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学生管理 中人

管理员

摘要: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一、学生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  高校的管理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核心,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要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自我管理……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一、学生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

  高校的管理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核心,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要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中不断增强自律性,从而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防止学生成为“伪主体”的现象发生。

  (二)树立服务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要把学生当成顾客一样来对待,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维持校园秩序,不是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不能一味强硬,而是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立体现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一)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

  高校校园不是劳教所,其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谈发展,才能谈创造。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足够广阔的空间去施展,再好的才华也会被埋没。因此,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管理制度,是保障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基本前提。高校教育是学生一生中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这段时间中,学生不仅要积累足够的知识和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修炼自身,培养独有的能力和魅力,为自己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留存。

  (二)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

  大学生都是有理想和抱负的新时期人才,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发展自我,汲取教育中的营养。只有大学生本身最了解自己的需求,他们在每一项活动中都会进行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学校更多的是开展引导工作。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这一特性,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激发大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心良知,带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使被动的管理变成主动的自我约束,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实现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效果。

  (三)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建立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即使在学生对自己合法权利不了解的情况下也要积极进行维护,杜绝高校内一切侵权行为。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过于生硬,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准”和“不许”。而且学生管理工作大都以对学生的处罚为主,轻则留校察看、记过处分,重则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有些规定甚至是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悖。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序存在着一些问题,程序方面有着很多的不规范,有些地方甚至是空白,途径也是十分匮乏。所以,要建立有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就必须在实体和程序上加以规范,更多地去完善学生救济制度。在实体上,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行政主体,在行使剥夺和限制学生受教育权这一权利时,应该依据明确的法律文献,明确地指出其事由、范围与效力,绝对不能根据学校内部的规范性文件肆意处理,在涉及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纠纷时,不能对双方的法律权利和义务随意配置。在制定设计学生重大利益的校内规范性文件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采取听证和座谈等方式广泛地征集学生的意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正确的意见要积极地接受。在程序上,高校在行使对学生的管理权时,必须依照合法的程序正确地行使权力,保证学生的程序性权利。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属于行政性权利,在行使时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当做出影响学生利益的处理时,必须事先通知当事学生,听取学生陈述,给予学生申辩的权利。在事情影响比较大时,涉及的利益比较多时,应当举行听证会,让学生代表参与到事件的处理程序中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平等的表达意见的机会,以此更好地疏导不满与矛盾。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遵守法律程序,这是对学生和国家法律的尊重,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在救济制度上,要想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完善学生权利的救济制度。救济和权力是相对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没有权利也就没有救济。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仅体现在防范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上,还体现在学生权利的救济方面。在建设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投诉机构的建立,重视学生的合理申诉,切实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重视学生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实行人性化管理

  所谓“实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的`规范作用和严格的要求作用等理性因素;还要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也就是情感、意识、责任心等内容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意识中存在的自尊、自信、自控意识,帮助他们管理自身,通过学生群体的共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所以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注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地调整管理手段,转变传统的理性管理方式,更多地偏向人性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激发他们自我控制和自律意识,以更多的引导代替硬性的规定,用情感交流来感化学生,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由于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重视非理性因素的管理方式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理性因素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以奖励和惩罚等最浅薄的层面为基础,其效果也是短暂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无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非理性因素是以对人的心理和感情的影响为基础的,虽然不能像理性因素那样立竿见影,但是其过程是间接的,是潜移默化的,不仅效果好,而且不会引起反抗情绪。理性管理手段,在规范教学秩序,保障学校治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理性管理并不是适合于任何环境,只有将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将被动的约束变为主动的自律。

  四、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人文精神

  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体现人文特征,高校文化的建设不仅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还应当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将人文精神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召和激励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人文精神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人文精神不像高校的规范文件,不是说有就有的。人文精神源于高校的文化实践活动,来自于师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从学生的文化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它不是学校的条幅标语,不是学校的宣传板报,不是教授的讲座。严格地讲,人文精神不存在于任何学校精神文化中,它只存在于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人们人性化的行为方式。人文精神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是学生体会到的同学之间、老师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学校对学生权益的悉心维护,是学校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是学校处处为学生着想的良好作为。有些高校喜欢总结所谓的“校风”“校训”,或者是“学风”“班风”,将这些“风”用大红字刷在学校的墙上,供全体师生瞻仰,或者干脆弄一块巨大的石头,刷上大红字放在学校的大门口,让过往的社会大众也能被“风”吹一下。其实仅是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学校的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思想上起步,以物质建设为基础,以保障学生权益为方向,切实地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当作真正的校园主人翁。只有这样,人文精神才能得到发扬。人文精神才能逐渐深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人文教育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不仅影响着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各种活动的开展,还影响着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人文精神必须得到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太过僵硬,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针对学生的硬性管理,缺乏必要的人性化内容,不仅让学生容易产生反感的情绪,而且管理的效果也不理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注重管理制度中的人文关怀,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而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人性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