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一剪梅 吴江

管理员

摘要: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1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桥 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1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桥 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

  1.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南。

  2.浇:浸灌,消除。

  3.帘招:指酒旗。

  4.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渡:一本作“度”。

  5.桥:一本作“娇”。

  6.萧萧:象声,雨声。

  7.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8.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蒋捷的《行香子·舟宿间湾》词就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词人在此处以“秋娘渡”与“泰娘桥”指代苏州吴江一带景物之美——秀婉妩媚令人愉悦的美。正是这美景愈触发其愁思,思念起了在家的“笑涡红透”、“软语灯前”的妻室。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正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这手法在下片中也出现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再进一步推去,家国呢?一旦破败,还能重见么?“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这八个字真是妙极了的。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语言的准确性那是可以不言而喻的。

  明白了这些,“何日归家洗客袍”之问就显得不只是一般的游子之家情了。从词的脉络说,这一句暗接上片的因风雨之声而强化了的触景生情,即使内心的愈发高涨的“春愁”由心底浮出来,具体化,外现。但从内在情思看,这“洗客袍”即结束飘流的不安定生活,重新过着由佳人相伴,素手调笙,烧起心字形清香的宁静怡乐的生活——可能吗?“何日归家”正是无望之叹!莫说有家难归,即使归家了,“客袍”洗涴得了么?国已破,家难在!对一个忠贞之士来说,从此将是无尽的流亡生涯,往昔温馨雅事都已在“何日”之问中一去不复返。失落了这样的心境,也就结束了这样的情事,这是肯定的,所以“何日”之间,其实他已是自答了的。由此而读下去,“流光容易把人抛”已如前面分析,在这看似明畅的词句中包裹的是怎样一颗紧缩的心,岂非一目了然。

  这里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这种艺术手段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可匆匆浏览,不细辨味。

  《一剪梅》词牌的特点是在舒徐(七字句)与急促(四字叠句)的节奏较整齐的交替中显现动人的音乐性的。自周邦彦以来,有不少名句,如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后又经辛弃疾的创作,使四字叠句完全由散而整,构成排句重叠的规定性,音乐性更强了。而且往往突出画面的重叠或心境的重叠。到蒋捷手里,特别是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传世,《一剪梅》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四组四字相叠的排句也往往写得灵动流丽,名篇更多了。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2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①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之南,太湖之东。

  ②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

  ③银字笙:笙上用银作字以表示音色的高低。

  ④心字香:一种香名。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褚人获《坚瓠集》:“按心字香,外国以花酿香,作心字焚之。”

  ⑤这三句是说岁月流逝,如今归期难卜,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可以看出诗人的无限悲哀和无奈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3

  【原文】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一作:度。桥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

  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宋亡,作者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姑苏一带太湖之滨,漂泊不仕。此词为作者乘船经过吴江县时,见春光明艳的风景借以反衬自己羁旅不定的生活所作的一首词。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4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朝: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古诗简介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上片起句既交代了时序,又点出“春愁”的主旨,表现出词人连绵不断的愁思。下片将自己羁旅在外的思归之情上升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用“点”“染”结合的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注释

  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创作背景

  《一剪梅》这首词是作者于南宋消亡之初,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在此之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而写下的。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鉴赏

  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词题“舟过吴江”表明,他当时正乘船经过濒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揭出了“春愁”这个主题,并点出了时序。“一片”,形容他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又从急需宽解表现了他愁绪之浓。唐韦庄《置酒不得》诗:“满面春愁消不得”,不就是由于无酒浇愁以至春愁难消。那么,词人的愁绪究竟在什么样的景况下产生的?产生了哪些愁绪?往下的描写就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句中特别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上片以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三句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表现了他思归的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是旅途穿的衣服。“洗客袍”意味着至少暂时结束了客游的劳顿生活;调笙,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燃起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不用说,这三件事都是他的闺中人作的。这意味着他有美眷的陪伴,可以享受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温暖。“银字”和“心字”这两个装饰性的用语,又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倦游思归,是他的“春愁”的`第一层含意。与此相关联,还有第二层含意,那就是对年华流逝的感叹。后者表现在结尾三句。句中舍弃了陈旧的套语,采用了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特别是,作者还创造性地利用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更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李煜虽曾用“樱桃落尽春归去”揭示春去夏来的时令变化,而蒋捷则是从不同的角度,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这一特征,从视觉上对“时光容易把人抛”加以补充。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红”和“绿”在这里都作使动词用,再各加一个“了”字,从动态中展示了颜色的变化。当然,这里作者并不光是在写景,而且是在抒情,抒发对年华消逝的慨叹。这第二层春愁,实际上是第一层春愁的深化。这种“转眼间又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他对久客的叹息,包含了他思归的急迫心情,也包含着光阴似水的人生感喟。

  《一剪梅》这个词牌,有叶六平韵和逐句叶韵两种写法。作者采用了逐句叶韵的格式,读起来更加铿锵悦耳。他还充分发挥了这种格式中四组排比句式的特点,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节奏感。这都使它更像一支悠扬动听的思归曲,增添了它的余音绕梁之美。

  《一剪梅·舟过吴江》作者简介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5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代: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桥 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注释

  吴江:今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句中特别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一剪梅》这个词牌,有叶六平韵和逐句叶韵两种写法。作者采用了逐句叶韵的格式,读起来更加铿锵悦耳。他还充分发挥了这种格式中四组排比句式的特点,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节奏感。这都使它更像一支悠扬动听的思归曲,增添了它的余音绕梁之美。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蒋捷的《行香子·舟宿间湾》词就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词人在此处以“秋娘渡”与“泰娘桥”指代苏州吴江一带景物之美——秀婉妩媚令人愉悦的美。正是这美景愈触发其愁思,思念起了在家的“笑涡红透”、“软语灯前”的妻室。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正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这手法在下片中也出现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再进一步推去,家国呢?一旦破败,还能重见么?“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这八个字真是妙极了的。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语言的准确性那是可以不言而喻的。

  明白了这些,“何日归家洗客袍”之问就显得不只是一般的游子之家情了。从词的脉络说,这一句暗接上片的因风雨之声而强化了的触景生情,即使内心的愈发高涨的“春愁”由心底浮出来,具体化,外现。但从内在情思看,这“洗客袍”即结束飘流的不安定生活,重新过着由佳人相伴,素手调笙,烧起心字形清香的宁静怡乐的生活——可能吗?“何日归家”正是无望之叹!莫说有家难归,即使归家了,“客袍”洗涴得了么?国已破,家难在!对一个忠贞之士来说,从此将是无尽的流亡生涯,往昔温馨雅事都已在“何日”之问中一去不复返。失落了这样的心境,也就结束了这样的情事,这是肯定的,所以“何日”之间,其实他已是自答了的。由此而读下去,“流光容易把人抛”已如前面分析,在这看似明畅的词句中包裹的是怎样一颗紧缩的心,岂非一目了然。

  这里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这种艺术手段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可匆匆浏览,不细辨味。

  《一剪梅》词牌的特点是在舒徐(七字句)与急促(四字叠句)的节奏较整齐的交替中显现动人的音乐性的。自周邦彦以来,有不少名句,如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后又经辛弃疾的创作,使四字叠句完全由散而整,构成排句重叠的规定性,音乐性更强了。而且往往突出画面的重叠或心境的重叠。到蒋捷手里,特别是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传世,《一剪梅》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四组四字相叠的排句也往往写得灵动流丽,名篇更多了。

  《一剪梅·舟过吴江》创作背景

  南宋消亡之初,也就是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春元军破临安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作者写下这首词。

  《一剪梅·舟过吴江》作者介绍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6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本词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5分)

  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分)

  参考答案:

  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1分)

  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词人先直接,“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4分)(答拟人、借景抒情等亦可酌情给分)

  二:

  ①“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②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①答案: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②答案: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三: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首句揭出“春愁”主题,结合全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方面的春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渲染凄清气氛,奠定全词春愁思归基调。(2分)“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动态景物营造羁旅漂泊借酒浇愁的凄苦氛围;(1分)“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想归不得的凄苦。(2分 ,手法1分 情感1分)

  2.①上阕倦游思归。(1分)具体描绘“舟过吴江”的动态情景,“摇”“招”刻出词人漂泊之感和借酒浇愁心理;触景生情,表达出漂泊思归,却遇风雨的恼怒之情。(2分)

  ②下阕对年华流逝的感叹。(1分)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并从“红了”“绿了”动态中展示颜色的变化,抒发对年华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2分)

  四

  1.上阕中词 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2.“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2分)

  3.说说你对“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3分)

  2.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2分)

  3.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3分)

  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客观原因是春寒料峭,主观原因词人愁绪浓,急须排解。

  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C.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江上景象,既为下文“何日归家”的苦恼伏笔,又用凄清的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D.洗客袍、调笙和烧香,是词人想像的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听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E.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首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让人读后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2.“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意蕴丰富,形象生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A “待酒浇”是一种比拟的写法,言愁之浓厚,好像凝固了,没有借酒御寒的意思。“春寒料峭”言之无据。(2分)

  C “何日归家洗客袍”表达词人对异乡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归家的急切盼望,不是表达因风雨阻归而生的苦恼。从注解可知词人并不在归途中。(3分)

  2.(一)“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意蕴丰富。1.这是夏初的景象,已过,樱桃变红了,芭蕉叶变绿了。暗示时光飞逝。2.词人借此感慨自己人生易老,韶华已逝。3.自然界春光逝去,还有的美景继续;人的青春,国家的繁华却一去不复返。词人以此感伤南宋的灭亡。

  (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形象生动。1.时光使樱桃变红,使芭蕉变绿,突出时光飞逝;2.通过颜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观点1分,其余每条1分。)

  参考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归的情绪。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