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习女排精神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女排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也不能过时。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女排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女排精神心得体会(一) 伴随着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的夺冠,82岁的钟家琪近来格外忙碌。曾任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主任的他,虽……
2016学习女排精神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女排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也不能过时。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女排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女排精神心得体会(一)
伴随着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的夺冠,82岁的钟家琪近来格外忙碌。曾任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主任的他,虽已高龄,但身体依然矍铄;他一次次走进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为一批批来访的客人,讲述关于中国女排的故事。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女排诞生诸多传奇的地方,这里曾孕育出荣获世界“五连冠”的中国女排英雄群体,也被女排姑娘们亲切地称为“自己的娘家”。
创业之初 “竹棚馆”里组队练兵
训练基地的老员工们都记得,女排和漳州的结缘要追溯到1972年。那一年,中央提出了“足、篮、排球要在三至五年内达到一般国际水平”的指示,国家体委(今体育总局前身)也决定在漳州建立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
1972年10月底,训练基地完成选址,按照计划,女排运动员12月就要前来训练。如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训练球场的建设?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训练基地以一座有6块场地的“竹棚馆”回答了这一问题——双层竹片夹上竹叶为顶盖,多根竹筒合并为柱当梁,地面则以细砂和白灰、红土混合压实夯平。“竹棚馆”建成后,各省市排球队都来到这里参加集训。女排国家队便于1976年在此组建。
原始的场馆地面遇上下雨就会潮湿,女排姑娘们一滚就是一身泥。煤渣划破了她们的手肘、大腿,揉进伤口里。每次比赛或者训练结束后,医生要帮助她们清理,否则很容易感染……所有的这些都成为早期女排运动员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迎头赶超 “魔鬼训练”提升专业水平
训练基地建成时,正值被誉为“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称霸世界女子排坛。
钟家琪回忆,当时中国老一批女排训练借鉴了大松博文等日本教练的“魔鬼训练法”,通过高强度、大密度的训练,以突破体能极限,提升专业水平。“当时的口号是 苦练三五年,打败日本南朝鲜(韩国) 。”钟家琪说。
“恐怖”——钟家琪用这两个字形容当时的训练:教练规定,每个女排队员一个上午要发好100个球,扣好200个球,垫好300个球……“所有这些都是有指标的,必须要高质量完成,没有完成就不准吃饭。”钟家琪说。
此外,当时中国女排奉行的是“开门训练”,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闲暇时都会来看女排训练,基地满满皆是人。观众多起来了,女排姑娘们就更加努力了,怕没做好在人前丢脸,一个比一个练得刻苦。
几年的汗水没有白流,1981年,中国女排以全胜姿态,压倒卫冕冠军日本队,勇夺女排世界杯冠军。
再创辉煌 科学集训、“分秒必争”
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的辉煌,登上世界排球的巅峰,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和荣耀。
尽管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是世界冠军,但与世界许多国家的运动队相比,队员们的训练和生活条件却颇显艰辛。场馆陈旧,条件简陋,但女排运动员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篇章。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如今的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就物质条件而言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7000平方米的体育比赛馆和四星级标准的“女排之家”建成,科医后勤等设施一应俱全,中国女排的训练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副主任黄奇山看来,与过去的“魔鬼式”训练相比,当今中国女排更为注重的是科学系统训练。
黄奇山列出了今年3月份女排在漳州集中训练、备战里约奥运的时间表:早上8点半开始训练,中午12点结束,但事实上常常到下午2点才结束;午餐后是短暂的休息,下午3点半继续训练,直到晚上7点;晚上训练结束后,队员要集中观看录像,进行技术分析;有些队员还要单独开“小灶”训练……在漳州训练期间,教练跟队员们“分秒必争”。
里约奥运 决赛上又打出“女排精神”
从漳州到北京,从北京到里约,女排姑娘带着“娘家人”的期盼和祝福,走到了奥运会决赛的战场上。
8月21日决赛当天,漳州训练基地的员工以及正在基地训练的排球队员100多人早早就聚集起来,观看比赛。女排姑娘们的每一次得分,都引起现场的一阵欢呼呐喊。
“女排的决赛真正体现了老女排的精神,她们认真对待每一分,一分一分咬住不放,”钟家琪说,“郎平教练不受场上因素影响,不断给队员鼓劲。她运筹帷幄,超然于比赛之外,有大将作风。”
“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女排夺冠,提升了国人的精气神,凝聚了人心,推进了改革开放。现在,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这同样需要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不会过时的。”黄奇山说。
又有客人到访,钟家琪带领他们参观基地。在训练基地的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里,年轻的孩子止不住仰慕之情,拍照留念,而相邻的中国女排训练馆内,几场青少年排球比赛正在酣畅淋漓地进行着。
“希望女排的拼搏精神,代代相传!”钟家琪说。
女排精神心得体会(二)
苦战五局力斩东道主,中国女排挺进四强,郎平哭了。
能够在里约击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巴西女排,中国姑娘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这一胜利,堪称神迹之作,陡然给陷入尴尬的中国奥运军团增添前行的动力与底气。
年轻的中国姑娘能够逆风飞扬,恰恰体现了暌违已久的“女排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我们的奥运情结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伦敦奥运会的乏力、里约奥运会的.青黄不接,迅速地异化成了“看淡金牌”“金牌无用论”,甚至出现“只要人在巴西平安就好”等论调。的确,“金牌至上”有违奥运精神,但过于无视成绩的心态就有些矫枉过正,或者是给自己找台阶下的自欺欺人。辛苦准备一个奥运周期,来里约热内卢几日游,表现不佳还说“我很满足”,自己的付出可以无悔,但花掉的纳税人的血汗钱咋向全国人民交代?看看有的奥运冠军在取胜后上台四叩首,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不想拿奖牌的运动员都不是好士兵。即便是使出洪荒之力的傅园慧,如果在泳坛籍籍无名,颗粒无收,大家也不会喜欢她的表情包。没有实力的自信不是自信,是自大或自负,没有人追捧。
此前,年轻的中国女排姑娘在小组赛输了不该输的比赛,让中国球迷十分不安,给予她们的舆论压力不小。但进入淘汰赛,绝杀东道主,就像绝处逢生,让人想到了李云龙的亮剑,想起了铁榔头当年的“女排精神”。现在看来,当初小组赛的输球,是不是故意为之呢?终究,看热闹期待赢球的我们,肯定不如郎平清楚:在奥运赛场上,哪一场球才是最最关键的战斗?如何把手下爱将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哪些球员可以雪藏当作一击致命的奇兵?可以说,从小组赛到淘汰赛,我们很有可能误会了郎平教练和这届中国女排。
我们对于“女排精神”的理解肯定不如郎平深刻。站在里约赛场的中国姑娘,无论整体实力还是个人水平,显然不及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那届,但球队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却是空前的。在与巴西队的比赛中,中国女排的替补队员始终在场边加油打气,一定程度上帮助场上队友顶住了主场球迷的噪音。而郎指导临危不惧的大将之风,无疑起到定海神针之功,率领中国姑娘团结一心,轻装上阵,击退巴西女排水到渠成。
其实,战胜自我也好,重在参与也罢,竞技体育追求的是一种精气神。上个世纪80年诞生的“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今天,中国女排赢了,我们为之热血沸腾,送上掌声,流下热泪。我们可能不需要她们最终夺冠,但急需她们通过顽强拼搏,用出彩的表现挥洒青春的风采,向世人展现永不过时的中国“女排精神”:我们强大,靠的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我们崛起,已是不可阻挡的浩荡洪流。这是比拿一块甚至十块金牌更金贵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很多体育迷无限热爱中国女排的初心吧。
稍显遗憾的是,中国姑娘展现“女排精神”的比赛来得太晚了。我们的体操等不少项目遭遇裁判压分、误判甚至反判的恶劣局面,的确让人憋屈。然而,如果奥运健儿都像女排姑娘那样去战斗,做得足够好,用无懈可击的表现战胜对手的同时,肯定也会征服裁判。遇挫折不反思自身,只去怨天尤人,不仅于事无补,而且适得其反。
“女排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也不能过时。没有了这种精神,中国要想实现从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那才是真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