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凑合就别抱怨人生哲理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凑合 哲理

管理员

摘要:

选择凑合就别抱怨人生哲理  “略懂”的状态最尴尬  我有个好朋友,被我起名叫“神婆”,因为她有个“特异功能”----但凡她感兴趣的事情,不出仨月就会从门外汉变成小专家,然后在各种饭局中侃侃而谈,为此还结交了不少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去年她发现自己爱上了摄影,……

选择凑合就别抱怨人生哲理

  “略懂”的状态最尴尬

  我有个好朋友,被我起名叫“神婆”,因为她有个“特异功能”----但凡她感兴趣的事情,不出仨月就会从门外汉变成小专家,然后在各种饭局中侃侃而谈,为此还结交了不少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去年她发现自己爱上了摄影,于是开始打电话跟我讨论要买什么样的新机器,一副云里雾里的样子,我心想你一个理科小白,搞那么专业的镜头你驾驭的了么?结果过了几个月再见面时,人家抡起大单反,极其熟练地给我们拍照,调光达人光芒四射;为了拍好大长腿满足我们的虚荣心,还专门上知乎啊数字尾巴啊各种论坛上学习,现在已经有了自己很熟练的逆光小清新风格。

  今年年初,她又告诉我,新认识了一个朋友,办公室有大茶海,她去喝了几次,自己也爱上了喝茶,虽然家里小厅小室,支不起大茶海,但也已经买齐了工具,摆出了阵势。我又嘲笑她,你那么忙哪有时间喝茶啊,买个漂亮的大搪瓷杯子喝两泡得了。

  没想到上周,这家伙微信给我发来一摞书和一张很做作的伏案自拍,书全是讲中国茶文化的,据说还关注了n个茶道的微信订阅号,每天坐车时翻一翻。昨天我们又见面时,她不仅给我订制了“私人品茶”方案(根据不同身体情况、情绪状态建议喝什么样的茶),还带了两个谈吐不俗的新面孔给我认识,据说是她们“茶圈”里相见恨晚的朋友……

  简直被她这一出一出的新戏给震住了。回想自己,业余时间也有不少爱好,可是没一个能说出点门道的,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不清不楚。说摄影吧,也略懂一二,但让我拍出很棒的片子还能修片,立刻就废了;说喝茶吧,我也喝了这么多年,但品茶的功夫还是很欠火候,茶道流程也并不熟练,每每遇到同样爱好的人,极欲交流几句,但没说多少就冷场下来,十分尴尬心有不甘。摩拳擦掌准备回家之后好好研习一番。

  结果,下次自己拍照和喝茶的时候,又凑合过去了。还安慰自己,兴趣爱好嘛,自己心里享受一下就行了。于是,见到别人学艺精进的时候羡慕到抓狂的也是我,自己偷懒找借口凑合了事的也是我。

  后来我还发现了不少深受“略懂”状态之害的人,比如我要招2个懂网络视频的人合作,一大堆人来应征,这个说,我很喜欢看视频啊每天都看,但是让他说出现在流行趋势是什么,包装元素有哪些,某某系列为什么火,直接哑口无言。

  还有不少妹子说自己喜欢美食,特长是烹饪,但让她发两张自制的菜肴图片过来,就立刻犯难,“我自己不会做啊,我只是经常看看下厨房之类的APP,在微博上见过很多摆盘什么的…”。

  每到这时,我就深深地意识到,缺乏系统钻研和动脑思考的爱好,会让你丧失很多机会,也许是开辟另一条职业道路的机会,也许是交到志同道合朋友的机会,更也许是享受爱好带来的深层满足感的机会。

  你以为和牛人做同一件事,你就牛了吗

  连我妈咪都知道,我最欣赏的朋友是主持人刘硕。欣赏的主要原因是“颜值极高还非要拼才华”的任性。之前她在旅游卫视一人单挑数档节目,后来在《天下女人》和杨澜秋微搭档,智慧生动,个性鲜明。

  除了大家都肉眼可见的才华与睿智,我更欣赏的是她聪慧的来源。强烈的求知欲,加上脚踏实地琢磨到底的狠劲儿。

  煮个小栗子吧。记得有次我俩去国家大剧院看一场演出,演出是我选的,叫做《激情探戈》,据说是阿根廷“舞王”莫拉.戈多伊舞团的`作品。结果在看演出的过程中,每一小段舞蹈出来,我都会对着各种身高参差不齐,不同性别、不同装扮的舞者开始瞎猜,哎你说中间那个是不是舞王啊?哎你说舞王是男的还是女的啊?那个戴帽子衣服很特别的是不就是舞王啊?……..

  就这样我们嘻嘻哈哈地看完了这场演出。回到家已经10点多,正当我准备倒头就呼呼大睡的时候,刘硕发来了条微信:“舞王是女的,她是主演也是导演。这个舞蹈团就是她名字命名的,的确是世界级舞蹈家呢,就是最后谢幕时站中间的那位,又高又丰满,今晚她出场比较少。”

  你能想象我当时看到微信的感觉么?虽然只是尴尬地回复了一句:“哈哈,终于搞清楚了。”但心里很长时间都挺不平静。说实话那天晚上我想了很多,为什么自己邀约的演出,却自始至终都糊里糊涂?连导演和主演都没搞清就算过了?猜来猜去的信息,为何总是不去查明白?

  一场演出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同样是2小时的演出,收获已经完全不同,长此以往,大事小事,人家处处留心,严谨求知,而你处处对付,凑合度日,那么人家为何比你丰富睿智,答案不是已经揭晓了么?还需要充满羡慕和向往的做个讨要秘笈的“伸手党”么?

  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力超乎我们每个人的想象,决定“你”和“她”之间差别的,无非是宏观之下的思维方式和微观之下每件小事的执行程度。时间起到的是拉长和变形的作用,微小的懒惰和敷衍,被拉长之后就会变形为“贫乏和胆怯”。这就是为何我最欣赏刘硕的自信,却从不问她“为何如此自信”,有必要问么?当她脑中有料,心中有底,胸有成竹,左右逢源的时候,有何必要恐惧和犯怵呢?

  有种进步的捷径叫“较真”

  我有个毛病,只要身边没有本子就没安全感。看电视(哪怕肥皂剧),茶几上也必须摊开一个本,摆好一支笔,万一哪一段情节,编剧脑洞大开,说了句千古良言,错过了可怎么得了!手机里各种“笔记”功能必须保证顺手,无论是坐车还是聚会,只要某人的某句话激起了我的脑细胞,就必须马上记下来,否则转瞬即逝。

  这个毛病都是身边朋友给带的。比如朋友A,90后操持一个创业公司,每次我跟她一起坐车去谈事儿,这家伙就捧着手机噼里啪啦不停,先把要谈的1.2.3点全部理清楚,做足准备,生怕到了地方再现想,脑细胞跟不上;

  再比如朋友B,特别较真,有次跟几个不太熟悉的学界大牛一起吃饭,人家说起某国的一个建筑非常有代表性,她就捧着手机啪啪啪地记,还悄悄宣布自己今年旅行的时候就要列入计划;说起某本书很经典,她就打开“亚马逊”立刻下单;她是做影视的,只要有人一提起某个她没听过的片子,哪怕是有些看点的微电影,她都要立刻上优酷搜出来,然后问人家:“你说的是这个吗是这个吗?”……刚开始我特不习惯,怎么比我还较真?吃完饭再说呗!结果人家真是怕忘了,必须分分钟拿下,落袋为安。

  这样的家伙可真不少,所以我也特别受益,各个领域的盲点,抄起电话就能问出个所以然来。久而久之,我也在“较真”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时间长了,收获还真不小。

  而且我越来越相信,你侥幸混过去的知识盲点,都会在最应景的场合冒出来收拾你,比如有个字你一直不会念,那么在你公开主持节目的时候,就会碰到这个字;你始终都不愿搞清楚的信息,将变成一个永远的拖油瓶,前前后后让你错失极多。

  最关键的是,这种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的思维方式,还会让你漏掉很多美好的体验。记得有次跟(较真的)麻宁聊天,她说她最喜欢在旅行的飞机上看书看视频,比如听蒋勋讲《吴哥之美》,“如果去旅行之前,什么功课也不做,吴哥窟对你来说,就是一堆破石头呀。”

  写完这篇之后,初稿先发给了小助手,她说,“也许有不少人认为,凡事用心好学,是件特别累的事情呢,大喇喇地生活,没心没肺潇洒自在。”于是我只好在此缀一个结尾:我们读书、行路、识人、开拓眼界,皆是源于热爱生活之刚需,探索世界之本能,如若渴望,便尽力付出,不辞辛苦;如若满足,便收手驻足。

  一切由心自主。

  至于别人的鲜花苗圃,是一朵朵种出来的,你去参观一下就离开吧,喜欢的话就自己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