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1
过去五年,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在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下,我校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推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其融入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学科优势,强化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扎实落实各项措施,稳步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把牢方向关,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发展
五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坚持“立足甘肃,面向全国,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办学定位,积极响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号召,久久为功,奋力前行,以法学学科为牵引,以证据科学、网络空间安全、公共安全等学科为依托形成特色学科专业群,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在研究生培养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区域法治、涉外法务、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反恐法务、司法鉴定、司法社工、生态文明法治、网络犯罪侦查、法治新闻、法务会计等专业特色方向,凸显了学校“政法类、区域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
学校根据学科专业方向特色,努力创新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如:在法律硕士(涉外法务)方向下开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际法制保障专题研究》为代表的课程模块,在会计学下开设《财经法规专题》为代表的课程模块,在网络空间下开设《网络空间安全法律法规专题》为代表的课程模块,在社会工作下开设《司法社会工作》为代表的课程模块,在司法鉴定下开设《电子数据鉴定专题》为代表的课程模块等。
把好思想关,坚持思政教育全过程覆盖
五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力弘扬“崇德明法,弘毅致公”的校训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一是重视思政课程教育,在202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课程,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二是注重学术道德建设,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并将学术道德教育渗透在研究生的入学教育、导师指导和日常管理等环节。制定实施《甘肃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对在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作出了明确规定;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研究生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社会实践、文体活动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于第二课堂,切实加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
把准育人关,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导师队伍
五年来,学校打造了一支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要求的高素质导师队伍。通过修订政策文件、更新管理理念、加强示范引领,已初步形成“选聘-培训-考核-激励”的导师队伍建设举措,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近几年,学校制定并实施《甘肃政法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甘肃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甘肃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甘肃政法大学研究生导师组工作条例》等多项制度,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坚持择优上岗,加大考核力度,加强导师培训。
2017—2021年,学校共计遴选研究生导师231人,其中校内导师95人,校外学术学位导师10人,实务导师126人。截至目前,学校共有研究生导师398名,其中校内导师214名,校外学术学位导师10人,实务导师174名;聘任上岗导师351人,其中校内导师177人,校外学术学位导师10人,实务导师164人。2020—2021年,对招生满三年导师100人完成考核,其中优秀63人,合格37人。同时,学校与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等兄弟院校开展联合导师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学习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生教育政策解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导师分享经验,培训形式包括聘请高校教育领域的知名校外专家讲座、优秀校内专家与青年导师座谈会、青年教师交流心得等。多次组织研究生骨干导师参加甘肃省教育厅主办,委托清华大学开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导师培训班。学校已初步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育人能力较强的导师队伍。
把严过程关,全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近五年,学校从研究生招生源头抓起,通过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拓宽研究生选拔渠道,优化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严格把关研究生招生复试过程,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工作制度等措施,多措并举,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明显,生源结构改善突出,来自“双一流”院校生源数量明显提升,调剂录取分数线持续上调,这是对我校研究生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五年来,在校研究生规模逐年稳步增加。截至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565人。其中,按学位类别统计,学术型研究生577人,专业学位型研究生988人。
五年来,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健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规范课程教学,建立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授课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学校积极摸索研究生教学评价方式。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研究生处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授课满意度专项调研,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向学院总体性地进行反馈。完善听课制度及定期督导检查,要求各学院院长和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坚持听课,尤其是新开课程和新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检查,研究生处有专人对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对同学反馈的上课中的情况和听课中遇到的情况及时向相关学院反馈。完善新开设课程审批和已开设课程定期审查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五年来,有6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53篇硕士学位论文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其中的1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4人考取博士研究生,3人获得李政道奖学金,23人被评为甘肃省高校优秀毕业生,12人被评为甘肃省高校三好学生,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与奖励项目立项31项,科研创新项目立项120项,支持46名研究生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申报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40项。
过去五年,学校先后组织对《甘肃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管理办法》《甘肃政法大学研究生工作条例》《甘肃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实施办法》《甘肃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甘肃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甘肃政法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甘肃政法大学优硕论文评选办法(修订)》等近30余项规章制度,涵盖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管理,确保研究生招生录取、课程考试、学术研究、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实训实习、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重要环节标准清晰、程序严密、记录规范、留存完整。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各学院及导师组(导师),根据学科专业特色,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学术沙龙、读书会、案例讨论会、模拟法庭、法律专题辩论赛等学术活动,积极开展趣味运动会、研究生国奖经验交流会、考博经验交流会、演讲辩论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过去的五年,是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五年;过去的五年,是继往开来、勇于拼搏的五年。承前启后,下一个五年,全体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将继续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建成质量更高、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
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会议指出,“加强人才引育创新”,要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研究生教育是造就未来高层次人才的国民教育形式。校(院)以深化科教融合为契机,创新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创新举措与培养效果
01优化学科布局
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需求,淘汰陈旧学科,稳定优势学科,布局新兴学科,实现医学一级学科全覆盖。前瞻性自设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为后续学位点申报奠定基础。
02提升生源质量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调剂复试实现校院分级管理,博士招生采取“申请-考核制”,努力选拔更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学生。
03创新培养模式
加强思想引领和学风建设,精准把握研究生培养方向;注重过程管理,构建全培养周期闭环保障体系;与中科院微生物所、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拓宽研究生培养渠道。
04培养效果显著
科教融合以来,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9项;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8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2个;承担山东省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和专业案例库建设项目各18项,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11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级研究生创新成果奖31项;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36篇。
二.研究生教育与学位点建设创新思路
01加强顶层设计
着眼于培育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点、基础医学学术博士学位点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博士点,精准发力 ,确保博士学位点实现新突破。
02实现流程再造
推进二级管理,全面下放研究生学位点管理权,使学位点依托单位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日常管理与毕业等环节,全面行使管理职责,真正成为学位点的建设者与管理员,激活学位点发展潜力。
03强化过程管理
建立专业化研究生培养督导队伍,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学习、实验数据、学位论文等,开展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闭环督导,实现对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督导全覆盖。
04创建培养联盟
以研究生培养为中心,建设山一大体系的研究生培养“学位点共同体”,实现在同一学科“统一培养方案、统一培养过程、统一培养质量、统一培养标准”,构建标准化与特色化并存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校(院)以培养德才兼备、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拔尖医学人才为目标,贯彻落实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结合贯彻落实校(院)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三步走”战略和“135”工程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全面推动校(院)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3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研究生立德树人各项工作部署,南京大学“强化价值引领,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于5月25日下午在杜厦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王振林参会,党委常委、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济林主持交流会。
以建党百年为契机,此次交流会立足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力行实际、学用结合,将研究生党史的学习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为深化落实研究生“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推动“党委领导、研工指导、院系负责、导师育人”四级责任体系,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相关院系的党政领导、导师代表和辅导员代表做专题报告,交流研究生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和人才培养高质量提升的方法与举措,探讨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路径。
在交流会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闵建洪以《担当时代使命,健全育人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电子信息创新人才》为题,从学院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出发,就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打造一流科研平台、推进实践育人和创新管理模式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从思想品德到科研创新和技术创造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黎书华围绕博士生“四三三”制、硕士生“二三三”制重点介绍了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思路与举措,强调在院系层面建立健全协同育人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辅导员、行政管理等育人队伍的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魏桂红介绍了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特色,提出要党政带头,师德引领,充分发挥高水平师资队伍在育人中的作用,用教师党建的先进性辐射学生党建,强化立德树人主体保障。把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季教育等关键节点,夯实育人根基,以思政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孝磊以新时期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为导向,介绍了学院在推进研究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管理中的经验做法,提出要把好入口关、当好引路人、守好出口关;构建以管理组织为经度、思政育人为纬度的“三纵三横”研究生网格化育人体系;通过开设思政课程、学党史悟思想、加强基层党建、深化师承教育等举措加强研究生立德树人价值引领。
研究生导师在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交流会上,导师代表信息管理学院苏新宁结合自身培养研究生20多年来的经验体会,分享了如何在师生关系中以长辈身份关心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换位思考,让学生由“怕”到“拜”再到“爱”;在学业指导中做传授科研方法的授渔人,注重能力培养,展现南大学科优势;在思想引领方面,立德树人守初心,为学为人做表率,树立社会责任感。导师代表物理学院刘辉向大家分享了所在课题组团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探讨如何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响应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贯穿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来。导师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路通从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正视师生矛盾,解读育人内涵,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自由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强化研究生科研任务的外在约束力,根据个性化特点育人,把握好人才培养的“进”与“退”。
哲学系辅导员郭明姬则从辅导员的职责定位出发,提出研究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复杂问题,介绍了院系在研究生网格化管理方面的特色做法,提出了“面-线-点”结合的日常工作思路,分析了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的学生骨干职责分配与能力培养,就如何强化研究生育人价值引领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振林副校长听取了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的发言,并做总结讲话。他强调,面对新形势下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的新挑战,需要在院系层面强化协同育人效应,由院系党政班子领导形成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党委会,建立分管领导汇报交流的常态化机制。把好人才培养入口关,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将价值引领和质量内涵提升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明确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导师培训,要求院系党政领导主动与新入职导师进行谈心谈话,帮助新入职导师尽快掌握指导研究生的方法技巧,提升导师团队立德树人工作水平。同时,提出院系要注重对延期学生的关心关爱,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在学业、经济、心理和就业等方面有困难的研究生进行重点关注,采取有效的专项帮扶措施。
此次交流会面向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战线,各院系(含公共教学单位)党委书记、院长(主任)、学生工作副书记、研究生副院长、研究生秘书、研究生教务员、研究生辅导员近150人参会。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4
为推动学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在学校《关于开展新时代南航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工作的通知》精神指导下,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工作方案》,围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多种形式开展了深入的学习和研讨。
多维度学习,充分领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计算机学院第一时间组织了师生开展线上学习,热议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畅谈感受与体会。
11月10日至11月25日,学院组织全体研究生导师系统学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
11月12日起,学院“五所一中心”分别开展了专题研讨会,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围绕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作用、如何更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多层面调研,深入了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
11月26日,学院组织召开了研究生代表座谈会,调研研究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围绕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的意见和新时代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建议等议题,来自各年级的16名硕、博研究生畅所欲言,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院。
11月30日至12月1日,学院党委书记刘健荣、院长陈兵等一行8人先后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阿里巴巴集团、中电52所、海康威视等四家单位开展研究生高质量发展调研。
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双方针对新时代下如何高质量培养研究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吸引优质生源的方法措施、培养方案的优化、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建设措施、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措施、论文质量保障措施、研究生培养破“五唯”措施等等。
在阿里巴巴集团、中电52所、海康威视,双方针对互联网企业、国防科研院所和上市公司等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需求,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科研实习开展深入交流,并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党建合作、科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调研过程中还与各单位校友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多举措落实,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院系统梳理学习和调研的成果,开展专题会议研讨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工作改进方案。12月7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学位委员会分别召开了研讨会,针对调研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如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难、课程资源不足、研究生机位紧张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并从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三个维度提出了后期的落实举措。
计算机学院历来重视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此次系列研讨工作中,动员全体研究生师生力量积极参与,共提出意见、建议、解决思路举措200多条次,参与各类调研、座谈100余人次,深入总结了学院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果,分析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梳理了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后期,学院将以此次系列研讨工作为新起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师生实际发展需求,落实学院各项工作改革举措,推动学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5
20xx年6月6日,研究生教育治理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受疫情影响采用线上会议形式,京外的报告人也是线上报告,但听众超过2000人,可以说远超普通的现场会议。本人听会学习报告后有如下几点认知:
一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将有大动作。
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司唐继卫二级巡视员预告了今年研究生教育即将发生的几件大事。6月下旬即将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这将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国务院相关领导将会出席。一系列有关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文件即将发布,如三部委将共同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还有若干配套文件,如《专业学位发展方案》、《有关博士生导师岗位设置的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他还指出了有关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新改革举措。研究生司还会于8月开展有关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相关调研。
二是研究生教育发展应有新思路。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提出“从大到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思路。他认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一定是为建设“创新型的强大国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国家在创新上不仅要大(在总量上大后,在人均上也要上去),还要强大(不能仅仅在产业链上一个或某个阶段上强,还需要全产业链上都要强)。在研究生教育中,创新既包括学术型博士生的原创知识创新,也包括专业型硕士博士生的实践知识创新,同时还包括原创知识的应用与扩散。他认为,研究生教育从大到强大,在发展思路上一定是一种“范式转换”。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外部统一的布局力量即宏观管理产生了重大贡献,但在“从大到强大”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外部统一布局与规模扩张做加法就起不到很大作用了。如何真正提升创新的内生动力成为关键。需要警惕“失去热爱的勤奋”,需要“痛恨平庸”、需要“跟过得去过不去”。研究生教育从招生、培养、学风建设、学位授予等各个方面和环节都需要体现“激发内生创新动力”这个新思路。我国要做研究生教育的强大国家,就需要成为全球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者、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确立者、以及完整原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输出者。他还在报告中指出导学思政、学位授予从0/1解到连续体、创新是一种生态、服从与追随的差别、Great的敌人是Best、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人才、”人口红利→人才红利→人文红利“等新颖的概念与看法。
三是研究生教育数据有了新表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刘惠琴教授报告了其牵头编制的《2018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清晰的结构、详实的数据、多角度全方位的发现自不必说,单是其中一些数据就很能说明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在这里列举一些:发表的国际高水平论文中在校研究生贡献率达23.6%,国内高水平论文在校研究生贡献率达24%。博导生师比3.68:1,硕导生师比4.87:1。自科项目参与人员一半以上为在学研究生。直属高校博士生去党政机关和企业就业占比为4成。全国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占比为0.8%。千人注册研究生仅1.9,只有美英法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在学博士生中留学生占比为5.3%,远低于欧美的30%+。数据告诉了我们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但数据呈现的仍然是碎片。团队精心构建的研究教育发展指数则能看出整体面貌和长期趋势,让数据有了新的表征。从2009年到2018年,团队基于十年的学术积累,挖掘了数据的价值,探寻了发展的规律。指数分析发现,自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可圈可点,是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方位良性发展的综合体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当然,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结构协调性、过程满意度有待提升等问题。
四是研究生教育实践有些新举措。
江苏省学位办的杨树兵主任从高水平大学的评价、优势学科的评价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三个方面介绍了各种评价创新举措。在介绍优势学科评价时,他展示了学科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几个案例。这说明通过案例展示是可以实现学科服务社会能力的评价的。这与THE排名中通过案例展示高校是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介绍研究生教育评价时,他指出高校综合评价得分由省外专家网络评分(60%)+高校相互现场评分(40%)而得。这就使评价的总结性和形成性能够兼顾,因为现场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张静副院长则介绍了该校导师培训的创新举措。她指出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拓展化是其导师培训体系的特征,特别是将导师成批选送至顶尖大学开展培训起到了很好效果。
作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新兵,本人认真学习了每场报告,结合自身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感悟:
一、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5月29号,美国发布禁令,禁止中国实施或支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体资助、雇佣或就读的中国学生学者进入美国。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禁令并不阻止中国学生来美国读本科。早些时候,一位共和党参议员说,“如果中国学生想来这里学习莎士比亚和《联邦党人文集》,这才是他们在美国需要学习的内容,他们不需要学习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可见,美国政府是把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与STEM、国防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当成了战略资产进行管理,对中国实施新形式的“禁运”。那么在高精尖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方面是否也需要有这种底线思维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中国是被动应对、禁止这些学生学者赴美也禁绝不了学术交流、技术扩散有无数的台面上以及台面下途径、美国这样做自身也会受损等等因素,但如果回顾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学生能大批赴美留学其实是美国需要中国共同对抗苏联的“交易筹码”之一。没有什么政策是不能改变的,只要利益关系和竞争态势变化了,一切都可能变化。因此,我认为要从更加战略的角度去看待研究生教育。具体到当下,需要盘点当前我国在高精尖专业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存量,估算水平和能力。同时,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适度扩大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也需要改变:不能再将有多少学生出国读研读博深造当成一种本科教育结果质量的评价指标了。毕竟,美国政府将“去美国送学费和消费”的专业和这些高精尖专业还是分得很清的;而当前的部分评价指标有助推brain drain之嫌。
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远未形成各培养机构充分自主、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
总体而言,我国研究生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一样,还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发挥极大的作用,正如报告中杨斌副校长所提的“外部统一的布局力量发挥重大作用”。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实践”。学校、院系所、导师自主性的发挥是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应该呵护并鼓励这种自主性,而不是动辄以“程序公正”、“严格规范”等口号、名义去消解甚至破坏这种自主性。很多时候,基层学术组织有足够的智慧、动力以及依据去开展包括研究生培养改革在内的所有改革。张应强教授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应该从“类市场化”治理向“准市场化”治理转变,建立多元主体基于信任的高等教育合作治理机制。“信任”二字将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院系教师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精髓传神地表达出来。试想一下,在研究生教育领域,有多少“不信任”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行为?有多少导致层层加码让基层疲倦不已乃至偏离初心的“问责”?前几天我院刘献君教授在介绍其举办“大学校长班”的经历时说,当时有一位校长班学员论文的题目就是“为什么我们学校的科研搞不上去?”。这种题目其实非常适合EdD.来做,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好题目。刘老师说,这个题目放在今天可能过不了关哦。闫光才教授曾在“破五唯”主题的一次会议上直言:“对于高等教育领域各种各类外部评价特别是优选评价,有必要慎之又慎,需对其风险与负效应做充分的预估,如果存在潜在的风险,宁可缓评、少评甚至不评”。须知,这些外部评价大多数是“外部统一的布局力量在发挥作用”哦。笔者浅见,在研究生教育领域,重点不在于要搞宏观主题式的“大改革”,而是要保障培养单位和导师自主开展“小改革”的条件。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6
时间飞逝,开学至今,已过去近两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围绕新生入学教育这一主题,在学院领导、老师以及研会的干部们,其中最主要的是最广大的同学们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带领大家了解中大、了解亚太的过程中,增强了26名20xx级新生彼此间的感情,大家也收获了很多。以下是部分同学的感触:
“9月6号,我来到中山大学南校区,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活,虽然之前的复试经历让我对南校区有了一定得了解,但正式开学后真正成为中大一份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跟四年前大一报到时相比,现在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与责任。
经过开学后一周左右的新生入学教育级开学典礼,我对中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美丽的校园背后有着辉煌的历史,中大浓郁的校园学习氛围和优美的环境更让我觉得自己当初选择的正确性,当然我也会更加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由孙中山先生亲笔提写的校训将会激励着每一代中大人更加努力地学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地奋斗。
在研究生这两年中,希望自己在完成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培养自己的能力,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并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大无数的光环让我自豪,但光环背后的辛勤努力更值得我学习,我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大人。”
“来到中山大学,学校为我们新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我从中受益匪浅,对我尽快融入新环境,成为真正的中大人,带来很大帮助。在开学典礼上,我学会了中大校歌,肃穆的歌声中,我们仿佛回到那个年代,民族兴亡,风雨飘摇,亲聆先生的教诲,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嘹亮的声音在小礼堂回荡,那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承诺。接下来,我参加了学院的朋辈交流会,研二的师兄师姐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作为一名研究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并细致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这次交流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窗户,后面是中大两年研究生生涯的精彩世界,我们带着期盼和激情,即将携手前行。我们的第一课,学术道德规范讲座,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敏锐深刻的洞察,深度解剖最近学术腐败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违反学术道德迟早是要还的。”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7
“9月6号,我来到中山大学南校区,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活,虽然之前的复试经历让我对南校区有了一定得了解,但正式开学后真正成为中大一份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跟四年前大一报到时相比,现在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与责任。
经过开学后一周左右的新生入学教育级开学典礼,我对中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美丽的校园背后有着辉煌的历史,中大浓郁的校园学习氛围和优美的环境更让我觉得自己当初选择的正确性,当然我也会更加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由孙中山先生亲笔提写的校训将会激励着每一代中大人更加努力地学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地奋斗。
在研究生这两年中,希望自己在完成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培养自己的能力,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并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大无数的光环让我自豪,但光环背后的辛勤努力更值得我学习,我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大人。”
“来到中山大学,学校为我们新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我从中受益匪浅,对我尽快融入新环境,成为真正的中大人,带来很大帮助。在开学典礼上,我学会了中大校歌,肃穆的歌声中,我们仿佛回到那个年代,民族兴亡,风雨飘摇,亲聆先生的教诲,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嘹亮的声音在小礼堂回荡,那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承诺。接下来,我参加了学院的朋辈交流会,研二的师兄师姐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作为一名研究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并细致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这次交流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窗户,后面是中大两年研究生生涯的精彩世界,我们带着期盼和激情,即将携手前行。我们的第一课,学术道德规范讲座,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敏锐深刻的洞察,深度解剖最近学术腐化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违反学术道德迟早是要还的。”
"不知不觉研究生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接近一半了,回想起开学以来跟同学们的学习,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是跟以前中学学习以及本科的学习都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开学不久的几次新生同学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同学们交流大家的一些生活以及学习的经历,让我们从别人的生活经历中有所懂得,有所收获,同时也让大家同学之间又一个深刻的相互了解,比较顺利的融入到研究生的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活里面去。回想起大四下学期以来经历的种种变故,让我在暑假乃至工作期间都经历着相当的心理压力,但是在跟同学进一步互动之后,让我的心情也有所释怀。昔日的时光在一点一点的离我们远去,对一些东西的思念却与日俱增,让我们放眼未来,走好今后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