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通用20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通用20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
最近,我校少先队员举行了一次“寻访鲁迅公公足迹”的活动,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当跨进朝北台门时,同学们就感到浓浓的书香味,大家争先恐后地来到陈列室,翻阅着鲁迅的作品和鲁迅小时候在外婆家的趣事,离开厢房我们来到了堂屋,大家在鲁迅公公像前宣了誓,决心向他学习。大家来到像“百草园”的大院子里,围坐在墙边的芭蕉树下,听七斤的后代讲当年鲁迅公公和农家小伙伴一起在这里捉蟋蟀、做游戏的情景。听完介绍,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活动起来,有的在乱石块中捉蟋蟀,有的.模仿斗蟋蟀,有的追追逃逃,玩得可高兴了。
走出朝北台门,大家来到平桥的河岸,拿着钓鱼竿专心致志地学着鲁迅公公小时候钓虾的动作,虽然现在再也钓不到虾了,但同学们的兴致还是特别高涨,嘴里还是不停地喊着小鲁迅钓虾时的顺口溜:虾佬喂,虾佬喂,要死躺起来,要活快出来,摸一摸,尝一尝,吃得着,穿红袍;吃不着,坐牢监。同学们仿佛就回到了那个时代。
通过走访活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年的小鲁迅是多么热爱农村生活,从鲁迅成长的过程中想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表示要像鲁迅公公那样生活和学习,长大当一个像鲁迅那样有作为的人。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2
翻开历史的画卷,漫步在文化的长廊中,我追寻着鲁迅先生的足迹,感受着他那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
鲁迅先生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他就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在南京求学期间,他目睹了同胞的麻木和冷漠,这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要唤醒沉睡的民众。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拿起笔杆,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战斗。
走进绍兴的鲁迅故居,那古朴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先生的过往。百草园里,仿佛还能看到先生儿时嬉戏的身影;三味书屋里,似乎还能听到先生琅琅的.读书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感受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
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他的《狂人日记》,以犀利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礼教的 “吃人” 本质;他的《阿 Q 正传》,通过对阿 Q 这个人物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愚昧和麻木。他用自己的笔,为黑暗的社会带来了一丝曙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不懈奋斗。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后人,让我们懂得了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3
鲁迅先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寻访鲁迅足迹的旅程。
来到绍兴,这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鲁迅先生的故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故居,那白墙黑瓦的建筑,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走进故居,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
百草园,那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如今,这里依然生机勃勃,绿草如茵,树木葱茏。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在这里捉蟋蟀、拔何首乌的情景,感受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求学的地方。那严肃的私塾氛围,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教育方式。看着那刻着 “早” 字的书桌,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为了不再迟到而刻下这个字的故事,他的勤奋和自律深深地打动了我。
离开故居,我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这里陈列着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著作和遗物。通过一幅幅图片、一篇篇文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他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他的精神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寻访鲁迅的足迹,让我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崇高。他的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4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巨人,他用犀利的笔锋,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用坚定的信念,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寻访鲁迅先生的足迹。
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古老的建筑,那宁静的庭院,仿佛都在诉说着先生的`故事。百草园里,绿草如茵,树木繁茂。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在这里玩耍、嬉戏的场景,感受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味书屋里,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墙上挂着一幅孔子的画像。这里是鲁迅先生求学的地方,他在这里刻苦学习,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看着那刻着 “早” 字的书桌,我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鲁迅先生那种勤奋、自律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离开故居,我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这里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通过参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却敢于反抗封建礼教;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却毅然拿起笔杆,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他的作品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痛了敌人的心脏,也唤醒了沉睡的民众。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爱国情怀、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5
锋利的眉宇间透出一丝尖锐,正义的目光中闪烁着复兴的火苗。鲁迅,这个神圣的名字想必早已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当此时,海面上的风浪又开始剧烈地翻滚,我仿佛又看到心中那双永不疲倦的眼神。心脏颤动的一瞬间,那些独特的感觉又重新占据心头。品味鲁迅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股力量——就像“树人”这个名字所寄托于鲁迅身上的意义一般。
初次品味鲁迅,一股不言而喻的苦涩沉浮在舌尖。或许因为当时年幼,总感觉他的文字充满了晦涩与黑暗。当看到他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当看到他说出“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这等话时,我不禁思索,这真的是那个传说中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说出的话吗?除此品味鲁迅,我的脸正如吃苦瓜时的痛苦表情,充满了无数苦涩与疑惑。
种子迟早要长成大树,而树芽破土时挣扎的力气也是难以想象的。当了解了一些鲁迅的生平、他的家庭变故、他在看清世态后弃医从文,彷徨中拿起纸笔匆匆奔向思想疆场时,我似乎体会到了那种责任。初次品味的'苦涩还残留于口中,一种奇特的力气促使我再次翻开了鲁迅的书。
辛辣扑面而来。抨击社会,抨击人心。犀利的笔锋刺开的是血肉模糊的人性。我疑惑着他的疑惑:“国人何以于旧状况中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我愤慨着他的愤慨:“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我无奈着他的无奈:“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从她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旧时代中人性里的自私、狭隘、奴性、卑劣与保守。每当阅读之后,我总感觉我也成了一位嫉恶如仇的作家,抨击这社会的种种。现在想来,好不感慨!
时至今日,抨击社会的文人学者也不在少数,最典型的,比如韩寒,可细细对比二人所求,总感觉鲁迅文章中多了一种什么味道,他自甘为一朵花去做腐草,也不愿独自绽开于高墙。他的文字不是冗长的无奈的哀怨,多的更是对于明日的憧憬。他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直到读到“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时,我才明白,这种味道叫做甘甜。或许他并不能拿着真枪实弹冲锋陷阵,可是深刻的思想却早已萌发于每个人心中,等待着破土的那一刻。我也将“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作为我的人生座右铭,努力向上。
品味鲁迅,我看到了一个治疗人心的医生的呐喊,看到炎黄子孙觉醒的眼光,看到了中华巨龙腾飞的光彩;品味鲁迅,虽不曾带给我温饱,却用苦涩教会我奋斗,用辛辣教会我爱国,用甘甜带给我希望!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6
总有一双眼睛使生者努力,死者安心,善者慰籍,恶者心悸。
从前的我也会骂着这个“黑暗”的世界,而且是那么轻狂,自认为在这个世界充满了谎言和不平,更厌恶那些为了追求名利而混淆黑白的人,鄙视他们根本不懂得良知为何物,自认为是看破了红尘,看透了世俗,并且常有“世人皆醉吾独醒”的自赏,可是直到那天,我看到了那双眼睛——鲁迅的眼睛,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无知。
那天,打开本子拿起笔,在一个静谧的氛围中,我走近起了鲁迅——个孤独的思想者。
短暂而匆促的白天,他辗转奔波,他鼓起嘶哑的喉咙,努力呼唤苦难深重的民众。漫长的黑夜,他思考,他静默,他奋笔疾挥,留下不朽的篇章。就这样,他铸就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他的怒,付诸于笔,一笔一笔地描摹写意,各种丑态原形毕露。他的言辞如利剑般直刺人类内心的惶恐不安,笔是他的武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文章,为崎岖中前进的战士划破黑暗,为沉睡的国民敲响警钟。
“我们容易被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试问,有谁能将人性的阴暗面如此直言不讳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有谁能将民族的劣根性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唯有鲁迅。
几度误解,几度怀疑,几度逃避和疏远。这个充满爱国之情的文学家、思想家,为了唤醒人类的麻木不仁,唤醒人类沉睡的灵魂,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他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仿佛一盏高高昂起的孤灯,光芒穿越了时空,一直照到今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对敌人他是那么无情,以至于让敌人一看到他的作品就心惊胆战,一提起他的名字就恨得发狂,而对人民,他又是那么温暖,赠书赠钱,那么大方。从他那里,我学会了如何以春风待人,又如何以秋风自律。
爱与恨的旋律,是鲁迅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我们用鲁迅先生的恨来革除自身的弊端,用他的爱鼓舞生者,感化恶人。
鲁迅留给自己的是生与死的思考以及孤独中的彷徨。有了呐喊,穿越时空,穿透心灵,他才获得了人们的敬仰;有了彷徨,他才知真理,他才更执着,他才真正走向伟大。
曾经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伟大,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给人们一点点启发。或许自己真的是异想天开。我也有愤世嫉俗的面具,但那是为了排谴自己常常有的失落和失意。在这个世界里,我常常感到迷茫。但我不得不趟着生命之水,那是挑战机遇和未知的前程。
在我前进的路上,会有晨星划破冷冷的迷雾,那就是鲁迅先生您那睿智的眼睛!
夜渐渐深了,静静地翻读着鲁迅的作品,心里不禁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先生一直在以一种父亲的博大胸怀宽容着我们。他在等待着,等待着我们走出浮躁的海面,带着一颗不沾染世俗气的心,去与他进行着灵魂深处的对话。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7
当我们走近伟人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是那么的渺小。
——题记
在十一月三十日的下午,我们小荷文学社集体去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那天是星期五,车很堵,原本计划用一个小时到那,但实际时间远远不止这些。幸运的是我们终于在闭馆前赶到了那。
走进鲁迅纪念馆,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巨大的鲁迅雕像。它的表情是严肃的,却又有那么一点亲切。我们匆匆在它身前留了影,接着就上楼了。
“瞧,是《阿Q正传》!”一阵欢快的叫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起头,只见电视里正播放着《阿Q正传》。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鲁迅通过对贫苦、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描写与刻画,写出了国人的灵魂。他揭露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造成的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值得讽刺的是文中的那个阿Q,被别人打了还说是儿子打老子,这就是众所皆知的阿Q精神胜利法,多么可笑且又可悲啊!
在往前走去,是一段有关于三味书屋的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的一个私塾,位于绍兴鲁迅故居附近,距“百草园”不远。鲁迅曾在文章里称它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说塾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也是在三味书屋中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接着我们参观了一个铁屋子。开始我并不知道这铁屋子是干什么用的,后来老师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把旧社会比喻成一个封闭的铁屋子,把无知,愚蠢的人们比作在铁屋子中熟睡的人,把正直的人比作铁屋子中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是非常痛苦的,而熟睡的人则是麻木不仁的,感觉不到死亡的逼近。如果把熟睡着的人叫醒,他们也会变得痛苦,但是同样,他们也许能找到打开铁屋子的方法。”
告别了铁屋子,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路上我们看了不少有关于鲁迅的东西,比如说鲁迅的妻子许广平,百草园等。
到了最后,我们突然看到了一个醒目的鲁迅雕像,旁边写着鲁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我们的心情一下子从轻松变得沉重了。是的,鲁迅是一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他致力中外文化交流,竭力画出国人的魂灵,是中国人的骄傲!他的死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参观鲁迅纪念馆的时间是短暂的,很快我们便走出了鲁迅纪念馆。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依依不舍的表情。
仰望天空,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鲁迅先生的样子,他正在对着我们笑,笑得那么的亲切……介绍鲁迅作文 篇8
你是否记得“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出自谁之口?你又可否记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在写谁?没错!正是鲁迅先生。他是我最崇拜的人。
谈起鲁迅先生,他的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蓬松的头发虽看起来很乱,却很精神;每一根都笔直地挺立着。一张又瘦又黄的脸令人难忘。他的.眼睛不大却很有神,令人不敢直视他,却又给人无穷的力量。
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社戏》则感受到了童真的幸福。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文学的巨人!从他身上,可以读出人性的真善美、读出黑白、是非。
我崇拜鲁迅先生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出凡入圣的“神”,他是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他爱憎分明,脚踏实地,品德高尚;他“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勤奋者,会努力去追赶,去挣、去挤;懒汉终不愿去挤、去挣,他始终不会有。鲁迅先生先生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是废寝忘食。
他一直以父亲般的胸怀宽容我们,等待我们。让我们一起走出浮躁的海面,以后辈学人的身份带着一颗不然世俗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吧!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8
书店的清冷处放了几个书架,都是些名人名著,其中一格贴着“鲁迅”的标签。
但署名鲁迅的书不多,反倒是研究鲁迅、怀念鲁迅的书不少。其中一本书的装帧很考究,咖啡色的厚皮封面上还镶嵌着鲁迅的头像,立体浮雕,凹凸有致,黄铜制成。如此考究的包装,价格当然不菲,实际上,它足以买下两本鲁迅著作的平装本了。
近些日子又去逛时,发现鲁迅这一格腾出了一半位置,放上了周作人的书,还加了一个“周作人”的标签,这让人想起了法国先贤祠中的伏尔泰与卢梭,将鲁迅与周作人摆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不知是否有意为之。
对于鲁迅,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再熟悉不过了,一瞧见“鲁迅”二字便会肃然起敬。看他的脸,短发竖立,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庞消瘦,或沉思或眺望,没有笑容,神情凝重而严峻,我总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只恨生得晚,未瞧见他老人家的真容。至于这份敬畏从何而来,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他的“三家五最”无人可比,又觉得他临死前对怨敌一个都不原谅的姿态让人敬畏。我觉得他堪比马克思:生前有很多敌人,但没有一个公敌。当然,这些内容都是从老师那儿得知的,细想起来,方发觉奇怪,我为何敬仰鲁迅?
记得最早接触鲁迅,是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老师在讲台上撇开了课文,单讲起了鲁迅。他将鲁迅一生的作品按时间列了出来,让我们记住并强调这是重要考点,后来还专门考过一张鲁迅专辑的试卷,到现在还记得内容。如果在我熟睡的时候有人大喊一声“鲁迅”,我在梦中都能发出呓语:“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关于鲁迅,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一个鲁迅包含了太多的考点。在一群学生中报出鲁迅名号后,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喊:“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种情形与背“床前明月光”极相似,不同“嘴脸”顷刻统一了“口径”。
后来鲁迅就像月经一样,几乎每一学期都会定时出现,且随着学期数增多,愈发有了规律性,每次都会流出新血来。“鲁迅”所包含的考点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18年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至1926年……1927年至1935年……”
似乎我们不只要记住鲁迅写的文章,还得记住文章的出版顺序及鲁迅的生活轨迹。这种感觉简直就像唐玄宗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爱一样了,不过他是爱屋及乌,甚至捧出了炙手可热的杨国忠。而我则是恨乌及屋了,正是对鲁迅先生事无巨细人生经历背诵的厌恶,也波及到了鲁迅本人的文章。
实话讲,鲁迅的文字颇有趣味,尤其是《朝花夕拾》中捕鸟一类的童年小事,真叫人觉得亲切,令人艳羡,但这只限于课外阅读,在课堂上,鲁迅的文章便不是用来读的,只是用来分析的。时常一节课的时间只分析几句话。一字一句地解剖,挖出作者的'潜台词,剖出每一个副词的意味,甚至连标点也不放过。
凡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优良产物大多应记得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抢走后陆续说出的三个“可恶,然而——”,据专家言,三个“可恶,然而——”各自都有确定的深刻含义。记得当时讲解时,头顶上电风扇吱嘎吱嘎地响,老师则用嘶哑的声音声嘶力竭地引导我们往标准答案靠近。最后,由于我们“朽木不可雕”,老师公布了答案,我们埋头记下一些标准权威的文字分析。若借用迅哥儿的话说,他不想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我们也不想知道“可恶,然而——”有三种“深刻含义”。
若说新文化运动推倒了一座孔子像,那鲁迅便是被新立起来的。所有人到他面前都莫名敬畏。至于为何敬畏,我们会背诵:他的文字像匕首,寸铁杀人,一针见血。但我不明白为何无人说鲁迅的文章似大鹏呢?你看那色彩瑰丽奇特的《故事新编》!我想大致是我们这些青年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别人的权威的缘故吧。
悲哉!鲁迅一生呐喊,不就是叫青年觉醒、相信自己吗?他彷徨,不就是因为国人过强的他信力吗?鲁迅叫我们“疑”,用他的文字叫我们“疑”,而我们正是捧着这样的文字,却只是“信”,信权威,信专家,信老师……唯独不信自己!《圣经》人人尚可读出不同,独这鲁迅的文章只由一小撮人把持话语权。
真可以说是越学习鲁迅,越没有鲁迅了。
我们晓得鲁迅一生的经历,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林林总总,都一清二楚。鲁迅的文章有权威的注释,甚至不用读他的文章,背熟注释、写作背景便可得高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鲁迅与孔子一样沦为一件外衣,在各式各样的试卷中被分析得支离破碎。
鲁迅在《死》中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这是诚恳的苦求,苦求世人忘记他,管自己的生活。作为我们的“民族魂”的鲁迅有着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字,只是,在面对鲁迅的文字时,我们常常被“时代背景”“深刻含义”格式化,或许,这才是阅读鲁迅的最大悲哀。希冀所有人与我一样,面对鲁迅,只沉醉于文字本身,感受它的深沉、幽默,它的犀利、智慧,向对待一切作家的文字一样,发出我们自己内心的感触便好。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9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名言“如果不曾在黑暗中哭泣,就不会看见星光”深入人心。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和思想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让人们在困境中找到了勇气和希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仿佛被黑暗笼罩。但正是这些困境,塑造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品格。当我们用心流泪,从拯救自己的绝望中找到希望,才能真正看见星光的闪烁。
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个名言:年轻的李明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无数的挫折。无论是学业的艰辛,还是人际关系的`困扰,他都曾一度陷入深深的黑暗之中。然而,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坚持下去。
他用尽全力去努力,用汗水去洗涤心灵上的阴霾。他在默默付出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只有经历过黑暗的煎熬,才能真切地品味到成功的甘甜。他通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战胜了自己面临的一切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的黑暗不可避免,但我们不能被黑暗所吞噬,而是要用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去战胜它。只有在黑暗中挣扎、哭泣,才能从绝望中寻找到光明的出路。
因此,我们应该坚信一个道理:无论遇到多少黑暗,只要勇敢面对、努力抗争,就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如果不曾在黑暗中哭泣,就不会看见星光。”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0
一直觉得雨天是适合看书的。
谢绝鸟语花香的繁华,一片书香细雨落在干涸的渴望里。在巴金老人的《秋夜》里走近了先生您,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您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就是您了,先生。
不由自主的,身体好像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入另一个空间,苍狗白云,从脚边飞去了,泡沫散尽。远处蹲伏着黑暗,乌鸦在天空歌唱,尘埃裹在风中到处乱撞,空气迅速下沉与泥土重叠,挨挨挤挤的洋屋浸在风雨中。走近一个屋子,一种简朴的味道迎迓,仅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身影,混沌之后这才恍然是先生,我打量了他,瘦得叫人担心,头发还是精神抖擞。
我敬畏地垂立在一旁,先生过身来,抬起眼睛,融化了我的不安,他招我坐近前来。“您的《狂人日记》号称‘打响揭露封建社会的第一声春雷’;尤其是《药》最为深刻,那华老栓用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孩子治病,我敬佩您笔下夏瑜的革命精神,更痛惜民众的无知。”我发现自己的胆子在先生慈祥的目光里柔软起来,竟然滔滔不绝起来。
先生的脸显得安静,分明道:“但愿我的文章能像一束春光穿透被黑暗束缚的人们,寄予他们丝丝光明罢……”我体会到先生话里蕴含了沉甸甸的奉献自己的热情,仿佛要将自己脆弱的力量化为拯救国民的伟大力量。
他恳切的目光炯炯有神,我好像看见了岩浆自地底泛滥涌出。我还想聆听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便急切问道:“先生作为大夫,怀着一颗慈悲之心,解救病魔困绕的难民岂不可乎?”
他摇了摇头,沉痛叹息着:“身为大夫徒增国民的体质,却无措于他们思想的草莽,行医焉有大益?以为当今济世良药莫若从文化入手。”由此先生成了寂寞中奔驰的勇士,把责任写在生命线上,用无形却犀利的匕首刺入敌人的心脏,“鲜血”是他的伴侣了。倏然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辞别先生,起身而去。想着虽然社会明亮成为主色,但其中也不乏黑暗,有时注入清泉都会浊色。前路注定坎坷。可是无法冷眼旁观,叹息肠内热。希望像先生那样把文字墨化为武器揭开社会的不足,为的是唤醒和净化。
一个激灵,回过神来,俯下眼来,依然是巴金老人的《秋夜》: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走近先生,温暖和力量自心底升起。
封建时期官僚家庭一步步败落,从小就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只有忧伤和孤独陪伴着他。然后,我们又通过一道石桥,来到了鲁迅的私塾的家。第三个房间的角落位置便是鲁迅读书的地方。在屋子的正中有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下面挂有一大幅画,画中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肥胖的梅花鹿躺在那儿,每次鲁迅上学都要对画行礼。有一次,鲁迅因为去给爸爸换钱买药,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便在纸上写了个“早”字,之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仅管事情越来越多了。在三味书屋的后面有一个小院子,虽然比百草园小得多,但那儿是同学们下课嬉戏的好地方。有那儿有一棵高大的梅树,一直活到了现在哦!鲁迅到17岁离开了私塾,开始了他的写作救国。
鲁迅在学习上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他读了一辈子书,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临死之前还在艰难的写作。他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他是绍兴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我们要学习他努力学习坚持写作的好精神。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1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巨人,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就是鲁迅。
我怀着崇敬之情,追寻着鲁迅的足迹。走进他的故居,那古朴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故事。百草园里,绿草如茵,仿佛还能看到儿时的鲁迅在这里嬉戏玩耍的身影;三味书屋里,那陈旧的书桌,似乎还留存着他刻苦学习的印记。
鲁迅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一生。他目睹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毅然弃医从文,用犀利的文字,揭露社会的丑恶,唤醒沉睡的民众。他的《狂人日记》,像一把利剑,直刺封建礼教的心脏;他的《阿 Q 正传》,以幽默的笔调,刻画了中国农民的.愚昧与麻木。
他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追寻鲁迅,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明白了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2
鲁迅,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作品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破了黑暗的现实,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
我踏上了追寻鲁迅的征程。来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着他的气息。那古老的街道,斑驳的墙壁,仿佛都在诉说着他的故事。在他的笔下,那些平凡的`人物,如祥林嫂、孔乙己等,都变得鲜活起来。他们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
鲁迅的一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他不畏强权,敢于批判社会的不公。他用自己的文字,为弱势群体发声,为民族的未来呐喊。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追寻鲁迅,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了真理而奋斗。我们要像鲁迅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3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追寻着鲁迅的身影。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天空。
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的《故乡》,让我看到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苦难;他的《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残酷。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的现状。
鲁迅的`一生,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一生。他不畏艰难,不惧权贵,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用自己的笔,为中国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追寻鲁迅,让我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崇高。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4
鲁迅,那个以笔为枪的战士,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我渴望追寻他的足迹,感受他的精神力量。
走进鲁迅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在黑暗中挣扎,而鲁迅却用他的文字为人们带来了希望。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他的散文《朝花夕拾》,充满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思考。
鲁迅的一生,是为了真理而奋斗的一生。他敢于直面社会的黑暗,敢于批判那些虚伪的人和事。他的勇气和担当,让我敬佩不已。
追寻鲁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勇气去追求真理,要有担当去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5
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寻着鲁迅的足迹。来到他的故乡绍兴,感受着那里的文化氛围。百草园里,仿佛还能看到鲁迅儿时玩耍的身影;三味书屋里,似乎还能听到他朗朗的'读书声。
鲁迅的一生,是为了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他用坚定的信念,鼓舞了无数中国人的斗志。他的精神,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中。
追寻鲁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要像鲁迅一样,用自己的笔,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6
在历史的长河中,鲁迅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追寻着他的足迹,试图探寻他的精神世界。
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笔下的人物,如阿 Q、祥林嫂等,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和无奈。他用尖锐的文字,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唤起了人们的觉醒。
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勇往直前。
追寻鲁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勇敢地面对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7
鲁迅,那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一直吸引着我去追寻他的足迹。
走进鲁迅的作品,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用犀利的文字,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他的《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作品,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破了黑暗的现实。
鲁迅的一生,是为了真理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不畏艰难,不惧压力,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
追寻鲁迅,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我们要像鲁迅一样,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挑战权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8
鲁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座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我怀着崇敬之情,踏上了追寻鲁迅的旅程。
走进鲁迅的故居,那古朴的建筑和宁静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他曾经生活的'气息。百草园里,仿佛还能看到他儿时嬉戏的身影;三味书屋里,似乎还能听到他朗朗的读书声。
鲁迅的一生,是为了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的一生。他以笔为武器,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唤起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追寻鲁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要像鲁迅一样,用自己的笔,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19
当我终于读到鲁迅的《在酒楼上》时,我才觉得自己开始走近他。我感受到他浓浓的人情味和一种对生命的眷恋,看到了他在消沉中不放弃反抗的身姿。一种未曾有过的共鸣引动了我心中不起波澜的震撼。
我开始思考:鲁迅是谁?
他弃医从文,他是“民族的英雄”;是“以笔为刀剑与敌人斗争的战士”,是“革命者”“开拓者”……一串标签化的语言纷至沓来,这是鲁迅吗?透过这些名词我只看见一尊宏伟、刚健的铜像,却看不见他的血与肉,也不见他长歌当哭模样,更感觉不到他的那种“克制的冷”。
鲁迅被标签化了,是时代与人们贴上的,他成为了诸多名词的汇集。或许人们本想以此方式来纪念他,不料却将他推得太远,远至神龛,人们只能仰望、无从走近。
我理解人们的作为。那样的社会令他目不忍视,他要在沉默中爆发,他亮出匕首刺往人性的要害。而一个沉醉于虚幻太平的时代不容词人打碎其美梦。于是在那个时代怯懦麻木之人给他贴上标签使他醒目,使他暴露在高压下成为众矢之的而自己免于攻击。如今世人始觉歉意,便又为他贴上光鲜的`标签以供后人歌功颂德。
但人们的这种行为却使鲁迅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们止步于对鲁迅的形象认识而忘却了他更深重的精神意义。他引领着人们走向精神幽深之地,带领人们远离奴隶之路……如今的鲁迅受到了太多标签的审判,他终于变得扁平了,变得片面了,变得易于掌握了。
世人为鲁迅贴上的标签是细碎的,是沉重的,更是随意的。
人们的态度太轻佻了,行为亦是过分莽撞。不仅仅是对鲁迅,更是对鲁迅的文字和他的文字所承载的时代与文化内涵。他们试图为一切东西贴上标签,如此他们便可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定义一切。但这些零零总总的词汇又怎能还原一个复杂的人格,架起一个庞杂的时代?更如何涵容那些文化?人的精神世界在“标签式思维”的作用下趋易、趋同了。
这也体现了人们潜在地对事物的控制欲。人们以短短几个词汇总结了一个时代,定义了一段文化,标识了一个伟人,他们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是赋予者,甚至认为这是对鲁迅和那些文化的馈赠,是在为他们加冕。
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滋生了太多浮躁,文化成了他们的快餐,大师成了他们娱乐的对象……
我想起余华说的:“当一个作家成为一个名词,这便是对他最大的伤害。”或许只有当人们醒悟了,重拾他的文字,重读他的话语,重感他的温度,才是人们真正走出蒙昧,走近鲁迅,走近文化之时。
寻访鲁迅公公足迹初中作文 20
不知为何,总记得一句话:一曲聚落,竟无人过问离骚。也不知是从哪里听来的。
小学的时候就对先生的书爱不舍手,当然也有看不懂啦。表面的文章看似平白无奇,可是那仅仅几个句里行间却藏着不平白无奇的讽刺与对童年的怀恋,停止战争的渴望,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讽刺……
论文,我只服鲁迅。
位于阜成门的北京鲁迅故居我曾去过,那是一个朴素的.四合院,从里到外都是简单的设置,四处都流韵着书香。与那奢华的别墅相比这四合院也不输半豪。
闻着这书香,我觉得我面前仿佛就有一个时间之钟,可以带我去寻找先生,走进先生,走进他的文章……
许多战斗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是先生在《秋夜》一开头说的两句话。
我还真由着这文,去找那枣树,终于在前院和后院的通道处看到了两棵枣树,却是后来补种的,原本的好心情由此减了大半。
就如同某个作者写的:鲁迅没了,枣树也没了。
望着先生的画像,我的心绪仿佛飘飘欲然,飘到1936年10月19日的鲁迅上海故居。
在1936年先生从未闲过,虽然这是先生最后一年在世。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在逝前的两日,他仍不忘拿起那支笔,创作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从《狂人日记》到《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从26岁到55岁;从《朝花夕拾》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都记住了这位先生……
轻闭上眼,仿佛能感受到那相隔八十余年的气息,我仿佛走进了鲁迅……
凝着墙上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的心绪再次飘远……我仿佛看到了那时的鲁迅,走进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