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共通的精神话语杂文随笔 人类的精神生活,与大海中的珊瑚虫何其相似。在广袤的热带浅海中,无数珊瑚虫群居在一起,个体之间以一种叫共肉的结构彼此相连,共肉部分分泌的角质或石灰质成为其外骨骼。珊瑚虫的子孙们在祖先的“骨骼”上面一代一代地繁殖后代,形成各种各样……
寻求共通的精神话语杂文随笔
人类的精神生活,与大海中的珊瑚虫何其相似。在广袤的热带浅海中,无数珊瑚虫群居在一起,个体之间以一种叫共肉的结构彼此相连,共肉部分分泌的角质或石灰质成为其外骨骼。珊瑚虫的子孙们在祖先的“骨骼”上面一代一代地繁殖后代,形成各种各样美丽的珊瑚岛礁。
书,宛如大海中的珊瑚礁盘,不同文化繁衍创造着自己的精神外骨骼。
01
仿佛是注定的缘分使我翻开了《教学勇气》。
坦率地讲,我们在平时阅读中,很少主动打开这样一本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所谓不轻松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论性较强,二是原著非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语言在表达上理解起来需要时间,显得枯燥。所以,能坚持把这本书阅读下去,真的需要勇气。很多人推崇这本书,也看了扉页上大家推崇的理由,天生好奇的我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坚持读下去,去文字中弄懂到底大家为什么觉得这是一本适合教师阅读,教师能受益的好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有一种走入桃源的感觉,一种豁然开朗的意思。才发现,原来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作者有教育大智慧。
帕尔默在美国教育界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从书后的简介中,可以略见一斑。他对教育的诸多思考给做教师的我们以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我们教学中存在恐惧。也许是语言的差异,“恐惧”一词,在我看来有些重,在中文环境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担心”或者“害怕”。对于像我这样教龄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很多时候,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面对很多欢乐与懊恼。我们更习惯于分享所谓的成功,而不愿意面对教学旅途中的漩涡。作者带领我们剖析自己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教与学中的各种情形。读到这里,我觉得既真实又亲切,并忍不住频频点头,心里重复着一个声音: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由此,我联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
去年的冬天,学校安排我参加两次赛课,时间相距很近,没有精力和时间准备两节课,两个比赛均为是指定课文,只有人教版三年级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符合这一要求,没有选择的余地。读了课文后,我很沮丧,因为我常年在高段教学,对于中年级的要求不是很有把握,还有这篇课文本身并不是我有感觉的类型。它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校长来到一所学校进行试验,即把三个拴着绳子的小球依次放到一个细脖子瓶中,假设瓶子是一口井,而三个球代表三个人,在井中倒水模拟突发灾害,大家如何逃生,把小球拽上来。在一个小姑娘的带领下,这个在别的学校从未成功的实验取得了成功,让校长感动不已的小故事。我觉得故事并不难懂。甚至觉得不需要过多设计、指导。在经过几天思考后,还是备好了课,试讲后,问题比较多,在学校两位主任的帮助下,进行了多处修改,再次试讲,效果不甚理想,于是又请特级教师给诊断,进行了若干次较大的修改,就这样,修改着,挣扎着,但是,最后的课堂已非我所最初的思考,承载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方法,以至于我好像沦落成一位演员,我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呈现背后一个备课导演团队的设计。我自认为能体现自身思考的环节被毫不留情地砍掉了,真是很有挫败感。站在赛课的舞台上,我努力表现着自信的一面,但我的内心深处是担忧的,我害怕我融入不了看似完美的设计,我害怕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我试讲中从未发现的意外,结果在区里比赛中现场模拟课文情境的实验失败了,被淘汰出局,在全国赛场上,虽然波澜不惊,取得了一等奖,但我知道那不是我想呈现的课堂。这次兵败麦城的经历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现在,我尝试着用作者的观点来解读这次失败,我到底是谁?我一贯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样?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给出的答案是:我的优势并没有在这节课上充分体现,我所本真的想法没有坚持,我对于领导和名师的修改没有更好地与自己的特点融合,我甚至不擅长扮演文中的校长,我迷失了自我。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给自己更多的空间,我可以拒绝某些修改,我可以用心思考我能改变多少,而非讲课的时候,头脑中存在着若干个试讲版本的影子,不断纠结与痛苦。当然,现在我也能悦纳自己的失败了,因为每个教师,甚至名师也会遭遇担心和害怕,也会被恐惧打扰。想到这里,我从容了好多。在剖析恐惧过后,我顿悟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就是一种恐惧常伴的领域,不要害怕,要想办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穿越恐惧的过程,就是发展壮大自己的过程。
此刻,我在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命题,对于我们的教与学至关重要。我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当然应该好好思考。我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我在课堂中,当然是常态课上,我总有愉快的体验产生,我的学生多数爱语文,爱语文课,他们在对文字、文化的敬畏和喜爱中,与我一起修炼着自己的生命。我的公开课赢得了多次的荣誉,我写的文章也多次受到肯定和奖项,甚至发表。我在同事眼中是个能干的,有悟性的优秀同事。在学生眼中,我是令他们尊敬而又喜爱的老师。对于这一切,我是满足的。但不能回避我的劣势:粗枝大叶,不够细致;丢三落四,忘性大;做事慢,总认为慢工出细活;不够虚心,认为自己多数情况下是对的;读书少,且缺乏计划性,比较随性;不爱动笔,怕费脑子;对上级的要求,有时有自己的想法,有抵触的情绪,认为价值不大,耽误大家时间;总幻想改革,理想主义色彩浓等等。写着写着,才发现自己有这么多问题,像个差生,就如作者所言我更像个“来自地狱的老师”。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能坦诚地罗列自己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是作者给了我这样的勇气,看清楚自己。把缺点转化为特点,把不足在工作中有意识地修整,使自己有勇气完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连接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当然,我们不是把课文当做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存在去看待,而是这个文本与我的认知,甚至我的生活能否关联。有了这样的思考,相信我的语文课堂会发生改变。它应该是文本与我,再与学生的精神场。而非我和学生冷眼地解读文章,那除了和考试有关系,其实与什么都没关系。
这样的认知转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奥秘”。
这本书第四到第六章都是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对于这样一个热词,我不是第一次听到,在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在我的师傅清华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校长的讲座中,在当下很多培训中都对这一词汇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我对这一学习形式比较感兴趣,早在十几年前,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就阅读过相关书籍,并写过系列论文,而且在自己的班级进行试验,感到益处多多。当然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相对于小组学习,表述显得更为严谨,更为全面,当然其中有很多技巧,我个人很喜欢,一定再次阅读,整理一下,看看哪些可行的方式能折射在我的共同体生活中。包括现在的项目组的研究形式,我也是越来越喜欢,它为了一个小课题,大家走到一起来,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并竭尽所能把事情办好,并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很实在,很有干劲!
有幸在2012年11月16日下午的《教学勇气》沙龙上遇见了译者——大名鼎鼎的吴国珍教授。那么平和的面孔,平静的眼神,儒雅的气质,哪里有一点学者的架子,也许越是大家越那样低调。吴教授是第一个到场的,幽静的“大家阅读屋”里,只有我们两人,内心既兴奋又激动,便迫不及待地询问了诸多个人在阅读中的问题。吴教授一一解答,原来翻译一本书也需要缘分,不是刻意为之。吴教授的水平有目共睹,她背后的朋友和研究团队更是敬业出众。集取大家的智慧,浓缩在文字里,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她和帕尔默一样,对未来的教师群体充满期许:未来的教师是需要勇气的,能够面对自己,并能穿越层层恐惧,直达内心深处,倾听自己的真实的心声。
也许是教语文的缘由,我特别对每个章节前面附的诗歌情有独钟。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云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起飞,
乘风,驾云,
齐归。
与一本好书相遇,需要缘分,如今,我有幸遇到了心灵的导师,让我的教育视界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开阔丰盈,我能够理解教与学中的一些之前我所极大的困惑,我曾经努力回避的东西,我似乎寻找到答案,看见了黎明破晓前的一丝曙光……
02
越读越美好
“河北省教育叙事专家群”是一个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教育叙事群。大家以共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为媒介,深入的、真诚的交流着彼此对教育的看法。在这个群中我遇到了杨小洪教授,全国名师孙彩文,河北的郑昌军等一大批热爱教育的老师们。在他们的激励、引导下,我更加热爱教育,热爱阅读和写教育叙事。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深感自己阅读能力还很欠缺,为了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也为了读懂《教学勇气》我开始大量阅读。
风吹哪页读哪页。初为人师时,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年轻人,那时候读得最多的就是教材、教参、全解、练习册、试卷等,因为这些所谓的“书”能够在讲课、讲题、应试辅导中马上用上,立竿见影,确实是比较功利。当然,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参加各种课堂教学展示竞赛,还目的明确地读了一些名师设计: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丁慈矿等,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思想让我钦佩不已,心向往之,那些有深度的教材解读,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那些独辟蹊径的教学理念的阐释,让我极为折服,这些阅读让我懂得了语文课堂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无限可以探索的学习空间。记得那时候,读得最多的教育类杂志是《小学语文教师》,有些文章对我当时的工作大有裨益,可以称得上是我工作中的葵花宝典。《教师月刊》也是一本非常有品质的教育类杂志,里面不仅是关注语文学科,而是把关注视角放大到教育全领域,让我豁然开朗,一下子觉得教育是如此浩瀚,如此迷人。由此,我也陆陆续续地翻开了一些感兴趣的教育书籍,这些不成系统的阅读,可能是零零散散的,甚至是拖拖拉拉的,但就是这样的阅读经历,使我在教学中慢慢成长起来,也在各项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屡获殊荣。
开始专业阅读。那些心中敬仰的名师,他们有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大量地汲取营养?于是,我的阅读之路渐渐与整本的书分不开了。从窦桂梅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李镇西的《心灵写诗》、王晓春和魏书生的著作,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他们不仅是读书的典范,更是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用笔记录下来,给我们这些后辈以启示和滋养。近几年,我集中阅读了几位心中教育家的作品:刘可钦的《教育其实很美》和《为学生的发展助跑》,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和《学校转型》,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的呕心沥血的学术专著《情感教育论纲》,这些书中蕴含的大智慧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我的脑中,渐渐地改变着我的教育视界,影响着我的教育思维。
广泛地读。李斌的`《把学校交出来》是一本极其诚恳的教育书,记得当时翻开十几页的那种欣喜和激动,他是一位有良知有见地的教育记者,以自己的观察如实地书写中华大地的教育改革,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余慧娟的《大象之舞》更是一本站在高处,鸟瞰中国几轮教改的精品力作,其中记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一个个有生命的好老师,让人不禁唏嘘感动。赵勇的《创业就业》一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刘灿老师送给我的,他力荐的书,果然让我找到了醍醐灌顶之感,那时恰逢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对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也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这本书的观点和立场,让人深深叹服,并获得大奖,可谓实至名归。李建平的《中国教育寻变》一书,让我们在市场上林林总总记录十一改革的书中,独树一帜,文笔之坦诚,观点之劲道,让我掩卷深思,十一改革的价值是如此之大,对中国教改的影响如此之深。李虹霞的《创造一间幸福教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温暖美好的教育画卷,这是一个怎样的教室?有一个温暖的教师,有一群美好的孩子,他们是一个彼此照亮的生命共同体。常生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一本菜单式的教师读书坐标,借由他,你可以遇见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书。吴非《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大集合,看到那些让你砰然心动的文字,你会放下很多困惑,在吴老师的思想中释放自己,通达一个明亮的教育高地。林茶居的《大地总有孩子跑过》是一本特别的书,说他特别,是因为这位作者是一位诗人,所以有些文字充满诗意,虽然很朦胧,很隐晦,但是这恰恰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余地,值得反复品位,一读再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全世界教育界的畅销书,他的基于大量课堂观察所得出的结论,让学界高度认同,也让我认识到教学的真谛,课堂的价值,学生的生命是如此重要。诺丁斯的《学会关心》和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著作,让我手不释卷的同时,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甚至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禁得起考验的教育经典,作为我的枕边书,我觉得他是一颗火种,曾经点亮多少教育人的心灯。他让我们永远记得“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