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吃亏的老实人经典散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老实人 吃亏 散文 经典 一个

管理员

摘要:

一个吃亏的老实人经典散文  他出身于贫雇农家庭。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好,所以书读得迟,到十八九岁才高小毕业,又因年龄偏大,失去了继续上中学深造的机会。  也正因为他出身好,根正苗红,刚走出校门,就被领导看上,作为基层干部的接班人培养。六十……

一个吃亏的老实人经典散文

  他出身于贫雇农家庭。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好,所以书读得迟,到十八九岁才高小毕业,又因年龄偏大,失去了继续上中学深造的机会。

  也正因为他出身好,根正苗红,刚走出校门,就被领导看上,作为基层干部的接班人培养。六十年代初、中期,开始担任大队共青团支部书记,六八年成立红色政权时,因为中国的政坛上,向来由“团派”接班的干部政策甚被有关当权者看重,他就理所当然的当上了大队革委会主任。

  他的父亲是一位非常忠厚的老实巴交的老石匠,中国农民的传统性格在他的身上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家庭的熏陶与影响,苦难生活的磨练,父母辈的血统遗传,给他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造就了他忠诚老实,纯朴厚道的性格特点。不知是谁说过,正直的人在政治上往往是不及格的角色。所以在大队这个小小的舞台上,也曾遭人排挤,先后数次退出领导班子的行列,开过拖拉机,管理过红旗水库沟渠,在家当过光杆子社员。

  但老实人也有老实人的优势,干部的好与坏,群众心里有杆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队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镇政府在通过民意调查后,得知他的口碑不错,又重新请他出山担任村委会主任,那时,他还不到天命之年。

  村里有一所完小,一百七八十学生,六七个老师。学生上课虽然有几间教室,但老师没有宿舍,只好早来晚归,成了教授式的“走教师”。老师生活的无定居状态,严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小学升初中统考成绩排名全镇倒数,群众意见纷纷。为解决老师的住宿问题,必须起码得盖一所三列两层的楼房,以解燃眉之急。但当时村里拿不出钱,上级又不拨款,经费无从着落。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尚有大面积的山林,松树茂密,可以就地取材,让沉睡的资源体现自身的价值。党支部与村委会集体研究,也征得镇政府包点干部的首肯,决定砍伐松树卖钱盖教师宿舍。报告,跑路,审批,组织劳力出工砍伐,运输,销售,这些具体事宜都由村长经办。

  就这样,大概砍伐了一定数量的松树,卖了三四万元钱,盖起了一栋三列两层钢筋混凝土楼房。教师宿舍树起来了,麻烦的事情也跟着接踵而至,有好事者向县里相关部门写了人民来信,说是少批多伐,实际砍伐的数量超过了林业部门批准的立方,触犯了森林法。

  本来是通过集体研究的,这时责任全落到村长肩上;本来镇政府有包点干部知情,这时谁也会装马虎;本来是赤心为了老师与孩子们,自己没有落得一针一线,这时却吃力不讨好。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年龄比他小,镇政府为了保住班子,决定让他全部承担了责任,免除了他的村委会主任与支部副书记的职务,保留支委。就这样,他非常无奈地成了学校建房的利益牺牲者,干了四年又下台了,还背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处分。

  究其结果,这事冤也不冤?从政策观点分析,超量砍伐,违反了森林法,受点处理,当也无可厚非;但就其动机与效果看,却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是为了本村的教育事业,为了孩子们,而独自单个儿蒙受了经济与前程的损失。

  他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实践了当今社会一个吃亏的老实人的人生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