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 相信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那么怎么去鉴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 1 夜入瞿唐峡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
《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
相信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那么怎么去鉴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 1
夜入瞿唐峡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三月经过瞿唐峡(即瞿塘峡)时所作。
【赏析】
大凡诗词抒情状物,或含蓄,或直率。含蓄的结同耐人回味。但当诗人感情非常激动时,就会喷薄而出,一泻无余,不会再用含蓄手法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堪称为典型的风格直率的作品。
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是其中最险要者。《太平寰宇记·夔州》:“瞿塘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连岸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因而此诗首二句直率地感叹道:“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从诗人那沉重的感叹中,读者也会受到感染,想像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旅行,为航行的小舟担忧。
三、四句“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十分形象地揭示瞿塘峡的奇险。因为水流夹在两山中间,从舟中向上望去,两岸如屏风合在一起,偌大的天空仅能看到一条白练,一“开”一“合”,两个动词用得极其精警、传神。《水经注·江水》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足见诗人所言不虚。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性命在此被无情的江水吞噬。因此过往行人有“船不发声,飨荐神庙”的`迷信习俗。此时的诗人奔波于贬官的途中,政治抱负远未施展,心中本有无限的愁绪,又遇到如此险要的鬼门关,身涉险途,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实在难以预卜,所以诗的最后,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因景生情,恰切地反映出诗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
比喻新颖也是这首小诗的一个特点。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可谓妙手天成。前人喻愁,多用水。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
《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 2
白居易
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崖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瞿塘峡西起四川奉节白帝,东至巫山大宁河口,其间白帝至大溪八公里河谷,两岸皆悬崖峭壁,山势峻险,江面最窄处仅百余米,江流如矢,驰雷奔电。西入峡口江心处有巨石突兀,湍流扑石,白浪分崩,此石就是滟澦堆(1958年为疏浚航道将其炸毁),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调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次年(819)春,乘舟自江州溯长江而上,赴忠州任所,中经三峡,写下了《夜入瞿塘峡》这首律诗。
诗起首先直呼一个“险”字出来,紧跟着又递上一个“难”字,入手就抓住了描写对象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瞿塘天下之险,白天里顺水而下已非易事,何况是黑夜里行船,更何况是逆水而上呢?首联的“险”“难”二字,统领全,以下依次展开。
颔联写景,是“险”字的展开。那刀劈斧斩般的悬崖,如同两面对立的石屏,正向内合拢来,给人一种山体的、巨大的压迫感。而石屏合到什么程度了呢?从江面向上望去,只见一条窄窄的天空,恰似展开的长匹白绢,逶迤曲折。
颈联写行船的情况,是“难”字的展开。夜风顺峡谷呼啸而来,催动白浪疾奔, 纤夫们拉着竹子绞成的缆索(即稔niàn), 体会着长江的力量,在沉重的黑夜里逆水行船,其难可以想见。
尾联抒情,收住全。将要出峡口时,诗人忽然看见了滟滪堆,由于是枯水期,水位降低,它高高地耸立在江心。诗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由于写诗揭露权贵,得罪了当权者,政治上倍受打击,屡遭贬斥的经历,联想起这仕途的“险”与宦游的“难”,他感慨了,那累积起的忧愁,怎能不比滟滪堆更高呢?诗人把瞿塘峡的'“险”与行船的“难”,更进一步推广到人生中,赋予那“险”与“难” 以更深刻的社会的内涵,为全诗找到了牢固的落脚点。
这首诗在“险”与“难”上作文章,章法严谨而又体势奔荡,诗的结构的一丝不苟和诗人情感的水流云走,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使读者从瞿塘峡的“险”与“难”中,读出峡外人世间的“险”与“难”,难道不足以震慑人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