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昏晓送流年现代文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窗昏晓送流年现代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一窗昏晓送流年现代文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窗昏晓送流年现代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3年到1994年,撰写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文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
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
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
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
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
相关链接
①童庆炳,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艺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
②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北师大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之际,童庆炳辞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带领同仁逐步将该学科发展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B.二十世纪七九十年代,童庆炳带领学术团队完成了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出版了一系列文艺学著作,质量高,影响深广。
C.童庆炳从多角度完善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为建设全国文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
D.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根本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也对作家完全不服气,这在童庆炳看来是不正确的。
解析:D项,“根本”“完全”说法太绝对,与作者观点不符。
答案:D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童庆炳及其学术团队在二十世纪七九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
B.童庆炳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他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对其适当借鉴。
C.文章引述童庆炳的妻子曾恬对丈夫的描写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对童庆炳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贡献,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
D.针对当时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互相轻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
E.“一窗昏晓送流年”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解析:B项“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表述不准确,应该是“不一定比中国的高明”;D项“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无中生有;E项“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理解错误。
答案:AC
4.童庆炳在文艺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以信息筛选整合为基础的探究题,要求分析童庆炳在文艺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解答此题,要先筛选出相关文字,然后根据这些文字的具体内容,提炼出相关原因。
答案:
①喜欢自己的研究工作。童先生认为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大福气。他计划退休之后,仍要继续研究、著述。
②薪火相传,团队合作。在童先生之前,黄药眠先生已经为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童先生统领文艺学学科之后,又有一批共同奋斗的教师学生,形成了一个意志顽强、卓有成效的研究团队。
③致力于学术创新(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他统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期间,带领师生开展了被称为“四大战役”的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对西方的文学理论,从不照搬照抄。
④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他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视角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将古今中西的各种文学理论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自己的文艺学理论体系。
⑤文学理论家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理论研究能联系实际。⑥努力勤勉。他妻子评价他是一个“努力型”的人,启功先生赠送他的诗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也赞美了他常年刻苦读书钻研的精神。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说明方法有哪些
下定义和作诠释往往一起说,二者容易混淆。下定义是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说明,作诠释是从一个角度或某一特点解说。
分类别是按照某一标准划分成若干类,按照不同标准去分,同一事物可能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分类别的目的在于使事物条理更加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
列图表能形象地展现出各数据间的关系,使读者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本质特征,图表更加直观、可视化效果更好。
摹状貌类似于描写,但是描写与摹状貌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说明文当中的描写方法叫做摹状貌,效果是生动形象。
引言论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因为引用的多是名人名言、诗歌典故等,读起来还很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