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古寺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有什么感觉?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从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感觉阴森森的,叫人恐怖、害怕甚至毛骨悚……
夜宿古寺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有什么感觉?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从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感觉阴森森的,叫人恐怖、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师:再读一读,读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同学们的朗读确实制造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是的,如果我们一个人在荒郊野外的古寺里,唯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由山风呼啸和猫头鹰尖叫所带来的恐怖气氛。但是,彼时,却有一个人的心似一轮圆盘似的月亮,他是谁?他此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像月亮一样宁静)。这时他在哪呢?在古寺。
板书:李时珍夜宿古寺
生读题目,提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师:很好,答案就在第一段里。
生: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师再追问:李时珍为什么要一心赶路呢?
生:查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
师:补充李时珍的经历。(24岁从医到太医院后,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先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然后,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行程达上万里路。他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二、感受李时珍的生活之苦。
师: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我们的生活,那么你们会选择哪四个字?
预设答案:衣食住行
师:那么我们就来说说李时珍师徒的衣食住行,看看师徒二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一)默读课文17自然段,在能触动你心灵的词句旁批注你的感受。
(二)交流
*体会行之苦
预设:1、行的时间长:总时间长:好几个月了,每天行走的时间长:晓行夜宿。
2、行的路程长。李时珍和庞宪走遍安徽、河南、湖北。
教师补充:还有江苏和江西,上万里路,全靠两条腿走呀!
师点拨:不走行吗?(珍贵的药材常常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几千里路,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虎狼出没的山林。为了察访药材,李时珍和庞宪每天就这样走啊走,课文里说他们要一直走到什么时候?走到什么地方?走到心情怎样?
预设:走到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走到前不见村,后不着店,走到心里焦急起来。
指导读第1、2自然段,读出焦急的语气。
*体会住之苦
导入: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知道同学们的心都为李时珍师徒俩的住宿问题而悬着,那么,他们今夜到底住在何处呢?
破败的古寺里。
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古寺的破败?
厚厚的蜘蛛网、断垣残壁、灰尘、青苔
老师再提示你们:当庞宪看到房屋的轮廓时说什么?而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庞宪还有话吗?由此可见,这古寺确实破败。然而,面对这样破败的古寺,李时珍却轻轻推开门,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李时珍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是多么低啊。
读一读,读出古寺的荒凉,李时珍的淡定。
*体会食之苦。
教师引读: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气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师:啃的意思是
生:用力咬
师:为什么需用力咬?
预设:可能是带的粮食风干了,硬了。可见,他们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太长了。李时珍都近五十岁了,还长年在外奔波,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饿了就啃些干粮,喝些凉水。他们的食是如此之苦。
*体会衣之苦
师:俗话说,衣食住行是衣打头,那么在长期的跋山涉水中,同学们再想想李时珍师徒可能遭遇的衣之苦是什么?
预设:为寻访药材,背的药材多,笔墨纸砚多,自然无法带很多衣服,得忍受衣服脏、寒之苦。
师:然而,在古寺的火边,李时珍却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这样问是出于随便聊聊吗?谁来总结一下李时珍师徒二人在查访药材的旅程中都忍受了那些苦?
预设:一是又破又脏的衣不御寒之苦;二是啃干粮,喝冷水的食之苦;三是住古寺不能洗澡,热洗脚脸,没有安榻的住宿之苦;四是为访药材要晓行夜宿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走之苦。
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还经受什么苦?
预设:心之苦。常年漂泊在外,师徒俩形影相吊,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荒郊野外,孤独寂寞啃食着心灵。
师:这么多的苦,李时珍却不叫苦,还笑问:庞宪,觉得苦吗?从以上的苦和笑,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李时珍以苦为乐。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这样以苦为乐?
预设:是他想到修订《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
师:那么你凭什么这样说呢?
预设:第7自然段。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是值得的。
师:哦,原来李时珍是这样说的,那你推想一下李时珍当时说这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吗?
生:坚定的
师:好,那么你也像李时珍一样用坚定的语气把这句话告诉你旁边的庞宪们。
生齐读,体会李时珍为民造福的伟大决心。
三、体会李时珍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导入:借着月光,我们走近寺庙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
1、工作连轴转。
师:师徒俩累了一天了,也该休息了吧?
生:没有,他们还要记下寻访所得。
师引读:是啊,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的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师:李时珍之所以能做到坚持白天赶路采草药,夜宿古寺还要记下寻访所得,工作连轴转,是因为他说过: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
生: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冒险尝药材
师:再读一读812自然段,说说书中的哪一幕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他亲自品尝药草给我的印象最深。
出示重点句子:他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又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师:是啊,鸡肠草与鹅肠草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李时珍用了什么办法区别它们呢?
生:先仔细端详,还不能辨别,就放在嘴里嚼嚼。
师:同学们,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
生:知道。
师:那么他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生:他是为了让他修订的《本草》更加准确,他亲自尝尝,就避免让后人因为开错药方而出现危险。
此时,同学们一定对李时珍有了更深的了解,你又想起他说过的哪一句话了?
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师:此时,你想对李时珍说什么?
预设:你真是一个称职的好医生,你一心只想造福百姓。
师小结:这就是李时珍,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险,他早已置之度外,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再次齐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崇敬之情
四:感受不同意境蕴含的不同心境。
师:此时,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我们在意的是夜已经很深了,山风在呼啸,猫头鹰在尖叫,师徒俩是多么的疲劳。而李时珍却只看见什么?
预设:看见圆盘似的月亮,看见皎洁的月亮,看见大好月色。
师:为什么?
生:他们还在把今天的寻访记录一一写下来。
师引说:在这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的深夜里,李时珍忘记了忘记了心中只有
预设:1、他忘记了害怕,忘记了寒冷,忘记了休息。心中只有《本草纲目》。
2、他忘记了饥餐渴饮,忘记了晓行夜宿,忘记了旅途的寂寞,心里只想为民造福。
师: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再读一读这最后一段话,让古寺的破败阴森,李时珍的执著无悔,都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
小结: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表面上看,这一段话并没有提到李时珍,但联系全文一推敲,我们就知道,第一句话是我们常人对阴森森的古寺的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是李时珍师徒俩餐风饮露,晓行夜宿的写照。而第二句话,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正是李时珍忘却恶劣环境,心如止水的心境写照。佛教中常以月亮来比喻世界与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时也是人内心无念的具体表现。作者正是借月释怀,将李时珍除《本草纲目》外心无杂念的医圣风范展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李时珍说: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四、讲李时珍故事,感受李时珍的光辉形象。
教师补充故事: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所幸的是,后来他终于脱离了危险。
所以,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医圣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