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学前教育论文1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浅谈学前教育专……
学前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前教育论文1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浅谈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调整的新视角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前教育相关事业迎来了空前繁荣,幼儿园教育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相关文件和标准已明确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幼儿园教师
关键词:学前教育研究生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浅谈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调整的新视角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前教育相关事业迎来了空前繁荣,幼儿园教育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相关文件和标准已明确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幼儿园教师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专业化、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对于提高实际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探讨了在市场需求变化下对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进行的相应调整,对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标准进行了阐述,期望能更好的为高等师范院校有关学前教育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关政策性、理论性方面的支持,促进未来相关的改革及快速发展。
一、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再定位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特别是学前教育备受重视。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调整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否能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进行定位和调整。
1.对专业课设置重新进行调整,完善专业课教育体系
强化专业课学习是培养学前教育专科人才相关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专业课设置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实际变化,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课设置和调整。比如儿童心理学就要成为必修课,而且要增加课时数,因为新形势下儿童的心理变化加大,形势发展较快,必须让准幼儿教师们掌握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才能更好胜任本职工作。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技能课要合理调整好比例,对教学内容要做科学的调整和安排。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在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中仅有“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容,而缺少明确“师德”培养内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把“师德为先”列人到幼儿园教师应秉持的基本理念之首,是因为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不成熟、情感和行为能力发展不完善的幼儿,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模仿的对象。面对这样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幼儿教师必须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关怀呵护他们成长,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能够持之以恒的坚守;要有很强烈的职业热情。因此,师德不是接触幼儿后培养起来的,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教师职业道德》这门课之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要把“师德”教育列入到教学目标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该内容。
2.创新特色教育
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手段、新的教育方法不断涌现,学前教育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发展机遇期。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幼师素质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的是专业素质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1培养双语教学能力
幼儿教学内容较简单,但教学技巧和方法很难把握,要突出趣味性和互动性,特别是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更多的有用知识,其中外语就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内容之一,双语幼儿园就是当下最为流行和普遍的模式,对于具备双语教学能力教师的需求十分强劲,我们从师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人才双语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他们针对儿童的双语教学能力。
2.2引入蒙特梭利儿童教学法
相关的蒙特梭利儿童教学法风靡全球,相关的蒙台梭利幼儿园在我国各地也都有开办,蒙特梭利幼儿教师实际需求缺口较大,我们可以派专人到蒙特梭利相关的教育协会在中国的总部进行学习,积极邀请蒙氏教育方面的资深讲师来开办蒙氏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对于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并考取相关的蒙氏教师资格证书。
2.3组织情境课堂教学
我们根据相关教材,所用教学内容要求任课教师将班级作为基本单位,同时把宿舍作为基础小组开展相关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在教案设计以及活动组织还有语言表达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开展学前教育专题“讲课大赛”,从中发现和评选讲课能手。通过组织相关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们都能具备课堂教学的工作能力。
2.4提高相关保育技能
对于学前教师而言保育方面相关技能是其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实践中从高师院校教育到去幼儿园相关实践重教轻保是较为普遍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做好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实际保育技能的培养工作:
(1)学前教育相关专科人才的培养计划中要实际列入保育技能培训项目,从思想认识上对保育技能的重要性加以强调;(2)将保教并重的相关现代保育观逐步在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中树立起来,开展讲座和培训等活动让学生对相关保育有所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掌握幼儿安全以及健康护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3)将保育技能的考核列入学生毕业考核内容,提高学生对保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二、相关课程结构的再调整
各高师院校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师资特点以及教育资源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1.对课程类型相关结构进行重新审视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艺术类相关课程,对教育类相关课程以及学科类相关课程重视不足,造成了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幼师工作中出现专业基础不扎实等问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纠正相关错误做法。正确认识教育类课程以及学科类相关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意义,对优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突出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对艺术类课程实际难度进行降低,减少艺术类相关课程总的课时数,倡导相关艺术素养,相对于技能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更具有实际潜力,对艺术类课程相关内容进行甄选,体现精选和实用原则。
2.调整选修课相关设置以及课程内容
建议将选修课具体内容从4个方面进行调整:(1)艺术类相关内容,偏重于对艺术有浓厚兴趣以及对该方面内容进行补习的学生;(2)教育类相关内容,偏重于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学生;(3)管理类相关内容,偏重于有意从事幼儿园以及幼教相关机构管理的学生;(4)学科类相关内容,偏重于有意从事高一层次相关基础教育的学生。对选修课进行相关增加与调整,要本着对学生未来实际发展有利的原则。
3.对教育实践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
与教育实践相关的课程是学前教育方面专科人才培养水平的综合体现,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表现。一般而言第四学期安排见习为宜,第六学期安排实习为宜,总周数为10至15周。见习时间比较短,学生在幼儿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往往浮于表面;实习时间相对较长,但学生实践机会较少,所遇到的实践问题不能得到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毕业时带了很多问题,会形成不良影响。本着分散与集中以及学期与假期有机结合的原则重新规划教育实践相关课程,预留解决相关教育实践问题的时间,对学生在教育实践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给予支持,让他们在择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就业导向下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的相关技能训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训练,一方面强化了学生技能,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第1学期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儿歌演唱会,强化学生对儿歌的掌握;在第2学期工作中会在学生中举办儿童故事大赛以及儿童诗歌朗诵大赛;第3学期在学生中开展相关儿童画方面的展览;第4学期在学生中举办教案设计艺术化大赛;第5学期举办儿童舞蹈大赛;第6学期举办包括钢琴等乐器以及弹唱和舞蹈还有双语展示和讲故事在内的全能大赛;在毕业生中开展手工作品及绘画展。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
2.下大力度建设好学生实习基地
实习是学生正式工作前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实习的质量。学校积极与一些高水平公立及私立幼儿园沟通和协商,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提升实习质量。
3.开设专项教学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
我们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和特长,指导他们设计建立,使用汉语和英语双语进行自我介绍;同时在弹唱一首儿歌;演奏钢琴曲;演绎儿童舞;讲好小故事;练好字以及公开课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些专项教学活动,学生们信心满满的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
4.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帮助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学生毕业前学校会制定相关就业方案,综合每个学生学习成绩以及相关专业特长还有教学能力等方面因素,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指导他们选择适合的就业岗位。我们模拟不同的用人单位在毕业生中开展模拟应聘活动,对学生在模拟应聘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解决。同时我们积极联系各个用人单位,推荐我们的毕业生。
通过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实现了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业率。
学前教育论文2
一、坚持“两主导、五为主”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导向
在“以人为本”以及“两主导、五为主”思想指导下,某某市开展了三次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前教育改革。
1、扩资源、调结构:“某某模式”1、0版。当国家提出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民生问题后,某某市根据自己的传统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双主导”的“某某模式”1、0,奠定了某某市供给学前教育的制度路径选择。在这个版本中,只是提出了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园为主的制度设计思路,只是一个简单初级的原型制度。
2、保运转、建队伍:“某某模式”2、0版。以政府主管领导协调和背书为特征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政府部门间工作机制。经费保障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保障,高层协调是“某某模式”2、0版的决策过程,规划先行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创举,人事代理是“某某模式”2、0版的难点突破。
3、建机制、提质量:“某某模式”3、0版。xxx年2月《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发〔xxx〕8号)正式出台,明确:到xxx年,全市幼儿园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0%以上,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的幼儿达90%以上。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的同时,大胆探索投资体制多元和经费来源多渠道的“混合所有制幼儿园”,努力盘活学前教育办园体制,这不仅有利于公办园的体制改革,也有利于民办园的多样化发展。“某某模式”3、0版提供的是一个在公办园和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政府对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二、探索创新“强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发展实践
(一)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构建纵横结合的行政管理体系。纵向层面:健全市政府统筹主导、县级政府统筹主办、镇(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某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学前教育改革工作,市政府建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学前教育处,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到具体的人、时、事等,形成在市政府分管领导下的以教育部门为主管、各部门联动的学前教育改革工作运行机制。横向层面:建立教育部门主管,财政、编制、卫生、公安等18个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保障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2、转变政府服务理念,管理遵循“有进有退”原则。“进”体现在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必须保障,各级政府负责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制定、学前教育的投入,并努力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尽可能均等化;“退”体现在理顺政府、市场、学校三者关系,对于市场,在形成制度性规定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政府的权责逐步上移,转向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对于幼儿园,政府简政放权,幼儿园独立建制,赋予其更多自主权,鼓励幼儿园特色发展,进行专业化建设。完成由“强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的转变。
3、建立执法、督政、考核、奖励相结合的督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执法职能,有效推进各地《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五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充分利用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省市优质园创建项目,整体提升区域办学水平,目前全市7个辖市区均已创成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省优质园占比达78%。将是否存在非法办园、公办园及省优质园占比、公共财政投入、教师合格率、《指南》推进情况等重要指标纳入全市督政考核中,考核结果与辖市区政府的考核挂钩。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群众满意度高、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行政及资金引导效能,鼓励支持辖市(区)政府及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入园需求。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严格执行登记注册、抽查年检、收费管理制度,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严格规范幼儿园各类办学行为。
(二)持续加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1、超前布局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借助人大执法检查契机,出台适应二孩政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修订《某某市五年行动计划(xxx年-20xx年)》《某某市区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结合某某市人口分布规律,规划预留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审查各辖市区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完善方案、落实规划。全面梳理现有居民区幼儿园学额配备情况,将缺额纳入规划尽快补足配齐到位。实现每1万人口配建1所幼儿园。优化幼儿园布局,鼓励各县(市、区)建立由多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资源预警制度和生源提前登记制度,引导有教育需求的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学前教育施教区制度,打造5-10分钟生活圈(人口密集区形成5分钟生活圈,城乡集合地区形成10分钟生活圈),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目前某某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
2、加快发展公办园和非营利性民办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各辖市(区)公办园占比不低于60%,其中农村地区占比不低于80%;90%以上的幼儿在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其中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园的比例分别达80%、60%以上。主动应对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研究出台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相关政策,培育一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有效监管社会资本集中收购幼儿园谋取高额利润的行为,维护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3、严格按照《某某市区住宅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四同步”管理,在完成对xxx年之前小区配套园逐步过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区配套”及“划区配套”相结合的改革尝试。
4、加大农村园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幼儿园市级统筹、以镇为主、镇村共建的管理体制,督促各辖市区政府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推动县域内农村和城镇优质幼儿园占比差距不超过10%。对新建的城镇和新农村居民区配套幼儿园,明确举办成公办幼儿园或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确保每个镇(街道)有1所以上达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积极探索农村中心园分园、办班点的服务半径,保障偏远地区孩子的就近入园。
(三)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1、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根据《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苏编办发〔xxx〕3号)要求,动态配置教职工队伍,幼儿园“两教一保”配备率达100%,公办园教师中编制内教师占比50%,专任教师大专率达9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40%以上;教师资格持证率达100%;落实国家关于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政策,到xxx年确保每个农村办园点至少有1名编制内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园男幼师培养,研究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幼儿园教师性别占比。
2、解决好教师的“待遇关”。落实《关于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以县域为单位统一的聘用、配置、管理及待遇保障等制度,解决短期内编制不能扩充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办幼儿园教师中的非在编教师纳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
3、解决好教师培训关。出台《某某市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计划》,明确各地教师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比例达到1、5%,幼儿园年度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的部分超过5%;将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纳入培训范围,建立园、辖市(区)、市、省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和考核工作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考核体系,确保省、市级“名、特”专家达10名,辖市(区)级幼儿园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达200名,园级骨干达1000名。
(四)加大学前教育财政保障力度
1、落实各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保持学前教育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确保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5%以上。将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倾斜。
2、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测算基于质量的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建立财政、家庭、社会合理分担比例,以及省、市、县、镇各级财政分担比例。
3、统筹制订多元化的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保障幼儿园日常运转及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材料情况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
(五)规范均衡发展提升保教质量
1、以国家、省、市、区四级实验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园、《指南》实验园、园本课程建设园项目推进中,以实验园辐射其他园的方式,整体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2、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订某某地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健全课程方案实施的督导制度,引领幼儿园课程发展指导,组织科研院所教研合作,开展市级、区级、园级三级培训以及建立市级骨干教师联盟、乡村骨干教师联盟、《指南》实验园联盟、男教师联盟等方式,协助支持幼儿园所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
3、构建质量发展的专业队伍。某某市教育局专门设立学前教育处,各辖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科室,健全了专、兼职教研员责任区制度。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科研机构与某某建立定期、定向、定点、定量的合作指导关系,建立了“伴随式”教研新机制,激发了幼儿园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合力、智力、内驱力。
三、回归“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改革价值追求
(一)“五为主”的幼儿园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1、办园体制以政府举办为主。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有幼儿园236所,每所幼儿园平均覆盖常住人口1、29万人,其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9%,普惠性民办园占比18%,呈现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和“有特色、可选择、可持续”的多元发展格局。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所有隶属中心小学管理的幼儿园全部实行独立建制,实现编制、核算、管理“三独立”。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幼儿园213所,占幼儿园总数的90、3%,公办园独立法人机构占比90%。
2、幼儿入园以公益普惠为主。xxx年-xxx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0所,其中公办园82所,民办园28所,新增学位1万多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全市平均班额从xxx年的36人下降到現在的34人,农村、城市在公办园就读幼儿占比分别为91%、73%,基本实现了施教区的服务制度,适龄就近入园,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基本解决。
3、经费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xxx年-xxx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分别达3、06%、5、66%、6、23%、6、20%、6、56%、6、64%,其中扬中市率先达到8%左右,并率先建立了学前教育分担机制(明确了保障生均营运成本1、2万元/学年,生均完全成本1、5万元/学年)。
4、教师队伍以公办教师为主。近五年来,累计新增进编教师456人,公办园教师占全部幼儿园教师的比例达72%,公办园中在编教师占比达50%。xxx年-xxx年有1108名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已进行了人事代理,占非在编教师总数的51%,教师队伍稳定,整体师生比从xxx年的1:12、9下降到现在的1:10、4。
5、学前资源以省优质园为主。从xxx年起,某某市省优质园比例及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比持续上升,现省优质园占比达78%,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80%。7个辖市区全部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达标验收,建成省级《指南》实验区1个、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7个、市《指南》实验基地38个、区《指南》实验基地67个。
(二)“整体、均衡”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
1、强调改革的“整体性”。某某市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从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从重点建设转向重点建设与全面建设并举、从项目推进转向项目推进与机制创新并举。
2、强调改革的“均衡性”。重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园所之间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名幼儿都能就近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目前,某某市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资源相对充足,基本能实行施教区政策就近入园;各辖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均在5%以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及师资配备得到有效重视,城乡间、地区间、园所间差距逐步减小。
某某学前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正是坚持求“变”,带来了某某学前教育的全方位的变化,政府管理由“缺位”到“到位”、教育导向由“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儿童游戏由“假”游戏到“真游戏”再到“好”游戏的转变,正是不断地“变”带来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升级。而坚持学前教育“不变”,即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不变,教师要看见、看到、看懂孩子的目标不变,学前教育是为了儿童发展的事业宗旨不变,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正确方向,为某某地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论文3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设计
一、引言
幼师声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服务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课程驾驭能力,以便有效开展课题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声乐课程教学的设计方案中,遵循个性发展、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使他们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发挥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从内容、时间、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方面,首先要确定学生二至三年的教学总体计划,然后再依次设计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从整体到局部,每个步骤和环节丝丝入扣,确保幼师阶段的教学计划清晰明了;在教学目标内容方面,声乐教师的设计,既要包含演唱技巧的训练,更要加强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两者都需要兼顾;在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学涉及的知识点,每次课培养的目标,如声乐的原理、歌唱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技巧、歌唱共鸣的认识、歌唱吐字咬字清晰、嗓音保护基本知识等等;在教学目标技能方面也要通盘考虑,分阶段实施,从易到难,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幼师声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声乐实践两部分。声乐实践课是学生掌握声乐技能能力的课堂,构成了声乐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在声乐实践课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声音特点、演唱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差异,选择适合其声乐学习的、个性化的曲目,再通过演唱过程中注意气息的流畅、收放自如,形成胸腔和口腔的共鸣,并咬准每个字的发音,使学生逐步驾驭基本曲目、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逐个指导,使他们都能正确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声乐理论的学习是以课堂集中传授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对声乐理论课程有清晰、科学的认知,积累丰富的声乐知识,为后续的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声乐课程的教学,其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逐步深入,并且要求学生学会坚持,投入真情实感,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有效开展声乐课程的实践和理论课堂教学与训练,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首先要明晰教学重难点,注重课堂互动。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训练中,要明确教授的重难点,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授的理论和演唱的训练进行课前分析,特别是声乐演唱作品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把握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充分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论学习相对枯燥、乏味,教师要依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讲解和有效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课程中,鼓励学生从理论层面先分析作品的特点,演唱的重点和难点,再用感性的思维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在演唱过程中尽可能完美的展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把握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学习。声乐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态度要端庄,更需要全身心投入,特别是情感的投入,只有用心去感受作品,表达作品,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其动态。在学生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向更高标准冲刺;在情绪不稳定,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教师要保持耐心,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调节心态,掌握学习和训练内容。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教学实践,确保教学质量。声乐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的演唱能力的高低为衡量标准,而要保证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必须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声乐训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教学实施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另外,除了课堂之外,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时机,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给学生争取更多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声乐表达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拓宽知识面,补充教学内容。声乐教学就是使学生能通过演唱来对曲目进行有效诠释,以此来感染人、教育人。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演唱达到应有效果,除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唱功之外,还需要真实的情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还有鼓励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如与声乐学科相关的知识、各种文学作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各种体验,从而夯实基本专业素养和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声乐素质。
四、合理采取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以活动为主,而非满堂讲授。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活动课为主,集体授课为辅,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个别指导模式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其主要适用于实践训练课。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特质存在差异,如果没有针对性的统一授课,很多学生的演唱最佳效果难以显现。实行个别指导模式,教师围绕个别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到量身定制,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教学模式就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对小组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在小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声音条件、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相似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时进行比较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共同提高演唱能力。实践训练模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模拟演出的形式进行训练和教学,让学生能大方自然的面对全班“观众”。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文娱活动,借助学校舞台,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县市部门主持的一些唱歌比赛,借助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集体合成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各自在合唱中的内容,理解各部分的内涵,突出集体共鸣声音,达到互助协作的效果,提升学生合唱能力。儿歌唱游模式。由于幼师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幼儿,经常进行儿歌唱游教学,能使声乐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在唱游模式中,可以把学生的舞蹈、琴法、活动课程的内容柔和在一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大量的幼儿歌曲,还可以掌握在歌唱中快乐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演唱和教学能力。
五、有效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声乐理论和技能课的教学,因授课内容不同,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理论课,以讲授法和示范法为主;而训练课则以示范法、练习法、个别指导法、评价法为主。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六、资源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声乐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视频资源,借助“班班通”进行有效教学;实践课通过教师解读、视频资料中专家示范进行讲解,以及演唱家作品演唱,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效果,训练方法,演唱效果,让学生对声乐训练有科学、深刻地认识。另外,也可以利用媒体设备,录制学生自己训练和演唱的视频,通过观看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论文4
精细化管理作为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和流程协同再造重要的管理理念及应用工具,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提升社会分工精益化、整体服务质量精细化及部门综合能效的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立足常规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推进流程细节及精益环节,把细节精细化应用于常规运行环节和过程管理中,进一步促进组织的整体效能提升和服务水平。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不仅涉及到幼儿园的规范运行及幼儿保教保育质量,还直接关乎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快乐成长,具有重要的应用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精细化管理要求各个环节构造严谨落实责任职责,明确岗位任务及具体工作,在管理理念及常规行动上力求尽职尽责、追求完美。精细化管理彰显了宏观战略管理的科学合理、日常管理环节步骤的精益求精,把细节精细管理及责任细化渗透到组织结构的全过程运行管理中。幼儿的保育保教质量和服务效能是幼儿园整体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幼儿处于每个家庭组织的中心地位,幼儿身心健康及保育保教水平关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幼儿工作无小事,细节环节是大事”这种管理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定位于管理理念的精细化、实施育人的细微化、具体管理的细节化,精心完成保教保育的各个环节内容,精细提升幼儿服务综合水平治理,打造以幼儿为中心的精品幼儿园。
一、建章立制精确职责,实现园务管理精细化
(一)建章立制,政策保障,规范制度细节
幼儿园的规范运行和科学管理需要制度进行整体规范、章程宏观引导,制度规范保证幼儿园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依法治园,政策章程保证幼儿园保教保育行为依法执教、有章可依,建章立制精确职责对于实现园务管理精细化具有重要保障功效。根据园所的规律特点和具体情况,完善园所制度建设、保教保育管理制度和后勤规范细则,特别是与幼儿身心健康和育人环节密切相关的教学保育守则规范(《保教保育细则》《幼儿活动细则》《幼儿园一日工作规范》等)、食品安全等饮食管理制度(《幼儿园食品安全守则》《食堂卫生安全制度》《幼儿园饮食管理办法》等)、卫生保健制度(《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总则》《疾病防治制度》《卫生消毒规范》等),从制度机制和规范管理方面着手,调整修正、改进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及章程细则,促使各项制度切实制约个人规范及监督管理行为,加大幼儿园各项制度规范及章程政策的执行效果,促成优良园风的形成。
(二)纵横结合,分层管理,健全多层管理网络
幼儿园工作队伍有管理人员、幼儿教师、卫生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后勤管理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构成,根据岗位职责和职位要求,要切实推进精细化分工制度,协作联动、权责明确、分级管理。既要明晰纵向的管理岗位及分工任务,又要精细横向的职位责任及工作目标,在纵横结合与综合权衡中层层落实工作重点及细则,步步推动政策决策落实到位,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分层次的细节网络,充分调动工作者的主动性、专业性,不断理顺职责关系及管理职责,有效推动幼儿园各项事业的效果性、效率性及管理水平。
(三)主次明晰,综合评价,完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幼儿园整体的宏观决策、顶层安排及日常管理等内容,分级制定工作目标计划,明晰重点任务、主要工作及日常规划;综合权衡和总体度量各级岗位的工作性质、职责内容及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体系。围绕幼儿园制定的宏观战略愿景和微观细则管理进行考评标准及实施指标的设定,依据幼儿园不同岗位职责、性质内容及主次要点,定性与定量联动结合的原则选择评估工具(360 度绩效考评、平衡记分卡、卓越绩效等),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过程性考核及综合性评估。通过评估体系的精细化制定、评估工具的精准化考评、评测结果的精益化反馈,奖惩优劣,激励后进,促使各级工作人员把工作实绩与考核标准切实结合对照,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专业水平,真正把个人目标与幼儿园整体愿景有机结合,推动幼儿园整体性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引进“6S 现场管理法”,科学推动幼儿园保教保育质量
随着精细化管理在各类组织的广泛应用和经验融合,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核心和应用杠杆也由最初起始于日本企业的“5S 管理”向“6S 现场管理”能级提升,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构建了6S 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释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90% 以上的企业组织运用6S 进行现场管理及日常运行管理,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常规工作部署化、人员素养提升化、厂区面容清洁化、安全运营持久化、物资储备标识化”。而幼儿园根据自身环境特点、保育保教特征及园所文化科学实施应用“6S”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园组织管理规范化、保教保育工作有序化、园所环境清洁化、卫生保健(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园所物品设备摆放有序化、教师素养综合化。
(一)规范执教,严谨育儿,确保保育保教工作精细化
“6S 现场管理”对于“素养和整理”有着深刻的内容寓意和理念延伸,对于整体6S 正常运行发挥巨大作用。保教保育工作贯穿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始终,科学合理的规范执教是确保保教保育工作质量的前提,规范执教与严谨育儿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幼儿学习生活能力,合理对应幼儿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培养幼儿综合素质。通过6S 管理的应用,不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水平,加强学习培训与提升综合素养,创新教师执教方式和教育理念;在规范执教中“整理整顿”,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与创新,综合分析幼儿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主观诉求,在保障教师执教质量和保育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二)优化环境,保障安全,落实园所日常运行的“6S 现场管理”
幼儿班级和活动室有很多玩具、书本、物品、设备及设施,6S 管理可以有效促使各类物件保持清洁整齐、规矩摆放,各种物品有属于自己的标签与位置,这种规范行为在减轻教师工作任务和压力的同时,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协同能力;对于办公区域、游戏区域及食堂后勤区域而言,6S 现场管理的有效落实可以促使用具、办公设备、游戏设备等硬件设施规范存放、有序摆放,保持洁净与清爽的园所环境;在卫生保健和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中,严格遵守消毒和疾病防控制度,确保园所食品卫生安全、校园治安安全等底线要求,确保幼儿在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运用6S 现场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园所环境、教学环境及办公后勤区域整洁规范,提升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及服务效果,为保育保教工作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育人氛围。
(三)规范细节,立足常规,逐步形成特色教育文化
6S 现场管理应用幼儿园管理规范,力求实现科学的育人格局:“幼儿园组织管理规范化、保教保育工作有序化、园所环境清洁化、卫生保健(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园所物品设备摆放有序化、教师素养综合化。” 这些都有赖于制度的持久遵守及格局的持续稳固,细节决定成败,规范重于泰山。只有规范细节、立足常规,才能确保幼儿园各项环节工作有序、有效、持久,全面贯彻落实章程制度的同时,以幼儿为中心,做好保教保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卫生保健工作、校园安全工作及后勤管理等常规规范性工作,综合应用绩效评估工具,及时反馈更正,有效整理整顿误差,保持中心工作和核心教育内容有序开展。在精细化管理的推动及促进下,根据园所特点、区域特征及家长幼儿需求,逐步打造富有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开展富有成效的育人课程,形成彰显园所特点的教育文化。
三、构建柔性化及人性化的和谐氛围,推进人本管理精细化进程
(一)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理解尊重教职工
每个教职工都是幼儿园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推进者,对幼儿园发展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人本管理的精细化要求重视人,尊重人,关注每个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及个人情感。从宏观顶层人力资源建设到微观个体性人文关怀,体现对于教职工价值尊严的重视,尊重理解教职工个体性差异及人格特征,关心理解,细致入微,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重视教职工的工作成果及劳动付出,真正让教职工以自我实现需要的态度融入幼儿园保教保育工作中。通过教代会、教职工座谈会、研讨会及班组会等形式倾听教职工全方位诉求和需求,教职工感受到被认可与尊重,由衷地产生工作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主动融进幼儿园整体规划与发展中,积极用心地完成布置的每项工作。
(二)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体化优势
教职工是幼儿园各类岗位的人才资源和建设主人,要创造条件为教职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SWOT 分析、KPI 关键指标、360 度绩效考核等技术工具全方位分析各个教职工的不同特点、优势特征及岗位适合度,充分挖掘和激发教职工的岗位潜能和综合效能,发挥每个教职工的优势长处及兴趣爱好,细致入微,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位教职工,在幼儿园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不断形成人尽其才、同心共进的和谐氛围。通过才艺展示、教学技能比武、课题研讨、成果汇报等形式关注教职工的优势特点,及时进行反馈总结,着眼于教职工整体性发展和个性化差异,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体化优势,调动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构建幼儿园积极向上、人尽其才的职业发展平台。
(三)探索精细,增强凝聚,营造充满活力的人文和谐氛围
幼儿园精细化管理本质上是管理责任和职责的具体化、人文化、规范化及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也是环节和流程精细化的过程,精细流程、精心氛围,不断融合人文关怀,才能促进精品文化和精英教育的不断形成。幼儿园在探索精细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教职工的心理诉求和基本要求,人文关怀及以理服人的过程也是增强凝聚的过程。在制度遵守和政策实施的刚性过程中,也要关注教职工情感上的柔性管理和人文投入,切实关心关注教职工的工作情况、家庭困难及利益诉求,增强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共进态度,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和主动进步意识,互助友爱,使教职工爱园如家,主动融入,成果共享,人才共育,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共赢、协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学前教育论文5
一、大学生“考证热”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开始,“考证热”随之在大学校园里兴起。时至今日,“考证热”仍然盛行不断,并且逐渐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学前教育的学生也不能从这场热潮中脱身,很多学前的学生正在考证的征途中前行,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乐此不疲。20xx年张宇斌对大学生考证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大二大三的同学考证占比例达91.30%,大一的同学多数因为不懂得将来的就业形势严峻而比例最少,大四的同学却因为找工作时屡屡碰壁而意识到证件的重要性时却往往来不及,此两者比例仅占9.70%。而且大学生“考证”率已达到68.7%,在暂时还没有“考证”的大学生中,也有76.23%的人有考证的意向。所以大二大三的学生是考证的主力军,因为他们不仅有时间和精力,也能够对将来的就业形式有所考虑,为了能在工作面试时多一份自信心,多一份竞争力,他们选择加入“考证热”的洪流。通用型证书不受专业限制,比如CET四级基本上是各所大学的硬性要求。除了通用的证书,还有一些跟专业相关的证书,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涉及到普通话等级证、钢琴六级证、育婴师证、舞蹈资格证、营养师证等证书。面对五花八门的证书,哪些必要哪些不必要,我们该如何选择?这是值得每个大学生深思的问题。
二、大学生“考证热”的原因
到底是何种原因促使了“考证热”呢?笔者从近20年的“考证热”研究中粗略地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因素
“国家实行就业准入,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为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外,我国政府对一些责任较大、杜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要想进入这些行业,必须投入到考证大军中去,先取得上岗资格。”反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同样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而教师资格证同样也是师范生的一种身份认证和就业保障,也让就业单位清晰地从证书上认证招聘人员是否具有专业职业技术和单位需要。
(二)高校因素
“因长期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存在较明显的不足,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实行高度单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陈旧,教材知识结构滞后,教育方式落后,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薄弱环节;2.专业面窄,远不能满足杜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样,人才素质不能满足现有的社会需要。”高校传统落后的培养模式以及狭窄的专业面都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要求,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某些方面能力欠缺,为了能够全面发展自己,提升自身能力,大学生们纷纷选择考证,希望通过考证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市场及用人单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社会对学前教育相关人才的要求也比往年有所提高。随着社会上大学生数量的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学前教育学生为了在就业中更具有优势,于是助长了“考证热”现象。近年来幼儿园在招聘中对教师学历的要求有所提高,对教师掌握的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前教育学生是否获得证书以及获得什么样的证书成为管理者选择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绝大多数学生考证是迫于求职的压力,如今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将应聘者是否持有资格证书以及持有多少资格证书,作为衡量人才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人才市场,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个求职砝码、多一项谋生的资本。”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1.“以中国20xx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为例,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北京、上海3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152%、147%和12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山东也是人才净流入率为正值的省市。”大量的人才流入,势必会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能在求职过程中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很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完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去考取社会上一些比较热门的证书,增强就业自信心。2.“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适应性不强、后劲不足,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证来改善和提升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们希望通过考证来提升并证明自己的能力。“在统计调查中,有68%的同学认为考证多学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可见很多大学生认为证书是内在能力外化的表现,拥有证书就能够表明自身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和较为全面的知识,所以大学生对“考证”乐此不疲。
三、大学生“考证热”的利弊
对于大学生来说,治学和就业是人生两大重要的事件。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考证可以说是好工作的敲门砖。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许多大学生都选择考证来学得更多的技能与知识,也为了更好的在职场有立足之地。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考证热”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呢?考证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很多有益之处。从学生方面而言,证书有利于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其次,大学是研究学问的象牙塔,还是比较游离于职场之外的,证书的考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更加的实践化;同时,考证也是更好的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最后,很多大学生考证也是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在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情况下,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市场需求来看,考证热出现的同时不仅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弥补了市场一些专业人才的空白。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利弊同时存在的。考证是可取的,但是要在理性的前提下,否则对自身对社会都是存在很大的不利的。首先,盲目跟风的考证到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身技能得不到发展,同时还耽误了校内课程的学习;其次,很多非专业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导致证书的含金量降低,盲目考证之风愈加严重;最后,过分依赖证书不可取。很多证书并不能真正的体现学生自身的实力,很多学生考证只是为了一纸证书,只学得了浅显的知识,而没有深入探究,颇有舍本逐末的趋势,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着重提到的学前教育专业,这几年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技能水平证书的考取也日益增多,对于我们来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考证,保持自身的专业性。
作者:杨光 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论文6
摘要: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儿童接受小学教育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实质性的区别,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如果将学前教育小学化,那么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通过探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分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以此来为今后学前教育的合理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育小学化,危害
一、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聘用的大多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妇女来担任,虽然这些人相对来说有较高的知识,但是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只是会单纯的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甚至还会因为幼儿不听话对学生进行体罚。比如说,在上课期间,窗外飞过一只蝴蝶,儿童好奇的看上几眼,教师就会以不认真听讲的理由让对儿童进行惩罚,从而导致儿童的好奇心被压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儿童的综合教育。
1.2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处于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大多都在3周岁到6周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周围发生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任何事物都想探个究竟,都想问问为什么。每一天都按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安排,按部就班的实施教学,就会把孩子们像个机器人似的灌输,长期下去,孩子必然会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前教育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对教育方式进行不断创新。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以游戏为主,让学生们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无论是在教育方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1教学方式的不同
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每个学科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各个学科都是通过教师正常上课、布置作业、各种考查考试来完成的。比如说在对《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通过课前观察、激发兴趣以及谈话导入的方式展开教学,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照样子说一说”和“观察雪景说一说”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学前教育论文网而学前教育主要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学习新知识。
2.2教学内容的不同
传统小学教育通常以书本知识教育为主,课程一般包括数学、语文、英语、自然、体育以及美术等。而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幼儿教育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内容,通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游戏为主,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加强幼儿思维训练,从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上文提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因此,学前教育小学化也必然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危害。为了能够更好的对这些危害进行分析,我们分别对以游戏活动教学为主和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的两所幼儿园儿童的实际情况做了实验,在实验中,我们将两所幼儿园的部分儿童集中在同一教室里开展了一场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游戏活动教学为主的幼儿园儿童,遇到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比如说树叶为什么一到秋天就变黄了?下雨时为什么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而且这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的幼儿园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却表现的极为消极,对学习的内容完全提不起兴趣。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小学化不仅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儿童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幼儿的认识方式,从幼儿实际需要出发,寓教于乐,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爱霞.浅谈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J].中国校外教育,20xx(07)
[2]何馨芳,彭亚男.学前班教育教学小学化的表现及危害[J].甘肃教育,20xx(11).
学前教育论文7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解、辅导,学生临摹绘制为主,一幅四开大小、难度适中的简笔彩色画大约需要6个学时才能完成,有的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才能完成作业。这种教学形式费工又费时,会使学生的思想停滞,感觉迟钝,并且极大地浪费原本就很少的课时。现在一般中高档的幼儿园大都已实现电脑设备教学,环境美化也都是用电脑设计、绘制好后喷绘输出,或者采用幼儿园专用环保装饰墙贴,即便一个小小的指示牌都是用电脑雕刻的,既高档、防水,又方便清洁。手工绘制或制作的墙饰时间长了会变色、粘灰、脱落。以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观点和“形准”的评画标准,在快节奏的当下是有待商榷的。教学当随时代,现代幼儿园美术教学多采用电、光、声、影等多媒体综合形式或者在游戏活动中认色知形,很少用粉笔或者颜料手工绘制教学。笔者认为,学前的美术教学若主要以手工绘画和制作为主,是不太可能在极少的课时条件下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也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拿出三分之一的课时用来开设电脑美术教学外,还要把音乐、舞蹈与电脑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美术游戏活动课程。
二、伊顿12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及电脑绘制
笔者以学前大专班上的第一堂色彩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步骤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电脑美术教学改革的方法。该教学内容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讲解然后手工绘制、填色需要4个课时,而借助电脑教学只需要2个课时就可以完成,可谓事半功倍。学生既学习了色彩知识,又掌握了电脑绘图技能。学习色彩要从认识色相环开始,了解色彩形成的过程,即色彩是怎样从三原色开始,经过不同的组合出现间色、复色,又是怎样排列后形成色相环的,以及色相环对学习色彩具有哪些作用。认清这些问题,学生将会对色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伊顿12色色相环原理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是一位瑞士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色彩大师,他设计的12色相环非常鲜明、直观地展示了色彩规律,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色彩理论简化得十分通俗,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它的构成原理是由红、黄、蓝三原色开始,两个原色相加出现三个间色,再由一个间色加一个原色出现三个复色,最后形成12色色相环。
2.电脑绘制步骤
第一,打开corelDRAWX4软件(简称CDR),在左边工具箱中选择基本形,在出现的基本形面板中选择梯形,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画一个正梯形,通过垂直镜像得倒梯形。第二,用挑选工具双击倒梯形,使之成为旋转状,按下键盘上的快捷键ctrl,垂直向下移动旋转轴心。第三,从菜单栏“排列”下的“变换”中选择旋转,在出现的旋转面板的角度框中输入30,点击“应用到再制”11次,得到图6的组合圆形。注意,倒梯形的旋转间距是靠移动旋转轴心的上下调节的,要想将12个倒梯形刚好组成一个圆,需要反复尝试。第四,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先填上红黄蓝三原色,先用挑选工具击活最上面的倒梯形,在调色板中点击黄色即可,图7为填充后的效果。第五,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红的中间填上间色橙色,在红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紫色,在黄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绿色,是填充后的效果。第六,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橙的中间填上复色黄橙色,在红与橙中间填上复色红橙色,在红与紫中间填上复色红紫色,在蓝与紫中间填上复色蓝紫色,在蓝与绿中间填上复色蓝绿色,在黄与绿中间填上复色黄绿色。第七,CDR软件的调色技巧:在填复色黄橙色时,先填上黄色,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用挑选工具点击调色板中的橙色,即可在黄色中加入橙色,加入的多少与点击的次数有关,以此法依次为其他5种复色点击调色。第八,6个复色填好后,整体观察每个级别的过渡是否自然。如发现有的色过深或者过浅就要进行调整,调整好后用挑选工具框选所有图形,用鼠标右键点击调色板上的“去掉轮廓”按钮完成最后的制作。
学前教育论文8
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能促进宝宝的智力发育还能对他以后的人格品质、学习能力产生正面效应。所以,家长们注意了,良好的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前教育对智力的重要性
在生命的头四年里,如果没有足以促使大脑发育的营养,特别是没有足够促使智力迅速发展的外界刺激的环境,将会使儿童智力的发展受到压抑。例如,一个与人隔绝的婴儿,长大了很可能是个白痴。又如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的少年大学生,如果不是生长在一个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家庭里,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就接触到那么多关心儿童又能传授各种知识的亲友和师长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智力。音乐学院录取的一些少年儿童,如果他们从小没有接触钢琴、小提琴的机会,他们现在的造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缺乏早期教育、或是教育方法不当的婴儿,他一生智力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人格品质是幼儿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通过自己的模仿和大人的一系列引导等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幼儿个体适应社会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举个例子:我们家三岁的外甥女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打死你”,不是大人们教她肯定是不会的,其实是她自己在不知不觉模仿大人说话。如果这时不加以教育引导,可能今后对他的个人品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和事实均表明,0—6岁是儿童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
三、学前教育对人的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儿童的认识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他们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幼儿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四、学前教育对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适宜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使他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识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孩子刚进入学校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如果学前教育有做好,那以后升高年级了学习起来就比很多人轻松。
学前教育论文9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现状
1.重视基础绘画训练,忽略手工操作训练。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师没有相关的幼儿美术教育经验,运用纯美术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期间不能结合幼儿美术教学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作业以绘画为主,忽视手工制作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开设和训练,没有专业的场地,没有丰富的制作材料,缺少经验丰富的手工课专业教师,学生无法接触到幼教手工素材,无法熟悉材料工具的使用和性能,无法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带学生画而不能做,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陷入一个狭隘的单一模式。
2.重视技法技能训练,缺少教学活动指导。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课教学中,没有较为系统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怎样的目标没有较为详细的评价方案,只是按照教师偏重的喜爱课程进行美术课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如何组织幼儿园的美术课教学,中职现行教材普遍章节少,内容简,而幼儿园美术教学往往不是单一的手绘,而是一个融合了各个学科知识,尤其是自然学科和生活知识(常识)的综合教学活动。它对环境的选择,场地的设置,情景的创造,均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要求。需要我们教师做好更加周密完备的课前准备,多元化组织教学。课堂的管理,氛围的营造,甚至灯光、音乐、道具、服装都需精心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寓教于乐。而目前中职美术教学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培养学生画一张画,做一件手工的层面上,幼儿美术课的编排组织也只是纸上谈兵,或者直接舍弃这一教学内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会画会做而不会组织不会教。其所学美术技能,只能用于演示示范或者教室环境布置。
3.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审美取向重成人化。对一副作品或作业的评判标准,美术专业教师往往出于专业习惯,停留在高考美术专业评判准则上,看构图,比例,光影,虚实,冷暖,调子等方面的优劣,缺乏对幼儿绘画心理的研究,缺乏对优秀儿童画正确的评价,这样培养出的师资,也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画作品,而将儿童绘画的自由想象,活泼天性,大胆夸张,丰富联想等优秀的地方视为不干净,不合理,不整齐,不规范,不合逻辑。最终导致幼儿绘画作品中规中矩,过于程式化,成人化,违背了儿童天性,把幼儿的艺术天赋抹杀于萌芽之中。
二、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评价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1.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健全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大纲。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学生课堂作业需要充足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目前,两课时美术教学不能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类学生完成作业的需求,应在原来两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时,使教与学之间建立较为牢固、系统、规范的教学制度和宽松的课堂作业时间,从而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绘画技能的训练。
2.创造环境,提升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美术课的开设,配备具备教学经验的专业专职教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洗涤心灵,享受愉悦,从而提升思想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要优化校园美育氛围。通过办展览,搞讲座,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营造和谐高雅的艺术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3.重视实践,适应就业需求。学校应多组织美术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幼儿园见习实习,使他们了解就业需求和就业所需具备的基本功,明白美术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知道组织好一堂幼儿美术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4.转变理念,发挥学生特长。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机灵活泼,擅长歌舞,善于表演。美术课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专长,变讲授式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自主学习为主,在活动交流中达到训练绘画手工技能技巧和幼儿美术课编排方法的目的。
5.科学教学,形成学科桥梁。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以德育为中心,美育为桥梁”。美术教学,尤其是幼儿美术课教学是一门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学科,如舞蹈、音乐、自然、科学、体育相互结合,多知识点,多层面启迪学生,传授知识。只有把握住这一点,中职美术教师才不会闭门造车,盲目独行。才能授予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学前教育论文10
发表学前教育的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最为突出的是城乡教师队伍、教育投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发展差异,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有必要对这些差异因素进行分析,并拟定针对性较强的改进方案。接下来,本文将对公平视域下中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平视域;中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
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关乎着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就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城乡学前教育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总体上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成长。为了改善这种局势,缩小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差异,实现两者均衡、健康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建设,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环境,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一、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差异分析
(一)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首先,从教师入职门槛来看,城市幼儿园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对教师普遍没有太多的学历要求。因此,一般而言,城市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比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要高。同时,从入职以后的情况来看,城市幼儿园比较重视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教师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往往会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反观农村幼儿园,很少会对教师的职称提出明确要求,尽管部分教师会重视自我提升,但由于农村条件有限,教师缺乏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说,由于城市幼儿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学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较高,加上能够通过再学习和深造实现自我提升,教师的教学实力便更强。所以,城市幼儿园有着庞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农村幼儿教师本身就很少接受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加上这部分教师难以有机会进行深造,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对较差。由此可见,城乡学前教育存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二)教育投资方面的差异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幼儿园的教育资金也较充足,能够为学前教育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幼儿园拥有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方面的教育资源)较丰富,而且也具有持续改善和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能力,使得幼儿园可以不断完善教学设备,更新体育、娱乐设施,保证幼儿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待遇[1]。但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幼儿园的教育资金投入相对较匮乏,无法以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基础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等也无法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加上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因此难以充分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和效率都远不如城市幼儿园。可以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两者在教育资金投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机会的差异较显著,集中体现为城乡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在城市,幼儿园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教学设备和体育、娱乐设施都较齐全,环境也较好,因而幼儿园的质量相对较高。同时,多数幼儿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计划,能够有效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反观农村幼儿园,不仅幼儿园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能够获得学前教育机会的幼儿不到50%,而且大部分幼儿园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教学环境也较差,因而幼儿园的质量普遍不高,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得不到保证。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起点比城市要低得多,两者在教育机会方面存在较悬殊的差异。
(四)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
首先,城市幼儿比农村幼儿的入学准备更充足。有研究证实,如果幼儿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较高,幼儿在进幼儿园之前的数学准备、语言准备和学习品质等都更高,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和语言能力也相对更高。很明显,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更低。因此,和城市幼儿相比,农村幼儿所做的入学准备要差一些。正因为如此,尽管当前农村幼儿园的入园率越来越高,但幼儿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接受能力无法达到城市幼儿的水平。所以,农村幼儿比城市幼儿的学习质量要差。其次,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没有合理运用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自身引导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因此,城乡在学前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基于公平视域下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
(一)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第一,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规划。为此,不仅要相应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同时在选拔教师的时候,要对其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进行整体考核,以确保所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第二,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对教师业务水平进行整体优化。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管理实践方面的培训,向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对实践中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进行实操训练,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2]。在结束课程培训后,要及时对幼儿教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以确保幼儿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效果,促使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家、学者来幼儿园进行讲座,使幼儿教师能够接受先进思想观念的熏陶,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应该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
(二)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扶持。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拟定有关政策,增加农村幼儿园的数量,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要求,优化农村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教学环境,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整体质量,为农村幼儿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3]。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园的办学压力,确保农村幼儿园可以有更多的教育资金来完善教育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促使幼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再者,由于城乡学前教育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重视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水平,有必要加强城乡地区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使农村幼儿园能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从城市同行那里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城市幼儿园可以定时定期派遣幼儿教师去农村地区进行讲学,农村幼儿园也可以定时输送幼儿教师去城市进行学习,加强城市和农村幼教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使农村幼儿教师更加直接地通过业务培训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一方面,城市幼儿教师可以在对农村幼儿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情况,自己也获得更多的教育体验;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能够在城市幼儿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城市幼儿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城市幼儿教师共同探讨优化农村幼儿教学的具体措施[4]。这对改进农村学前教育策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异有较好的帮助。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显著,为了提高城乡学前教育的水平,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应当正视这种发展差距,一方面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便有效地缓解农村幼儿园办学压力,并适当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还应出台具体措施,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整体的发展。
作者:张玉暖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林水仙.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探究[J].新校园(阅读),20xx,09:164.
[2]杨帆.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1:128-130.
[3]董倩倩.基于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xx,08:3.
[4]庄彩琴.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xx,07:121
学前教育论文11
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就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意义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我认为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诱导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的目的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对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与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家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
三、学前教育的价值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所以,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四、学前教育的任务
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如下:1。让儿童独立地、主动地成长;2。发展自我控制,自我训练及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不是只受成人的控制;3。学习从自我中心的情感,到能够给予、分享及接纳情感,在新的环境中感到安全和被抚爱;4。学习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并获得快乐的、积极的体验;5。使男女儿童同等地发展个性与才能;6。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能注意到健康、卫生和营养;7。发展与练习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8。初步认识及支配周围环境,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思考和推理能力的发展,鼓励儿童积累和和运用知识;9。发展语言,学习新的词汇,并理解别人的语言;10。发展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五、学前教育的原则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六、学前教育的教育方式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二)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是必要的
乡村都市有土、洋之分,虽然都是在同一片天空底下,然而无论景观、房舍、建筑,都有差别。久居都市的孩子,每天所风的无非是几幢大的房屋、川流不息的车辆,想要玩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恐怕都找不到足够的空间,父母应多带孩子们到乡村、田园玩玩。若做不到,则家中若有院子或空间,可放些砂石、野草,虽无大自然之宝,但也聊胜于无,依然可以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身体,弄脏了还可以洗,最重要的,从中玩出野性,常能影响未来的雄心壮志及达观进取的精神,这些不是一些斯斯文文的积木可以培养出来的。
(三)多给予孩子鼓励
对孩子的评价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一个良好的自我系统的形成,有赖于主我与客我的积极互动。幼儿很希望从教师、父母、同伴那里得到自我认识。孩子还是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从中获得关于自己的印象,如果他面对老师的漠视,他还敢向老师表现自己吗?我们知道,幼儿如果得到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特征,反之就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四)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
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因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合作的益处,促进幼儿积极与他人合作,逐渐具有合作的意识。如游戏“照镜子”一课,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个幼儿拿镜子,一个幼儿对着镜子往额头贴红点,看哪一组贴得又好又快。游戏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让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做的、应该怎样改进等。在这里,教师应注重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学前教育不单单是照本宣科的进行文化课本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家长及幼师们能紧抓孩子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幼儿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孩子的无限潜能通过学前教育激发出来,为今后的成才之路坐下良好的铺垫。
学前教育论文12
一、解决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
生源较差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努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往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歌唱技巧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投身于音乐学习中,从而为学生往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因为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划分音乐知识的重要性,将教学重心着重讲解,而对于其他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行,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教师的教学时间,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实践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实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亲自进行体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及时更新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它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相关的维修和更新工作。要及时解决教师在设备上反映的问题,对破旧的乐器应该及时更换,确保教师能够顺利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接触不同的乐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所塑造的情景进行表演;也可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唱,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而且,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进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幼儿的发音方式,以确保能够保护幼儿的嗓音。而在声乐教材的选取上,应该选择各式各样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歌曲,从而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欲望,彻底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结语
总而言之,正因为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因此学校和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进行优化,应该树立一个正确并且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及时维修和更新所需的教学设备,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善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为全面的幼儿教育人才,帮助学生今后更为顺利地进行幼儿的音乐教育工作。
学前教育论文13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10):136-138.
学前教育论文14
摘要: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以培养儿童的美术能力。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情况看,美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较为有限,学生在课程内的学习难以达到未来工作岗位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基于此,该文对当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习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并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活动提高儿童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
一、《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个人了解与学习美术知识之后,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包括与之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人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为一种涂鸦式的抽象画形式,具有模糊性与不具体性等特点,这些与抽象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对儿童的这种抽象绘画进行赏析,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时画得像不像已经不能作为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抽象绘画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观者需要从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赏析绘画作品。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大的美术观、把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术范畴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概括、完整地把握物体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对创作对象形状的观察、理解以及对物体外在和内在的形体结构的把握。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能力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说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抛开绘画课程不说,就连欣赏课程或者手工课程都难以展开。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赏析。又如,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对于折纸图解的空间性解读和对折叠处在整个纸张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对教师的美术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教师绘制完成,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3.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在美术教学中,缤纷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种对比、调和中产生的变化,并能根据需要正确地掌握和配置色彩关系,灵活运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人们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人的情感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人的心理状态。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格罗姆在研究儿童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的实验中,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状态。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正确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识后,能够通过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绪和心境。4.扎实的手工制作能力手工制作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包括纸艺、布艺、泥塑等内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手工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手工活动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为基础,简化制作工具后发展而来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制作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与学时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在美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由美术鉴赏、图案、绘画、手工几个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术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本课程的名称确定为“美术应用与实践”,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第二学年完成“应用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简笔画、泥工、装饰画以及各种绘画形式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职业能力模块”共计32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法、教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以前,美术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不受重视,即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倾向于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课时量较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看,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较为缺乏。而美术高考生也只是经过了几年美术造型基础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有偏差的。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存在不足。基于这个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个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呈现出学生美术基础差、课程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等问题。美术课程学时是在整个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安排的,要想通过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拓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拓展的措施
1.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
一般来说,兴趣小组是将课程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对本课程有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能够放大的。因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活动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小组成员通过兴趣小组能够获得成长,进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被带动起来。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请兴趣小组的成员担任组长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兴趣小组时,小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并超前于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兴趣小组成员在辅导其他学生时就能更加准确、有效。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前,应该配备负责教师。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计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主要安排绘画、手工、欣赏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小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要有具体的规定,兴趣小组管理应规范化,保证学生准时参加活动,这样小组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开展。
2.举办画展
利用校园资源举办画展,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学楼大厅等,这样有利于画展的持续举办。画展看似只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实际上它对于渲染校园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都是有帮助的。举办画展前,应在校内广泛征集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摄影、手工均可,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虽然最后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在征集过程中,为画展做准备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多于这个数量的,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学生群体对于美术的关注与兴趣。同时,为了不打击落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展示所有投稿学生的作品。
3.互联网课程学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影响人们的交往、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互联网有着资源丰富多样、时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时安排的有限性和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继续学习。教师提供的互联网教学视频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巩固课堂练习或延伸课堂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分享美术相关的有趣的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完成的美术作业发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圈与教师、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学习情况。互联网不仅能够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进师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馆具备独特的教育资源,即艺术收藏品。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样,除了陈列艺术品的形式,还有名家讲座、艺术家公开制作、开放工作室、公演会等,这是很多高校都无法具备的。美术馆有着相对先进的设备,部分美术馆还配有讲解员,并且场地较大,相较于美术课堂,可以展开大规模的美术活动。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利用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美术馆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大多数学生的观展经验较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展活动。参观画展看似简单,不过是进入美术馆后走到每件艺术品跟前看一看,但学生如果以这种无目的的方式参观展览,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该分三步对学生的观展活动进行引导:第一步,在学生参观以前,教师应该为美术馆的艺术展做一个导览,向学生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参展画家的简介。第二步,为学生分析、讲解艺术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针对此次艺术展览作品进行再创作。观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展后的感受,再请学生根据此次艺术展中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5.手工体验馆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课程课时量较少,而且学校资源有限,如陶艺类的课程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到陶艺店或其他手工体验馆学习、体验。虽然这种学习形式需要消费,但新鲜的内容仍然能吸引学生。任何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个提升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融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此外,绘画与手工看似相去甚远,其实内容是相通的,主要通过色彩、造型进行创作。所以,制作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将绘画、欣赏和手工等内容压缩成一门课程,而且在学时安排上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途径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学习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基金项目:20xx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园文化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研究。主持人:赵一婷。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李苏,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3]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xx(5).
[4]孙彦.论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关联性.大众文艺,20xx(3).
[5]晁树梅.有效组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方法.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xx(9).
[6]范帆.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利用微信平台展开“微信教育”探讨.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4).
学前教育论文15
一、用脑思考———Head
1.音符的认知
高职学生生源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学生大多来自县、乡、村。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钢琴的演奏基础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甚至于从未见过钢琴。学生在初次接触五线谱时都会很茫然,不知该如何下手。于是,我在给学生上课的初期,就告诉学生五线谱的线就像我们的手指,而间就是我们的手指间。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了解线与间的关系。
2.拍号、节奏、节拍的认知
作为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节奏是学生必须要清楚的问题。首先拍号,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拍号的知识,用到四二或四三或四四拍的时候,告诉学生其强弱规律,如强、弱、强弱弱、强弱次强弱,同时因为这样的拍号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可以数1、2、3、4;八分音符1234。培养学生正确的节奏感要让他们看清谱子上拍号、节奏、节拍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提示、提问,所以教师不要心急,如:弹《春之歌》,汤普森曲。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看拍号(四三拍),调号(A大调),音符(例:5—3),休止符(四分休止符)附点,连音线,渐慢,等等这些谱面上的音乐标记然后范唱,让学生对旋律熟悉,对节奏熟悉,对标记熟悉。所以学生练习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
二、用心体验———Heat
乐谱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悟,激情的迸发,悲伤的宣泄,爱情的向往,所以学生在初次接触到乐谱时教师应该给一个示范,让学生从乐谱的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音符、力度标记、休止、快慢等音乐标记,并通过这些标记去领会和表现音乐中作曲家的情绪,然后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步的用科学、全面地了解乐谱中的标记,以及音乐中的情绪。
三、用手表达———Hand
音乐的旋律始终是流动的,音乐也有起承转合,起———开始,承———推动,转———小高潮,合———结束,把这些音乐语言表达清楚,就能像人在说话。我们在说话时是有情绪的,我告诉学生比如快放暑假啦,大家的心情是激动,越临近放假时大家越激动;然后终于放假啦,大家的心情虽然还是那么激动,但是这时已经有些平静啦,音乐中也是一样,每个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动脑筋,用心去体会,如果演奏时心里有感情的,那么演奏时你所弹出的音乐也是有感情的。
四、用耳倾听———Hearing
对于“零”基础的学前教育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良好的音乐感觉呢?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那就是:“培养你的耳朵,让它帮你演奏。”就是说学生在弹奏时不单纯用手来完成音乐,还要加上耳朵这个听觉器官。钢琴作品中和声的模进,色彩,声部,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耳朵。如:弹《小赋格》,齐波里曲。所谓赋格,是根据一个主题进行模进进行发展得来。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要看谱面上的标记,还要告诉什么是主题,什么叫模进,什么叫多声部,如弹到最后的位置左手是4拍,而右手还在弹两个声部,这时要告诉学生试试能不能听到两个声部中的比较上面的音,这时学生就要有个心理准备,静下心来去准备好仔细的听,但如果我们不告诉他这个地方是多声部,他们就不会去静下心来去找这个多声部的音。教师要给个信号,让学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去听,使他们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聆听和声的模进,乐句的衔接,多声部的“立体”的色彩变化,引领学生完成演奏,感受音乐的美。
学生只有感受了音乐的美,才会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多练,在练习过程中再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与鼓励,学生基础再差,也会有所提升,在学业进步的同时自信心也有了增强。通过运用多层同心圆钢琴教学法让教师钢琴教学的初期就要把所以的因素融合进去,使钢琴教学的形态呈网状,而非单一的点状或线状,使音乐不再只属于音乐学院学生的专属品,让学前教育专业“零”基础的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的努力,自身的兴趣,来完成自己对音乐的诠释,让音乐充实自我,快乐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