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原文及翻译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盐铁论 原文 翻译

管理员

摘要:

盐铁论原文及翻译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盐铁论原文及翻译!  《盐铁论疾贪第三十三》译注  【题解】此篇就贪鄙问题,进行辩论。贤良认为“贪鄙在率(领导)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只有为民上者,……

盐铁论原文及翻译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盐铁论原文及翻译!

  《盐铁论疾贪第三十三》译注

  【题解】此篇就贪鄙问题,进行辩论。贤良认为“贪鄙在率(领导)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只有为民上者,廉洁奉公,那么“上之化下,若风之靡草,无不从教”。大夫认为,“贪而无厌”在于下级官吏(长吏与小吏),“贪鄙有性,君子内洁己而不能纯教于彼”。

  大夫曰:“然。为医以拙矣,又求多谢。为吏既多不良矣,又侵渔百姓。长吏厉诸小吏,小吏厉诸百姓。故不患择之不熟,而患求之与得异也;不患其不足也,患其贪而无厌也。

  【注释】以,同已。

  谢:报酬,谢礼。

  侵渔:掠夺,剥削。

  长吏:指俸秩较高的县吏。厉:欺压,虐待。小吏:位在丞、尉以下的官吏。

  【译文】大夫说:是啊。当医生的医术已经很拙劣了,还要多取报酬。当官的既然多数是不好的,又去掠夺百姓。大官欺压小官,小官欺压百姓。因此不怕不深思熟虑地选择,就怕所得到的人与我们所要求的不一样;不怕他能力不够,就怕他贪得无厌。

  贤良曰:古之制爵禄也,卿大夫足以润贤厚士

  (1)士足以优身及党

  (2)庶人为官者,足以代其耕而食其禄

  (3)今小吏禄薄,郡国徭役,远至三辅

  (4)粟米贵,不足相赡。常居则匮于衣食,有故则卖畜粥业

  (5)非徒是也,徭使相遣

  (6)官庭摄追

  (7)小计权吏

  (8)行施乞贷

  (9)长使侵渔,上府下求之县,县求之乡,乡安取之哉?语曰:“货赂下流

  (10)犹水之赴下,不竭不止。”今大川江河饮巨海

  (11)巨海受之,而欲溪谷之让流潦

  (12)百官之廉,不可得也。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

  (13)教训在政不在民也。

  【注释】(1)卿大夫:官职。在我国奴隶制时代位在诸侯以下,士以上的等级。

  (2)党:这里指家族。

  (3)《孟子万章下》:“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4)三辅,见《园池篇》注释。

  (5)畜:牲畜。粥(y)):变卖。

  (6)正嘉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百子汇函》“使”作“吏”。

  (7)摄追:追逼很紧。

  (8)小计:汉代郡县管账目的小官。权吏:这里指俸禄微薄的小官。

  (9)行施:行贿赂。贷:宽免。

  (10)货赂:贿赂。

  (11)饮:流入的意思。

  (12)流潦:路边流动的积水。

  (13)率:同“帅”,领导的意思。

  【译文】贤良说:古时候制定官爵俸禄的制度,卿大夫的俸禄足够在家里供养厚待一批贤士,士的俸禄足以使得自己及全家族的人生活优裕,在官吏家当差的百姓所得的报酬,足以代替他耕种所得的收入。现在,小吏的俸禄微薄,地方上出徭役,远到京城附近,粮食价贵,收入不足开支。日常家居的时候是缺吃少穿,一旦有意外事情发生时,就要卖掉牲口和产业。不仅如此,还有徭吏经常派遣徭役,官府经常催逼赋税,地方上的小官吏只好行贿赂乞求宽免,大官则队中盘剥。县以上的官府向县一级索取,县又向乡一级索取,乡里又到哪里去索取呢?俗话说:“贿赂的风气向下面流散,好像江河奔腾而下,水源不枯竭,水流不停止。”今天大江大河流入大海,大海都接受了,却要小溪不接受地面上的那点积水;想要百官都廉洁,是不可能的。想要影子端正,必须端正身体,想要下边的人廉洁,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所以贪婪卑鄙的弊病在领导而不在下面,需要教训的是当政者,而不是老百姓。

  大夫曰:贤不肖有质,而贪鄙有性,君子内洁己而不能纯教于彼。故周公非不正管、蔡之邪,子产非不正邓皙之伪也。夫内不从父兄之教,外不畏刑法之罪,周公、子产不能化,必也。今一一则责之有司,有司岂能缚其手足而使之无为非哉?

  【注释】管、蔡:管叔鲜、蔡叔度。两人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灭商后,封管叔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蔡叔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不服,勾结武庚进行叛乱,后被周公旦平定,管叔被杀,蔡叔被放逐。见《史记周本纪》。子产:见《非鞅篇》注释。邓皙,一作“邓析”,春秋时郑国大夫。邓析欲改郑刑书,而另创为新刑,并把它写在竹简上,称为“竹刑”。相传为子产所杀。事见《吕氏春秋离谓篇》。又一说邓析是郑驷歂(chuan)所杀,与此不同。事见《左传定公》九年。

  “一一”原作“一二”,下段贤良应文云”何一一而缚之也”,正据此而言,则“一二”本为“一一”,今改正。

  【译文】大夫说:贤与不贤是人的本质决定的,而贪婪鄙劣同样是人的天性决定的,君子可以从内心使自己清白,却不能教别人也同样清白。从前周公并不是不纠正管叔、蔡叔的过错,郑子产并非不约束邓皙的非法行为。他们在家不听从父母兄长的指教,在外不害怕刑罚治罪,周公、子产不能教化他们,是必然的。现在什么事情都责备官吏,官吏又怎么能捆绑住人们的手脚而不使他们为非作歹呢?

  贤良曰:驷马不驯,御者之过也。百姓不治,有司之罪也。《春秋》刺讥不及庶人,责其率也。故古者大夫将临刑,声色不御,刑以当矣,犹三巡而嗟叹之。其耻不能以化而伤其不全也。政教暗而不著,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故君子急于教,缓于刑。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是以周公诛管、蔡,而子产诛邓皙也。刑诛一施,民遵礼义矣。夫上之化下,若风之靡草,无不从教。何一一而缚之也?

  【注释】《春秋》,这里指《公羊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六年》,何休注:“立王子朝,独举尹氏,出奔并举召伯、毛伯者,明本在尹氏,当先诛渠帅,后治其党,犹楚婴齐。”“责其率”,就是“先诛渠帅”的意思。

  临刑:监督行刑。

  声色不御:不接近娱乐女色。

  以,通已。

  三巡:再三审察。

  颠蹶:跌倒,栽跟头。

  赤子:婴儿,小孩。

  陆贾《新语无为篇》:“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靡,倒下的意思。

  【译文】贤良说:驾车的马不能驯服,是赶车人的过错。百姓不听从管教,是官吏的罪过。《春秋》上不讽刺老百姓而责怪当官的。所以古时候的官吏在监督行刑之前,不接近娱乐女色,刑罚已经得当了,还要再三审察、叹息。官吏为自己不能教化好百姓而使受刑的被杀感到羞耻。政教昏暗而不使它光明,百姓跌倒而不去搀扶,这就好像小孩走到井边,任凭他掉进去一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当官的怎么去做老百姓的父母呢?因此,君子以教化为先务,把刑罚摆在不重要的地位。用刑就能使百人改邪归正,使万人小心谨慎。所以周公杀了管叔,放逐蔡叔,子产杀了邓晳。刑罚一施行,老百姓都遵守礼义了。上边教化下边,好像风吹草倒下一样,没有不听从说教的。何必要一个一个地捆绑起来呢?

  作品简介

  《盐铁论》为西汉桓宽所著。原为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此书。

  桓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生卒年不详。宣帝时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丞。

  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

  桓宽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并加上与会儒生朱子伯的介绍,将其整理改编,撰成《盐铁论》。第一篇至第四十一篇,记述了会议正式辩论的经过及双方的主要观点。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写会后双方对匈奴的外交策略、法制等问题的争论要点。最后一篇是后序。

  《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由于《史记》对桑弘羊的记述不够完备,《汉书》又未立专传。《盐铁论》因有桑弘羊的对话,可补此不足。

  成书背景

  汉武帝时为了掌握全国经济命脉,从经济上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抗御匈奴的军事侵扰,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行了以桑弘羊为主所制定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重大财经政策。这些经济措施,虽然适应了当时巩固西汉王朝政权的需要,为西汉王朝奠立了坚实的财政经济基础,但是,却也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与困难,特别是剥夺了地方诸侯和富商大贾的既得利益,因而必然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于是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就成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

  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政治、经济政策。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反对“言利”,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败坏了古代淳朴的社会风尚,引诱人民走“背义而趋利”的道路。他们提出了战国以来法家的重本抑末说,认为官营工商业“非治国之本务”,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指责官府经营工商业是“与商贾争市利”。贤良文学还提出“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张。会议结果,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事过30年,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官方记录,加以“推衍”整理,增广条目,把双方互相责难的问题详尽地记述出来,写成《盐铁论》。

  在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学,经常引用《春秋繁露》的语言作为立论的根据。他们的经济思想亦大多承袭董氏,且更具保守和教条化。《盐铁论·本议》记文学说: 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què,音却,忠厚),民悫则财用足,足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这是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上的第一次发言,即开宗明义反对 与民争利 、请罢盐铁等,表明他们基本承袭董仲舒的思想。但他们围绕 罢盐铁 所阐述的理由,却偏离了董氏的原意。如贤良文学所谓 开仁义,毋示以利 的崇义贬利观点,就扼杀了董仲舒包含追功求利的进取精神。董氏虽然重视农业,但没有 抑末 的言论,他们却积极主张 进本退末.董氏反对统治集团挥霍浪费,在他们那里变成了 防淫佚、尚敦朴 的安贫乐道思想。可见这时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经济思想,是以自由经济为根本,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盐铁论》一书由桓宽编次整理而成。桓宽,汝南人。汉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盐铁论.散不足》提到 宣帝建学官 ,说明此书是在宣帝死后,汉元帝时定稿的。盐铁会议留下的书面材料经过桓宽的加工润色,处处渗透着他本人的观点。《盐铁论》赞赏贤良文学的崇义贬利,进本退末、安贫乐道思想溢于言表,被诸史列入儒家类,充分反映了汉元帝时期儒学的先进观念。自元帝以后,西汉政权重用纯儒,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完全确立,经济思想界的自由气氛。而且,从董仲舒就流露出的宜少近古 的经济复古思绪,也成为西汉后期的新动向。

  主要内容

  《盐铁论》分为10卷60篇。前41篇是写盐铁会议上的正式辩论,自第42篇至59篇是写会后的余谈,最后一篇“杂论”是作者写的后序。篇各标目,前后联成一气,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实反映当时的辩论情景,保存了不少西汉中叶的经济史料和丰富的经济思想资料。书中记述,在汉昭帝下诏调集的这次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提出,盐铁官府垄断专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所以请求废除盐、铁和酒的官府专营,并取消均输官。

  均输和平准是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8年),其最初目的是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和调剂物价的两种措施,均输就是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地方应交纳的贡物,折合成钱交给均输官,均输官再在各地之间贱买贵卖,调节物价,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收入。平准则是官府负责京师和大城市的平抑物价工作,贱时国家收买,贵时国家抛售,抑制奸商的投机倒把行为,稳定物价。但是由于理论的过于理想化,造成了百姓买什么什么贵的恶性循环。

  书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场,强调法治,崇尚功利,坚持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认为它“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佐助边费”,又有发展农业生产,“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作用,因而决不可废止。他在为盐铁官营等政策辩护时,全面地提出了他对工商业的看法。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国家经营工商业的思想,认为工商业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养生送终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所以,他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商交易,以利本末”。但他认为工商业应该由政府控制,发展官营工商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贾”,抑制他们的兼并掠夺,有利于“使民务本,不营于末”,有利于“建本抑末”,其实质是加强国营垄断。

  历史价值

  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在辩论中所阐述的当时的儒家经济思想,经过《盐铁论》的“推衍”,更为全面系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盐铁论》的作者桓宽,服膺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站在反对桑弘羊的立场,但他把盐铁会议辩论双方的思想、言论比较忠实地整理出来,因而使《盐铁论》这部著作,不仅保存了西汉中期较丰富的经济史料,也把桑弘羊这一封建社会杰出理财家的概略生平、思想和言论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特别是西汉经济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史书记载

  四库提要记载

  《盐铁论》·十二卷(内府藏本)

  汉桓宽撰。宽字次公,汝南人。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皆请罢盐铁、榷酤,与御史大夫桑宏羊等建议相诘难。宽集其所论,为书凡六十篇,篇各标目。标榜,此亦世变之渐矣。迨托克托等修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两传。而当时所谓道学者,又自分二派,笔舌交攻。自时厥后,天下惟朱、陆是争,门户别而朋党起,恩雠报复,蔓延者垂数百年。明之末叶,其祸遂及於宗社。惟好名好胜之私心不能自克,故相激而至是也。圣门设教之意,其果若是乎? 今所录者,大旨以濂、洛、关、闽为宗。而依附门墙,藉词卫道者,则仅存其目。金溪、姚江之派,亦不废所长。惟显然以佛语解经者,则斥入杂家。凡以风示儒者无植党,无近名,无大言而不惭,无空谈而鲜用实则反覆问答,诸篇皆首尾相属。后罢榷酤,而盐铁则如旧,故宽作是书,惟以盐铁为名,盖惜其议不尽行也。书末杂论一篇,述汝南朱子伯之言,记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六十馀人,而最推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於桑宏羊、车千秋深著微词。盖其著书之大旨,所论皆食货之事,而言皆述先王,称六经,故诸史皆列之儒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改隶史部食货类中,循名而失其实矣。明嘉靖癸丑,华亭张之象为之注。虽无所发明,然事实亦粗具梗概。今并录之,以备考核焉。

  作者简介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西汉后期散文家。汉宣帝时被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丞。著有《盐铁论》十卷六十篇。《盐铁论》原为汉昭帝时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以各地贤良、文学为另一方,就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等问题举行辩论的会议纪要,后经桓宽推演整理而成此书。《盐铁论》以对话形式,生动地记载了这场辩论的情况。全书体例统一,风格一致,结构严密,通晓畅达,在经济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