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同甫 辛弃疾

管理员

摘要: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

  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壮举”导入

  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

  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补充材料: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壮词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指名朗读。

  注意多音字在词中的读音,并说明理由。

  如:挑tiǎo灯的dí卢

  指导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节奏。

  3.齐读。

  三、品读“壮”境

  1.“壮”词是怎样的词?

  书本注释里有:壮词即雄壮的词。

  2.从哪儿读出了“雄壮”?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雄壮”的场景、画面。

  启发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品析词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嗅其味。适时指导朗读,“品”与“读”相结合。

  如:读着“梦回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什么?如果把“连营”换成“众营”,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八百里分麾下炙”,“炙”的字形,下面是一把火,上面是一片肉的样子,可见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调动一下你的嗅觉,有什么感受?

  “弓如霹雳弦惊”,能将箭射出声如霹雳的战士该是怎样的形象?

  “沙场秋点兵”,秋天的沙场是怎样的?

  3.这些都是词人此时眼前真实的情景吗?

  4.词人为什么“看”剑?而不是“握”剑、“舞”剑、“挥”剑?

  补充材料:

  辛弃疾南渡后,并未受到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但每任时间都不长,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作为,任职地点也离抗金前线越来越远。

  他曾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但都未被采纳。

  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此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

  明确: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5.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结句“可怜白发生”读出陡然下跌之感。学生散读、个别读、齐读。

  四、感悟“悲壮”

  1.此时你还觉得整首词都是“雄壮”的吗?引导学生体悟出“悲壮”。

  2.出示《鹧鸪天》,学生自由朗读。引导读出两首词在内容、情感的相通之处,再次感悟词人“壮”中有“悲”的情感。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埔?,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可惜少年英雄江湖老,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只能“醉里挑灯看剑”,从写下“万字平戎策”到只能换得“东家种树书”。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悲愤,吐之于词,虽远隔数百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这一份悲壮。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破阵子》。

  五、理解身后“名”

  1.辛弃疾想“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希望在历史上留个怎样的名?他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名?

  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中国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人们对他的词有很多赞誉。出示材料: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四库全书总目·稼轩词提要》

  他使豪放词别为一宗,正式成派,被誉为豪放之宗;他使词一洗纤柔、浓艳之风,而多了些须眉之气、豪放之风。

  2.一个“看试手,补天裂”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8岁的辛弃疾在铅山含恨去世,“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出示部分网友留言:

  (1)辛公不朽。今天是您八百年祭,上炷香,愿您在天国不再愁苦。

  (2)热茶一壶,献与生不逢时者。用英雄来形容他决不过分,他一生落寞,不是无能天真,只是生不逢时。愿君来生降于治世,蒸茶煮酒,落花围棋。

  3.学生撰写一句或一段留言。交流留言。

  4.出示教师清明节在该网站上的留言。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初。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h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课

  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

  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

  1、 了解作者辛弃疾。(投影显示)

  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2、 同学们听我试着读一遍。拿起笔来,给生字标一下读音。

  3、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三、仔细研读,揣摩词意,体味作者情感

  1、男女生分组朗读,男第一句,女第二句,交替读,“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两句齐读。注意朗读节奏,表现一点豪壮与悲凉的英雄之气。

  2、理解词意。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作品,参考注解部分,了解词中内容。老师巡视辅导。

  典故解释:“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駮”。一次王济与王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 的卢”是一种良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难,所骑的卢“一跃三丈”,因而脱险。这就是三国故事中有名的“刘备跃马渡剡溪”。

  3、请同学讲讲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教师补充解释,总结板书。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4、 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总结板书。

  下片前两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投影出示两宋地图,介绍北南宋地图对比说明:北宋王朝的疆域北至长城,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首都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来,金兵入侵,占领了这些地区,并且俘虏了两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宋高宗不思收复失地,常常在西湖饮酒作乐,遭到了许多爱国将领的谴责。当时出现了许多抗金英雄。)

  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四、情感朗读训练

  1、我们已经对作品的内容以及内心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按照作者的感情变化,表情朗读这首诗。注意几点:“醉”态,“八百里”“五十弦”的壮阔军营,“快马”“弦惊”的激烈战斗,“可怜白发生”的悲壮与无奈。指名试读。

  2、想不想听听艺术家是如何读这首词的?播放濮存昕的朗读。

  4、 哪位同学学着读一读。

  五、三分钟背诵,按组检查,简单评价。

  六、思考两个问题。(投影显示)

  1、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提示:“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2、“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不得志,借酒宣泄心中郁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以饮酒为乐,狂放不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把酒话别,表达美好祝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批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思念亲人。

  七、默写练习。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和写作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感受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难点:深入剖析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三、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阅读词作,理清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注意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2)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和表现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词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和补充。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

  写作实践

  要求学生根据词作的内容和特点,写一篇作文,表达对辛弃疾的敬仰和对词作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佳作。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布置

  完成作文《我眼中的辛弃疾》或《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有感》。

  收集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阅读和鉴赏,感受其文学魅力。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和写作,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理解词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词的内容、背景及相关图片。

  学生预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解词的基本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首古典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引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新课讲解

  教师首先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的创作环境。

  逐句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象征和隐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三、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词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词的'艺术价值。

  四、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理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作文。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建议和鼓励。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并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背诵、理解、鉴赏

  教学重点:意象、情感、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情感世界、象征、隐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讲解→课堂讨论→写作练习→课堂总结→课后作业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让学生在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深层含义,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辛弃疾和陈同甫的生平资料,了解词作的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词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词作的背景。

  (2)提问:你们知道辛弃疾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吗?他想通过这首词表达什么情感?

  朗读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

  (2)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词意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词作,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总结,强调词作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拓展延伸

  (1)教师介绍其他古代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探讨,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2)学生自选一首喜欢的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并分享给同学。

  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准备下一课的学习。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了词作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代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