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瑶族舞曲》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瑶族舞曲》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1
《瑶族舞曲》是五年级音乐的一节欣赏课。这次执教的欣赏课《瑶族舞曲》以创设情境、聆听感受、创造表现的模式设计教学环节,以聆听、感受《瑶族舞曲》音乐情绪和音乐要素特点为教学重点。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在设计这节课时,教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且细化的教学目标,因而获得了良好、有效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另外,教师也注重细节的设计,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师的引导语言,音频的效果等,这些细节都是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而服务的。再次,这节课遵循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始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如,聆听方式有分段聆听,也有完整聆听。在聆听过程中设计了随音乐律动、哼唱主题旋律、打节奏为音乐伴奏、对比音乐要素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透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反思本课中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有:
第一,体验式音乐学习法。音乐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执教教师比较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
第二,比较式音乐学习法。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在欣赏完四个主题后,还通表格列举各主题的异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梳理音乐思路。
反思本课教有特色的两个教学环节:
一是,导入部分。导入环节采用了音乐热身的方式,选择了《欢迎进行曲》,请学生跟随音乐律动起来。这首管弦乐曲学生比较熟悉,也能感受其情绪与气氛。同时,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谭老师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个导入方式的教学效果不错,可以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成为每节音乐课的固定环节,从一点一滴让学生养成听音乐律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乐感。
二是,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展示了学生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学生能积极参与创编,并有较好的成功展示,这有懒于平时音乐语汇的积累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完整欣赏作品时,设计的学生活动太多,以至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聆听音乐,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美感。这个环节可以修改为,学生聆听音乐,教师用板书写出出现的主题,而后由学生总结作品的曲式结构。
第二,聆听音乐想象音乐场景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在完整聆听时既要求学生听辩主题,又要求学生想象场景,多数学生无法做到一心多用。因此,可以考虑把这个环节改为在欣赏每个主题后,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的音乐场景。
第三,《瑶族舞曲》共有四个主题,本节课完整欣赏了这四个主题,因此教学内容可能有些多。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侧重欣赏a、b两个主题,或者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有待尝试。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2
优点:
一、课前调动学生学习氛围很好,运用了最短的时间与学生形成默契,在短时间内运用坐如钟站如松等口令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还强调了学生的坐姿以及站姿。还让学生模仿救护车的声音,大胆的张嘴来模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课程中所需要讲解的知识点一一给大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二、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可以的,主要是因为这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学生容易回答,并且能较好的组织语言回答,跟着教学的思路走。另外在与学生互动的环节选用的节奏拍打、画旋律线、以及运用图形谱等等形式辅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以至于在后面的主题听辨环节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不足:
一、学生在唱旋律的过程中,我没有关注到学生演唱的准确性,主要是固化的思维左右了我,一方面设计的流程我是唱两遍,因而就担心时间不够,就有点跑流程,没能在这个关注到学生的演唱,这是课堂生成的问题,应该要及时解决才行。不能一味跑流程,要时刻关注学生。
二、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也有问题,学生一般情况来讲在公开课上的反应是非常好的,都乐于表现自己,配合度也是相当高,前面的A段部分讲解的非常顺利,以至于时间比较充裕,到了B段的时候就明显有拖拉了,以至于在后面的听辨环节,结构的讲解环节时间就非常的紧张。因而在公开课比赛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的把握好时间。
总结:
总体来说这节课完成的还算比较顺利,然而作为一节常规课是很好了,但是作为优质课还是需要加强需要更多地打磨的。一节好的优质课,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上新颖并且符合学生的学情,在教学的方法上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一定越难的东西就越好,一切的教学活动律动都是辅助学生欣赏音乐的,而不是破坏音乐的.美。并且一节好的欣赏课,还必须要能充分的将老师的专业素质展示出来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3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中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去提问题,让幼儿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幼儿是教学最有用而普遍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据此,在本节中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1、开始时请幼儿听音乐做律动《拍手点头》,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出示2/4拍节奏图谱:幼儿看符号进行拍手、拍腿、拍肩节奏练习。
3、带幼儿认识少数民族,最后导出瑶族,进而带幼儿欣赏《瑶族舞曲》。
4、欣赏音乐《瑶族舞曲》幼儿用手在身体部位打节奏,感受乐曲的不同。
5、出示《瑶族舞曲》图谱,教师带幼儿一起看图打节奏。
6、幼儿听《瑶族舞曲》做节奏练习。
7、幼儿听曲自编舞蹈动作,幼儿自由舞动。
8、教师示范跳瑶族舞,幼儿跟着一起跳舞。
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4
在节奏活动《瑶族舞曲》中,我分别设计了四份音符和八份音符两种节奏,分别用拍手和跺脚表示。如下图:表示四份音符的跺脚节奏,表示八份音符的拍手节奏。“太阳”符号和“月亮”符号分别代表跺脚和拍手的节奏动作。
从实际的教学活动看,形象性图谱与符号性图谱有时是难以严格区分开来的,相互交融的情况会经常存在。小班的幼儿,将符号转换为相应动作的能力不如中、大班的幼儿,所以在设计图谱时,教师可直接采用形象化的符号。如将上图中的“太阳”换成“脚丫”图案,“月亮”换成“手掌”的图案,给幼儿以更直观的印象,使幼儿一看就明白“脚丫”就是跺脚,“手掌”就是拍手。再如,在打击乐活动中,就可以直接用乐器的形象让幼儿一目了然哪一个地方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特别在轮奏或多声部演奏中运用更广,也更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幼儿能自然地迁移学习经验,在教师使用的各种符号与相应的动作要求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对符号的知觉能力加强,反应速度变快。
音乐是流动的音符,音乐欣赏要求幼儿要认真地倾听,而幼儿期又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所以,音乐欣赏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的能力。利用一些客观的事物(如音乐图谱中的线条、色块、图形等)作为辅助材料记录声音、音乐情绪或旋律进行感受,可以帮助幼儿延长注意的时间,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性质,以最终达到能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现。由此可见,在图谱的设计中要尽量关注其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5
音乐欣赏活动《瑶族舞曲》活动在设计上,我首先对文本进行了分析。这首乐曲是瑶族男女在夜晚随音乐载歌载舞的情景。乐曲曲式是ABA三段结构,并有明显的速度快慢变化。在乐曲音乐选择上,我听了多个版本的音乐表现形式,最终决定用许卓雅《瑶族舞曲》的表现风格,听起来优美、欢快,三段体非常明显,很利于大班第一课时学习。
此次活动的亮点:
(1)进场音乐的选择借助于孩子熟悉的小兔子和乌龟的动作快慢,随《花儿与少年》音乐感受音乐快慢的变化,让孩子在音乐快慢的体验中入场。
(2)在欣赏中通过孩子听、说、看、做引导幼儿感受、区分、体验ABA三段体结构特点,使幼儿喜欢参与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首先借助服饰装扮自己,给幼儿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然后,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音乐聆听感受策略,使幼儿对音乐有初步的感受。接着采用课件支持策略,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三段体结构。接下来与幼儿采用共同讨论策略,进一步让幼儿共识出三段体的不同,速度的快慢及第一段和第三段相同的ABA结构特点。后来老师带领幼儿用动作表现这三段体ABA结构,更增加了幼儿对此欣赏活动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材料辅助策略,借助小兔子和乌龟的小卡片这一游戏材料,进一步正确区分乐曲的三段体结构,使孩子借助手中材料表现三段体ABA结构。最后是教师个人瑶族舞蹈的展示策略,使整个活动达到高潮,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乐曲旋律的优美和欢快,然后是“男女孩子跳跳跳”,再次体验ABA结构,通过幼儿亲身表现进一步感受乐曲旋律的优美和欢快。
不足:当孩子表达正确的时候,应以积极的应答给予孩子肯定和感染,使孩子能更积极的参与活动。在组织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机智要更灵活一些,虽然孩子说出ABA结构,但并不是真的了解也不很清楚ABA三段体结构特点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在活动中我借助直观、具体形象的课件,使孩子真正理解、感受、区分和体验ABA的三段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