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燕子专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燕子专列》教学反思1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 ……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燕子专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1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
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纷纷”、“一点不在乎”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
《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扎实,我觉得上课时应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2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
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气温骤降”、“长途跋涉”、“纷纷”等词语的理解拓展组织教学。如理解“长途跋涉”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燕子一路上可能飞过了哪些地方?理解“纷纷”时,让学生想象都有哪些人出来寻找燕子?通过多种理解词语、句子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创设情境引读、指名读、老师范读等。每一次读之前,先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有这样一个环节:可爱的燕子,面对死亡的威胁,你是什么感受?(分组读)把你的担心读出来--把你的焦急读出来--把你的难过读出来--(齐读)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燕子当时危险的情形告诉大家--,先让学生谈感受,再通过引读的方式训练朗读。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只是学生的朗读水平较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
《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3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貌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学设计、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4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料峭”、“纷纷”、“一点不在乎”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落实,我觉得上课是应关注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5
一、新闻导入,直奔课题。
吴老师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话题直奔课题,首先出示新闻图片:雪停了,交通自然也在慢慢恢复。今天凌晨,这场雪灾中的第一辆湖北农民工专列K398次列车,从福建泉州出发,经过27个小时的运行后,满载着湖北省的几百名农民工到达了汉口火车站,归心似箭的农民工终于回到了家乡。吴老师以年前那家喻户晓的因雪灾大量旅客滞留车站,府为农民工增开专列,送他们回乡过年的感动场面,让学生明白“专列”的意思。然后老师导语引出燕子专列,质疑入文。
二、读悟句子,直面燕子。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吴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播放CAI、音乐,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风雪漫天,燕子在风雪中拼命挣扎的情境中,让学生谈此时此刻燕子的'心里想着什么,盼着什么?学生们又一次展开想象。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特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朗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三、想象说话,升华情感。
四、写话练习,感悟挚爱。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在教学瑞士府呼吁时,吴老师很自然地过渡,面对燕子遇到这样的麻烦,瑞士府十分重视,呼吁人们出来救助燕子。请你想象一下。他们通过广播、电视会怎样呼吁?假如你就抒播员你会怎样呼吁?请你写下来。学生们纷纷动笔,不一会儿精彩片断纷纷亮相。孩子们以播音员、电视主持人的身份,热情洋溢且激动万分地向人们呼吁倡议:
救救燕子吧!不同的话语表达了同样的心境,甚至于有的孩子并不是呼吁,而是告诉人们这世上如果没有了燕子,春天就不美丽了,生态的平衡将会遭到破坏,害虫将无法消灭……孩子们的表现真棒!这的教学将孩子们对燕子的爱上升到了环境保护的层次,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6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燕子专列》的第一课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
知受力目标:会通顺、流利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
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二、今天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能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中。
《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我在设计时,就尽量不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当作小贝蒂,设身处地地阅读想象,交流感受。如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贝蒂,和老师对话:“小贝蒂,雪太大了,路太滑了,小贝蒂,我们回家吧。”“小贝蒂,你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我们回家吧”“小贝蒂,那山崖岩缝太危险了,我们回家吧。”再如拓展延伸环节:列车开动了,人类的爱心感动了春天的精灵,车厢里的小燕子在唧唧喳喳,向人类致谢呢。你听,你认真地听,你安静地听,你听到它们说什么了吗?
你看,那只(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张望,它在说什么?
你看,那只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动翅膀,它在说什么?
你看,还有一只可爱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视着贝蒂,它又在说什么?。
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主人翁的激动,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比较遗憾的是:
1、自己相对紧张了,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学的整体设计感觉比较浮躁,教师说得多,整顿纪律的时间也用得多了,这样学生就说得少,说得不够好了。
3、朗读的时间不够,特别是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7
一、教学收获
1、从解题质疑入手设计学案
燕子专列这个题目既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怎么还有燕子乘坐的专列呢?为了解开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铺垫练习:专列是什么意思?
2、从文中重点词语入手设计学案
首先出示文中重点词语作为本课的词语专列,以词语专列贯穿学习内容始终,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的效果。词语专列如下: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满天飞舞,皑皑白雪,长途跋涉,疲劳,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冒着严寒,顶着大雪,踏着山路,四处寻找让学生用不同形式读词语专列的同时,师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这些词语可分成三类:第一类和天气有关,第二类和燕子有关,第三类和人的活动有关。
然后根据这三类词组开展教学活动。从文中分别找出这三类词语的有关句子读读,读后你体会到了什么?师启发写学生在品读第一类句子感悟到气候恶劣,天气很冷。品读第二类句子感悟到燕子遇险,在生与死的边缘。品读第三类句子感悟到人们的行动,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品质。
3、从典型事例入手设计学案
在这些拯救燕子普通居民中,文中特别突出了有一个叫贝蒂的小女孩,她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铺垫练习。如用下面面的句式,联系课文来夸一夸贝蒂: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可以任选一句或几句话练习说话
二、教学中的问题
备课时总觉得设计得很完美,但教学时还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环节中的问题学生回答得并不完整。如从词语专列中发现词语的特点,学生答得不够准确,完全对的只有几个人。另外你想对贝蒂说些什么,由于前面的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没有顺利解决问题,耽误了时间,没有来得及出示铺垫练习,结果也就没有达到目的。虽然课前布置了根据课后问题预习,学生预习不到位影响课堂教学的原因在于教师布置预习考虑不周到。如果教师把学案中的有些问题交给学生提前预习,那么学习中的障碍就会少一点,解决问题就会快一点。只有设计好预习导学,才能有备而无患。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8
第一课时
反思:
经过第一课时的备课、上课、评课,我感受到“精讲精练”这个理论在第一课时的实施起来比较顺利。这是由本节课的目标决定的。第一课时要解决的是生字词和课文的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但是第一课时的低效似乎更明显。按照基本流程:“导入—课题质疑—读文—检查生词—检查读文—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指导写字”这一模式去上课,我们会发现低效有几个方面:一、生词容量不够,一类字的课外词得不到拓展。二、请几个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检查读音错误,及时纠错。这个环节既费时,学生的兴趣不高,一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常会开小差。三、写字练习内容训练不到学生的思维,显得单调。这样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学不好的情况。所以,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我在设计中加入了投影预习读词,还有课堂练习。使学生能学后检测,查错,巩固,加深新知印象,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事实证明,有了练习的课堂,学生更善于思考,词汇量增多,读书更起劲。
建议:
1、加强预习读课文,坚持预习生字组三词,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不预习不开讲。
2、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在练中运用所学生字词。
3、增加课堂容量,加大练朗读的时间。
4、加强小组比赛机制,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燕子专列》反思和建议
第二课时
反思:
从课堂教学“精讲精练”的`原则出发,我设计了我的第一份教案,可是上下来,时间不够,评课老师说:“语言不精炼,讲得太多,读、练太少。教案要减肥。”
第二轮,我简化了教学语言,时间够了,可是,为了实现每个环节的练习,我匆匆忙忙地走了个过场,学生根本没走进课文情境,创设的情景常被某些训练打破。评课老师说:“不能为训练而训练,训练是为情感目标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没有耐心等待。”
第三轮,我加入了对学生的鼓励语,评价语,精心设计了过渡语,我盯着学生的眼睛上课,与学生亲切交谈,学生总算是被我的情感感染,进入了课文情境,对课文感情把握准确了。比如,在看图说话训练时,我的过渡是:“多么善良的小女孩啊,她做了些什么?她会对燕子说什么?请仔细看图,展开想象,想得与别人不一样。”学生说了后,我认真倾听后,对她的评价有说话方面的,但一定会把她拉回到课文中来,让他感受贝蒂对燕子的爱。
由此看来,“精讲精练”这个理论的实施,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它关系到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二者是否和谐的关系。语言训练多了,或立出来,语文就失去人文性。比如,你说:“请大家看图说话吧。”“请大家完成这个练习。”“练朗读吧。”这样的引导,似乎把训练变得十分乏味,与课文完全分离了,去了另一个国家。所以,过渡和评价就很重要,不能让学生为训练而训练。一不小心,训练会成为一堂课的败笔,会破坏课文情景。反过来,情感体验多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好像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进展,语文又失去工具性。
此外,经过我的实践,语言训练绝不是出个题,提个要求,小组去练,练完展示,那么简单。要想让学生愿意练,情感必须到位,不然无话可说,或矫揉造作,或谈点皮毛,味同嚼蜡,还练什么呢?被逼着练,又怎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潜能都出不来,又谈什么训练各种能力呢?所以,“精讲精练”又同学生兴趣紧密相连。而学生兴趣又同教案设计是否恰到好处、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相关。
所以,要备好一堂这样的课,必须把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关系调和好,使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