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观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观后感 周刊

管理员

摘要:

2024新闻周刊观后感(精选11篇)  《新闻周刊》作为对一周进行回顾的新闻综合节目,在45分钟的时间里,一周国内最重要的新闻。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的2024年《新闻周刊》观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周刊观后感 1  这次看完,感觉这个节目衔接性很强,与上周联系紧密。……

2024新闻周刊观后感(精选11篇)

  《新闻周刊》作为对一周进行回顾的新闻综合节目,在45分钟的时间里,一周国内最重要的新闻。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的2024年《新闻周刊》观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周刊观后感 1

  这次看完,感觉这个节目衔接性很强,与上周联系紧密。视线追着奥巴马转了一圈,一方面展现了中美的友好和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中美的隐性问题,让我们看到中国这世纪头十年快速的发展,也得到了奥巴马的赞誉,高兴之余留给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先说说节目吧!节目中安排完美国就说台湾,最后关注中国内陆,整体框架明确。以后做节目也应该学习这些。内容上涉及到了中美关系,环境问题,高科技等等····是节目有看点。关注的侯耀华有头没尾,我感觉应该再多点东西。最令人揪心的还数后边的报道了,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那些小孩的悲惨难道没有贫穷的诱因吗?这些都让我不仅仅是在看节目了,想到更多的是问题。中国的社保,中国的制度。我们家乡在三年前就发生了类似事件,家中三人都死了,全村的玻璃都震碎了,《新闻周刊》不仅是做节目,留给观众感动,让有能力的人去帮助别人。其中对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报道,让我们知道关爱小年龄孩子对他们一生的.影响。

  做新闻人就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新闻人,还有一点节目前边有高度,后边是百姓间的事故生活而已,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采编报道的内容几个方面都要具备,这才可以让观众喜欢。

  新闻周刊观后感 2

  新一轮财税改革改革“开头炮”打响,预算开支等重大经济使用情况放在阳光下,让财政公开,并采取了地方债务,地方偿还,国家无需偿等一系列新措施。

  本周人物小雯的遇害,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用二十万元寻找女孩小雯,小雯本来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没想到吃过饭后,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凶手时小雯以被杀害。我想社会应该意识到发生在农村的刑事案件应嗯给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昆明的明通小学前段时间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导致明通小学短暂的关闭。这几天明通小学复课,取消了午休,学生放学分时间段进行,避免再次发生踩踏事件。

  云南这一年来,到目前为己经发生了几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次强,都在六级以上。云南的景谷,在是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发生了6.6级的地震。所幸的是人员伤亡并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伤。各地人民都在对云南的地震频发而产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地区的地震如此频繁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这绝对有人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导致而成的。可我们对如何减少地震的来袭却一点主意也没有。

  地震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点的好处,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让我们过不上平静、安稳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胆。所以我们要对房子的建筑用心,即使不能保证地震时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让它完全倒。

  新闻周刊观后感 3

  今天我观看了已更名为《新闻周刊》的《中国周刊》。节目里提到的一个重点就是春运。

  春节快到了,在外的游子和背井离乡的人都要回家看看,收获温馨的感觉。可是中国那么多人都想回家的结果是:“一票难求”。不仅火车这样,高速路上的堵车也告诉我们,中国的春运政策尚需改进。不过,飞机还没有满载乘客,是因为机票有些贵,而且飞机能到达的`小地方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二十几万的摩托大军启程了,网友的同城搭车互助的队伍也越来越大,这些新的回家方式令人感到欣慰。不过,火车站的“黄牛票”和插队者,还有因此而来的裸奔讨票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不可否认,我国已经办好了亚运,办好了奥运,但是,等什么时候办好春运了,才是一个大国。在众多民众心中,奥运会拿了几十枚金牌不重要,亚运会谁奖牌第一也不重要,而春节回到家乡和家人团圆是春节里最重要的。

  中国花了那么多钱办奥运,办亚运,是否也应该多投入一些钱办好春运呢,我期待着。我虽然不用回家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春节的温暖和回不了家的人的焦急。通过这次收看《新闻周刊》,我更加了解春运的情况,我希望那些无法回家的人都能想办法与家人圆聚,也希望《新闻周刊》越办越好。

  新闻周刊观后感 4

  刚才看了《新闻周刊》,是讲贵族罗甸的孩子们,用上了食堂,住进了宿舍。这些孩子们,此前需要自带柴火和米面,下课后自己生火作饭,而住宿则是学校周边的民房,甚至地下室。现在国家每年补助每名小学生675元,上学期间每天午餐和晚餐由学校免费提供,标准是1.75元/顿。因为经费有限,孩子们多数不吃早餐,更是与牛奶和鸡蛋无缘。一个孩子说食堂吃得好,在家里一年多才能吃上一顿肉。

  学校食堂是3位好心人捐助的,共花费60万元。每当看到贫困山区人民过着艰苦的生活,我就觉得自己生活得太奢侈,也为没能帮上他们而惭愧。这些年来,一年忙着往上走,往前跑,而没有看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和贫困山区的.人们。现在不是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吗?我们应该多看看普通百姓的生活,看看那些辛苦生活的人们,特别是吃不上早餐的“祖国的未来”。

  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也是一个容易义气用事的人,如果回到国内,到了贫困地区,我想我会感动,会捐款的。

  新闻周刊观后感 5

  一名年近七十的年迈老人曾在《新闻周刊》的采访中针对自己的现状直言,他有“三怕”,一怕下楼,二怕生病,三怕出小区。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面对两亿人口已步入老年,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状况下,多数老年人也面临着同样“三怕”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养老服务及医疗机构不够完善。

  《新闻周刊》中一所医院曾因资金方面的问题而面临倒闭的问题。在面临这样的情况下,院方大胆将医院进行转型,推进医养服务体系完善,将医疗机构及养老机构相结合,最终不仅解决了原有的问题,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深受老年人的青睐。

  然而事实上,显而易见的是,一家医院的成功转型并不能够代表广大地区的其他医疗机构,而老年人的需求更不仅于此。

  许多老年人大多数时候面临的不是患病后的出行起居,反而是当下未患病的养老服务问题。同时阻碍养老服务推荐的多种因素中也包括的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固然是孝道的一种体现,而大多数人却将其固化,使养老成为一种负担。而往往相反的是,只有不以孝道的名义去束缚养老服务,才能让老人得到更专业的照顾。而养老服务机构资金回报周期长,专业就业人员短缺也是众多因素之中的几个。

  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不仅仅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种途径,更是我们对待老年人的一种态度。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个人都有步入老年的一天,只有国家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机构数量,规范养老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服务明天的自己,才能为国家人民的发展提供保障。

  新闻周刊观后感 6

  在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一段新闻周刊,由此产生了诸多感想。

  近来国家提出了扶贫新规划,扶贫是以人为本基本国策的提现,我国有些地区缺乏安全稳定的生存条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对这些地区的人民进行异地扶贫搬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还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异地搬迁扶贫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人口再分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这些异地搬迁的移民,怎么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方式。异地扶贫搬迁移民,面临着的是全新的生存环境,其传统文化必然随着迁移发生变化,对其自身和迁入地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由于生存空间环境(人文的、自然的)的变化,移民原有的传统文化所赖以延续、传承的环境基础已经丧失,在新的'环境中,移民及其文化必须要适应它,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即异地搬迁扶贫中常说的“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由于河南校车事故事件,校车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如何避免校车事故频频发生?发展校车有哪些模式?值得大家深思。 由此我认为有最重要的两点如下:

  一、校车不规范是威胁学生安全的重要原因

  根据有关调查,社会上对校车的需求很大,具体体现在:在农村,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大量撤并校,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家长没空接送。一些地方通过建寄宿制学校解决这个问题。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不适宜住校,而且住校的学生放假回家也需要校车,但校车的供给没有及时跟上。很多校车干脆是私人运营,没有资质,更有甚者用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接送孩子,很多时候,人多车少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种校车超载现象就非常严重。家长即担心,也很无奈,明知这样的车不安全,但是没有正规的校车,只能让孩子冒风险。正规校车缺乏,造成了“黑校车”泛滥,超载等违规行为,给孩子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落实政府责任是解决校车问题的核心

  对于发展校车,政府责任不可缺位。校车的运营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比如通过立法保证校车的路权,还需要制定一系列国家标准等,这些资源只有政府能够提供。加之,校车运营的利润较低,责任重大,更多的是公益服务性质,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吸引力不大。所以,政府应该在校车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监管日常运营,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本期新闻周刊人物回顾不管是陈志成:擦去“愧疚”还是钱志文的“良心帐”亦或是小郭的“修复之疑”都向我们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诚信的重要性。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周刊最后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新名词,阿尔茨海默症,这个老年人杀手病症,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阿尔茨海默症令人闻之色变,因为它剥夺了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但阿尔茨海默症并不可怕,只要有子女的关心,家人的陪伴,身 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母们同样可以安享晚年。正确认识它,了解它,从而有效预防它,是为人子女的一道必修课。我觉得爱很重要,特别是在他们的晚年,即使做错了什么,不要训斥,更不可大声责骂,请给他们一些夸奖与包容,让他们感受到你们的爱。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出房门,抽出时间多陪陪父母。 父母赐予我们生命;陪伴我们成长。父爱的深沉,是参天的云杉,为我们遮挡风霜和炎阳;母爱的温润,是甘甜的雨露,为我们带来安适和给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我们慢慢地伸展枝桠,叶繁果硕,父母,却已徐徐渐老。有一天,倘若你发现父亲的背影不再伟岸,母亲的步履略显蹒跚,当你发现他们双鬓的白发遮掩了曾经的荣耀,迟钝的记忆淡忘了往昔的风华,请少一分烦弃,多一分理解,静下心来,耐住性子,试着去关爱他们,倾听来自他们的心声。 百善孝为先,为人子女,自当结草衔环,以报春晖之恩情。让我们用心中的关爱和实际的行动去保护和照顾他们,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

  新闻周刊观后感 7

  《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作为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迅速成为国内同类型栏目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在课上观看了新一期的《新闻周刊》,对过去七天所发生的新闻时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这些事件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近日,公安部指挥全国21个省区市警方开展的打击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集中行动收网,摧毁了61个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60名,解救被拐聋哑人70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等手段拐骗聋哑人,并操纵聋哑人进行扒窃及入室盗窃等犯罪行为,如果聋哑人不服从就会对他们施行殴打、虐待、体罚等行为。看了这则新闻我感到非常痛心,聋哑人因为身体的缺陷,生活不便许多条件受到限制,甚至受到歧视,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却还受到犯罪分子的操控和虐待。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给与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加大对拐骗残疾人的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要严厉打击操纵、教唆聋哑人犯罪的犯罪分子。团伙中的普通聋哑人受到团伙头目的严格操控,而由团伙头目一般不亲自参与犯罪,在手下人员被抓获后很难对其进行惩处,整个团伙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犯罪仍然继续,甚至于变本加厉。所以要减少类似犯罪,必须设法严打犯罪组织甚至集团的头目。并且要提高聋哑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法律意识。虽然现在社会上开办了不少聋哑学校,但能接受到正规教育的聋哑人还是占少数,知识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受到教唆后容易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即使在受教改后,重新踏上社会的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最后仍重蹈覆辙,自暴自弃。因此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和建设。还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这样才能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

  环境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如今PM2.5是一个热点词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燃煤、机动车数量增加都会造成PM2.5污染加剧,PM2.5会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PM2.5的防控刻不容缓。首先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广使用地热能,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控制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利用。其次要控制开放源和机动车污染,遏制扬尘污染。减少城市裸地面积,提高林木绿化率和水域面积。大量种植树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减少化工厂等高污染企业的排污,要注意治标也治本,不能只是简单的把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以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这样的做法表面上可以减少污染,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PM2.5的污染依然会加剧。解决PM2.5的问题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PM2.5的防控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减少空气污染,并且减少空气污染不能只是喊口号,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多种一棵树,少开一天车,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只要坚持就能有效地减少空气污染。

  通过观看这一期的《新闻周刊》我们了解到了最近发生的新闻时事,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该每天只关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应该多了解一些新闻和国家大事,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闻周刊观后感 8

  因为一次意外,河南新乡二十六岁的孙亚辉因被电击失去了双臂和脚趾。而且是在经过了很长的恢复期他才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行走。正所谓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他不想做啃老族。作为一位有独立思想的人,他尝试着去与自己的身体和解,更充分、更有尊严地参与这个时代。

  他抓住了信息化时代下的这种科技优势,学习用嘴咬住筷子打字,用残肢使用电脑,每天坚持八个小时直播,不到一年便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民主播,他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

  于我而言,孙亚辉是个勇敢的人,他敢于去突破身体的缺陷,敢于审时度势、抓住时机,迎难而上。是颗在黑暗中依靠着太阳的光辉,在群星包裹中灼灼发光的人。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因身体的缺陷萎靡不振,甚至放弃了生命。他们像极了躲在黑暗中的星,不去吸收太阳的光,躲在深不见底的.宇宙中不想被人发现。他们自以为尝遍了人间百味,酸甜苦楚,消极避世。如果他们能够像孙亚辉一样从容地对待生命,他们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所以我们要为孙亚辉点赞,希望更多身体有缺陷的人能够被孙亚辉身上的星光触动。正所谓残星也能发光辉,照亮了自己,也能除去别人的阴霾。

  新闻周刊观后感 9

  知名女演员贾青近日在微博中发出一组图片,图中贾青在马路中央拍照留念,却引起交警的关注和警告,并且请她删除照片减少影响。

  面对景区,我们应遵守其规则,这是对景区的尊重,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贾青的行为,是为了能在最美的风景中留下最美的自己,想将这一亮丽的'风景线保存下来。但是,这种行为很是不妥,做为拥有千万粉丝的演员,那么她的这种行为,则会引来一些粉丝的效仿,这样原本一条公路则会被人群横断,车辆来往就无法畅通,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严重不负责任。景区的拍照留念不能越过文明的坎,在合理的范围内亦是最美的风景。

  如果我们每人都能遵守景区的规则,那么就不会出现上述状况。对待景区我们要给予尊重,否则景区亦是“警区”。

  新闻周刊观后感 10

  李莲慧因为电击失去双臂和脚趾的孙亚辉用坚强的意志开启非一般的“云”生活,没有手还有残肢,没有脚趾还有双腿,不是正常人却活得比正常人还精彩;双目几近失明只能感知光暗的郑锐凭借过人的毅力打造不平凡的“助残”活动,没有“双眼”还有双耳,明明自己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却还在致力于帮助别人。 没有双臂的孙亚辉和看不见的郑锐在当一个正常人无疑是失败的,但这不代表他们不可以做“英雄”。

  孙亚辉坚持锻炼自己,能够用残肢控制电脑鼠标和手机,用一根筷子打字,他凭借努力成为一名主播,拒绝打赏,只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也可以活得精彩,他成为了自己的英雄;郑锐日复一日的盲道行走,让他对道路了如指掌,他可以在行走购物日常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还努力解决手机语言播报功能的不足,让更多像他一样的`残疾人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他成为了社会的英雄。 英雄不问出身,不问相貌,有的人也许不是最优秀,最能干,也可能不是最健全的,他们是“失败者”,但同时,他们也是英雄,因为他们的精神和意志。

  新闻周刊观后感 11

  如今有些人身体健全,却整日浑浑噩噩。但有那么一些人,即使身有残疾,也为生活砥砺向前。

  孙亚辉,便是这些身残志坚的代表。因一场电击事故,他失去了双臂与部分脚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无疑与余生蹉跎挂上了钩。面对命运和他开的这个荒谬的玩笑。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自己,在家人的鼓励与自己不懈努力下,他再一次“学”会了走路。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了逆袭。

  这是一个伤残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出拼尽全力的奋斗。

  郑锐,毕业于深圳大学,开朗的性格,大方的谈吐,若不告诉你他患有先天视弱,你根本发现不了他有异于常人。作为深州市盲人协会副主席,他在多个视频平台多次向社会呼吁关注残疾人士。亲身参与道路助盲设施的测试并以真实的'视频方式传在网上,并且他还参与众多app的视弱辅助系统的评测,为视弱群体开辟了一条现代化的无阻大道。

  这是一个伤残者为实现千万人的便利,做出的细致入微的奋斗。

  何以残身筹壮志?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奋斗者的前进历程,便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即使是身有不全,那又有什么能不去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