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 《贺新郎》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抒发了词人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 篇1 原文 贺新郎 作者: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
《贺新郎》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抒发了词人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 篇1
原文
贺新郎
作者: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诗意赏析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贺新郎》阅读答案
(1)辛弃疾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请列举此词典故涉及到的人物?(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3分)。
(3)此词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4分)
答案:
(1)李白、陶渊明、刘邦、孔子、张融(答对1个得1分,满3分为止)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4分)
结构:照应开头(1分)
内容:进一步说明自己晚年知音稀少、孤独的处境和寂寞心情(1分),悲凉的气氛中又表现了豪放不羁的风格,引人沉思,意味无穷(1分)。
(3)(4分)
悲:年老体衰,知已零落,思亲怀友,孤独愁闷(1分);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怨恨与狂放。(1分)。
喜:青山相伴,寄情山水(1分)。
愤:抨击醉生梦死、沽名钓誉之人,抒发统一国土的豪情壮志(1分)。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 篇2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起句浩叹,只为老来罢退,万事蹉跎,故交零落,因而有世间尚有何物能令人欣喜之语。词人自认为只有转向青山觅知音,与青山互赏妩媚。下片转向古人求知己。闲饮东窗,赋诗思友,渊明与我情思相通,自是异代知己。而江东名流,醉中求名,岂是吾辈知己。由此发出不恨我不见古人、只恨古人不见我狂的号呼。全词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抒写了词人落职后的寂寞心情和对时局的深刻怨愤。词中大量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巧妙而无堆砌之感,生动贴切地传达出词人的复杂感情,时喜时悲,时低时奋,并将多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情跌宕生姿。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为他在瓢泉所造的“停云堂”而题的词,是辛弃疾的得意之作。全词仿效陶渊明《停云》诗的格局,主要写思亲友和饮酒两方面,但又添进山水情趣,借以抒发自己年华空老、壮志未酬和知音难求的孤寂和激愤,以及宁愿放情山水,也不愿追逐世俗名利的节操。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一开篇就引用孔子的典故。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也就含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意思。辛弃疾写此词时已六十二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是很自然的。“只今余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同用来强调“零落”二字,给人以结构亭匀和浑然一体的感觉。“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晋书·温峤传》记王珣、郄超“能令公喜、能令公怒”等典故,自叙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以渲染词人此时心情的孤单和对世态炎凉的'喟叹,为下文移情于物作张本。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在自然物之上,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情与貌,略相似。”表明唯有青山,才与自己在不屈的性格和纯洁的面貌上相似,堪称自己的精神知己。词人把青山拟人化,将它写得有情有貌,情趣盎然,使自己能在青山的抚慰中得到精神的宁静,写得婉转可爱。但是,如果与前文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在他与青山相慰的情感中,包含着对于知音难觅的更深寂寞。因为青山毕竟是无知觉的客体,而词人却不得不以之为知音,这就更能表明他壮志难酬、知音难觅的无边寂寞太需要打散了。同时,在他宁愿以青山为伴的选择中,也暗示着他始终不改的节操。词人在起处直抒胸臆,在此处曲笔传情,情意顿挫跌宕,笔法富有变化。
上片从“思亲友”起端,主要抒发年老无成、知音难觅的孤寂和苦闷,同时表明寄情于山水的怀抱;下片则以“饮酒”寄意,进一步抒发知音难遇的孤寂,并着重表现不求世俗名利的高尚节操和不合当时的疏狂个性。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词人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象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表明在陶渊明与辛弃疾二人之间,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陶渊明饮酒解闷,是因为良朋不至,词人在停云堂上饮酒,也有此意。不过,他的“良朋”,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同调者。这里再次暗中呼应开头的“交游零落”,使词作针脚愈密。“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前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的名士派人物,细想方懂得它是有为而发,目的在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写到这里,词人的怨愤已无法遏抑,词句便也随之跌宕起伏了。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遥应上片“我见青山”二句,表现出另一种豪视今古的气魄。“古人”即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是以此二联自负的。岳珂批评他“警语差相似”,从句式结构看,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加以品味,则两联的意境毕竟不同。上一联是写“物”和“我”的关系,下一联是写“古”和“今”的关系;前者为物我交融,后者为古今一体;前者是横向的空间联系,后者是纵向的时间联系。“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虽然已不可确知,但有一点是明晰的,即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这跟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因此,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辛词“郁勃”“情深”,王国维《人间词话》谓辛词“有性情”,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词如同一段抒情交响乐,以知音难觅的主旋律起端,暗中隐伏着壮志难酬的悲情,几经跌宕变化,时喜时悲,时低时奋,而变化有方,进退有序,最终以主旋律结束。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此词将旁正、正反、直曲抒情相结合,使词情跌宕生姿。通观全词,典故的确用得不少,好在这些典故都用得很活,不使人生堆砌之感。如“甚矣吾衰矣”“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等句,采自古代散文和史传,却不仅使它们妥帖入词,不牾格律,而且浑如己出,浑化无碍,有点铁成金之妙。又如“白发空垂三千丈”一句,在李白诗句上著一“空垂”,感慨更分明,更沉重,更切合全词的情味。再如“一尊搔首东窗里”,浓缩陶渊明诗意,精华具在,有后来居上之妙。