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同甫 辛弃疾 阵子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2篇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沙场秋点兵⑺。  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了却君王天下事⑽,……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2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沙场秋点兵⑺。

  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了却君王天下事⑽,赢得生前身后名⑾。可怜白发生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鉴赏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

  陈同甫:陈亮,字同甫,辛弃疾志同道合的朋友。

  挑灯:挑拨灯芯,使灯光明亮。

  梦回:梦醒。这里指回到梦里

  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麾(huī)下:指部下将土。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欤?嚎臼斓娜狻?

  五十弦翻塞外声:各种乐器齐奏军歌。五十弦,指古瑟。李商隐“琴瑟”诗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翻,演奏。塞外声,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秋点兵:秋天在战地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的卢:刘备的战马,曾“一越三丈”使刘备脱险。

  弓如霹雳弦惊:弓弦像惊雷那样响。霹雳,疾雷声。这里形容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声响。

  了却君王天下事:完成了皇帝托付的天下大事。了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事业。

  赢得,博得。

  可怜:可惜。

  夜深人静带着几分醉意,忍不住又点亮灯来,玩看着佩身的宝剑;恍惚之间,听见各个军营接连不断地响起了号角。八百里范围内军营里的兵士分吃烤牛肉,军乐演奏着边塞的乐曲。这是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拉弓射箭的响声如如同惊雷。完成了皇帝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也赢得一生功绩,千古扬名!可悲的是,从梦中惊醒,才发觉自己已经满头白发,所有的壮志弘愿,只能付之一叹!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挚友陈同甫的。陈同甫,宋史称其“为人才气超迈,洗谈兵。”他坚决主张北伐中原,反对南宋统治者侮辱求和苟安投降的政策,曾五次上书,提出恢复中原的具体计划,言辞激愤,因而受到当权者的陷害,曾三次被捕入狱,几乎丧命。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陈同甫从浙江金华到江西拜访闲居在上饶的辛弃疾,他们一起游览了鹅湖、瓢湖,唱和诗词,共论国事,相聚十多天。陈同甫东归以后,辛弃疾写了许多手怀念他的词,这首《破阵子》大约就是上饶会面后写给陈他。

  词一开始,从醉中落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里”,写得是情态。“挑灯”,是把油灯拨亮。“看剑”,即《水龙吟》中的看吴钩,表明词人渴望杀敌的心情。词人渡江南来是为了抗金报国,然而他的勃勃雄心换来的是排挤和打击,最后竟是罢职闲居。这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就迫使词人只好用就来排遣心中的痛苦积郁了。“梦回”,通常是指梦醒,但这里是指回到梦中。“角”,是军队中的一种吹奏乐。“连营”,一个连着一个的军营。全句是说梦里“我”又回到了军队,军营中到处吹起嘹亮的号角。从“梦回”开始,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施展雄才武略,完成“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梦境。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八百里”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范围,军营八百里;一是指牛。《世说新语?汏侈篇》:晋王恺有牛,八百里駮(同驳)常莹其角。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做为du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一“八百里”代牛当时宋代流俗习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从意思上说,军营中杀牛烤肉分饷战士,并奏起了雄壮的乐曲。为什么军营中号角连天?主帅又为什么杀牛烤肉犒赏三军呢?词人接下来告诉我们,那是“沙场秋点兵”。“沙场”,战场。“秋”,秋天。“点兵”,阅兵。阅兵,就是要出征,“秋点兵”不仅仅点明一个出征的季节,而秋天肃杀凄凉的气氛也与“塞外声”和谐地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表现了决心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上阙是写饷军阅兵之雄壮的场面,而下阙写的则是出征和凯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驰骋,弓弦像打雷一样发出巨鸣。两句从表面上看是写战马和武器,实际上是在描写出征战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敌人面对这样精锐骁勇的军队,必然吃败仗,因此才有下面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意思是说为皇上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在生前和死后都博得了好名声。这两句是对上文的一个收束,是词人对自己理想的诉说,对自己一生全部追求的概括。

  “可怜白发生”的意思是只可惜自己壮志未酬,头发已经花白了。上述的壮举和博得的功名原来竟是南柯一梦,词人醒来依然是手握宝剑,空对残烛,不但未能实现平生壮志,而且年岁已高,头发花白,心情极为沉重。梦是虚幻的,但词人只有在梦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残酷的现实不给他这个机会。“可怜白发生”写尽了现实的残酷和词人心境的悲苦与凄凉。

  全词运用了巧妙的对比手法,如梦与醒的对比,虚幻与现实的对比,都十分强烈,有效地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极其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