解;或者因信息错误,造成患者频繁往返于社保与医院之间,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重了临床医务人员及医院医保管理的负担。另外,由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对某些特殊患者没有非常明确的政策规定和操作细则,让医院的医保部门无所适从,还经常遭到患者的责难或医保管理机构的处罚。

  (三)医疗纠纷风险与费用超标风险共存到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数是危、急、重症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从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杜绝医疗纠纷等方面考虑,就可能造成医疗费用超出医保范围。如果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医保范围,临床医师就可能选择保守、廉价、疗效差的治疗手段,这就使医院处于患者无限医疗需求与医保有限支付能力的矛盾中,给医院质量管理及成本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完善医院医保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医疗保险制度给医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医院既是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消费的场所,又是直接控制医疗费用的载体,还是直接与参保人员沟通、交流、落实医疗保险政策的场所。医院应努力做到在不同的机制、规则下,创造好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建立诚信医院体系,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二)抓好医保政策的宣传培训医保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新的医保政策规定不断出台,而且医保工作涉及到医疗行为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医保政策培训工作,使每名医务人员都能透彻理解、熟练掌握医保政策并严格执行。医院医保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做解释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平息纠纷。认真接待有关医疗保险问题的投诉、咨询,分析原因,及时协调解决,树立医院良好形象和品牌。随着医疗保险的深入发展,医保病人对医疗保险知识不断了解掌握,就可以做到明明白白消费。比如病人非常关注住院费用中的自费部分,对此经常提出质疑,甚至由此可能引发纠纷和投诉。定点医院必须具备诚信意识,维护医疗保险病人的知情权、健康权,向病人解释清楚,向他们提供费用明细,以避免医疗纠纷。同时也应加强对参保患者医保政策的宣传,让患者真正了解基本医疗保险中“基本”的含义,降低患者对基本医疗保险过高的期望值。

  (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降低医疗成本医院根据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对医疗进行动态跟踪,自觉规范其医疗行为:注重病种与检查、治疗、用药的关系,严格遵循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原则,减少卫生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树立诚信形象,为医院赢得更大市场,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制定完善的反馈系统和令行禁止的执行系统;建立医院内医保监督体系动态跟踪,及时反馈,指导整改,促进医务人员增收意识、政策意识和规范意识,形成较为完善的自我监督约束机制。

  (四)加强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医院应加强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协调联系,增进与社会的沟通,医院的医疗保险管理,在做到对内控制的同时,需要做到对外开拓,以取得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社会的支持,以利于医院顺利实施医疗保险有关规定。让医保管理部门了解医院,了解医院的学科优势,了解医院收治病种的特点以及影响医院医疗费用的客观因素,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争取获得对医院的理解与支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系统的、具有公益性的综合工程,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医保定点医院只有先给自己定好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不断的增加和完善服务项目,建立强有力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这样才能使医院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稳健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医保”做出贡献。真正使患者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满意的医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